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比例失调是中国在进入20世纪以后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到21世纪后有所缓解。男女比例失调会使男女配偶间年龄差距增大,对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会造成冲击,如人口拐卖、性行为犯罪、反社会情绪等。
相关数据
专家指出,影响出生
婴儿性别比失衡的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如生育政策、生育意愿、出生的女婴漏报、瞒报等。主要是由于女婴漏报瞒报的结果,结合上计划生育的政策,
出生性别比上扬的状况俞加明显。人们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女婴时,男婴出生数为102个~107个。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
在人口基数比较小的国家,男/女性人口的短缺,可以通过跨国婚姻和男/女性移民来解决问题,但对于一般大众来讲,跨国婚姻还是不实际的。比例失调会给
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严重萎缩。
1953年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男性占据总人口的51.82%,女性则为48.18%。5~11岁年龄段的性别比平均为113.72,其中性别比最低的年龄段为5岁的110.45,性别比最高的年龄段为10岁的116.63,该年龄段男女自6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入婚龄期,这批人的最低年龄已为65岁,他们中大部分都平稳地度过了其婚配期。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有6.7亿妇女,占世界妇女人口的五分之一。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男婴总数和女婴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2016年,中国男性人口有70815万人,女性人口有6745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88。这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9年以来实现了连续第八次下降。
2015年,总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0~19岁年龄段的男女比例为117.47,其中失衡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5~9岁,男女比例为119.1。而在20~39岁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04.04,此年龄段主要是80、90后人群,也是感受结婚压力最大的婚龄人群,然而此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却并未失衡,反而是所有年龄组中最低的。
2016年,中国男性人口有70815万人,女性人口有6745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88。2019年下降为110.14。
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男性人口为71137万人,女性人口为67871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26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1(2016年为104.98)。据悉,自2006年以来,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状况逐年缓解,总人口男女比例已连续下跌13年。男女人口差从2006年的4008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3164万人。
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底中国全体国民性别为104.81,2018年底下降到104.64。
2019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中国经济数据,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
2021年05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普查结果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为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中国出台了多项整治政策,并加强宣传。在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的道路上,中国还是任重道远,但也不用过于悲观。
高校现象
据统计,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占总数的23.2%;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而从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女生比例由35.4%升至45.7%。2007年是一个转折点,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女状元有522人,占总数的51.84%;男状元有485人,占总数的48.16%,而且女状元占比还有持续上升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男女比例略有失调,2011年
