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头鸭(学名:Cairina moschata),俗称番鸭,又名疣鼻栖鸭、麝香鸭,为鸭科栖鸭属被驯化的一种家禽。番鸭体型较大,平均体重约为4.3kg,翼展在137~154cm之间;其体躯前后狭小而中间大,呈橄榄状,站立时体躯与地面平行;头大,颈短,嘴的基部和眼圈周围有红色的肉瘤,头顶部有一排纵向长羽,,翅膀大而有力,尾羽平伸,翼羽延伸至尾端;羽色有棕黑色、纯白、花斑、浅黄色、棕色、栗色、淡紫色和蓝色等各种。
命名由来
瘤头鸭拉丁学名中的“Cairina”原指埃及的开罗(Cairo),实际上该物种来自南美洲,这一命名可能是因为早期人们误以为该物种来自埃及有关。“moschata”这个名称则源于其散发出的强烈麝香气味。因雄鸭的皮瘤肥厚展延较宽,比雌鸭发达,故称瘤头鸭。番鸭是瘤头鸭的俗称。
形态特征
番鸭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鸭科动物,体态比普通家鸭更为健壮和肥大,平均体重约为4.3kg,翼展在137~154cm之间。雄性通常比雌性更大。
番鸭的体躯平直,前后狭小而中间大,呈橄榄状,站立时体躯与地面平行。头大,颈短,嘴的基部和眼圈周围有红色的肉瘤,雄性的肉瘤比雌性的更大,喙短而窄。头顶部有一排纵向长羽,受刺激时会竖起呈刷状。胸背平坦宽广,翅膀大而有力,尾羽平伸,翼羽延伸至尾端;腿短而粗壮,趾爪硬而尖锐。
野生番鸭的羽毛呈棕黑色,背部羽毛呈现彩虹色的绿色和紫色,翅膀上有白色斑块。家养番鸭的羽色多样,大多数是白色的,也有花斑、浅黄色、棕色、栗色、淡紫色和蓝色等各种颜色。纯白羽的番鸭头部肉瘤鲜红,嘴粉红色,脚橙黄色,虹彩浅灰色。纯黑羽的番鸭羽毛常带有翠绿色光泽,肉瘤黑中透红,嘴淡红带有黑斑,脚多为黑色,虹彩淡黄。黑白花羽的番鸭,其黑羽带有翠绿光泽,黑羽白羽的比例不同,或全身黑羽带白斑,或背羽纯黑色,胸腹和翅膀虽黑但带有白斑,嘴常呈淡红色带有黑点,脚为暗黄色。
栖息环境
番鸭生活在气候温暖多雨的南美洲和中美洲亚热带地区,是不太喜水且善于飞行的森林禽种。它们晚上栖息在树上,并在树洞中筑巢。
分布范围
番鸭原产于以墨西哥为中心的中、南美洲地区,后来被人类驯化成为一种养殖鸭类。野生种群分布在北美、加拿大和欧洲的部分地区,包括墨西哥、巴西、巴拉圭以及美国的得克萨斯州的部分地区。番鸭被引进中国已有250年以上的历史,在广东、福建、湖南、浙江以及长江流域的一些省份广泛饲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番鸭是杂食动物,以水生和陆生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为食,同时也捕食小鱼、爬行动物、甲壳类动物、昆虫、千足虫和白蚁。它们用喙在水中嬉戏和觅食,收集各种食物。
活动行为
番鸭是一种水禽,虽然喜欢在水中扑翅游水,却不擅长长时间戏水,但其耐热耐旱,因此可以在陆地上饲养,所以也被称为“旱鸭”。番鸭的蹼大而肥厚,步态平稳,行动显得笨拙。它们性情温驯,喜欢安静,有时会一脚着地,另一脚蜷缩,头埋于翼下,呈现出“金鸡独立”的姿态,能够站立很久。番鸭白天活动,不具有迁徙行为。
群集行为
番鸭是一种具有显著社会行为的群居性动物,群落中具有明确的社会等级制度。在种群中,雄性番鸭的冠饰不仅是性成熟的标志,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占主导地位的雄性番鸭通常拥有最为华丽和醒目的冠饰,它们通过展示这些冠饰来控制其他雄性,确保自己在领地中的权威。主导地位的雄性番鸭会积极维护自己的领地,并与在领地内筑巢的雌性交配,以繁衍后代。而那些在领地内但地位较低的雄性番鸭,没有自己的领地,也没有与雌性交配的机会。
交流行为
番鸭主要依赖视觉线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视觉交流包括摇尾巴、抬起和低下头部等行为。在交配季节,雄性番鸭会竖起其冠饰,这不仅是为了确立自己在雄性群体中的统治地位,也是为了吸引雌性番鸭的注意。
