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明永乐朝潮州知府

王源(1376—1455年),明代名臣,原名王原楚,字启泽,号韦庵,龙岩县人。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历任河北深泽知县、左春坊司左直郎(皇子侍读)、上海松江同知、兵部职方郎中、广东潮州知府等职。他一生爱民如子、勤政清廉,效忠朝廷、敢于谏言,三次蒙受冤屈入狱、三次东山再起官复原职;人们三次为他立坊(“崇德坊”“翰林春坊坊”“丰稔辞金坊”)、多处为其建祠。他修复龙岩洞,作《龙岩记》,赓续龙岩千年文脉。《明史》“循吏”中收入了他的生平,是龙岩唯一一位在二十四史“循吏”立传人物。

人物生平
丰稔辞金 桑梓典范
明洪武九年(1376年),王源出生于龙岩西湖岩山东麓(今西陂镇排头村),其祖上都是饱学之士。少年王源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严于律己。他学习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家设立“省堂”;效仿西门豹佩韦自警,痛改急躁恶习,而自号“韦庵”;敬仰松竹凌寒傲雪之气节,自题“松竹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王源被录为生员,试后更名为源,更加埋头苦读。永乐元年(1403年),王源中福建乡试举人。次年三月,擢升进士,授予翰林院兵科庶吉士头衔。王源结束龙岩150多年学子“久试不第”的历史,是“丰稔破天荒”大事。六月,王源荣归故里,县令韦安等率龙岩诸学子数百人到城门外等候迎接,并在西门外树起“崇德坊”,祝贺王源荣擢进士。三十七年后的正统六年(1441年)朝廷大使黄中到龙岩视察,特在龙岩城西门外为王源立坊,即“丰稔辞金坊”,盛赞他过人的才华和“辞金不受”的清廉官德。
出知深泽 为民请命
永乐三年(1405年),王源应召进京,不久,出任保定府祁州深泽(今河北省深泽县)县令。在任期间,王源带领群众修学舍、筑长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劝导乡民及时嫁娶,革除斤斤计较、小气贪财的陋俗,倡导男耕女织勤劳纯朴的良好民风;要求大户人家以人为本,善待差役,稳定社会秩序。因常上书论事,王源被召入京谈论时政。当时,皇帝宠用一高僧,使其干预朝政。王源就劝皇帝勿行苛政,勿滥用武力,“毋苛刻以害政体,毋黩武以妨农工;好异端则正道泯灭,听邪诐则忠谠(无闻”。一时龙颜大怒,以“忤旨”罪将王源投入监狱。数日后,皇上怒气渐消,认为王源所说有理,又颁旨赦王源无罪,使其官复原职。
永乐五年(1407年),深泽县内闹饥荒,急需放粮赈灾,而县官开仓放粮必须事先请示上级乃至朝廷,但地方距京师遥远,若按正常程序等朝廷批文送下,百姓早已饿殍遍野。这时作为父母官的王源充分表现其“爱民如子”吏治担当与勇气,他不忍百姓饿死,冒着被摘乌纱帽甚至坐牢的危险,擅自“发粟振救”灾民。结果触犯朝廷戒律,“坐是被逮”。深泽县民获知消息,踊跃捐款捐物,为其赎罪。碰巧此时朝廷因大兴土木、急需建筑材料,规定犯人可用运砖的方式对抵罪行。深泽百姓得知这一消息,自发组织了180辆牛车。他们不顾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远赴通州帮王源运输一万三千块斧头砖到北京太庙以赎其罪。朝廷深为百姓的真诚所感动,又使王源官复原职。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王源参加东宫春坊招聘考试,由永乐皇帝钦点,王源擢升为左春坊司左直郎,作为皇子侍读,后来成为仁宗的朱高炽也在其间。仁宗登基后,十分感激王源的教诲之恩,“以文学老成,选为亲藩辅导之职”。为了激励后人,龙岩人民特在东岳观前树起“翰林春坊坊”纪念王源。
履职松江 深得民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王源出任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同知。在松江,王源协助知府分管督粮、缉捕和江防水利等方面的工作。当时松江百姓累计需要上缴朝廷地租杂税130万石,负担沉重。王源关心疾苦百姓,详奏其情上书朝廷减免60多万石。同时,毫不手软地迅速镇压横行乡里的“五虎”黑恶势力,松江百姓拍手称快。针对松江华亭“左道”(邪道)冤假错案,王源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审慎断案,秉公处置,最终为600多“左道”群众平反,华亭百姓莫不感恩戴德!明代大学士、首辅杨荣对王源在地大民众、赋税繁重松江巨郡推行德政大加赞赏,称“持之以公,守之以廉,待之以恕,镇之以静,郡内翕然称治。”
