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国(1935年12月12日—2025年1月5日),男,汉族,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安徽合肥,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野战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陆军军医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重庆市交通研究所原名誉所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5年12月12日,王正国出生于福建漳州,4岁时随做教师的母亲入小学读书,因年龄小,生性好动,学习成绩平平。初中就读于安徽省立滁州中学,在校期间王正国学习努力,每学期都获得奖学金。
教育经历
1948年底,王正国全家随同外祖父暂迁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王正国考入中央大学附中(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校学习期间收获很大,常感到自己的不足,王正国时常鞭策自己向更优秀的学生学习。
1950年冬,全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作为青年团员的王正国,征得母亲同意后报名参军,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军医期学习。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医科大学期间,王正国学习了革命人生观、人类发展史等政治理论和系统的医学知识,目睹了各级领导和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工作的情景,认识到人要为集体、为社会多做贡献。王正国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
工作经历
1956年,王正国获得中国医科大学学士学位,后被分配至军事医学科学院外科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1964年,任助理研究员;同年,王正所在的野战外科研究所从北京迁往重庆,改由第三军医大学领导。“文化大革命”中研究工作陷于停顿,王正国抓紧时间学习德语和中译英的训练。
1970年,基于工作需求,王正国被安排转向冲击伤研究,在缺乏仪器、资金和借鉴资料的情况下,王正国先后8次进入核爆区,2次深入云南前线,10余次赴化爆试验及意外事故现场,观察各种爆炸物的致伤现象,调查、收集冲击伤第一手资料,进行大量动物实验,反复摸索冲击波的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探求冲击伤发生的规律和机制。
1982年11月至1983年12月,王正国由世界卫生组织选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访问学者。1983年8月,被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命为教授会成员。
在美国期间,王正国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回国前不久,按期做完了选定的研究课题。王正国拒绝了美国同事和在美亲属的挽留,只想学成后按期归国,为国家多做贡献。
王正国返回中国后,于1984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85年6月,被批准为中国野战外科学首位博士导师,是中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和交通事故伤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王正国感到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高,伤亡人数多,占平时创伤人数的一半以上,但尚无专门的研究机构。就向上级反映,在领导支持下,建立了大型交通事故伤(撞击伤)实验室,并开展相应的研究。同时,组建相应的学术团体,主持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为发展中国交通医学打下了基础。
1994年,王正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任。2003年,任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7年4月,王正国获评为首届“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9月,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建立院士工作站,定期进行指导。2019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以座谈会形式宣布王正国的离退休命令。
人物离世
2025年1月5日,王正国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遵照其遗愿及家属意愿,王正国遗体捐献海军军医大学,为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1月7日上午,王正国遗体捐献仪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正国主要从事创伤与野战外科学研究。
1956年起,王正国从事烧伤和放射性复合伤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冲击伤和创伤弹道学研究。之后领导交通事故伤的研究。
1970年起,王正国开始主持冲击伤研究,先后多次赴核试验场,对核爆炸动物冲击伤进行实验观察,取得了较多数据,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冲击伤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撰写了“核爆炸冲击伤”的学科总结。之后,王正国系统研究冲击波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和冲击伤的诊断、治疗及防护。
针对烧冲复合伤中治疗矛盾(如多输液易引起肺水肿、少输液易引起休克),王正国作出研究,提出在监测胸部体征的条件下补给足量的液体是安全的,为挽救危重烧冲复合伤伤员提供了理论指导。
20世纪70年代后期,王正国与刘荫秋等一起在开展了创伤弹道学的实验研究。在高速武器致伤的伤道病理形态研究中,首次提出伤道周围肌原纤维“Z”线呈阶梯形分布,并与压力波方向有关。同时,还发现组织损伤的不均匀性和相嵌性。据此提出早期清创难以将坏死组织全部切除,从而为延期缝合提供了理论指导。
20世纪80年代初,王正国研制出系列生物激波管,首次解决了中国在实验室开展冲击伤研究的难题,从而使冲击伤的实验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该套设备在以下两方面的创新居国际领先水平:1、能同时模拟爆炸波的正压和负压区,因此能较真实地模拟核爆炸和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且波形光滑、整齐、可调;2、 可分别模拟高原、高空或水下爆炸波,也可模拟爆炸性减压。因此可广泛用于各种条件下的冲击伤研究。王正国通过对冲击波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及其防护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地阐明冲击波的致伤机制,即血液动力学、过牵效应、冲击波负压的作用,率先提出一套冲击伤的防、诊、治原则,尤其是利用灌注、铸型冷冻蚀刻、形态立体测量、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对肺冲击伤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肺冲击伤新的病理分类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保守输液法,创造性地总结出“足量补液加监测”的治疗原则,使肺冲击伤的临床治疗取得重大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王正国开展交通事故伤(撞击伤)的研究,在撞击伤模型、量效关系、致伤机制、防护救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在生物撞击机的研制中,创造性研制了二次锤的反弹自动装置,并可进行不同方式(动态、准静态)、不同动物、不同速度(理论值90m/s以内,实测值42m/s以内)的撞击伤实验;2、率先利用动态光弹性模型对颅内应力波传播和应力分布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颅内应力集中及角加速度运动在颅内产生的剪切力可能是发生颅脑撞击伤的主要原因;3、系统研究了准静态、动态撞击时胸内动力学响应的变化规律,首次总结出胸内压力与损伤分布间的线性对应关系 , 并提出了高速牵张变形致心脏破裂的新观点;4、从血管通透性调控、炎性损伤、离子通道变化等角度,系统研究了撞击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机制。
