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县,隶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位于齐齐哈尔市西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嫩江中游冲积平原右岸,东临诺敏河、嫩江,同莫力达瓦旗、讷河市、富裕县相望,南与龙江县、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接壤,西、北以金界壕遗址与布特哈旗、阿荣旗隔界为邻,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4792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12月,甘南县辖5个镇、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甘南镇文明大街39号。截至2024年12月,甘南县常住人口27.9万人。
历史沿革
建置前
两汉、三国时期,县境属
扶余国之地。臣属于东汉,受东汉玄菟郡(今沈阳城东之上柏官屯附近古城址)管辖。汉末归附辽东公孙度政权,之后归附曹魏。
晋,县境属扶余,隶属晋襄平(今辽阳)平州刺使兼东夷校尉监护管辖。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扶余亡,属扶余后裔豆莫娄人之地。县境是其西部边境与室韦抵接边区之地。
唐初,县境属南室韦
乌丸部地,隶属于唐
营州都督所。唐贞元八年(792年),改属
室韦都督府管辖,受唐幽州节度使节制。天复元年(901年),
契丹连破室韦、于厥。天复四年(904年),室韦诸部已统属契丹。
辽大同元年(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县境归大辽
上京道泰州管境,隶属乌古迪烈统军司(后改为东北统军司)管辖(治所为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址)。
金收国元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县境遂隶金上京
蒲与路泰州管境。天辅五年(1121年),金廷为防辽人卷土重来,遣重臣宗人泰州总管婆鲁火。到此列置堡障,修竣界壕,亦称“泰州边堡”、“长春边堡”(今则统称“金东北路界壕”)。县境当时乃金东北路界壕护逻地,戍军“谋克”屯田的地方。隶属金上京蒲与路泰州总管府与东北招讨司管辖(治所为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址)。大安三年(1211年),金东北路界壕便被蒙古攻破。县境归属蒙古,为成吉思汗幼弟
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
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帝国。县境隶属元辽阳行中书省
开元路地面,归王府管辖(王府驻地为今泰来县塔城子地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帝国建立。今黑龙江、吉林省西部及呼伦贝尔边疆四境的广大地域仍为故元朵颜残部统治之下,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被征讨招抚归附明朝。初置福余、泰宁、朵颜
兀良哈三卫,县境属福余卫地南。永乐六年(1408年),今黑龙江西部嫩江支流雅尔河(即雅鲁河之讹)设置了“
阮里河卫”。永乐八年(1410年)在今齐齐哈尔城西180里设“噶称哥卫”(《盛京通志》作“喀齐卫克”)。县境先后属阮里河卫、噶称哥卫管辖,统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今俄罗斯黑龙江入海口特林地方)。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女真诸部与黑龙江等地其他各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原奴尔干都司所辖各卫所,城寨部落均已陆续归服转属努尔哈赤的管辖之下。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成立“后金”。县境即属后金国土,受
宁古塔将军属辖(治所为今宁安县故城)。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入主北京。东北地方归盛京总署管辖(今沈阳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防御沙俄设“
黑龙江将军”,县境随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原居住在黑龙江、嫩江上游地区的达斡尔、索伦(鄂温克)等族众因俄乱内迁今嫩江、诺敏江(河)沿岸定居,县境是时为布特哈八旗打牲部落的牧猎区,隶属
布特哈管辖(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后伊卧奇地方),受黑龙江将军与
理藩院双重管理。光绪二十年(1894年),布特哈总管改副都统衔,治所迁至博尔多(今讷河县),县境随属布特哈副都统衙门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撤布特哈副都统衙门,以嫩江为界划分为东、西布特哈总管,县境隶属西布特总管署管辖(今莫旗尼尔基镇北伊卧奇)。
建置后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开始移民招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齐齐哈尔副都统
程德全(字雪楼)将甘井子一带荒原勘入招垦设治计划,检派官员组设荒务行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采址于老甘井子(今甘南县长山乡永青村),成立“甘井子荒务行局”,开始丈放甘井子段官荒。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采设城基,迁局址于二站,正式勘定街基兴建县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撤荒务局置“甘井子巡防局”,设巡防委员,办理民政事务管理地方治安。隶属西布哈特总管与黑龙江省巡按署管辖。