宣德二年(1427年),江浙一带土豪劣绅沆瀣一气,欺压百姓。朝廷委派中贵人刘宁等查办此案。刘宁深感责任重大,奏请朝廷让“廉能”声在外的王源与他一行办案。王源协助刘宁一路不徇私情,拒贿却赠,秉公办案,打击犯罪。但由于涉案的面太广,如果机械地按照朝廷“情重者抄没,情轻者全家起发(发配充边)”规定,必将造成众多无辜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处置犯人时,王源慎刑恤刑,从儒家“仁政”“德政”治国理念出发,建议将犯人发配充边,把犯人家属留在当地协助办税,朝野上下反响极好。一时,江浙一带无不称颂王源为“青天大老爷”。
松江儒士范文铉、张孟昭等将王源的诗文,汇编成《韦庵集》广为散发;范文铉还将王源在松江任职的政绩写成《善政序》,流传下来。
敕守潮州 德比韩愈
宣德十年(1435年),王源出任广东潮州知府,英宗皇帝特颁布敕书,叮嘱他要“体恤朕心”,以民为本,让潮州民众“衣食有资,礼仪有教”。下车伊始,王源举廉能,黩贪腐,访察民间疾苦。十年任上,王源翻修广济桥,主持修筑韩江堤围,重修韩祠、府学和县学,“除虎患、设警辅政平讼理”,创设社学和乡约,并且推广民众教育,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良好风尚。
广济桥,是潮州的重要通衢。在王源到任之前,广济桥年久失修、大半圮坏。王源到任之后不久,就主持重修广济桥,带头捐俸,很快就筹募了一万多两金银。
王源在寻找石料重修大桥的过程中,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据清光绪版《海阳县志》记载:西湖山上有两巨型怪石,犹如白虎瞰城经常作怪,致使潮州常闹水火之灾,常有诉讼官司。先前几任知府也想除石灭怪,但都惧于惑众谣言,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王源决定利用机会,一可“以贤治愚”教育百姓、唤回“美风”;二能就地取材解决修桥需要的石料问题。他带领府官检教谨孚、典吏王礼、驿丞秦祖以及民夫一百多人登上了西湖山。面对怪石,王源毫无惧色,对天盟誓:“昔韩愈能驱除鳄鱼,我王源岂不敢除却怪石?若是惹来灾祸,概由本官担戴”,并第一个抡起大锤向怪石砸去,解除大家的顾虑,官兵、民夫纷纷动手,怪石被劈开,源源不断地运往湘子桥工地。
建成后的广济桥(王源改湘子桥为广济桥),全长500余米,23个桥墩,桥上还建造亭室126间、风格各异的楼台12座,供人经商贸易,形成了融洲、台、亭、市和拱桥、廊桥、浮桥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桥墩精巧之处在于全部用石块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不加灰浆,只用卯契合。中间仍以24木船结为浮桥,平时大桥东西贯通,汛期行洪或漕运船队来时又可以断开,保证河道畅通。广济桥因此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王源治潮的第二大工程就是培修四厢堤。正统元年(1436年),潮州水患,四厢河堤冲决,人畜死伤难以计数。王源一面上奏朝廷,开仓赈借灾民10多万斛粮食,一面组织人员很快修复四厢堤防。四厢堤全长六百余万丈,保护着堤内的千万顷良田、沿堤上下居住的成千上万的难民。潮人为纪念王源的治水功绩,改称四厢堤为“王公堤”。
然而,王源修桥筑堤、举廉罢贪,大刀阔斧的举动,也损伤了一些土豪劣绅的利益,导致王源被“蜚语(无根据的话)”诬陷,以筑桥建亭等为源罪,逮至京下狱。幸亏吴邓等200多名潮州百姓不远千里,直叩宫门为其辩解,使王源免除冤狱之苦,第三次官复原职。
正统十年(1445年),王源告老还乡。海阳县教谕袁均哲撰写《王韦庵前传》,颂扬他的德政;人们在广济桥头兴建“王公祠”,岁时致祭。明代岭南学派创始人陈献章把他治潮的功绩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吏于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韩愈,明莫若王源”。王源碑刻《增修韩祠之记》至今保存良好,是潮州韩文公祠的镇馆宝物;他当年题写的“广济门”至今仍然高悬于潮州广济楼城门之上。
情系桑梓 赓续文脉
早在宣德三年(1428年),王源将在松江教化民众、改善社会风气的经验介绍回家乡龙岩,并委托乡人带回银票在龙岩县治西创建王氏义学,聘请族人王志方为师,教育族人、乡人识文、明德、习礼、启智。
宣德四年(1429年),王源辞官归家,以表孝心。当他到达龙岩雁石,忽听得母亲祁氏去世的消息。当时王氏作为龙岩的名门望族,族亲都认为葬礼要大操大办。王源说服大家依照《文公家礼》(宋理学家朱熹的礼学著作)办丧事。他为母亲丧事新办的模式,后来成了达官贵人竞相仿效的榜样,在龙岩相沿成习。守孝期间,王源与知县胡晟一道带头捐俸倡募,重修龙岩州学,重塑圣贤像,重建龙津桥和虎渡桥,修筑谢洋陂、龙门坡。并亲笔题写的《龙津桥记》《虎渡桥记》。
