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迦南 ,著名旅英中国画家,人称水右散人,1955年出生在中国北方,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88年前往英国伦敦,继续从事职业画家创作生活。在北美、欧洲、亚洲多次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被世界多家博物馆与基金会收藏,为海外最重要的中国画家之一。近年来居住在英国伦敦、中国北京、法国须尔堡三地。
人物作品
刊物出版
王迦南蔡小丽中国画集 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怎样可以全面学习中国画 伦敦夸特出版公司
王迦南作品集 伦敦古德豪斯画廊
王迦南蔡小丽中国画集 纽约怀古堂
清代明信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清代明信片专集 香港中华书局
外国人眼中的清代中国 台湾出版社
清末的中国 北京出版社京华出版公司
纸隙寻梦——中国民间剪纸 香港中华书局
大者之美——王迦南蔡小丽中国画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近些年在中国和国外的杂志 报刊尚发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100 余篇
《王迦南 蔡小丽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完全中国画教程》,『QUARTO』出版社,伦敦 1999
《王迦南蔡小丽画展》,『Kaikodo』纽约 1999
《 The paintings of wang jianan 》,『goedhuis』伦敦2001年
百年前的《明信片》,『京华出版社』北京2004年
《洋人眼中的清末中国》,『中华书局』1898—1908年在华西方人明信片解读。香港2004年
《王迦南 蔡小丽》,中国画选集『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 2004年
《明信片清末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
《明信片清末中国》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明信片清末中国》,『究竟出版社』台北2006年
文章发表
1995:
《王迦南 蔡小丽中国画选》,发表于『当代美术家』杂志1995年第二期
2000
2001:
《王迦南画选》,发表于『MODERN CHINESE ART』杂志2001年
2002
2003:
《异国的紫藤和修竹》,发表于『管理与财富』杂志2003年12月
2004
《绿色的风,吹红大地》,发表于『中外文化交流』杂志2004年10月15日第十期
2005
《中国百年沧桑,明信片里看》,发表于『文明』杂志2005年1月第三十八期
《 独立苍白自咏诗,王迦南的山水画》,发表于『艺术界』杂志2005年5月
《北京城墙:永远消失的风景》,发表于『文明』杂志2005年3月第四十期
《故城印象》,发表于『文明』杂志2005年5月第四十二期
《晚清礼仪中的红白喜事》,发表于『文明』杂志2005年6月第四十三期
《明信片里的百年沧桑》,发表于『融』杂志2005年6月第四期
《手绘的风情》,发表于『文明 』杂志2005年8月第四十五期
《百年商业街》,发表于『文明』杂志2005年9月第四十六期
《看画,看好画》,发表于『融』杂志2005年10月
《中国邮政》,发表于『文明』杂志2005年10月第四十七期
《民以食为天》,发表于『融』杂志2005年11月第九期
2006
《读王迦南的人物画》发表于『艺术界』杂志2006年1月
《也说胡同》,发表于『融』杂志2006年1-2月第十一期
《好玩的剪纸》,发表于『融』杂志2006年4月第十三期
《百年前的车》,发表于『融』杂志2006年5月第十四期
《百年前的船》,发表于『融』杂志2006年6月第十五期
《浪漫主义应该是红色,读王迦南风景画》,发表于『艺术界』杂志2006年5- -6月
《花中仙子——荷》,发表于『融』杂志2006年7月第十六期
《马儿啊,你慢些走》,发表于『文明』2006年7月第五十六期
《五千米上的风景》,发表于『融』杂志2006年11月第二十期
《独立苍白自咏诗,王迦南的山水画》,发表于『中国社会新闻』杂志2006年8月第八期
《帝国末日的军队》,发表于『文明』杂志2006年8月第五十七期
《中国民间的喜好》,发表于『融』杂志2006年9月第18期
《打开国门的鸦片》,发表于『文明』杂志2006年10月第五十九期
2007
《饥饿美学》,发表于『北京青年周刊』2007年1月25日第四期
《过年》,发表于『融』杂志2007年1-2月第二十二期
《清末中国的老明信片》,发表于『天地人』杂志2007年6月第一期
《燕赵秋气晚来霜》,读王迦南画作。发表于『天地人』杂志2007年9月第三期
《王迦南INK》,发表于『艺术经理人』杂志2007年11月
《踏歌行》,发表于『RAINBOW』杂志2007年
获得奖项
