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殷(?-954年2月),瀛州(今河北河间市)人,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
人物生平
乱世从军
王殷的祖父王光曾任沧州教练使,就定居在沧州。唐朝末年,由于
后梁、
后晋、
后燕三方地方割据势力对河北三镇的反复争夺以及三镇之间的相互攻伐,幽州和沧州地区战火不断,王殷的父亲王咸珪避祸南迁,故而投效于魏州军帐下。王殷出生于魏州开元寺,年少从军,一开始为华州小校,后积功升为偏将。
侍奉多朝
后唐时期
后唐朝同光(923年4月-926年5月)年末,王殷被升为华州马步军副指挥使,王殷就将家定于
华州。天成年间(926年5月-930年3月),王殷被调任为灵武都指挥使,在外镇守很长一段时间才又调回朝中。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天雄军因
刘延皓克扣军需发生叛乱,捧圣都虞候张令昭趁机占据
邺城,朝廷派宣武节度使兼中书令
范延光出兵讨伐,王殷跟随范延光的大军一起讨伐魏州。此战,王殷带头冒着弓矢炮石,首先登上城墙,以
先登的功劳被授以
祁州刺史,很快改为
原州刺史。
后晋时期
晋
天福年间(936年11月-944年7月),王殷为母丧丁忧,很快就有诏书
夺情起复他去担任宪州刺史。王殷上奏折推辞以求为母守丧。
后晋高祖石敬瑭嘉奖他的孝行并同意了他满孝的请求。少帝
石重贵即位后,正逢王殷服丧期满,石重贵召他回来执掌禁军,多次升迁到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后汉时期
晋
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后汉高祖)称帝,拜
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畏惧不受命,固城自守。刘知远先命令
高行周攻打邺城,久攻不下,刘知远遂决定亲征杜重威。王殷跟随刘知远到邺城下,由于杜重威非常善于守城,邺城难以攻克。王殷与
刘词身先士卒,奋力而战。王殷头部中箭,折断的箭头从他口中取出,王殷仍坚持带伤作战很久。刘知远因为这件事嘉奖了他。
乾祐三年(950年),王殷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同时担任
夔州节度使,当时正遇上契丹侵犯边界,
刘承祐(后汉隐帝)派他领兵驻扎在澶州。
拥立雄主
乾祐元年(948年),刘承祐即位。由于新主年幼,刘知远在死前,指定杨邠、史弘肇、苏逢吉和郭威等大臣辅佐幼主,因此朝中军政财赋大权被顾命大臣所把控。刘承祐不满这些大臣的掣肘,利用苏逢吉和杨邠、史弘肇的嫌隙,在广政殿埋伏甲兵,杀了入朝的杨邠、史弘肇,随后联合太后一族李氏族人大肆残杀朝中在京城的重臣以及军队的实权人物。
王殷此时官至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之前由于契丹寇边,刘承祐曾命王殷屯兵澶州防备契丹南下。枢密使郭威在邺城领兵与契丹军队作战。对于这两位手握重兵不在京中的大将,刘承祐下密诏令
郭崇暗害身在邺城的
郭威,令澶州主帅
李洪义暗害王殷。李洪义本身怯懦,害怕事败,反而把大梁城内的变故告诉了王殷。王殷和李洪义派人赶到邺城将情况告之郭威,请他进京平乱。郭威兵变南下,王殷于澶州献城投降,并率军跟随郭威赴京平乱,后被授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由于郭威曾允诺部下在攻克京城后可以进城大肆劫掠,乾祐三年十一月乙酉(951年1月2日),郭威自迎春门入京,随后军队在城内大肆劫掠、四处放火,更有兵卒闯入大臣家中打劫,逼死朝臣。王殷和郭崇一起请求郭威说:“如果不制止军队的劫掠行为,大梁城今晚就会变成空城。”郭威听从两人的建议,严令各军禁止劫掠,京内兵乱才平息下来。
广顺元年(951年)元月,郭威即皇帝位,授予王殷
天雄军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仍然和原来一样掌管禁军。
拥兵遭疑
广顺元年(951年)元月,王殷带着他所辖的侍卫亲军赴任邺城留守。但凡河北道有驻兵的藩镇,都要禀告王殷接受他的节制。王殷又在民间多方收敛钱财,郭威听到后对此非常不满,就遣了使者告诉他:“我离开邺城的时候,仓库里储存了不少财物,爱卿你和国家同为一体,若为国家取财,要多少就给你多少,为什么要担心没有钱财呢?”