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附属龙江县,隶属龙江道尹公署管辖。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布西甘井子佐治局”,隶属西布特哈总管署兼筹设治公署(即后之“布西设治局”)管辖。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升为甘南设治局,隶属于黑龙江省长公署直辖,改县城二站为甘南镇。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日军侵占甘南后,改为县制,撤销设治局,建置“甘南县公署”,隶属伪满洲政府
龙江省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解放甘南县城。13日,建立甘南县民主政府,隶属
嫩江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北安)合并.成立黑嫩联合省,下设5个专区,甘南隶属黑嫩省第二专署管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恢复嫩江省,甘南复归嫩江省。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北安)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省政府设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随归黑龙江省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甘南县民主政府改称甘南县人民政府。
1954年,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大黑龙江省(省政府于哈尔滨市),省以下设专区,甘南县隶属黑龙江省嫩江专区直辖。
1960年,嫩江专区与齐齐哈尔市合并,甘南县改属齐齐哈尔市直辖县。
1961年,恢复嫩江专区建置,甘南县复归嫩江专区管辖。
1985年,撤销嫩江专区,甘南县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5年12月11日,甘南县城解放。13日,甘南县民主政府宣布成立。将日伪时区划11个伪村改为11个区:甘南区、长山堡区、中兴区、集贤区、宝山区、兴隆泉区、太平山区、查哈阳区、平阳区、东阳区、巨宝区。
1946年3月13日,甘南县第一次临时参议会决定区划调整,将11个区调整为7个区。
1947年春季,从第四区(平阳)境内分出查哈阳,成立第八区,区政府所在地查哈阳(后改称查哈阳区)。
1948年3月18日,从第三区(宝山)分出太平山析置第九区(后改称太平山区);从第五区(东阳)分出巨宝,析置第十区(后改称巨宝区)。
1950年4月8日,在国营农场场区建制了甘南县第十一区(后改称水田区)。
1956年3月,撤销全县原11个区的建制,以行政村(包括移民新村)为基础,建置39个乡(镇)。
1958年4月6日,对全县现行的39个乡(镇)重新调整,撤销了河东、欢喜、治安、长岭、兴华、景利、兴安堡、八里岗、和平、民立、兴立、青河、靠山、神泡子、敖宝山、工农、新发等17个乡,新分置1个四方山乡。调整合并后全县为22个乡、1个镇:阿伦河乡、音河乡、万发乡、平安乡、集贤乡、中兴乡、保安乡、同利乡、四方山乡、长山堡乡、东阳乡、民主乡、平阳乡、红星乡、查哈阳乡、宝山乡、太平山乡、泉眼乡、长吉岗乡、望山乡、巨宝乡、库宝乡、甘南镇。
1958年8月1日,在省属国营查哈阳农场设立了金光镇人民委员会。后于全县人民公社化时被自行撤销。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10个人民公社(同时为10个乡人民委员会)。
1960年3月28日,撤销巨宝人民公社,并入东阳人民公社。
1960年5月27日,撤销长占岗人民公社,并入宝山人民公社。
1961年5月3日,恢复巨宝人民公社、长吉岗人民公社。6月26日,成立巨宝乡人民委员会、长吉岗乡人民委员会。
1962年9月7日,从平阳人民公社划出查哈阳。成立查哈阳人民公社。同时成立查哈阳乡人民委员会。
1977年1月26日,红旗人民公社改为宏建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全县12个公社为3个镇、9个乡:甘南镇、东阳镇、平阳镇、宏建乡、长山乡、中兴乡、音河乡、长吉岗乡、兴隆乡、巨宝乡、查哈阳乡、宝山乡。
1999年6月,巨宝乡改为巨宝镇,音河乡改音河镇。
2001年,宏建乡并入甘南镇。
2001年3月,长吉岗乡并入宝山乡。
2011年7月,音河镇改名兴十四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12月,甘南县辖5个镇、5个乡:
甘南镇、
兴十四镇、
平阳镇、
东阳镇、
巨宝镇、
长山乡、
中兴乡、
兴隆乡、
宝山乡、
查哈阳乡,有8个社区、95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甘南镇文明大街3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位于齐齐哈尔市西部,地处
大兴安岭南麓,
嫩江中游冲积平原右岸,东临
诺敏河、嫩江,同
莫力达瓦旗、
讷河市、
富裕县相望,南与
龙江县、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接壤,西、北以
金界壕遗址与
布特哈旗、
阿荣旗隔界为邻。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2°54′06″~124°28′12″,北纬47°35′07″~48°32′05″之间。总面积4792平方千米。
地质
甘南县大地构造单元位于松辽凹陷区的西部,大兴安岭海西早期褶皱带的前缘。基底地形为微向东南倾斜的平台,与嫩江深断裂相接,属华力西褶皱带。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剧烈,火山活动频繁,但全部为第四纪地层所覆盖,只有查哈阳、宝山、兴隆、宏建乡北部和中兴乡一带普遍分布基岩,主要为中生代燕山运动期,断裂活动伴随产生强烈火山活动,表现为沿断裂带产生的小型侵入体,褶皱呈短轴状。
地形地貌
甘南县属大兴安岭和嫩江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北部丘陵起伏,南和东南部是平坦的开阔平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缓缓递降,海拔为160至380米。
甘南县低山丘陵面积97.1万亩,占县属面积的18.2%;剥蚀高平原面积157.4万亩,占县属面积的29.4%;嫩江西部冲积平原面积124.7万亩,占县属面积的23.4%,阿音河谷冲积平原面积154.7万亩,占县属面积的29%。
气候
