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装备,遂行信息支援、信息保障和信息作战任务的装备。如预警探测装备、指挥控制装备、电子战装备、网络攻防装备等。具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以及信息支援保障、信息对抗等能力,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夺取信息优势的基础。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各类军事信息系统、设备、设施、仪器、器材、软件等的总称。电子信息装备是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影响战争形态和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军事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促进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军队装备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电子信息装备是军队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基础,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的过程中,电子信息装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军队电子信息装备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军队装备体系和作战指挥体系中的作用,对武器性能和作战效能发挥的影响力,对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等的影响力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军队作战能力,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①军事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象征。电子信息装备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物化,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军事装备,其技术水平决定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威力,装备水平标志着军队装备体系的信息化程度和制信息能力。②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条件。在信息化战争中,争夺信息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夺取知识优势、决策优势和作战行动优势,已成为打赢未来战争的关键和首要内容,并贯穿于战争全过程,电子信息装备则是夺取信息优势的最有效手段。③威慑能力的重要体现。电子信息装备兼具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网络攻击武器具有使一个国家的金融、交通等整体社会功能和军事指挥体系瘫痪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威慑观念。与核威慑一样,信息优势也是一种威慑。①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倍增器”。电子信息装备与各种机械化装备结合,实现了传统武器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成为提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关键因素。②作战资源的“黏合剂”。现代战争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武器装备体系的对抗,体系对抗不是单个武器系统或装备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依靠信息的纽带作用,把各级指挥系统、各种武器系统与保障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实现。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建设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大力提高情报搜集处理、战场通信、作战指挥、武器控制以及打击效果评估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体系对抗的整体效能。③主战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嵌入式电子信息装备加火力打击系统构成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以电子对抗和计算机网络攻防为主体的信息战装备,已经成为首战必用并贯穿始终的主战武器。精确制导武器逐步成为战争的主要毁伤手段。军事装备是战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战争形态和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20世纪末期以后,以获取信息优势为核心,以高技术武器为先导,把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信息化军事形态,把机械化军队建设成信息化军队的新军事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电子信息装备则是新军事革命的重要推动力。①影响作战理论和作战样式的变革。电子信息装备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推动了空地一体战,非线性作战,非接触作战,空中机动战,“外科手术式”空袭作战,信息战及诸军种、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等作战理论和相应作战方式的出现,网络中心战已成为美军作战理论的代表和主流。②促进作战指挥方式的变革。战场信息透明、精确制导、远程打击、扁平指挥、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等现代作战指挥方式的出现离不开电子信息装备的飞速发展。③带动军队装备体系的变革。电子信息装备是军队信息化装备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军队实施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的战略,而美军则期望建立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体系。④促进军队体制编制的变革。电子信息装备发展将影响军队人员与军事装备的数量比例,影响军队军种、兵种结构的变化,影响军队的编组形式。随着军事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部队的编组形式向一体化、多功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电子信息装备与传统装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电子信息装备的发展仅有100多年,而今品种已多达5000余种,包括电子、光电、声学等装备,分布在陆、海、空、天各军事应用领域,具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及综合功能,厘米级精度的卫星侦察、超视距的雷达探测、吉比特的传输速率和米级的精确制导能力等,成为世界武器库里的佼佼者。