广顺二年(952年)夏天,郭威征讨兖州(详见
兖州之战)回来,王殷在路旁拜迎,郭威赐宴后就离开了。
王峻和王殷一样是拥立郭威称帝的功臣,但王峻晚年愈发骄纵,不仅阻拦柴荣回京,还有欺凌郭威的势头,郭威因此将他贬黜到商州。王峻到商州就得了腹疾,没多久就死了。郭威担忧王殷知道这件事会有兔死狗烹的想法,就派遣王殷的儿子王承诲去邺城见王殷,向他讲述王峻的过错和罪行,以此来安抚王殷。
广顺三年(953年)秋天,王殷以永寿节(皇帝生日)为由,上表请求入京觐见。郭威虽然一开始答应他的请求,但随后担忧他入京的动机,很快就派使者制止他进京。
何福进驻守镇州,一向看不惯王殷的专横,他在觐见时向郭威奏报了一些王殷的隐秘之事,于是郭威愈发怀疑王殷有不臣之心。
结局悲惨
广顺三年(953年)冬天,朝中
郊礼在即,十二月乙丑日(954年1月26日)王殷从藩镇进京朝见,郭威令他依旧负责朝廷内外的巡逻警卫。王殷在京内进出,随从不下数百人,加之他仪态威武、身材伟岸,朝野内外震恐不安。戊辰日(1月29日),王殷入宫上奏说:“郊祭在即,军民大量聚集,臣在城外设防警备,请陛下酌量增拨士兵武器,以备不测。”因为这个理由很合理,但准其所请又有逼宫的风险,郭威对此很是为难。当时,朝野都知道郭威有病在身,走路都很艰难,长久都不能上朝听政。郭威可能无法主持即将举行郊祭大礼,军中出现郊赏少于
唐明宗的流言,
柴荣掌军时日尚短,军心浮动,朝野内外都担心王殷可能借此发难。于是,在壬申日(2月2日)这一天,郭威强撑病体坐在滋德殿上,等王殷进来问候时,就下令抓住他,立即下令把他流放
登州,等他出了都城,又立即杀了他,朝中大臣心里这才安定下来。
郭威又立即令澶州主帅
郑仁诲赶赴邺都抚慰王殷家小,王殷的次子是
衙内指挥使,没有出府拜见郑仁诲(也有说法是郑仁诲贪图王殷家财),郑仁诲不奉旨就诛杀了他,并把王殷的家属迁往登州。
主要影响
拥立郭威:在后汉末年,
后汉隐帝大肆诛杀在京权臣及其家族,并派遣
供奉官孟业携带密诏到澶州和邺城杀王殷、郭威和王峻,孟业先到澶州见镇宁节度使
李洪义,李洪义没有执行密诏,反而将这事情告诉王殷。王殷当机立断,将孟业扣押在澶州,派遣副使陈光穗携带密诏去邺城见郭威。郭威因此才知道京中发生变故,在邺城军中发动兵变挥军南下。等到郭威军至
澶州,王殷和李洪义献城投降,王殷率军跟随郭威一起渡河回京平乱,参与和刘承祐的军队作战。后来刘承祐兵败被乱军所杀,郭威入主京城,与大臣共商立武宁节度使
刘赟为帝,并派人去徐州迎接刘赟进京。此时,契丹
犯边,太后命郭威出京讨伐,而国内军事交由王殷负责。郭威率军行至澶州,兵士拥立郭威称帝。王殷和
王峻在京内得知澶州兵变的消息后,立刻派
郭崇去阻止刘赟进京,并解除了刘赟的
宿卫力量,将其控制在
宋州。此外,王殷和王峻又派马铎领兵任许州巡检,控制
刘知远从弟刘信,刘信在马铎领兵进城后自杀。
驻边防备:在后汉时期,领军驻扎澶州以防备北面的契丹的侵扰。在后周时期,驻军邺城,节制河北诸镇,同时也担任防备契丹南下的任务。
历史评价
王钦若等:“谦谨好礼,事父母尤谨。”(《册府元龟》)
薛居正等:“性谦谨好礼,事母以孝闻。” “然而二王(指王峻、王殷)之诛,议者讥其(指郭威)不能驾驭权豪,伤于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旧五代史》)
轶事典故
严母孝子
王殷性格谨慎,注重礼节,尤其以服侍母亲孝顺而闻名于世。王殷的母亲教子严厉,每当王殷与其他人结交,来去一切都先去禀告母亲,如果母亲不同意,王殷就不再与那人交往。因此他虽然身在军中,但是所交往的人并不复杂。等到他做刺史的时候,政事稍有处理的不好,被他母亲发觉了,王母就要王殷站在庭院里,对他进行责问或用棍子责打他。
后晋年间,王殷坚绝拒绝
后晋高祖的