甘南县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征,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西北风多,严寒少雪,气候干燥;春季风大雨少,易发生春旱;夏季东南季风增强,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急剧,大地很快封冻。历年平均气温在2.6℃,极端最高温度为39℃,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35.4℃;平均最高温度9.2℃,平均最低温度为零下3.4℃;活动积温为2562.9℃,无霜期平均为132天,最短为120天;年平均日照为2791.7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1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平均为455毫米。
水文
甘南县主要河流有4条,即
诺敏河、
嫩江、
阿伦河、
音河,流域面积为3313.3平方千米,流长212千米。诺敏河、嫩江为东部边境河流,阿伦河、音河为过境河流。此4条河流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南麓。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甘南县水资源比较丰富,自然降水、地下水和河流容水总资源达331.26亿立方米,年可利用水量为93.06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甘南县境内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水稻以及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有甜菜、烟叶、亚麻等;油料作物有葵花籽等。此外,还有薯类、瓜果和各种蔬菜。中药材有防风、桔梗、龙胆草、黄芩、柴胡、苍术、白鲜皮、车前子、赤芍、知母、玉竹等二百多种。此外,还有小叶樟、乌拉草、羊草、芦苇等树木或草类植物。
甘南县境内的野生动物中,毛皮动物主要有狐、貉、獾;细皮动物有黄鼬、麝鼠、灰鼠、山兔。在县内长吉岗乡的沼泽苇塘里有保护动物白鹤、丹顶鹤。
矿产资源
甘南县主要矿产有辉绿岩、珍珠岩、玛瑙石、碧玉、瓷土、高岭土等。
人口
截至2024年12月,甘南县户籍人口36.2万人,常住人口27.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2.544‰。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甘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7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31.9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为49.9:19.4:30.7。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2%、8.8%和27.0%。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5个、0.5个和1.5个百分点。
财政
2023年,甘南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1.89亿元,同比增长9.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80亿元,同比增长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9亿元,同比增长19.47%。地方财政支出43.72亿元,同比增长17.19%。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甘南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2.5%。
人均收入
2023年,甘南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77元,比上年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5元,增长8.9%。
第一产业
2023年,甘南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种植业产值54.6亿元,增长9.7%;林业产值0.98亿元,增长53%;畜牧业产值36亿元,增长7.9%;渔业产值1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9亿元,增长2.7%。
2023年,甘南县粮食总播种面积458万亩,粮食总产量30.4亿斤,比上年增长3%。其中,稻谷13.7亿斤,增长2%;玉米13亿斤,增长3%;大豆3.5亿斤,增长7%。
2023年,甘南县经济作物播种总面积13万亩。油料48吨,比上年增长287%;蔬菜及食用菌26217吨,增长159%;瓜果类4732吨,增长16%。
2023年,甘南县肥猪出栏60.5万头,增长7.7%;牛出栏5.4万头,增长12.2%;羊出栏53.6万只,增长2.3%。猪肉产量5.2万吨,增长9.8%;牛肉产量0.8万吨,增长5.4%;羊肉产量0.9万吨,增长2%。生奶产量11万吨,增长9.1%;禽蛋产量1.5万吨,增长7%。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甘南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7.1%,重工业下降0.8%。按行业分,食品工业增长7.1%,石化工业下降0.9%,能源工业下降44.1%,装备工业增长16.5%,建材工业下降24.3%、林木产品加工业增长15.3%。
2023年,甘南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户。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42亿元,增长5.3%;利润总额18.74亿元,增长18.3%;资产总计103.79亿元,下降5.1%;流动资产合计83.51亿元,下降5.2%。
建筑业
2023年,甘南县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3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3.4亿元,增长-31.3%;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额1.6亿元,增长-37.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甘南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亿元,比上年上升8.5%。