王正国领导建立了中国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撞击伤(交通事故伤)实验室。可模拟300km/h车速致伤,领导开展了撞击伤发生机理和量效关系研究。
1998年,王正国领导成立了国际上唯一的拥有生物力学、撞击伤、流行病学、交通心理学、交通防护与治疗等综合性专业化交通医学研究所。
截至2015年2月,王正国已编著、主编专著29部,参编10余部。
截至2015年11月,王正国已主持军队“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数十项重点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截至2015年2月,王正国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人才培养
王正国在中国建立了交通医学新学科,并在国际上确定了中国的学术地位。
截至2015年2月,王正国已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博士后10名,为部队师以上医院培训战创伤医务人员600余名,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与野战外科学专家
蒋建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
付小兵等都是他的学生。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文章
截至2018年4月,王正国已发表论文和学术性文章64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220余篇。
获奖记录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公益捐赠
自1996年起,王正国和妻子先后捐资200万元设立“院士青年科学研究基金”,专门扶持青年科研骨干的成长成才。2001年,王正国和妻子捐资50万元,为安徽省滁州市贫困山区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07年5月23日,位于重庆边远山区的开县兴业小学遭受雷击,校舍几乎完全损毁。王正国从媒体上得知后,和妻子决定捐款50万元用于校舍重建。当地县政府多次希望以王正国夫妇二人的名字为学校命名,都被他们婉言谢绝。2012年3月30日,王正国和妻子将积攒的50万元积蓄悉数捐出,用于筹建重庆巫山县南峰小学科技图书馆。
行业会议
2009年10月22日下午,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合作两周年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建院45周年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厦举行,王正国出席会议,并代表学部发言。
讲学授业
2010年11月12日下午,王正国应邀在福建医科大学上街校区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再生医学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上王正国介绍了再生医学产生的背景、内涵、国际国内再生医学的进展等,并对再生医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2015年12月2日下午,王正国为
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40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做题为“青年人的成长与成才之路”讲座,王正国以其上学和工作的经历,讲述了如何治学与做人,告诉大家在人生成长路上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选择。
组织关怀
2014年1月15日,时任重庆委副书记张国清率队先后来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和大坪医院,走访慰问了程天民、孔祥复、王正国三位院士。张国清向院士送上鲜花和慰问品,询问院士的工作生活情况,倾听相关领域科研进展。
2018年2月10日,
重庆市医学会周红秘书长带队看望慰问了
程天民、王正国、
孔祥复、
卞修武,并向他们送上新春祝福。
其他活动
2013年9月15日上午,王正国等莅临贵州医科大学三附院参观、指导工作。王正国听取了院长对医院历史、现状、将来发展规划的详细介绍,参观了三附院沙坝院区分子生物实验室、体检中心等。
2020年12月21日,武陵山创伤中心、渝东南创伤医学研究所在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挂牌,王正国出席活动仪式并授牌。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王正国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军医,母亲是小学教员。1936年5月,王正国的父亲将王正国母亲、姐姐和王正国送到安徽滁州外祖父家。
抗日战争爆发,滁州成为沦陷区,父亲只身随军到达大后方。此后八年,一直杳无音信。王正国的外祖父是一位机关小职员,家有薄田数亩,因家庭人口多,生活颇为拮据。王正国的母亲依靠小学教师的微薄收入维持着生活,还要供王正国和其姐姐读书,生活很艰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正国母亲打听到王正国的父亲住在北京,并已再婚,决定只身北上寻找王正国父亲。母亲到北京后,父亲躲着不见,母亲只得返回滁州。王正国母亲对告诫他和姐姐,以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勤奋读书,好好做人,在社会上才能立足。王正国母亲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姐弟俩的培养上,教育他们做人要诚实,人要有骨气,不要做势利小人,对于给过自己恩惠的人,要永志不忘,给予回报。所有这些,对王正国产生了影响。
婚姻家庭
王正国的妻子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研究员
朱佩芳。
慷慨解囊
王正国和妻子有共同的特点:很节省、很“抠门”,生活非常俭朴。穿衣服从来不讲究品牌,大方得体合身就行;饮食上从不挑剔,吃饱、营养跟上就可以。王正国办公桌上的笔筒,是用过的茶叶盒;平时写文稿,总是用打印过的废纸。然而,夫妇俩对许多素昧平生的孩子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却是出手大方。他们的工资和奖金,除用于节俭的日常开销外,都积攒起来资助贫困山区儿童和科研突出的青年才俊。
人物评价
王正国是中国著名的野战外科专家,为推动中国交通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卓著。他心系国家发展,多次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关心并积极参与工程院的各项工作,在战略咨询、学术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 评)
王正国为推动中国交通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何梁何利基金 评)
王正国的学术生涯充满了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在冲击伤、创伤弹道、交通伤等领域的开拓性工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建新 评)
王正国是一位在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也是一位深受学生们敬爱、同事们敬重的老师,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陆军军医大学 评)
王老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一个学术权威居高临下的说教,更没有长者对晚辈的严厉批评,但却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也像甘露那样滋润心田,使人从普通的言语中受到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付小兵 评)
正国带领科研团队在严重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科研经验,产出了大量开创性研究成果,为中国创伤救治领域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 评)
人物纪念
2025年1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组织了一场以“缅怀王正国院士 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主题班会上,学生们通过观看王正国院士的照片、视频以及PPT展示,了解他的一生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感受王正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