王晙(?-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将领。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王晙祖籍沧州景城,后迁至河南
洛阳,父亲王行果,官至
长安县尉。王晙年幼丧父,由祖父王有方抚养长大,生性豪放旷达、勤奋好学。
咸亨三年(672年),王晙考中
明经科,被授为清苑
县尉,后任
殿中侍御史。
后来,
朔方军元帅
魏元忠出征失利,将罪责推给副将韩思忠,奏请将其诛杀。王晙却认为:“韩思忠是副将,兵权不在自己手里,而且他有勇有谋值得爱惜,不该单单处罚他一个人。”于是上表辩解。韩思忠因此得到释放,而王晙也被调任渭南县
县令。
景龙三年(709年),王晙出任
桂州(今广西
桂林)都督。此前,桂州的驻军一直依靠
衡州(今湖南
衡阳)、
永州(今湖南
零陵)等地提供粮饷。王晙到任后,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
屯田数千顷,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王晙请求调回家乡,结果桂州百姓一起上书朝廷,请求让他留任。朝廷闻讯后,特下诏表彰王晙的功绩,让他留任一年。王晙离任时,桂州百姓又刻石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击破吐蕃
开元二年(714年),王晙以
鸿胪寺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之职兼任安北大都护、
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统领丰安(今宁夏
永宁西)、定远(今内蒙古
额济纳旗南)、
三受降城等地的军队。他将
安北大都护府治所迁到
中受降城(今内蒙古
包头西),并实行屯田之策。不久,王晙又改任太仆寺少卿、陇右
群牧使。
同年,
吐蕃兴兵十万入侵
临洮军,驻军于大来谷口。王晙率所部两千人与临洮军会师,又挑选精兵七百人换穿吐蕃服装,分为前后两队,乘夜偷袭吐蕃军营。在距离敌军五里时,王晙命前队大声呼喊,后队击鼓响应。吐蕃军以为唐军主力赶到,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不久,右羽林将军
薛讷也率军赶到,在
大来谷二十里外的武阶谷,遭遇吐蕃拦截。吐蕃在王晙与薛讷两军之间,摆开战阵,连绵数十里。王晙趁夜命精兵袭击敌军,再次大败吐蕃。与薛讷会师后,王晙乘胜追杀,一直追到
洮水,将吐蕃掠走的牧马全部夺回。
战后,王晙被加封为
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源
县男,兼任
原州(今宁夏
固原)都督。不久,王晙又改任并州大都督府
长史。
讨平叛胡
开元四年(716年),
后突厥默啜可汗被拔曳固部落袭杀,部下大多都投降唐朝,被安置在
河曲地区。不久,
毗伽可汗继位,突厥降户都逐渐萌生叛意。
王晙得知后,便上奏朝廷,认为突厥是迫于形势方才归顺唐朝,让他们久居边境会引发祸患,建议胁之以威,诱之以利,并将他们迁徙到
黄河以南,使其逐渐汉化。同时,王晙还认为,如果不将突厥降户安置在内地,等到黄河封冻,必将发生变故。结果,朝廷尚未答复,突厥降户便已反叛。
同年十月,
唐玄宗诏命王晙率并州军队渡河平叛。王晙抄小路进军,轻骑奔袭,不料夜遇暴风雪,难以行进。王晙担心耽误时间,对神灵祷告道:“如果我不应该出兵讨贼,就惩罚我一个人好了,为什么要连累众将士?如果我是忠心为国,就请上天停止下雪,调转风向,助我讨贼成功。”随即,风停雪止,王晙遂率军急驰。这时,叛军分成两路逃跑,王晙沿东路追击,斩首三千。战后,王晙升任左
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又改任
御史大夫。
开元八年(720年),散居在
受降城附近的〈足+夾〉跌部落与
仆固都督勺磨暗中勾结突厥,企图攻占受降城。王晙闻讯后,秘奏玄宗,然后将他们引诱入中受降城,全部诛杀。不久,王晙被授为
兵部尚书,充任朔方军大总管。
开元九年(721年),兰池胡人
康待宾发动叛乱,攻陷六胡州(今内蒙古
鄂托克旗一带),进逼
夏州(今陕西
靖边东北),唐玄宗诏命王晙与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一同平叛。王晙认为单凭朔方军便能平叛,因此奏请玄宗,要求让
郭知运返回陇右。但是,奏疏未报,郭知运便已赶到,并因此对王晙不满。不久,王晙生擒康待宾,进爵清源
县公。
同年九月,郭知运纵兵攻打已经被王晙招降的叛军。投降的叛军以为被王晙出卖,纷纷逃走,再次反叛。唐玄宗认为王晙未能平定胡人叛乱,将他贬为
梓州(今四川
三台)刺史。
晚年生活
开元十年(722年),王晙被起复为太子詹事,累封中山
郡公。
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改并州为北都
太原府,任命王晙为
吏部尚书兼太原
府尹。四月,王晙接替
张说担任
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
金紫光禄大夫。五月,王晙又兼任朔方军节度大使,统领河西、陇石、河东、河北诸军。
同年十一月,唐玄宗到