人口普查显示大陆人口中男性占51.27%,女性占48.73%。而在高校中,这样的比例恰好反了过来,出现倒挂现象。在各地的高考状元中,女生所占比例远远超过男生,中国各地高校女生比例占总人数的60%~70%已经不足为奇。
为改变这种状况,许多高校近年来在招生录取时设置性别比,导致分数线上出现“女高男低”现象,引起一些女权组织的抗议。针对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出现了“建议女生别考”、“女生比例不超过15%”、“仅限男生”、“建议女生慎报”等等招生话语,这些都是高校招生中个别专业的限制,也是被报告认为的性别歧视所在。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其中提到高等教育男女比例基本均衡。2022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2903.3万人,比2021年增加122.5万人;占在校生的50.0%,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其他国家
印度
儿子不仅肩负着家族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还被认为能使父母的灵魂在死后进入天堂。特别重要的是,一个印度新娘的嫁妆要15万卢比左右,养儿子还可以在结婚时索要一笔嫁妆。因此,印度人普遍不想要女孩,人工流产、性别选择等现象很普遍。
尼赫鲁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告诉记者,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由于采取性别选择性堕胎,印度至少有600万女婴被扼杀。数量如此惊人的女婴无声无息地消失,结果就导致了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印度全国平均男女比例是1000∶927。首都新德里的男女比例仅为1000∶819,而名流荟萃、富人云集的新德里南部地区则是全印男女比例差距最大的地方,男女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000∶762。
印度社会科学研究所说:“男人找不到妻子,各种社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当男人不能通过合法婚姻得到和谐的家庭生活时,反社会情绪必然随之产生,社会稳定会受到威胁。”由于印度男女比例失衡,在西印古茶拉底省,即使富裕农家巴特尔人也娶不到老婆。有的孤儿院适婚女孩被未婚男子一“抢”而空;有的男子带着大批房产地契在孤儿院机构做证明,排队“预约媳妇儿”。
泰国
泰国男女比例为1∶2,女性人数比男性整整多出一倍,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又让在数量上已经“供过于求”的泰国女性的选择性和可嫁性越来越小。
卡塔尔
中东的
卡塔尔,男性比女性多出九成,属于世界上最缺女人的国家。女性不足总人口的1/4,仅占23.47%。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面积6万4千多平方公里,人口230万,拉脱维亚族占62%,
俄罗斯族占27%。拉脱维亚的女性为总人口的54%,女性比男性多18%,是世界上最缺少男人的国家,所以这里的年轻女孩最大的烦恼就是婚姻大事。
拉脱维亚女性兼具俄罗斯女性的美貌和西欧女性的优雅,而且知识层次普遍较高,原本应是众多好男人追捧仰慕的幸运儿。但女生多、男生少,弄得她们不得不把择偶要求一再降低,能找到个凑凑合合的男人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近年来,不少拉脱维亚女性希望到外国寻找自己的如意郎君,因此“交友互联网”、“国际婚姻介绍所”生意兴隆。
据拉脱维亚中央统计局统计,拉脱维亚男女比例相差8%,差别居世界第一。
俄罗斯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自苏联解体二十多年来,俄罗斯人口一直呈现负增长的态势,情况稍有改观。
俄罗斯人口危机主要表现为俄罗斯社会男女比率失调,女多男寡,并呈不断加剧的趋势。1989年、2002年和2010年的三次全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俄罗斯男女人口比例分别是1000:1140、1000:1147、1000:1163。俄罗斯女性国民占国民总数的54%,男性占46%。俄罗斯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6700多万和7700多万,整整相差1000万,这个数字对俄罗斯1.4亿人口来说,是十分惊人的。
俄罗斯男女比例失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一夫多妻”。曾有一位俄罗斯男人说,俄罗斯男人爱喝酒、脾气暴躁、责任心差,而女多男少的现状,让俄罗斯女性要找到个好男人很不容易。所以,像他这样的好男人自然就有机会和好几个女性保持实质上的“婚姻关系”。后来的一份统计报告印证了他的话:在2002年的全俄人口普查中,声称已经结婚的女性比男性多出6.5万人。这也意味着,至少有好几万男人在和一个以上的女性保持着实质的“婚姻关系”。
另一个社会问题就是
跨国婚姻激增。俄罗斯女性的美丽和几乎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使“俄罗斯新娘”成为“跨国婚姻市场”上的“抢手货”。俄罗斯女性的“外嫁风”始于上世纪90年代,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的男性是俄罗斯姑娘“外嫁”时的首选。据司法部统计,最近12年来,通过嫁给美国公民而移民到美国的俄罗斯女性有7.5万人,其平均年龄为28岁。尽管外嫁客观上可以缓解国内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但是不少俄罗斯专家还是表示了担忧。他们指出,因为外嫁的俄罗斯新娘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年轻貌美的精英。因此,外嫁风愈刮愈烈将对俄罗斯整体人口素质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男女比例为0.88:1,东欧小国白俄罗斯,是一个除了木材之外,其他战略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钢铁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然而,这个人口只有一千万、自然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却拥有着另一种羡煞旁人的资源———美女。然而近年来,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外流相似,白俄罗斯美女外流的现象也日趋严重。为此总统