有用于基本构件的器件和部件,有具有独立功能的设备和具有综合功能的系统。既可以是独立装备,也可以是配套或嵌入式装备;既有硬件,又有计算机软件;既可陆地固定,又可车载、舰载、机载、弹载、星载。应用到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等信息流的全过程,应用于军事谋划、作战指挥、武器控制、战场保障、部队训练、后勤管理等活动中,从战略筹划、战术推演、战场侦察、战况跟踪、战果评估,到单兵侦察、扫雷等无不应用电子信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能力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由于软件可修改、可替换、可组合,导致装备的能力可以重组、变换、提升、优化甚至更新。不仅具有进攻能力,而且具有防御能力。信息对抗装备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攻击和破坏敌方的电子信息装备,使其陷入瘫痪或失能,同时利用各种方法保护己方的电子信息装备,不被攻击和破坏。防火墙、屏蔽网、高能微波武器等,既可实施防御,又可进行软杀伤、硬摧毁。按统一标准体系,可实现不同级别,不同功能,不同军种、兵种,不同位置,不同作战平台的电子信息装备集成,以及与武器系统的集成,用于体系对抗。电子信息装备发挥着作战资源“黏合剂”和作战能力“倍增器”的作用。电子信息装备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装备形态,可分为元器件、部件、设备、分系统、系统以及嵌入式设备与系统等;按所用技术,可分为电子装备、光电装备和声学装备;按使用的环境,可分为空间电子信息装备、空中电子信息装备、陆上电子信息装备、地下/坑洞电子信息装备、水上电子信息装备、水下电子信息装备等;按使用和管理,可分为陆军电子信息装备、空军电子信息装备、海军电子信息装备、战略导弹部队电子信息装备和军队通用电子信息装备;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信息获取装备、信息传输装备、信息处理装备、信息运用装备等,主要包括指挥控制装备、预警探测装备、侦察情报装备、军事通信装备、导航定位装备、信息对抗装备、信息安全装备、测控装备、军用计算机以及将这些装备集成为一体的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等。综合集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等并形成新的应用功能的电子信息装备。包括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指挥信息系统、武器控制系统、预警探测系统、侦察情报系统、军事通信系统、导航定位系统、信息战/电子对抗系统、安全保密系统、测控系统、装备信息系统、后勤信息系统、气象信息系统等。用于各级各类指挥所,实现指挥控制业务自动化的装备。按功能,分为信息处理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信息显示设备、指挥控制软件和其他辅助设备;按使用方式,分为固定式指挥控制装备和机动式指挥控制装备。监视空间、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目标的装备。分为战略预警探测装备和战役战术预警探测装备两大类。战略预警探测装备是对战略弹道导弹、战略巡航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进行预警探测的装备;战役战术预警探测装备是对空中、水面和水下、陆上纵深和隐蔽等战役战术目标进行预警探测的装备。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间,有地面固定、车载、舰载、机载、气球载、星载等形式。主要有军用雷达、声呐、光电等预警探测装备。获取军事情报的各种装备。包括微波侦察装备、声学侦察装备、光电侦察装备、传感侦察装备等。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间,主要有侦察雷达、声呐、红外照相机、激光成像仪、传感系统、谍报装备等。军事上用于实施保障通信的各类装备。包括战略通信装备、战役战术通信装备。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间,主要有军事通信网络、无线电通信装备、有线电通信装备、光通信装备、卫星通信装备等。引导运动体沿规定的路线到达目的地以及确定它们在规定的坐标系中的位置的装备。包括无线电导航装备、惯性导航装备、卫星导航装备、天文导航装备、组合导航装备、定位报告装备、着陆导航装备等。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间,有地面固定、车载、舰载、机载、星载、弹载等形式。用于信息战的各类电子信息装备。包括电子对抗装备、计算机网络攻防装备、空间信息攻防装备和电磁武器装备。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间,有车载、舰载、机载、弹载、星载等形式。主要有雷达对抗装备、通信对抗装备、光电对抗装备、水声对抗装备、计算机网络战装备、空间攻击装备、空间防护装备、反辐射武器装备、定向能武器装备、非杀伤武器装备等。保障军事信息安全的各类装备。包括安全防护装备、信息保密装备、安全检测装备、安全管理装备等。配置于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及武器控制等应用领域。对大气层内、外空间飞行器进行跟踪、测量、控制和信息传输的设备。包括航天测控装备、航空测控装备、常规武器测量装备、战略武器运载工具测量装备等。分布于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间,有导航定位卫星、雷达、遥测设备、遥控设备、安全指令控制设备、干涉仪、高速弹道照相机、光学经纬仪、火炮射击密集度测量设备、航弹精密测时设备等。用于军事领域的计算机。按规模和性能,分为微型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和巨型机;按结构特点,分为多媒体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容错计算机、加固计算机、并行处理计算机、火控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包括仿真模拟装备、测试评估装备、军用水文气象装备、测绘装备、军用仪器仪表、器材等。技术支持和军事需求始终是电子信息装备发展的驱动力,其形成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阶段:电的发明和应用使武器装备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1837年美国人S.F.B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机,1854年有线电报开始用于军事通信;1864年英国人J.C.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并于1887年被德国人H.R.赫兹所证明;1876年美国人A.G.贝尔发明了电话,1877年美军将有线电话用于军事通信,1899年后无线电开始用于军事通信。这些标志着军事电子信息装备的诞生。这一阶段的设备简单、功能单一,先后出现了军用雷达、无线电导航定位设备、短波接力通信设备、机载雷达侦察设备等,还出现了雷达干扰、导航干扰等电子对抗设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特别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香农信息理论的问世,使得电子信息装备发生了质的飞跃。1958年美国率先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半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赛其”(SAGE)防空系统。