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新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是黑河市一处重要清代文化遗存。
历史沿革
魁星楼
根据新编《爱辉县志》考证,关于魁星楼的建筑年代约在清光绪十八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92~1900年)之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以保护中东路为借口侵入中国,把瑷珲城烧成一片瓦砾,只剩下一座魁星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时,魁星楼被炮火洞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魁星楼被拆毁。
1980年,魁星楼复修。1983年7月,竣工。
1993年,因四根通天柱腐蚀严重,瑷珲历史陈列馆再次对魁星楼建筑进行维修。
瑷珲海关
清宜统元年(1909年)9月14日,清政府设立滨江关瑷珲分关。宣统三年(1911年),瑷珲分关移往黑河,在此设分卡。
民国十年(1921年),瑷珲分关改为独立关,直辖于北京总税务司。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日寇侵入瑷珲,瑷珲海关因中苏贸易中断和瑷珲商埠撤销而关闭。
瑷珲新城遗址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为防止沙俄向黑龙江流域北部的扩张和铲除
噶尔丹,在
精奇里江与黑龙江汇流处的瑷珲河畔明代忽里平寨旧址修筑瑷珲城,设立将军衙门,同时设立左右翼副都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将军驻地迁至江右岸新筑的黑龙江城,即今瑷珲镇境域,史称黑龙江新城,即瑷珲新城。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5~1686年)的雅克萨战争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过程中,瑷珲是清朝重要的后方基地。
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在瑷珲城签订,沙俄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瑷珲副都统姚富升重建了瑷珲城。
1976年,黑河地区文物调查中首次发现瑷珲新城遗址并登记。
1990年、1991年,黑河市文物管理站、瑷珲历史陈列馆开展了两次实地调查,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城墙遗迹、瑷珲副都统衙署所在地、魁星阁、瑷珲海关等遗存,获得了初步认识。
1997年,瑷珲将军墓被盗,由黑龙江省考古所黑河分所进行抢救性挖掘清理。
2000年,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河市及爱辉区文物工作者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城墙城壕进行了考古探查,推断城墙由壕沟土堆积而成、确定城壕规模、城墙年代,未发现城门遗迹。
2014年,为配合《瑷珲新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瑷珲新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试掘,确定了内城城墙、城壕(局部)、黑龙江将军衙署(瑷珲副都统衙署)、城北寺庙等遗存。
遗址特点
瑷珲新城遗址是黑河市一处重要清代文化遗存。遗址为两期城,文物本体由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城址遗存及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907~1911年)的城址遗存构成。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城址现存遗址遗迹绝大多数位于地下,魁星阁为后期在原址按原样复建。考古探明发现的遗存包括内城城墙、城壕(局部)、黑龙江将军衙署(瑷珲副都统衙署)、城北寺庙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城址向西偏移,与原城址呈一定夹角,为单重城,该时期保存和发现的遗存包括城内的环城路、瑷珲副都统衙署,城外有瑷珲海关旧址、海关缉私队旧址及寺庙遗址。在瑷珲新城遗址的北、西、南三个方向分布有振威将军墓、富明阿墓、瑷珲籍将军墓(含善庆家族墓)等清代墓葬,是清代瑷珲新城居民的墓葬,属于瑷珲新城遗址的相关遗存。
主要遗迹
内城城墙遗迹