卢卡申科甚至亲自下令,限制美女“出口”,以保护美女这种“国家战略资源”。
乌克兰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乌克兰也面临着与俄罗斯同样的问题。2005年,乌男女人口比例为1000∶1165,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多358万。有所不同的是,在乌克兰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由于男少女多,许多男人在婚后七八年就离家出走,另寻新欢;有的则是被第三者插足而拉走。所以,乌克兰的单亲母亲家庭很多。
越南
最新的数据显示,越南男女出生比由原来的105∶106上升为120∶100,问题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地区,特别是红河平原地区。越南卫生部副部长阮越进坦言:在红河平原地区的一些乡镇进行人口检查时,我们吓了一跳,有的乡男女出生比例已经上升到约150∶100,男女失调表现非常明显。这个后果我们如何解决,一些村社将缺少妇女、媳妇,这是很不利的事情。
摩尔多瓦
摩尔多瓦历史上各民族交融普遍,这里还居住着
罗马尼亚、
摩尔多瓦、
俄罗斯、
保加利亚、
乌克兰等民族。美丽的姑娘往往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因此,摩尔多瓦的姑娘普遍端庄、美丽。有“美女之都”称誉。所以摩尔多瓦美女经常出现在各大选美冠军的舞台上!该国男女比例约为0.91:1。
中国特别行政区
香港
2017年2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人口老化步伐近年开始加快,且“女多男少”情况加剧。人口性别比率方面,撇除外籍家庭佣工,香港相对每千名女性的男性数目由2006年的961,下跌至2016年的925。25岁以下的年龄组别男多于女,而25岁及以上的年龄组别则女多于男。至于婚姻状况,20至49岁人口中从未结婚的比例在过去10年间有所上升。
澳门
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现时澳门本地人口中女多男少的情况比5年前更为明显,女性人口较男性多,女性有336816人,男性人口有314018人,分别占总人口51.8%及48.2%。性别比为93.2,即每100名女性对93.2名男性。
相关研究
美国和欧洲科学家分别开展性别研究,发现自1970年到1994年,男性出生人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更多指向环境污染。
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也与环境污染有关,环境因素会使X、Y染色体的数量发生改变。据了解,
瑞典的研究小组对持久性环境污染物,例如“
二恶英”、“
滴滴涕”、“多氯联二苯”等有机氯化学物质是否影响胎儿的性别展开了调查,他们的最新发现令人惊讶:受上述污染物影响的瑞典渔民,其精子中男性
Y染色体的比例更高。环境污染后,其中有一种物质可以让决定生男生女的Y染色体“勇猛无比”,从而使得出生的男婴较多。
另外,
德国研究人员针对1946~1995年间的出生记录进行追踪,并且对照当地的温度变化。结果发现,当地的4月~6月是男孩出生最多的月份,10月则是男孩出生最少的月份。
受精卵结合前一个月的环境温度,也就是男女在性行为发生前的一个月所处环境的温度,是影响胎儿性别的重要因素。高温环境容易创造男孩,低温环境容易创造女孩。温度之所以会影响胎儿性别,研究人员的一个假设是:高温会影响精子的X染色体,让女孩不容易出生;低温会影响精子的Y染色体,让男孩不容易出生。
其他的研究则认为,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游得比较快;但是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比较强壮。所以在性行为频繁的状况下,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比较容易与卵子结合,生出男孩。但是在性行为减少的状况下,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比较容易等到与卵子结合的机会,更容易生出女孩。
巴西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却在大气污染影响出生性别比方面得出了大结论相同,小结论不同的结果。巴西研究人员认为,空气污染会使女婴出生增多,而男婴出生减少。他们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把有着1700万人口的
圣保罗市分成空气低度、中度和高度污染的几个区域,调查了从2001年到2003年全市的婴儿出生记录,并把雄鼠暴露于污染中,让污染的雄鼠与雌鼠交配。最后发现,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少出生1180名男婴,而雌鼠生出的小鼠中雌性占多数。
中国也存在类似现象,一份直接的证据来自台湾地区,1978年~1979年半年中,台湾地区米糠油污染地区约2000人食用受
多氯联苯(PCBs)和多氯联
二苯并呋喃污染的食用油。二者均为最常见的
环境雌激素,并且具有相同持久性和毒性。追踪研究发现:油症地区20岁前受暴露的男性所生子女中男性比例下降。
关于研究得出如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性质的环境污染,对Y染色体和X染色体有不同的影响伤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