除了视觉交流,声音也是番鸭重要的沟通方式。雄性番鸭在性成熟后会发出特有的低哑“咝咝”叫声,而雌性番鸭在繁殖期间则会发出轻柔的“唧唧”叫声。
防御与攻击行为
番鸭在受到惊吓等刺激时,会竖起头顶一排纵向羽毛,像刷子一样。雄性番鸭性情较为暴烈,尤其在遇到异群成年雄性时,会表现出凶猛和好斗的行为。当面对捕食者时,番鸭会发出警报声、僵住不动,或在受到惊扰时试图逃跑。
就巢行为
在整个繁殖周期中,有半数以上比例的雌性番鸭有就巢行为。就巢母鸭不仅停止产卵,还表现出强烈的赖抱特征。就巢鸭长时间蹲伏在产蛋窝中,恋窝情绪明显,被驱赶后很快回归产蛋窝,头部向后紧缩,并不停地发出叫声,翅膀紧贴背侧,尾羽展开成扇状并不停地摇摆。在被追赶或捕捉时,它们会排出稀薄且有臭味的大便。触摸时可以感受到耻骨端部尖硬,且耻骨间距缩小或闭合。就巢期间,雌性番鸭的采食和饮水次数减少,体重明显下降。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番鸭是一种“一夫多妻制”的动物,繁殖期从每年的8月初持续到次年的5月。在繁殖季节,雄性番鸭会通过摇尾巴和炫耀冠羽来吸引雌性配偶。雌性通常选择体型较大、冠饰最为华丽的雄性进行交配。
雄性番鸭的交配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少数雄性会与大多数雌性成功交配,而多数雄性则无法成功繁殖。
生长发育
雌性番鸭交配后会选择在树洞中筑巢,树洞通常位于高约3~18m的树上。巢由树枝、树干和泥土构成,每次平均产卵8~10枚。孵化期为33~35天,雌性负责孵卵并保护蛋直至孵化。孵化后,雌性还会负责保护雏鸭约60~70天,直至它们能够独立生存。雄性番鸭则会守卫雌性番鸭抚养幼鸭的领地。
在护幼期间,雌性番鸭会教导雏鸭如何觅食、选择食物、游泳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威胁。大多数雌性在28周左右达到性成熟,而雄性通常需要大约29周。
无论野生还是家养番鸭,其寿命都在7~8年之间。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2021年,中国肉鸭出栏数量达到39.4亿只,占全球肉鸭产销量的70%以上。其中,番鸭的生产量为2.4亿只,占肉鸭总产量的6.2%。总体来看,番鸭的饲养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海南等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是南方地区番鸭饲养的主要省份,年生产番鸭苗1.5亿只,供应量占全国的50%。
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推广,中国番鸭的饲养量不断增加,番鸭生产呈现出由南向北发展的态势。饲养规模正从家庭零星小规模散养模式向规模化生产模式转变。
养殖技术
合理选址
番鸭适合在旱地养殖,通常饲养在植被茂盛的山上。养殖场的选址应位于饮用水源的下游,尽量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区域,以确保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排水顺畅以及环境安静。同时,应避开风口,确保冬暖夏凉,以利于防疫和卫生。
养鸭场的功能区分布应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保持200~300m的距离。鸭舍应位于生产区的上风口,而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应设在下风处。养殖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的资源选择合适的鸭舍,鸭舍的宽度一般为8~15m,长度则根据养鸭的数量而定。