内城城墙遗迹位于瑷珲镇南侧,近似方形,南墙长约842米,西墙长约948米,北墙长约805米(实有墙约210米),东墙长约993米(实有墙约519),周长约3688米,面积约0.75平方千米,城墙均为土筑,无夯层,墙基最宽处约13米,最高处约2米,墙外为护城壕,壕口最宽处约6米,最深处为1.5米,无角楼、马面和翁城遗迹。由于受到建房,种地等活动的破坏,城东北角已无城墙遗迹,其余城墙也断断续续,遗迹不明显,只有南墙中有一段保存较好。
副都统公署遗迹
副都统公署遗迹位于内城中心钟鼓楼遗址东南,现瑷珲中学院内,据清乾隆四十四(1779年)《钦定盛京通志官署志》记载,副都统公署在城内原系将军公署,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改为副都统公署,共有七堂五间,堂司房二间,户兵刑工四司房各二间,档事房一间,仓房一间,内宅住房十六间,仪门五间,大门三间,现所有房屋均被拆毁,只剩下一些松树和杨树及一处用树围成的长方形空地。
魁星楼
魁星楼位于瑷珲历史陈列馆院内东北角。此楼是被沙俄焚毁的缓珲城内唯一幸存的建筑。复修后魁星楼基边长约8米,高约15米,砖木二层结构,仿古建筑,楼阁中塑有魁星象一座。
富明阿墓
富明阿墓位于瑷珲镇西约2000米耕地中,1976年6月,由黑龙江省考古队、省博物馆、黑河地区文化局等单位组成的黑河地区文物普查队对该墓进行了清理性发掘,现遗迹不明显。
袁氏莹地
袁氏莹地位于瑷珲镇头道沟屯西北约200米处耕地中,墓地已被耕地平整,具体位置不清。在地头有“震威将军”残石碑,“袁氏莹地”石界碑以及石蜡台、石供桌等物。据1976年文物普查和当地群众反映,此墓是富明阿父亲的墓葬。
瑷珲籍将军墓
瑷珲籍将军墓位于瑷珲镇南约1000米的松树林中,这片松树生成年代约在100多年前,原来是瑷珲城公共墓地,略偏东北—西南去向,长约2000米,宽约500米,林内封土密布,有的树木就长在封土堆上,最大树龄约在150年左右。据当地群众反映,这片墓地中葬有张善庆、德兴阿、克蒙额、托克湍、绰哈布等瑗珲籍将军,原有石碑均被毁。
瑷珲海关
瑷珲海关位于内城东北角外约100米处的江岸上,现为瑷珲镇政府大院东侧的机关食堂和招待所。现存建筑为南北长18.8米,东西宽8.6米,高约6米的两栋青砖房,中间用长约15米,高6.5米,厚0.4米的青砖门墙连接,门窗均为拱形,门墙中间大门,两侧是边门,中门上方有水泥“爱辉人民公社”、两边门上方分别有“繁荣、富强”等字样。此建筑历经维修,外观和内部结构都略有变动,但整体风貌未变。
满族民宅
满族民宅位于钟鼓楼东北约360米,距北清约130米,距西墙约490米,北偏东距今瑷珲镇供销社约150米。现存建筑为一栋正房和一栋西厢房,其中正房原特色保留较好,两栋房均为青砖垒砌,原为瓦盖,现为油毡纸盖。正房外墙长13.8米,宽5.5米,脊高约5米,房盖(滚水)坡度较大,南短壮长,南面房盖上靠东西大墙的地方各伸出一个砖砌的烟囱。门朝南开,在房子中间,两边各有三个窗户,房檐下立着四根柱子,柱基为花岗岩质,素面鼓形,房檐头砖垛上有砖雕花鸟,房檐、窗板上均饰有木雕。室内间隔成五间小屋,门厅一间,西面间壁成南北两屋,套间(原为一间,圈炕);东面为一间小屋,圈炕;北面为一长方形厨房,室内隔扇上还有原来的玻璃面。西厢房紧靠正房西南角,长约18米,宽约12米,现门朝西开,为另一家住户,原是招待客人的房屋。满族民宅有较大变动。
主要展览
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于瑷珲新城遗址内,是中国唯一一处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展馆以遗址、建筑、陈列“三位一体”的展陈方式,全面展示黑龙江由中国内河成为中俄两国界河、瑷珲城由盛至衰的历史过程。瑷珲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75年,2000年9月改扩建,2002年6月15日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自2008年3月28日起面向社会免费开放。2010年、2018年先后两次提升改造。展馆占地约10万平方米,展厅面积总计约7000平方米。近年来,先后创办了中俄艺术陈列馆、马占山历史陈列展、黑河商会历史陈列馆三个分馆,形成“一主馆、三分馆”的馆群格局。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据《瑷珲县志》记载,瑷珲城的名称源于江东旧瑷珲附近的瑷珲河,旧瑷珲统称为萨哈连乌拉霍通,又称黑龙江城。
文物价值
瑷珲新城遗址曾是黑龙江畔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东北疆域变迁史的见证地,是研究清代东北边疆军政合一城址的重要实例,具有较为重要的教育和研究意义。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瑷珲新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瑷珲新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
交通信息
自驾:自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瑷珲新城遗址,路程约1.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