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镇,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地处宣恩县中部,东邻长潭河侗族乡,东北接万寨乡,南与高罗乡毗邻,西与椒园镇、晓关侗族乡接壤,区域总面积163.7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珠山镇户籍人口为46003人。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为巴子国地。
隋朝,属清江郡。
元明朝,属施南宣抚司。
清代,始属宣恩县。
民国时期,为城关乡。
1950年1月,属城关区。
1961年10月,为县辖城关镇。
1983年6月,城关镇更名为珠山镇,为宣恩县人民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珠山镇辖工农街、白鹤井、兴隆街、上湖塘、双龙湖5个居民委员会,宝塔、岩堡、七里桥、莲花坝、猫儿堡、卸甲坝、干沟塘、大坝沟、芭蕉坨、成池沟、铁厂坡、封口坝、狮子关、五里牌、天井堡、界直岭、茅坝塘、东门关、土鱼河19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31日,珠山镇辖8个社区、7个行政村:工农街社区、上湖塘社区、双龙湖社区、白鹤井社区、兴隆街社区、莲花坝社区、猫儿堡社区、宝塔社区、七里桥村、岩堡村、卸甲坝村、封口坝村、东门关村、狮子关村、和平村;镇人民政府驻工农街社区工农街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珠山镇地处
宣恩县中部,东邻
长潭河侗族乡,东北接
万寨乡,南与高罗乡毗邻,西与
椒园镇、
晓关侗族乡接壤,区域总面积163.7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珠山镇境内为山地地貌,地势为东南部高东低、西北部低,全境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低山平坝、二高山、高山地带。最高峰位于土鱼河山顶,海拔1589米;最低点位于莲花坝河谷,海拔437米。
气候
珠山镇境内气候由于受非地带性影响,形成立体气候带。其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较丰,光照一般,降水丰沛,雨热同季,旱涝常见,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年平均260天,年平均降水量1623.1毫米。
水文
珠山镇境内大小河流溪沟共有13条,河流总长度82千米,以过境贡水河最大。贡水河自双龙湖西入境,由西而东,出莲花坝,境内河道长约30千米。
自然灾害
珠山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风灾、低温冰冻、地质滑坡等。雹灾平均5年2遇,最严重一次发生在1991年8月7日,降雹时间约5分钟,涉及境内7个村、5个工厂、7所学校,农作物受灾面积162亩。低温冰冻灾害平均8年1遇,最严重一次发生在1977年1月26日~30日,最低气温降至-2.7℃,柑橘等果树大部冻坏,三年无收,只剩“宣恩早”蜜橘幸免。
自然资源
珠山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炭质页岩、硅矿、煤矿、铁矿、铜矿、硫铁矿等。地质储量炭质页岩1亿立方米、硅矿2亿立方米、煤矿20万立方米、铁矿0.5万立方米、铜矿0.3万立方米、硫铁矿0.2万立方米。
2011年,珠山镇耕地面积2.4万亩,人均0.5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珠山镇辖区总人口452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012人,城镇化率48.7%。另有流动人口8800人。总人口中,男性23003人,占50.9%;女性22197人,占49.19%;14岁以下7976人,占17.6%;15~64岁25804人,占57.1%;65岁以上11420人,占25.3%。总人口中以土家族为主,达25990人,占57.5%;有汉、苗、侗等10个民族19210人,占42.5%。2011年,珠山镇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5.7‰。
截至2017年末,珠山镇常住人口为4.65万人。
截至2019年末,珠山镇户籍人口为4600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珠山镇财政总收入285万元,比上年增长0.1%。
截至2019年末,珠山镇有工业企业115个,其中规模以上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6个。
农业
2011年,珠山镇农作物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茶叶、烟叶为主。农业总产值0.7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1%。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生产粮食1.3万吨,人均287.6千克,其中玉米0.4万吨、水稻0.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茶叶、烟叶。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0.9万吨;茶叶1万亩,产量0.1万吨;烟叶0.5万亩,产量1.2万担。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6.1万头,年末存栏2.6万头;牛饲养量0.5万头,年末存栏0.4万头;家禽饲养量19.5万羽。
工业
2011年,珠山镇工业以化工、建筑材料、饮用纯净水为主。工业生产总值1.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49%。拥有工业企业65家,职工55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商贸
