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白湾乡大石凼村甲扎尔甲山南侧中上部,明至清时期文物遗存。
历史沿革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绘制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009年6月,马尔康县(现为马尔康市)三普工作队首次发现甲扎尔甲石窟。
2013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窟进行调查。
201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洞窟壁画保存现状及环境进行了调查勘察。
遗址特点
甲扎尔甲山洞窟原为山体断层破碎带岩石差异风化形成的天然岩洞,后期经人工简单修整,洞口朝向西南,洞内深19.7米,最高处8.8、最宽处3.6米,三道片石砌筑隔墙将洞窟划分为洞口、前室、中室和后室四部分,现存8座藏式佛塔分布于洞窟各处(仅有四座为早期遗存,其余为近现代新修),壁画分布在早期佛塔、隔墙、洞口西壁(大部分为后期补绘)及洞内东侧崖壁上。壁画遗迹约28.6平方米,壁画内容以密集排列的千佛方式绘画密教的本尊神、显教的释迦牟尼佛和少量的五方佛、大持金刚以及西藏的祖师像,该洞窟壁画作为四川阿坝州区域内较为重要的藏传佛教遗存。
主要建筑
甲扎尔甲山洞窟
甲扎尔甲山洞窟洞口为洞窟上方崩塌岩石和风化碎屑堆积形成的狭小平台,平面大致呈喇叭状向外张开,长约7.2米、开口处宽约6.7米。洞口地表凹凸不平,两侧为陡倾崖壁,前缘为陡崖。洞口东侧崖壁上有一幅壁画(大部分为后期补绘)和一处藏语文字题刻。
洞身平面呈长条形,外宽内窄,洞窟长约19.7、宽约2.3~3.6米,隔墙将洞内空间分为前室、中室和后室。洞内地面凹凸不平,地表由外向内呈斜坡或台阶抬升,洞内顶面整体由外向内升高,起伏很大。东西两侧立面均为崖壁,高度差异明显,最高处8.8米,最低处约2米,崖壁中下部陡倾,上部逐渐倾斜至顶面交汇。
隔墙洞窟有三道隔墙,墙体由片石砌筑,大部分为直接干砌,少数由草拌泥浆砌,片石规格差异较大,一般长约0.2~0.4米、宽约0.2~0.3米、厚约0.1~0.2米,就地取材于洞窟附近崩塌的岩石碎片。隔墙砌体表层大多敷抹泥层作为壁画地仗,表面绘制壁画装饰。由外向内第一道隔墙整体长约3.9米,中间留有门道。第二道隔墙位于前室后端陡然抬升形成的台基上,整体长约2.6米,门道位于隔墙中部偏东侧。第三道隔墙整体长约2.4米,西段空缺形成门道,东段被岩柱自然分割为两部分,其平面均呈长方形。
佛塔
藏式佛塔8座,其中4座为早期遗存,其余为近代新修,散乱分布于洞口、前室和后室。佛塔大小差异明显,最大者位于前室后端,塔基长约0.8米,塔高约2.5米,最小者位于后室中部,残损严重,塔基残长约0.25~0.4米、残高约0.7米。早期佛塔主体结构由片石直接垒砌,佛塔砌体表层敷抹泥层并找平抹面,其表面以各色颜料绘制壁画,局部采用泥质材料或石灰塑型作建筑装饰。新修佛塔主体结构由片石直接垒砌或草拌泥浆砌,表面直接采用石灰抹面或局部采用石灰塑型作建筑装饰。
文物遗存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根据支撑体类型可分为崖壁壁画、隔墙壁画和佛塔壁画三类,整体上壁画分布较为零散。崖壁壁画总面积14.74平方米,有1幅位于洞口西侧崖壁,其余都在洞内东侧崖壁,壁画依崖壁表面断续相连呈片状分布。隔墙壁画总面积8.05平方米,壁画单独分布于隔墙立面。佛塔壁画总面积5.75平方米,早期佛塔表面均有分布。崖壁壁画直接以洞窟崖壁为支撑体,表面平整度较差,大多凹凸不平,局部裂隙发育。崖壁表面大多顺势随形或经简单整平后直接在崖面上做地仗层,地仗层厚度差异较大,一般厚约0.5~2厘米,均为泥质地仗,泥土颗粒较细、均匀。地仗层表面以白色颜料作底色层或采用各色颜料直接绘制图案作画层,颜色以白、黑、红等为主,仅洞口西侧崖壁后期补绘的壁画颜料层发现有蓝色和绿色(该铺壁画的主尊被后期绘的释迦牟尼佛覆盖)。隔墙和佛塔壁画表面平整度相对较好,局部片石棱角凸出。隔墙墙体或佛塔塔身砌体表面做泥质地仗层,地仗层厚度差异较大,厚约2~5厘米,局部凹坑和缝隙中的泥层可达8厘米。隔墙和佛塔壁画地仗层多数由粗泥层和细泥层组成,粗泥层泥土颗粒较粗、粒度不均,部分夹杂有细小砾石颗粒。细泥层泥土颗粒细小、均匀,部分粗泥层和细泥层夹杂植物纤维作加筋。地仗层表面以白色颜料作底色层或采用各色颜料直接绘制图案作颜料层,颜色为白、黑、红三色。