1965年美国发射了地球静止卫星“国际通信卫星”Ⅰ号,苏联发射了大椭圆轨道卫星“闪电”Ⅰ号,标志着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1969年美国空军的AN/FPS-85雷达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开启了空间探测和跟踪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数据链等,再次提升了军队指挥通信能力,特别是数据链的出现使战场信息交换、作战指挥、武器控制及战场协调等产生了质的变化;在此期间出现的电子干扰飞机、投掷式干扰机、反辐射导弹以及采用红外、电视、激光、雷达波束制导的导弹和制导炸弹等,标志着电子信息装备进入主战装备的行列;第四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及吉比特速率光通信系统的问世,把电子信息装备的发展推向更高水平。美军在80年代发射了第三代国防通信卫星、雷达成像侦察卫星(“长曲棍球”1号)、“旋涡”和“大酒瓶”等电子侦察卫星以及随后部署完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初步建成了包括侦察卫星系统、预警卫星系统、通信卫星系统、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等的军用卫星体系;“铺路爪”全固态大型相控阵雷达、“爱国者”雷达、“宙斯盾”系统雷达等把相控阵雷达技术应用到新的水平;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出现为宽频、多业务、高质量、高效率、可扩展的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它与因特网的结合将构成未来新型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的装备和使用,实现了通信、导航和识别一体化,增强了指挥控制系统能力;为了对付隐身飞机、反辐射导弹和战场复杂电磁环境,出现了无源雷达、双/多基雷达、大孔径接收阵列雷达、合成孔径雷达、高能雷达、超宽带雷达等新体制探测设备。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信息装备综合化、一体化、网络化成为发展主流,平台设备综合化、设备功能多样化成为发展方向。美国建设了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国防信息基础设施(DII),以及把监视(S)、侦察(R)综合进C4I系统成为C4ISR系统,以期实现军事信息系统的综合化。随着网络中心战的提出,电子信息装备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美国提出了“全球信息栅格”(GIG)及包括全球信息栅格和一体化情报、监视、侦察系统(IISR)的“全球网”(GN)的思想,开发建设将地(海)、空中和太空的各种传感器、指挥控制中心和武器平台集成在一起的网络系统C4KISR;研制联合指挥控制系统(JC2)替代全球指挥控制系统,以满足网络中心战的需要;作为网络中心战“神经中枢”的数据链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战术目标瞄准网络技术(TTNT)数据链,为战术飞机、无人机、情报和侦察监视平台以及地面站之间提供高性能、互操作的数据通信并可接入全球信息栅格。1927年南昌起义时,仅有有线电话可利用。1931年开始建立无线电台。解放战争时期,无线电台配到团以上机关,营连配有线电话。战争年代,通信装备主要来自战场缴获、受援和改装。1956年后,电子信息装备进入全面仿制阶段,生产了雷达、导航、侦察和通信装备等,如中程警戒雷达、鱼雷快艇搜索雷达、炮瞄雷达、超短波接力通信机、超短波航空电台及其地面设备、坦克电台、调频战术电台、自动交换机、舰艇通信装备等,提高了部队的装备水平。20世纪60年代初,电子信息装备进入自主研制阶段。1964年,第一台军用晶体管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并应用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各类军事电子信息系统、指挥控制装备、预警探测装备、侦察情报装备、军事通信装备、导航定位装备、信息对抗装备、信息安全装备、军用计算机与计算机软件以及其他电子信息装备等开始成系列、成建制地装备部队,而且在精确制导武器、军用卫星和各种作战平台上的嵌入式电子信息装备和配套电子信息装备也都是自行研制的,使电子信息装备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装备未来发展的重点主要表现为:军事信息系统一体化、网络化,电子信息装备武器化和电子信息装备智能化、微型化。主要包括:①建立和完善陆、海、空、天一体化的传感器网。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增强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和实时性。②发展新一代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具有信息的搜集、传输、处理、管理、提供和安全等能力,美军着手构建的全球信息栅格和全球网就代表新一代国防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③构建网络化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实现陆、海、空、天信息系统一体化,各军种、兵种信息系统一体化,信息系统功能一体化,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和功能的综合,提高信息保障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提高信息对抗、体系对抗和武器综合打击能力。主要包括:①发展信息战装备,增强夺取信息优势能力。研制新型信息战武器,特别是计算机病毒武器、“攻心”武器以及对各类电子信息装备或网络具有摧毁、破坏作用的电子战装备。②研制新概念武器。主要有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声能束武器等。高功率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由于容易聚焦和传播,将可能是最早成为主战武器的新概念武器。③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一体化。加快武器的信息化改造和发展信息化武器,实现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的交链,缩短侦察―决策―交战周期,形成从传感器到射手的作战能力。主要包括:①军用智能无人系统。无人机载电子信息装备、自主式水下无人智能潜航器、侦察机器人等将成为信息获取、信息对抗甚至获得空、海信息优势的主力。②微型化电子信息装备。随着电子器件高度集成化、动力装置小型化以及高分子电池高效化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纳米技术和微机电技术的逐步成熟,纳米秤和原子激光器的研制成功,为武器装备的微型化创造了前提。将出现仅有香烟盒大小的小型单兵传感器和探测器、鸟一般大小的微型无人侦察机、手表大小的计算机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系统等。③微小型卫星及卫星星座。天基平台是电子信息装备发展的重点,天基电子信息平台的独特空间位置优势成为电子信息装备体系的重要制高点,未来的天基信息平台将发展500千克以下具有同类大卫星功能的微小型卫星及卫星星座。④智能隐身材料。新型材料将具有信息感知功能、处理功能、最佳响应功能,具有自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