正统十年(1445年),刚刚告老还乡的王源即应邑人、龙岩同知苏孔机邀请,协助编修龙岩历史上首部《龙岩县志》。时人认为该志稿“详而有体,简而不泛,深得史家修编之精髓”。
龙岩洞,位于龙岩城东两公里外的翠屏山麓,因洞内有一青一黄天然龙纹而为当地名胜,唐天宝元年(742年),新罗县因之而更名为龙岩县。人们在此建立了龙宫和寺庙。自唐朝以来,龙岩洞游客如云、香火不断,也是历代文人骚客登高怀古的地方。随着朝代更迭和匪盗蹂躏,龙岩洞及其周边庙宇年久荒废,致使一城名胜不再。王源在潮州知府任上时,从龙岩西山人章良驹口中得知龙岩洞破败的消息,发出“此庙既为一邑之宏伟壮丽,若听其废墟,是邑名之所取诬矣”的感叹,而后“为疏捐俸作倡,令自募财为之”。乡人遵王源嘱托,发动百姓投工投劳,清除洞中淤泥、杂物,砌起周边楼台院落,重新修筑龙宫正堂5间,使一度损毁的龙岩洞焕然一新。
景泰元年(1450年),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李颙畅游龙岩洞,为龙岩洞“天造地设,非人力所为”的奇异景象所折服,特地嘱咐王源“作文刻之石壁,以纪其景物,使后之人知所自”。王源不负嘱托,题写了“龙岩洞”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刻于洞口,并作《龙岩记》镌刻于龙岩洞内南面石壁。《龙岩记》997字,饱含深情地记录了龙岩洞的方位、情形状况、风景形态、修缮原因以及“龙岩”得名由来,介绍了龙岩洞周边的优美风景和绿植草药,以及登高望远,目之所及龙岩城的繁华市井等。文中还记述了官民在龙岩洞附近的山泉“龙湫”祈雨的故事及修道之人在龙岩洞所在的小山背后两座石峰上修心养性的传说。《龙岩记》收录在明嘉靖版《龙岩县志·山川》,此后历代修编的《龙岩县志》均有收录。
景泰六年(1455年),王源辞世,享年80岁。
嘉靖年间,王源被列入龙岩乡贤祠。
个人作品
著有《韦庵集》、《书传补遗》、《家礼易览》、《异端辨》等书。
轶事典故
宣德十年(1435)十月十五,由英宗皇帝钦点,时任吏部郎中的王源出任广东潮州府知府。与王源一道被英宗选派下去各地当知府的还有郭济、姚文等共十一名当时朝廷中层骨干。在王源他们履职之前,英宗皇帝特颁布敕书,叮嘱他们要“体恤朕心”,以民为本,让治下民众“衣食有资,礼仪有教”,并一再交代他们在执政过程中要“察其休戚,均其徭役,兴利除弊,一顺民情;毋徒玩愒,毋使苟简,毋为权势所胁,毋为奸吏所欺。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僚属之中有才德出众、政事修举及阘茸昏懦、老病不胜事者,具实来闻,以凭升黜。所属官吏人等,有作奸坏法、贪酷害民者,尔就逮问具其实,差人解京。尔宜奉法循理,始终不渝,庶副朕之委任。”
王源到潮州后,便从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注意改造环境、重视文化教育方面入手。
他在潮州的第一大德政就是重修广济桥。王源治潮的第二大工程就是培修四厢堤。
王源亦因为敢说敢行,“后被蜚语(无根据的话),以筑桥建亭为源罪,逮至京。”这位十分难得的清官竟因造福地方而蒙不白之冤,潮人于愤激之余,不远千里上京,直叩宫门为其辩解,使王源免除冤狱之苦,官复原职。
正统十年(1445),王源告老还乡。为褒扬他在治潮期间所建树的不朽功绩,海阳县教谕袁均哲撰写了《王韦庵前传》颂扬他的德政;潮人在广济桥头兴建了“王公祠”以祀,岁时致祭。该祠后来倒塌,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潮州知府周硕勋迁建金山麓。在家乡,王源则入祀乡贤祠。
史料记载
王源,字启泽,龙岩人。永乐二年擢进士,授庶吉士。改深泽知县。修学舍,筑长堤,劝民及时嫁娶,革其争财之俗。数上书论事,被诏征入都,又论时政得失,忤旨下吏。会赦复官,奏免逋负。岁饥,辄发粟振救,坐是被逮。民争先输纳,得赎还。召为春坊司直郎,侍诸王讲读。迁卫府纪善,移松江同知,奏捐积逋数十万石。以母老乞归养,服阕,除刑部郎中。
英宗践阼,择廷臣十一人为知府,赐宴及敕,乘传行。源得潮州府。城东有广济桥,岁久半圮坏,源敛民万金重筑之。以其余建亭,设先圣、四配、十哲像。刻《蓝田吕氏乡约》,择民为约正、约副、约士,讲肄其中,而时偕僚寀董率焉。西湖山上有大石为怪,源命凿之,果获石骷髅,怪遂息。乃琢为碑,大书“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会杖一民死,民子诉诸朝,并以筑桥建亭为源罪。逮至京,罪当赎徒。潮人相率叩阍,乃复其官。久之,乞休。潮人奏留不获,祠祀之。
人物评价
明代岭南学派创始人陈献章把他治潮的功绩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吏于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韩愈,明莫若王源”。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