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昆剧《白罗衫》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担任总策划,昆曲艺术家岳美缇任导演和艺术指导,昆曲艺术家黄小午任艺术指导,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领衔主演。共有《应试》《井遇》《游园》《梦兆》《看状》《堂审》六折。
角色介绍
《白罗衫》原为明代无名氏所作,在清末戏台上呈现时分为《贺喜》《井遇》《游园》《看状》《详梦》《报冤》6出,尤以《看状》一折知名。
2014年以来,白先勇带领主创团队开始了对《白罗衫》的整理改编。在对原著以及已有演出版本的认真研讨之后,主创团队发现了《白罗衫》内在的悲剧因子,在细挖徐能、徐继祖父子情感激荡的基础上,对原著主题进行了大幅翻变,定调在父与子、命运、人性、救赎、情与美的聚焦点,分为《应试》、《井遇》、《游园》、《梦兆》、《看状》、《堂审》六折。
剧情简介
第一折 「应试」
书生徐继祖,年方弱冠志在青云,指望为官光亲荣门、兼济苍生,扫除人间不公不义之事。惟不舍相依为命十八年的暮年老父徐能。其父亦强忍珠泪、亲备寒衣,临行之际多番叮嘱,父子们离情凄凄。
第二折 「井遇」
徐继祖于会试途中,口渴向在井边汲水的老妇人张氏借水解渴,张氏误将继祖认作是自己十八年前赴任却下落不明的儿子苏云,悲泪不已。徐继祖见张氏孤苦无依,油然而生悲悯之心,答应寻访其子,张氏以一件白罗衫相托作为凭证。
第三折 「游园」
徐继祖高中,官拜江南八府巡按,一日至荣归故里的兵部尚书王国辅府中游赏花园,遇托身府中为乳娘之苏夫人拦路喊冤。苏夫人痛陈十八载沉冤,历历血泪,徐继祖允诺为其伸冤。
第四折 「梦兆」
徐能梦得自己颈上开了许多红花而惊疑不已,心神不宁之余便找算卦先生解梦断吉凶,正欲拆开卦帖观看吉凶之际,遇报喜皂隶奉徐继祖之命来接徐能至任所奉养,徐能十分欢喜遂自解梦境为锦上添花之兆。
第五折 「看状」
徐继祖升堂理事,原任兰溪知县苏云呈状诉冤。徐继祖在状词中看见「一门家眷,尽被强盗徐能谋害!」惊讶当年加害苏云的江洋大盗竟与自己的父亲同名,正思索这种种巧合时,惊慌失措的奶公启人疑窦,再三追问,真相如晴天霹雳令他痛彻心魄︰徐继祖原来是苏家苗,而造成他一家生离死别、骨肉分离的罪魁祸首竟然就是养父徐能。
第六折 「堂审」
徐继祖升堂开审苏云一案,一边面对恩重如山珍爱他十八年的养父徐能,一边面对冤如海涛的亲生父母苏云夫妻,而他身受皇恩更必须尽忠职守、公正执法,忠孝该如何两全?徐继祖心情翻搅如利箭穿心受尽煎熬。真是一袭白罗衫,血泪知多少?