鸭舍内部用竹栅分隔,屋内设顶棚以增加保温效果,地面采用水泥硬化,便于清洗和消毒。侧墙应设有气窗,便于通风换气;窗户和排水管道的开口应安装铁丝网,以防止老鼠和黄鼠狼等动物进入。
饲喂管理
雏番鸭:雏鸭出壳后,先饮水1小时,然后开始饲喂。初期使用粉状配合饲料,润湿后撒在塑料布或浅盘里,让雏鸭自由采食。一周后改用全价颗粒料,添加少量青饲料。每天饲喂6~8次,至4周龄时逐渐减少到每日4次。
育成鸭:随着采食量的增加,需要增加饲喂量,同时提高青粗饲料的比例。一般每天喂2次,分别在早上8点和下午5点,晚上可补饲一次,以加快育肥速度。育肥至70~80天,体重达到要求即可屠宰上市,通常母鸭体重为2kg左右,公鸭为3~4kg。如果使用自配饲料,应注意原料组成和营养搭配。饲料中大部分可使用谷类,或购买玉米、麸皮、细糠等原料,然后加入适量的青菜和豆饼,以及一定比例的糖、盐、贝壳粉、鱼粉和矿物质、维生素等。
日常管理
在雏番鸭2~3日龄时,进行切翅尖操作;在2~3周龄时,进行断喙和断爪。3周龄后,将公母分群饲养,并按时接种疫苗,以防止不良应激反应。在1~3日龄期间,保持鸭舍温度在29~30℃;4~7日龄期间,保持在28~29℃;第2周时,保持在26~27℃,以后每周逐步降低温度,3周龄后鸭舍温度应保持在20~22℃。
在雏鸭小时期,由于粪便量少,可以每3天清理一次;随着番鸭的成长,调整为每日清理一次。同时要做好鸭舍的常规消毒工作和带鸭消毒,并定期清洗水槽和料槽。
疾病防治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三周病”,主要影响1~3周龄的雏鸭。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患病后表现为肠炎和腹泻。如果鸭舍温度较低、通风不良,病死率会增加。
感染细小病毒病的雏番鸭表现出无力、精神萎靡、羽毛松乱、喜趴;喙部发青紫色,体温升高,不进食但频繁饮水;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眼鼻处堆积大量分泌物,并拉白色稀便。
发现雏番鸭感染细小病毒病后,应及时将病鸭与健康鸭分开饲养。给病鸭皮下注射细小病毒高免血清,并结合抗生素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在饮水中添加乳酸诺氟沙星,同时将清瘟败毒散加入饮水中供其饮用。健康番鸭则需紧急注射卵黄抗体。
对于病鸭周围环境,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对所有可能受污染的地方进行喷洒消毒,重点消毒病死鸭曾经休息和活动的区域。病死鸭应深埋地下,撒上生石灰进行无害化处理。
主要品种
主要价值
番鸭是一种优良的瘦肉型肉用鸭,其肉质鲜嫩美味,无油腻感,并具有独特的香味,是冬季进补的理想食品。番鸭肉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其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为16%至25%,显著高于畜肉。鸭肉中的脂肪含量适中,比猪肉低,易于消化,并均匀分布于全身组织中。番鸭肉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与畜肉不同的是,鸭肉中钾含量较高,还含有丰富的铁、铜、锌等微量元素。
相关研究
利用公番鸭与母家鸭属间杂交可生产出一种不具繁殖能力的杂种鸭,俗称骡鸭。杂交半番鸭有抗病力强、早期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多、肉质细嫩味美等特点,既保留了番鸭抗性强,克服了母番鸭产蛋少、公母鸭上市时体重悬殊大的缺点,又避免了一般肉鸭瘦肉少、脂肪多等缺点,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肉用仔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