中国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 优秀作品奖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 优秀作品奖
英国皇家美术院 1989年夏季美展 水彩画大奖
北京市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 友好传承奖
人物轶事
想让家有一种想象中的传统中国的感觉
当旅英画家王迦南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回到北京要安一个家时,他首先想到一定是要特别中国的,甚至“要多中国就多中国”。
“就像在外面吃多了三明治想吃馒头面条一样,希望在房子里把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元素都体现出来:隔扇,匾额,条案,八仙桌,红木家具,假山石,这些是古人生活的必需品,和现代人的冰箱彩电一样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王迦南说。
曾几何时,中国的传统家具作为古董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在潘家园、高碑店古旧家具市场才见得到,而且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在国外生活中缺的就是这些东西。我想让家有一种想象中的传统中国的感觉,无论从家具、灯光还是色彩上。我把古人的生活用品搬回家,不是作为摆设,而是为了和它们朝夕相处,耳鬓厮磨。”
王迦南说:其实自己从小到大已经和这些东西很有距离了。“我的生长之地既不是江南也不是中原这些有着中国浓郁文化气息的地域,而是已经被洋化的北方城市哈尔滨,从上世纪80年代后又长期旅居海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离我都很遥远。”
那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王迦南独自驾车穿过长安大街,十里长街上除了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觉得自己走错了地儿,非常恍惚。”
王迦南不知道自己是否也被感染上非典,他不能冒然回伦敦的家,就在北京呆了下来。“往年回国顶多住两三个月就得回英国,国外经常有画展要参加,但这一年因为非典住了更长的时间。渐渐地,在北京有了一些朋友,而且觉得在国内的生活很有意思。所以从2004年起,我就基本上没有再回过英国。”
2007年,他在北郊一个叫杏园的地方租下一块地,开始建房,希望离开城市稍稍远些,过一种更简单的生活。
“因为房子是简易的,很快就盖好了。搬进来后,整整一个夏天我都在画画。”
房子除了基本的功能外,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但简单的白墙并不单调,有他和太太蔡小丽那些彩色花卉山水绘画,就使室内蓬荜生辉。
“我最得意的是客厅的天花板设计得很高,把我从安徽弄来的一间明代书房正好请进厅内。这个书房100多年来被当作厨房用,实在是糟蹋它,现在它被保护起来了。”
从王迦南杏园的家到山里,开车只需15分钟。“我经常坐在屋里或屋外的回廊上看着青山发呆,有时甚至会想一些人生的终极问题,比如‘我是谁’‘我是什么’‘我喜欢什么’……”他笑着说,这里氧气太多,和去丽江的人坐在雪山下,望着眼前的花朵、脚下的流水发呆一样,那里氧气少和这里氧气多是一回事。
“我们住在这儿不是离群索居,经常会有朋友来,在这个环境里无法谈特功利的事情,更多是聊精神方面的话题。”
为梦想漂洋过海
王迦南,1955年出生在中国北方,他的少年时代经历了 “文革”十年,未及成年就到农村务农,随后又进入中国北方的一个工厂当了多年的钳工,同时在业余时间狂热地学习绘画。1978年,青年时代的他又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王迦南就读于美院版画系伍必端工作室,同时也在美院中国画系师从刘凌苍、蒋采萍学习中国工笔重彩画。在美院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到中国陶瓷,与其说是一种启蒙熏陶,不如说是一种新鲜好奇。“在西安看到的陶俑特别打动我。可能出于本能,一下喜欢上了陶瓷。”之后一段时间就全国各地烧陶,因为它的缘由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1982年毕业后不久便辞掉公职,创办当时国内首例独立的职业画家工作室,作起了职业画家,是什么让他毅然放下当时优厚的工作待遇去做当时看不到前途的一个画家呢?是王迦南对艺术的执著、热爱、追求,是对艺术的坚持、毅力、魄力,是对人生的定位,对自我的超越、对艺术的痴狂。
王迦南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1988年他怀揣梦想远赴重洋来到英国,探寻心里一直以来的疑问:西方艺术的源头和精髓到底是什么?中国的美术又该走向何方?如何从中找出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点?