2023年,甘南县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26.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增长13.5%;商品零售增长1.1%。
对外贸易
2023年,甘南县实现进出口总额5867万元,同比下降2.2%。进口总额5867万元,同比下降2.2%。
房地产业
2023年,甘南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2.8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住宅投资2.5亿元,增长52.0%,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9.4%。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8.1万平方米,增长239.1%;商品房销售均价为4861.9元/平方米,增长18.0%。
邮政业
2023年,甘南县邮政业务收入8012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甘南县有学校33所,其中小学10所、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高中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教学校1所。教职工2800人,在校学生27572人,毕业生10420人。其中,高中教职工506人,在校学生5741人,毕业生2069人;初中教职工501人,在校学生4402人,毕业生3495人;小学教职工600人,在校学生7669人,毕业生1496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1021人,在校学生8044人,毕业生2931人;职业教育教职工128人,在校学生1582人,毕业生413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44人,在校生134人,毕业生16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甘南县共有文化单位5个。其中,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物保护中心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甘南县有体育馆2个,体育场1个,体育社团14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甘南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6个。其中:医院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1个、村卫生所(室)143个、民办医疗机构35个、公安局监管场所卫生所1个。医疗卫生系统编制总数966人,实有占编人员719人,卫生技术人员1452人(其中村医199人)。执业(助理)医师507人,注册护士482人。各类医疗机构床位编制数1308张。
交通运输
甘南县非铁路沿线,县境内主要交通干道有G10绥满高速公路、G301绥满公路、S309建新公路、S217查扎公路、X202卧牛吐-扎兰屯公路、X301拉甘公路、X302巨宝-成吉思汗公路、甘南县金朗城县域路线等。
2023年,甘南县完成客运周转量622.72万人千米,客运量11.12万人,货运周转量5.21亿吨千米,货运量347万吨。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甘南县原名甘井子,也叫二站。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将甘井子一带荒原勘入招垦设治计划,指派官员组设荒务行局。采址于老甘井子(今甘南县长山乡永青村),名曰“甘井子荒务行局”,开始丈放甘井子段官荒。甘指放荒丈地的甘字段,南指位于海拉尔之南。
文物
截至2023年末,甘南县有文物保护单位4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1个,县级2个。
金界壕始建于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7),是金朝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的威胁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金界壕由东北路、西北路与西南路等路组成,全长4500余千米,其中甘南县段长度为142.13千米,该段设有马面1146座、关堡19座、烽火台8座。
金界壕遗址(黑龙江段)—甘南县段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查哈阳乡、宝山乡、兴隆乡、兴十四镇、甘南镇、中兴乡,起自查哈阳乡灯塔村小乌尔科屯,地理坐标:东经122°56′09.50″、北纬47°42′01.87″;止于中兴乡兴久村黄牛场,地理坐标:东经122°54′19.50″、北纬47°41′26.90″,面积约为1400公顷。
2001年6月25日,金界壕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
截至2023年末,甘南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
朝鲜族碟子舞是黑龙江省省级非遗项目。碟子舞类似于杂技表演,发祥于北朝鲜,二十世纪初开始流传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隆乡兴鲜村。最初是人们在庆祝丰收时在打米场上用吃饭的碟、碗、罐作道具,头顶罐子,即兴起舞。如今演变为表演者头顶6只碗(或更多),碗中盛清水,双手各持2只小碟,碰击作响,配以音乐或歌曲起舞,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体现和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付华廷,男,1970年入党,中共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委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农村“百名好支书”标兵等荣誉称号。
杨东奇,男,汉族,1962年9月生,黑龙江甘南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管理学博士,教授。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