演职员表
演员
徐继祖:俞玖林
徐能:唐荣
奶公:吕福海
苏夫人:陶红珍
苏云:屈斌斌
张氏:陈玲玲
王国辅:闻益
王小姐:沈国芳
门子:吕佳
家院:方建国
皂隶甲:柳春林
皂隶乙:徐栋寅
门官:殷立人
群场:本团演员
领唱:杨美
制作团队
总策划:白先勇
制作出品人:蔡少华
艺术指导:岳美缇、黄小午
编剧:张淑香(台湾)
导演:岳美缇
执行统筹:邹建梁、俞玖林
音乐设计:周雪华
服装设计:曾咏霓(台湾)
原舞美设计:房国彦(台湾)
舞美设计:王童(台湾)
灯光设计:黄祖延(台湾)
摄影:许培鸿(台湾)
书法:董阳孜(台湾)
主创主演谈
“昆曲中,为大众所熟知的大多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但事实上也不乏像《长生殿》《桃花扇》这样极具份量的历史悲剧。《白罗衫》又有不同,它不需要庞大的历史架构,而是扎根于人性的根本冲突中,对中国人的伦理冲突有充分的表现。”
“这乍看是个因果相报的‘轻侦探’故事,但巨大的反差与强烈的冲突,又让人看到拷问人性的希腊悲剧的影子。”《白罗衫》可以成为一个“很不一样的悲剧”,因为它与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在气质上有相近之处:人的命运纠葛、是非好恶的摆弄、亲情理法之间的挣扎,徐继祖与徐能父子之间的关系几乎已是最好的悲剧元素……与以往相比,新版《白罗衫》最大的不同是徐能、徐继祖父子在极短的时间内面对命运真相时的种种表现,它关乎人性、救赎这些较深层次的思考和审美。
我对于结局的处理,有意完全摆脱传统太容易预见且草草交代的简单固定公式,使最后一出《堂审》同时成为全剧主题的高潮与结穴。重点落在《堂审》的激扬混乱戛然而止之后,转折为父子两人寂然相对的凝重局面。此时真相已揭开,父子都双双坠入命运的罗网而痛苦挣扎,经历着天摇地动人生撕裂的巨变。……
父与子心心相印,在此人生的绝境中都绽放出人性辉丽的异彩。悲剧之足以洗涤人心,正在于人即使身陷绝望的处境,仍能与命运搏斗,突破自我的极限,以行动做出勇敢高贵的抉择,且甘愿担荷不测的后果,以成就大于自我生命的意义。唯是如此,恐惧与悲悯的清涤,才于焉产生。
“《白罗衫》虽然在昆曲界很有名,也被全国很多剧种移植过,但在昆曲却只保留了《井遇》和《看状》两折,我也一直想排全本。三年前白先勇先生把这出戏交给我时,要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旦爱情戏转变为情感张力大的官生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岳美缇向周传瑛老师学习继承了一出小官生名剧《看状》,是《白罗衫》中最有名的一折。此次作为导演创排全本《白罗衫》也算是完成了她当年未能实现的夙愿。
昆剧追求的不是讲故事,是讲情感讲意韵,因此再浅再简单的剧情也会试图把中间深而复杂的部分挖掘出来,就需要演员非常细腻、富有层次感地去推进。“这是一出非常考验演员的戏,没有复杂的舞美灯光,主要靠演员细腻、富有层次的表演来推进剧情,来展示人物命运、挣扎、煎熬的痛苦。只有审美与品味站到一个全新的立意和高度,辅以严谨的表演形式,才能让观众与人物产生共鸣。”
“这六折戏除原本存留在昆曲舞台上的《看状》外,其它五折均由创作而来。其中有在文本上另起炉灶,重新编写的《应试》、《堂审》;有翻家底、利用现有资源捏就的《井遇》、《游园》、《梦兆》。如何从案头文本走向舞台呈现,使这六折戏统一在一个舞台节奏里,这是我们所要努力追寻的、也是费时费事,务求浑然天成的一个目标。”
饰演徐继祖,是俞玖林从小生向官生的第一次转折,“这个角色内心变化的剧烈与丰富,尤其是面对真相左右为难又无可奈何的状态,非常有挑战性。”
尝试《白罗衫》始于四五年前。常年演出《牡丹亭》、《玉簪记》等剧目的俞玖林,在风流才子的昆剧巾生戏之外,迫切地想寻求戏路的拓宽。在白先勇的提议下,他向岳美缇老师学了《白罗衫》中 “看状”一折,在台步气度上,渐渐有了昆剧官生的感觉。这折《看状》,也得到了岳美缇的肯定。2013年,俞玖林希望演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串本。因此又学了《井遇》一折,这折戏是昆剧中少有的南北合套曲,也是为数不多小生和老旦的对手戏。俞玖林带着《井遇》和《看状》去北京演出,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在新版《白罗衫》中,徐继祖前半部分是个单纯的小生,中间部分则是较为成熟,下半场则是个悲痛、焦虑、绝望的角色。主演俞玖林也从巾生过渡到官生,历经人生的悲喜转折。