夺情起复的要求,为母亲守完孝期。
重视情义
后晋隐帝不满顾命大臣的掣肘,联合太后母族的将领大肆诛杀朝中重臣和他们的亲族,一时间杀人灭族,人心浮动。重臣
苏逢吉作为枢密院事,都感到震恐,郭威和
王峻家属被
刘铢诛杀得妇孺不留,而王殷的家人仅是被李洪建下令看守还给提供饮食。后来郭威率兵入京,在清算刘铢和李氏一族时,李洪建也被抓获,王殷多次向郭威上疏为李洪建求情。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王殷次子因何而死
《
旧五代史》中《王殷传》记载是“不出候谒,仁诲诛之”,是王殷的次子不敬长官,才惹来杀身之祸,而《郑仁诲传》记载是“仁诲不奉诏即杀其子,盖利其家财妓乐也”,
郑仁诲是垂涎王殷家财妓乐,杀了王殷的次子,最终损了阴德,导致自己绝嗣。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记载是“仁诲利殷家财,擅杀殷子”,郑仁诲是觊觎王殷家的财富,才杀了王殷的次子。
王殷为何被杀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和《
资治通鉴》都有记载是郭威重病,王殷在郊礼准备工作上,带有众多随从,并请求郭威酌情给予一定兵器铠甲,此时皇帝和大臣都怀疑他的居心。但是在王殷被杀后郭威的随后反应上看,《资治通鉴》的记录是“下制诬殷谋以
郊祀日作乱”,其他两本史书没有明确郭威是否有诬陷王殷谋反。但是三本史书也都记录了郭威在抓住王殷后,立刻
褫夺王殷一切官职,王殷出京流放后被杀,而《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则更明确记载了郭威是在王殷一出京城就杀了他,足见郭威对王殷势大的忌惮。那么导致郭威这么着急的要杀王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五代为国, 兴亡以兵”的风气影响下,领有军队且战功显赫的将帅更容易成为军士拥帝的对象。郭威自己就是倚仗
枢密使的权势以及抵御契丹的重兵,兵变登上帝位,而继承人
柴荣基本没有什么军功, 主要是依靠和郭威的关系而担任军职,因此他很难在政权中得到军士的拥护。
其次,职业军人集团将领为代表的
后周立国功臣
王峻、王殷两股势力,是柴荣日后顺利即位的隐患。而王殷不是郭威的嫡系,还掌握过
天雄军节度使这一要职。多位五代帝王(如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郭威)都曾担任这一军职,该职务实则是影响政权稳定的一支重要地方势力。此外,五代时期,战斗力强悍的禁军势力在政权递嬗中能起决定性作用。郭威在后汉任职期间却未在侍卫亲军中担任要位,他即位后与侍卫亲军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而王殷却长时间担任禁军主帅。
此外,郭威身体情况急遽恶化,久不视朝,柴荣虽已入朝获封晋王,但禁军频有流言传出,军中不稳,柴荣继承人的身份并不牢固。出于对身后政权能否平稳过渡的担忧, 郭威才立即采取行动,广顺三年(953年)诛杀“二王”(王峻、王殷),进一步削弱开国功臣势力在朝中的影响力,巩固了柴荣在朝中的位置。
史料索引
薛居正著《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四·周书十五》
司马光著《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九、卷二百九十、卷二百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