王迦南用了2年多的时间专门在欧洲各大博物馆的仓库里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敦煌艺术的研究,更有机会接触西方名家大师的画作,加深了对西方艺术的认识。在国外的王迦南,一度害着严重的思乡病,在他深受宋元绘画影响的山水画中,画中的人物常常是一袭白衫、形单影只,或牵驴徘徊于独木桥上,或漫步沉思于清流和群山之间,或登高伫立回望故乡。在绘画技法上,他沿袭唐代重彩工笔之风,“古人处理一种颜色,需要10道工序才完成。”渲染、填补,加墨,加中药……整个过程完成后,不但能看到颜色的厚度而且还保持着绢的表面之光。”王迦南认为,如何处理细节是一种精神。“为什么古人画一种颜色画10遍,这么画一定有他的道理,没有这些细节和功夫就出不来这种效果。是什么人需要看到这种效果呢,如当年的皇帝,光是画面好了但看不到这些细节,依然觉得差了些。”
王迦南说,艺术的感动是从细节来的。“在鸦雀无声的音乐会上,一只三角铁发出那么一点声音,会打动人的心扉。绘画也是如此,画面上的那一点点光穿透过来时,也会穿透人的心灵。原作是有精神穿透力的。而如今对绘画忽视作品的精神,只强调投资价值,是一种误导。“我认为,真正好的画一定是为它的知音画的。就像李白的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专门写给他的一个朋友。为一个人,不是为出版,也不是为出卖。”
王迦南用在国外学来的技艺丰富中国美术的内容,加上他勇猛开拓的精神,广博的兴趣和勤奋的创作,很快在异邦崭露头角,并获得了1989年度英国皇家艺术院夏季沙龙水彩画大奖,西方报刊评论为“夏季沙龙221年的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自此王迦南在西方艺术界辟出一片天地。王迦南在英国生活时作了大量敦煌艺术研究,为其后来形成“大光明相”风格的重彩画奠定的坚实的基础。王迦南的重彩中国画,刚劲之力,颇具自家特色。王迦南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基调,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技法和效果,在设色方面则又完全是自己的技法,融会贯通。王迦南的山水令人联想到有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的神韵,更有近现代大师张大千的气势。作品里带着呼吸,带着生命,观者与作者融为一体,体验“大我”的境界。
随着王迦南对东西方美术的认识与融合,他已不再满足对艺术的追求,他要把“新美术”概念带回国内,使更多的人了解艺术的国际化!打开国人的新美术视野,同时让国人对美术的理解有全新的理念!王迦南在他的作品中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已经逐渐达到融合和协调的境界。在他的作品里不再只有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子,更多地看到了西方油画在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特点的融合,用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麦克苏立文教授的话来说,他已经将在西方的体验和中国传统“完全内化”,他的作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处境的图解”。王迦南的“大光明相”风格的重彩画已经把中国画带进了一个新的高度。 观王迦南的作品,有如清晨凝望曙光那样的感觉,曙光常常是可以唤起你希望的一个共鸣,它会给你一种支持。所以像一些比较敏感的人,当他们看见曙光的时候,心里总是有一种朝气蓬勃,很有希望的那种感受,心里就有一种抚慰,总觉得这个曙光出现以后,带来的是美好。在他的画里,人们能够敏感地感觉到这种光亮,这种光亮是发自于内心的。
在王迦南先生整个画面里面,明与暗是整个有机组合的一个部分,既有苦难和黑暗的一部分,也有光亮的,吉祥、幸福的、光明的一部分。当它们在形成对比的时候,相互依存的时候,这就是佛学里说的“圆”。条件和环境造成了一个非常圆满,而且是自足,在他的画里面,各方面的能量都很足,它们能产生这样一个强烈的影响,很清晰的场,一下子就感受非常多,不是蒙蒙胧胧,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感受很强色彩分明的颜色和虚实对比的峰峦叠翠,通过技巧和形式的展放畅想与收缩凝练,体现了人生和世界的呼吸与代谢,就像把现实与向往的认知空间展示在你的面前,要每一个人都来作出自己的回答。更像一曲交响乐的多旋律多声部,起、承、转、合。不断起伏、推向高潮,形成震撼灵魂的乐曲。那自九天飞落的瀑布,好似檀板清脆的击节,在乐曲戛然而止之时画龙点睛的敲响,余音袅袅、久久不绝。更使人振聋发聩,浮想联翩。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和融解,王迦南先生在宣纸上创出了重彩绘画的新语言,用特选的矿物颜料通过反复描摹、渲染、填补、加墨、还要加上正反两面的不断的各种顺序的托色与刻画,每逢画过一遍,王迦南先生就会让整幅画停歇下来,随着春夏秋冬时间、光线、气温的过滤和调剂,画上的颜料会和自然融为一体,几经积淀,绘制在宣纸上的颜料具有了独特的色彩效果和厚度质感,创造出凝重深远的意境。
大光明相的中国重彩国画,是王迦南先生创作的生命体世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整体、局部、细节以致每一个元素生生不息的运动和变化,都让人深刻的觉悟到;王迦南先生的创作象随心转,用他人格转换的笔触,挥洒包含情感的色彩,表达出生活给予他的经验和思考,万千思绪渐渐化作笔底烟云。浓缩了他对多维世界的直觉,袒露出对人生精神的概括和理想。使人真实的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给人予生活的希望、尊严、勇气。
经过不懈努力,王迦南的画展遍及欧洲、北美、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他的作品为世界上几十个博物馆和基金会收藏,西方的美术史家评论说:“王迦南已成为当今世界画坛上最重要的、几个屈指可数的中国现代画家之一”。他是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更是东西方美术艺术的融合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