南郊祭天,让王晙回京参加大典。但王晙恐怕突厥趁机入侵,上表推辞,受到玄宗的嘉勉。这时,
许州(今河南
许昌)刺史王乔的家奴状告王乔与王晙暗中勾结,意图谋反,玄宗便命侍中
源乾曜、
中书令张说进行调查。王晙虽无反意,但玄宗还是以前次违诏为罪名,将他贬为
蕲州(今湖北
蕲春)
刺史。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晙升为
户部尚书,再次担任为
朔方节度使。
开元二十年(732年)初,王晙随信安郡王
李祎北伐
契丹和
奚人。同年,王晙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尚书
左丞相,
谥号“忠烈”。
历史评价
李隆基:①
正议大夫行鸿胪少卿
上柱国朔方军副大总管王晙,倜傥多智,坚刚竭节,每读前史,思齐古人。辞家而志灭獯戎,报国而躬先将校。② 王晙学综九流,才苞七德,武称敌国,文乃时宗。忧边之诚,所怀必尽。奉上之道,知无不为。出则守於四方,入则式是百辟。
李邕:晙,慷慨英达,激扬忠孝,诵习文忠,昭宣干略,元宰经国,上将示师,申通明之伟方,竭寅亮之诚节。其志如石,其心如丹,五□三连,少籍多得,空始无所逞其计,合散无所用其锋。
李牧十年,
武侯七纵,尽兵声于河外,扬主威于海滨。
刘昫:① 晙气貌雄壮,时人谓之有熊虎之状。然慕义激励,有古人之风,御下整肃,人吏畏而爱之。②
王孝杰,
唐休璟、
张仁愿、薛讷、王晙等,皆韬武干,亟立边功。然孝杰失于再擒,休璟亏于余行。先败后胜,薛讷何惭;止雪回风,王晙难掩;仁愿操履,中否相兼。③ 拯物之心,不形于色。将相之材,人何以测。臣有始终,功无爽忒。多忌梁公,自招惭德。唐、张、讷、晙,善阵能师。共服戎虏,不忧边陲。
张预:孙子曰:“动如雷震。”晙令士卒大呼,鼓角应之,而敌惊溃。又曰:“卒善而养之。”晙以降虏料以充兵,则皆劲卒。又曰:“上下同欲者,胜。”晙与知运不协而贼叛是也。
陈元靓:熊虎其姿,寔惟人杰,挺彼忠诚,几回风雪。二营咸维,群凶殄灭,清史之上,见乎辉烈。
蔡东藩:① 唐代文武兼才,自
李靖、
郭元振、唐休璟、张仁愿外,要算是王晙了。②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岂和亲之策,所得而羁縻之者?微王晙之智足破敌,吐蕃其肯敛迹乎?
后世地位
大历十四年(779年),
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王晙与
李孝恭、
尉迟敬德等十四位
凌烟阁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内。
建中元年(780年),王晙与
裴寂、
刘文静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建中三年(782年),
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晙。
北宋年间成书的《
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晙亦位列其中。
轶事典故
感愧宋璟
武则天时,
魏元忠被
张易之兄弟陷害,贬为高要尉。王晙上奏武则天,为他申辩。
凤阁舍人宋璟劝道:“魏公已侥幸免死,现在你又来惹天子发怒,能不倒霉吗!”王晙大义凛然地说:“魏公忠正无二却受到处罚,我激于正义才这样做,即使因此而颠沛流离,也不会后悔。”宋璟惭愧地道:“宋璟不能辨明魏公所受的冤屈,实在是有负于朝廷。”
保护刘幽求
刘幽求被发配
封州(今广东封川)时,广州都督
周利贞受宰相
崔湜指使,准备加害
刘幽求。王晙得知这一阴谋,便将刘幽求扣留在桂州。周利贞闻讯,屡次发公文索要刘幽求,王晙都不予理睬,周利贞便将此事上奏朝廷。崔湜数次向王晙施压,让他遣送刘幽求,但王晙依旧不予理睬。刘幽求担心地道:“您违抗宰相的命令而保护一个被流放的人,势必无法保全,只不过是让您受牵连罢了。”于是请求王晙放他去
广州。王晙道:“您所犯的罪过还不至于让朋友与你绝交,我王晙为国家的事而获罪,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最终还是没有将刘幽求遣送到广州。刘幽求因此而得以幸免。
人际关系
八代祖:
王桥,字法生,太原晋阳人,官至侍御史,赠武威王,谥号“定”。
七代祖:
王睿,太原晋阳人,北魏时任尚书令,封中山王,赠太宰,谥号“宣”,为中山王氏始祖。
六代祖:
王袭,北魏时任吏部尚书,袭封中山王,后降为中山公。谥号“惠”。
五代祖:
王忻,北魏时任散骑常侍、肆州刺史,袭封中山公。谥号“穆”。
高祖:王子景,曾任徐州别驾、北豫州司马。
曾祖:王元季,曾任本州大中正,赠开府仪同三司。
父亲:王行果,曾任长安尉。
儿子:王班(《新唐书》作王珽),曾被授为
朝散大夫。
主要作品
《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作一首:《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太和》
《
全唐文》收录有其表疏五篇:《贺拜南郊表》(两篇)、《贺飨太庙拜南郊表》、《谢追赴大礼表》、《请移突厥降人於南中安置疏》
史料索引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