窟门外的西崖壁K1和窟门西墙面K2上残存画面。西崖壁K1画面宽1.53米、高1.55米,可分为10个部分,编号K1-1至K1-10。K1-1为1尊佛像,全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双手施禅定印托钵,肉髻螺发,着袒右袈裟,袈裟一角覆盖右肩,有绿色头光、蓝色身光与白色背光,背光外缘饰如意云纹。K1-2环绕佛像周围。佛像头部的如意云纹两侧各绘1座宝池,内有八宝水。宝池上、下各绘1座楼阁,左侧2座楼阁大部脱落。上方左、右楼阁之间有1行7尊坐像,似为天人在合掌礼敬。佛像莲座下方有1行宝树垂鬘,树间绘8尊立像,足尖向两侧或同侧,双手置胸前,着袒右肩式外衣,部分可见是红色衣,为天人。K1-1与K1-2两部分画面共同构成一幅简约的西方净土变。正中主尊为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色彩新于四周,很可能是依据旧像重新描绘上色,推测初绘主题应也是西方极乐世界。K1-3有1尊双身像。主尊四面,每面三目,多臂,主手拥抱明妃,右展姿,主面、上身、主臂及部分侧臂呈黑色,明妃亦多臂,为十二臂胜乐金刚。其脚下所踏单层覆莲台上有墨书藏文题记,漫漶不清,大致可读出:...nad'od...rabbjom。含义不明。另外,尊像两腿侧各有1尊小像,均一面二臂,左手当胸持嘎巴拉碗,右手上扬,舞蹈姿,为空行母。K1-4为1尊双身像。主尊可见一面三目,六臂,主手合什持金刚橛拥抱明妃,左、右上手持红色片状物垂落背后,左下手持三叉戟,左展姿,黑色身,背生羽翅,明妃亦一面二臂,左手曲肘上抬,似捧持物,白色身,为普巴金刚。K1-5 可见尊像尖帽顶及上插鸟羽,身光外露出的三角形装饰,背光内缘饰花瓣纹。根据帽顶饰羽毛特征,推测应为莲花生。在其莲座上有墨书藏文题记,漫漶不清,大致可以读出:...bsnyo'ruma,rubug....。含义不明。K1-6有1行3尊像,各有残损,可见特征相同,应均一面二臂,左手当胸持嘎巴拉碗,右手上扬,舞蹈姿,为空行母。K1-7有1列6尊像,各有残损,特征相同,均一面二臂,头戴五叶冠,拥抱明妃,右展姿,为本生胜乐金刚。K1-8有1列2尊像。第一尊立像,足尖向两侧,多臂,黑色身,上身袒露,下身着白裙。第二尊立像,足尖向两侧,多面多臂,白色身,上身袒露,下身着黑裙。K1-9有6尊像,黑、白色身空行母各3尊,均头戴五叶冠。K1-10可见尊像右侧身局部,多臂,右腿粗壮,黑色身,在其腿侧侍1尊空行母小像。窟门西墙面K2画面宽0.43你、高0.54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有1行3尊大像,均一面三目,二臂,拥抱明妃,右展姿。中间一尊黑色身,两侧尊白色身,明妃亦一面二臂,应为本生胜乐金刚。第三尊大像头光两侧各有1尊小像,均跏趺坐,一面二臂,双手交叉当胸,黑色身。下部有1行2尊大像,均坐姿,一面二臂,头戴五叶冠,其中第一尊左手似置腿上,黑色身;第二尊双手似置胸前。
前室(Q区)壁画分布于门墙Q1、甬道西壁Q2、两侧前壁Q3~Q5、后部塔形高大墙体Q6及其前方两座长条案式供台Q7、Q8、两堵隔墙Q9、Q10、东侧崖壁Q11以及室中部佛塔Q12上。以Q6-1为例,上部塔瓶画面Q6-1于南壁、东壁均有残存。南壁宽0.67米、高0.85米,正中绘1尊双身大像。主尊十六面,每面三目,忿怒相,分为五层。最下层四面,主面左侧两面,分别呈红、灰蓝色,右侧一面,呈黄色,余面黑色;七十六臂,主手持铃、杵,施金刚吽迦罗印拥明妃,两侧诸臂分内外两层展开,内层两侧各十五臂,手皆微握,外层两侧各二十二臂,手各有持物;右腿展立于熊熊烈火之中,手臂、身躯呈黑色;明妃一面三目,头戴五叶冠,双臂,右手上扬,似施期克印,红色身。此像与胜乐金刚变化身之一薄伽梵金刚空行较为接近,身份尚待确认。双身大像腿部两侧各侍1尊像,均一面三目,头戴五叶冠,二臂,左手持嘎巴拉碗上扬,臂夹三叉戟,右手持钺刀下放,残留红身色,分别左、右展姿,应为空行母。