截至201年末,珠山镇有商业网点97个,职工125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0.7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珠山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9%;各项贷款余额0.6亿元,比上年增长7%。
邮电业
2011年,珠山镇邮政纯收入43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060万。
交通运输
珠山镇境内有干线公路4条,其中,国道1条,县道3条。境内干线公路接通各村的乡村公路共有18条,全长93千米,全镇村村通公路。209国道横贯全境长17千米。西距省道巴石公路7千米,北距恩施飞机场、火车站45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年末,珠山镇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1746人,专任教师68人;小学6所,在校生1855人,专任教师1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29人,专任教师3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2011年,珠山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876万元,比上年增长13%。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35%,比上年增长10%。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珠山镇有镇文体服务中心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3个,各类文化专业户40户,各类图书室24个,藏书3.8万册。有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2011年末,珠山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个,其中门诊部(所)35个;床位20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4张,固定资产总值75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30名,其中执业医师27人,执业助理医师23人,注册护士36人。2011年,珠山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1万人次。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万人,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珠山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55户,人数3817人,支出886.7万元,比上年增长4.0%,月人均193.6元,比上年增长4.2%;医疗救助33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817人次,共支出20.8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71户,人数3027人,支出290.2万元,比上年增长84.6%,月人均79.9元,比上年增长28.3%;医疗救助58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027人次,共支出37万元,比上年增长139.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6.7万元,比上年增长2.9%。社会福利费14.8万元,比上年增长17.3%;敬老院1家,床位65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63人。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珠山镇有邮政局1个,代办所1个。全年邮政业务总量98万元;报纸、期刊发行0.5万份。有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20个。
历史文化
珠山镇因镇人民政府驻明珠山下得名。
风景名胜
凌云塔,又名连珠塔、宝塔。建在明珠山山顶,位于宣恩县城南三千米。
塔为七层六角形亭阁式构形,高16.4米,青石垒砌,始建于清同治四年,竣工同治九年。八十年代重建。塔体第一层高2.8米,有一石门,朝北开,门楣雕有二龙戏珠,门槛刻有花草鸟兽,内空9平方米,三方开有长方形塔窗。上面拱有多边石楼。石级宽0.3米,由塔内盘旋至顶。第二层塔楼高2.5米,檐下刻有“凌云塔”横匾。每层均有仿木构亭阁式檐翼,檐脊雕一坐虎。再往上去,每层内空不小于两平方米,均有楼、窗、檐翼。塔的每个角座是一青龙拱塔,龙头在下,尾部向上露于塔外,浮雕细腻。塔顶为瓦片式阁形建筑,上面有连珠叠尖。全塔未用一砖一木,纯系青石垒砌,是宣恩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宣恩县城的标志。
双龙湖位于
宣恩县城西两千米的贡水河上,由双龙湖、峡谷、溶洞等景观组成。鹰潭,是进入峡谷的起点,一桥飞驾,连接南北山崖,塑雕的犀牛和雄鹰,镇守南北。进入峡谷,可以游览七峡三洞二十四景,堪称“小三峡”。峡谷长20千米,有7峡3洞,24个景点,最窄处抬头只见一线蓝天,宛如天光一线。峡谷中有仙女岩、火烧壁、腾龙山、莲花池、油菜峡。溶洞有仙神洞、天门洞、三艳洞三洞,洞间溶石多为钟乳石,形态万千。自1992年龙洞水库建成以来,寓自然山水风光和现代建筑工程于一体的龙洞风景区,已成为
恩施自治州的旅游景点。以前,洞中之水一清一浊汇流入贡水,泾渭分明,犹如两条黄白巨龙在河中奔腾,龙洞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