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Tin Ka Ping,1919年11月20日~2018年7月10日),男,祖籍广东梅州,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人物生平
1919年,田家炳诞于广东大埔古野镇银滩村书香之家,幼年在家乡受中小学教育。
1935年,田家炳辍学,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继承父业开办广泰兴,肩负持家重任。
1936年,赴越南创立泰安隆瓷土公司,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后与同乡合办茶阳瓷土公司。
1939年,因汕头沦陷,瓷土运输中断,遂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并手创“超伦”、“南洋”两树胶厂。
1945年,创办超伦树胶厂。
1951年,又开创办南洋树胶有限公司。
1956年,创办印尼首家塑料薄膜制造厂。
1958年,将业务重心转移到香港,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创办田氏塑料厂、田化化工厂有限公司。
1992年,在广东省东莞市成立
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
2013年5月27日,田家炳在香港播道会的恩福堂正式接受洗礼,归入基督的名下,他还亲自登台,以国语为主作见证。
2018年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安详辞世,享年99岁。
主要成就
事业成就
20世纪50年代,田家炳在元朗的屯门海边购买了30多万平方尺的海滩,移山填海兴建起了一座人造革制造厂,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请来日本工程师安装机器,训练职工并聘请英国技师。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厂,以质优价廉很快打开销路。
田家炳的皮革厂可生产适应各种需要的1000多种人造革,在经历了1965年的银行挤兑、1967年的骚乱、1973年的原油价格暴涨、1975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等一次又一次狂风巨浪的冲击后,仍屹立不倒,成为当时香港最大也是
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厂,田家炳也因此被称为“香港皮革大王”。
1992年,他在广东东莞成立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建成现代化、自动化的工厂,规模、技术、管理等都居中国国内前列,为中国纳税、创汇作出巨大贡献。
荣誉表彰
1988年,台湾最高当局颁赐“热心公益”金匾。
1996年,英国女皇亲授M.B.E.(Member of British Empir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2004年,北京中华慈善总会举办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他获选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百位慈善人物。
2006年,获北京中华慈善总会颁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
大紫荆勋章,获选为亚州电视主办第一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
另荣获广东、青海、福建、云南、湖北、海南、黑龙江等多个省政府颁授荣誉奖章,中国八十余市县授予荣誉市民,数十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内地、香港、台湾十多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与院士荣衔。
社会活动
慈善活动
20世纪六十及七十年代,田家炳便曾出任
东华三院、博爱医院等多间慈善机构要职,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1982年,田家炳成立纯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截至2018年7月,该基金会已在中国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香港保良局田家炳幼儿园首先创立。
1984年,田家炳将化工厂的经营权交给下一代,并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同年,广东省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启用。
1987年,基金会捐办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
20世纪九十年代,在积极回馈香港的同时,田家炳基金会也致力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订定资助师范大学与中学的申请章程,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和田家炳中学。在教育部、各地教育部门、多位香港教授学者的鼎力推荐下,再加上各地政府和学校资金配合,基金会所资助的学校遍布全国34个省市区。
1992年,田家炳捐赠港币2500万元给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田家炳学术研究发展基金”,以加强中大的学术研究、科研发展及教学设施。中大特地将校园内余9000平方米的图书馆综合大楼命名为“田家炳楼”,以感谢田博士的支持。
1998年,以田家炳基金会的名义向
乐山二中捐赠了240万人民币,修建了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办公楼。
1999年,田家炳先生捐资800万元人民币兴建浙大西溪校区田家炳书院。
2000年,82岁的田家炳将居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售出。所得款项,全部投向内地的几十所学校;同年,田家炳捐资500万元,兴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书院。
2002年,海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教学楼由田家炳基金会捐资500万元建成,海南大学田家炳楼在海南大学海甸校区北门附近,也是田家炳基金会捐资建成的,田家炳亲自参加揭牌仪式。
2003年,田家炳基金会已经超支,但他还是向银行贷款600万港元,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
2005年,田家炳基金会捐资250万元扩建
文昌市田家炳中学校舍及改善教学设施。
2006年,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捐助250万港币,用于改造和扩建
六安市第七中学项目工程竣工,田家炳先生亲临六安参加揭牌仪式;同年暨南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捐资50万港币,建设了医学院田家炳医学实验中心。
2009年,田家炳将田家炳基金会托管给香港专业人士打理;同年,田家炳特地为暨南大学田家炳医学实验中心及华南农业大学田家炳综合训练馆揭牌,田家炳共为两校捐资逾200万港元;同年,他将名下仅余的4座工贸大厦捐赠基金会,把资金收入拨捐慈善。
2014年至2016年,田家炳基金会还分别资助东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2014年8月,捐赠东大支教协会和东大研究生支教团38941元,2016年1月,资助研究生支教团“至善科技”项目和“至善黔程”支教活动43485元,2016年8月,资助东大至善科技夏令营活动25962元。
社会任职
田家炳先后担任仁爱堂咨询委员,前任东华三院总理,博爱医院总经理,大埔旅港同乡会永远会长以及其他数十个商业团体、慈善机构的会长、理监事、顾问等职。
个人生活
亲属成员
母亲:房氏
夫人:周氏
儿子:田荣先
女儿:田淑芳、田淑莲
孙女:田晓岚。
田家炳有5个儿子,4个女儿,20世纪80年代,田家炳开始逐步代际交棒,将家族旗下产业分别交予二代5个儿子主管,自己则专注于到祖国各地捐资和办慈善公益,其中,教育是重点,捐款也最多。
感情生活
1945年春天,田家炳遇到大麻中学的同窗好友郭耀金,经郭耀金、廖银光夫妇介绍,田家炳与周坤莹女士相识;同年夏天,二十六岁的田家炳与十八岁的周坤莹女士喜结良缘,田家炳在印尼立业成家。
1947年8月,田家炳起程,经香港回到家乡。田家炳经亲戚介绍与
大麻中学余文彬老师的养女房惠英女士认识,后娶。
勤俭节约
田家炳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80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连矿泉水瓶都要循环使用,出去住酒店还要自己带香皂。
社会评价
田博士爱国爱乡,心系社稷;田博士视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倾注心力;田博士的高风亮节,赢得社会各方的称颂。(澎湃新闻网评)
田博士全心奉献给公益事业,对本港及内地的教育、医疗及基建项目贡献尤深,备受各界尊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段崇智评)
田家炳先生倾注心力支持国家教育发展,诚为我辈永远之楷模,虽逝而精神不朽,田老先生大爱善举永垂青史。(江苏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评)
田老为了公益慈善事业,把自己由富人捐成了穷人,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六安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校长晁俊评)
名标星座,泽荫神州。(叶剑英的长子、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选平评)
数十年致力公益,田家炳博士捐助教育、医疗、与其他利国生民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惠泽社群,诚为当世楷模,社会表率。(长沙晚报评)
田家炳先生籍广东大埔,家学渊源,书香世第,赤子丹心,志存高远。先生多年来斥资数亿人民币,兴办与资助教育、文化、科技、慈善事业。先生之举,乃一腔爱国热忱使然。重教兴学,百年大业;敦品励行,作人为先。先生铭标星座,功在后世,履仁积德,泽被神州。(杭州网评)
田家炳先生一生低调,这种低调,由生,至死。(中国教育新闻网评)
田老先生一生艰辛创业,生活简朴,诚信为人,热心慈善事业,更是重视教育捐赠,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为我辈之楷模。(江苏师范大学田家炳工学院评)
人物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