双身大像所立火焰中密集分布一面二臂舞蹈姿空行母小像20尊,可辨至少有红、黑两种身色。另外,右侧空行母群像中绘1尊大成就者,全跏趺坐,右手上举,左手于胸前张开,掌心向内,中指直伸,上身袒裸,下身着裙。南壁左、右上角双身大像火焰纹背光之外各绘1尊祖师,但有部分叠压。左上角祖师全跏趺坐,双手似施转法轮印,着红色袒右肩式袈裟,头戴黄色班智达帽,身光外露出三角形装饰右上角祖师全跏趺坐,右手似施无畏印,左手不明,头戴红色班智达帽,帽顶残去,身光外均露出三角形装饰。东壁较窄,宽0.38米、高0.83米,有尊像7行,各2尊、1尊、1尊、1尊、2尊、3尊、3尊,绘于方格中。第一行第一尊坐姿,左手施禅定印托钵,右手当胸施期克印,内着红色交领衣,外披大氅,头戴乌仗那帽式,帽顶插鸟羽,应为莲花生;第二尊可辨为双身像。第二至七行均为全跏趺坐、手施转法轮、着红色袒右肩式袈裟的佛像。
中室,地面明显抬升,室内空间狭窄。中部通道两侧各砌一堵隔墙。后部一块南北向天然片状石壁立于正中,将后部空间一分为二。石壁与东侧崖壁形成的隔间内砌有一堵隔墙,紧贴石壁西侧也有一堵隔墙,留出与西侧崖壁之间的空间作为进入后室的通道。中室类似穿堂结构。壁画分布在中部隔墙Z1、Z2,后部隔墙Z3、Z4,以及东侧崖壁Z5、Z6上。以Z3-1为例,上部Z3-1画面宽0.8米、高0.41米,有尊像3行,各10尊,绘于方格中。第一行除第一格内绘1座藏式佛塔,第二尊坐姿,左手施禅定印托钵,右手当胸施期克印,内着红色交领衣,外披大氅,头戴乌仗那帽式,帽顶插鸟羽,应为莲花生外,余皆一面二臂,拥抱明妃,右展姿,白色身,明妃红色身,为本生胜乐金刚。第二、三行均为全跏趺坐、着红色袒右肩式袈裟的佛像,其中除第二行第八尊、第三行第五尊双手似施礼敬印及第三行第十尊手部残损外,余皆施转法轮印。此外,第三行下方可辨墨线勾画的藏式佛塔1排9座,均向左倾斜,笔意潦草,其中第八塔之上叠压勾画1尊双身像,推测为本生胜乐金刚。
后室纵深较长,一直延伸至洞底,地面持续抬升,仅前半部存有绘像,包括紧贴东侧崖壁的南面隔墙H1和紧靠西侧崖壁的前H2、中H3、后H4三堵隔墙以及东侧崖壁H5。以H3-1为例,南壁H3-1画面宽0.56米、高0.8米,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右部有尊像1列5尊,绘于方格中,偏左部尊像体量稍小。前两尊均仅可见腿部,舞蹈姿,红色身;后三尊均一面二臂,左手持嘎巴拉碗当胸,右手施期克印上扬,舞蹈姿,红色身,为空行母。左部有尊像7行,各3尊、5尊、6尊、6尊、6尊、6尊、6尊,绘于方格中。第一行前两尊均一面二臂,左手当胸,右手上扬,舞蹈姿,近黑色身,应为空行母;第三尊为红色身空行母。第二行均一面二臂,双手交叉当胸,全跏趺坐,近黑色身,上身袒露,应为大持金刚。第三至六行均为全跏趺坐、红色身、着白色袒右肩式袈裟的佛像,其中第三行第一尊手部残去;第二尊双手施禅定印托钵,应为无量光佛;第三、四尊双手施禅定印托宝瓶,应为无量寿佛;第五、六尊手施转法轮印。第四行第一、六尊手施转法轮印;第二、四、五尊应为无量寿佛;第三尊应为无量光佛。第五行第一尊手施转法轮印;第二、四、五尊应为无量光佛;第三、六尊应为无量寿佛。第六行第一、二尊应为无量光佛;第三、四尊手施转法轮印;第五、六尊应为无量寿佛。第七行均为红色身空行母。
文物价值
甲扎尔甲山洞窟是一个修行洞兼礼拜用的经堂,洞内空间虽然狭小,但具备隐修最基本的要素,长期以来属于普通信众礼佛之场所。洞窟壁画其制作工艺反映了该地区同时期民间手工艺的真实水平。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是本地区考古已发现内容最多,绘画面积最大的石窟壁画,也是在该地区首次发现早期藏传佛教壁画,填补了研究空白,为研究藏传佛教在本地区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白湾乡大石凼村甲扎尔甲山南侧中上部。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路程约48.1千米,用时约1小时2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