“与柳梦梅比起来,徐继祖这个角色确实更有戏。我的一些观众朋友看完演出后,会长达几天‘出不来’,不仅自己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徐继祖面对的困境,而且还把他们的感受与我分享,这个反馈令我警醒,一个好戏的力量如此强大。”俞玖林的信心与感慨由此更加坚定。
演出记录
以下记录为部分:
2016年11月11日,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首演
2016年12月12日,南京,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
2017年3月10日,北京大学,开启名校巡演
2017年3月13日,南开大学,名校巡演
2017年8月11-13日,香港,“中国戏曲节2017”
2018年2月28日,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第三届文华奖剧目展演
2018年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
2022年6月24日,厦门,闽南大戏院
评价
2016年11月11日,新版《白罗衫》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首演,有国际影响的当代诗词名家、杰出诗词教育家叶嘉莹教授看完演出后,连称非常好,93岁高龄的老人一定坚持要到后台“鼓励一下他(主演俞玖林)”,并特意题词:剧本改者有拓旧开新之创意,喜见俞玖林演艺之成长。
“王国维先生说‘国朝(清朝)之作者虽略有进步,然比诸西洋之名剧,相去尚不能以道里计’。而西方戏剧从古希腊说起,有很多伟大的悲剧,探讨人的死生,或者道德、或者情欲等种种问题。白先生改编的《白罗衫》也体现出这样一种希腊的悲剧精神,尤其是结尾的一场,实在是把情与法、愁与爱这种矛盾痛苦表现地淋漓尽致。”——叶嘉莹
“话本小说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次新版昆曲,是一次巨大的升华,它不止于冤假错案的平反,更是在检验人性、拷问灵魂。”——宁宗一
相较于原本及其他版本,此版《白罗衫》最大的设置便是让徐能自刎,通过徐继祖的内心斗争与徐能的去而复返来延伸其悲剧内涵。为了增加徐能自刎的合理性及悲剧性,此版《白罗衫》增加了徐能的戏份,将徐能由一个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改写为在荒野里拾得一个“天启”般的婴孩后,不仅独自如严父慈母般照顾婴孩十八年,而且“放下屠刀”,行善积德,因此才有了最后一幕徐继祖的哈姆雷特式的残酷内心诘问。这一构造是此版《白罗衫》在文本改编上的匠心之处,虽然其效果还有待更多的考察,但无疑是将传统戏曲的团圆式结局,通过西方悲剧范型的改造,增加了更多的伦理思辨与人文气质。
——陈均《<白罗衫>“昆曲新美学”中的悲剧意蕴与人文气质》
由于主创对于这一故事叙事视角的改变,使得在我国民间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春秋大义、善恶有报、为民请命、家国情怀等叙事传统和叙事模式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四”运动以来以个体命运、个体感受为表达重点的现代话语谱系和新的叙事模式。在这种改变中,原作中道德层面的惩恶扬善主题,最终变成了对生活复杂性和人性复杂性的极致推举。
——刘彦君《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看新版昆曲<白罗衫>》
舞台上以一桌二椅为主,依旧采用了书法元素,譬如开场悬挂的对联,仍是台湾书法大家董阳孜的手笔。这是传统家庭陈设的放大,暗示了主角的身份,也增加了舞台的古典元素。而舞台背景的选择,多用具有寓意、朦胧美感的图景,继续保持含蓄、唯美的特征。
——陈均《<白罗衫>“昆曲新美学”中的悲剧意蕴与人文气质》
“传字辈”时代,由于缺乏对原作瑕疵的修正完善,老版昆剧《白罗衫》常常只演出其中精彩的折子戏,比如《看状》。上世纪80年代,著名昆剧名家岳美缇向“传字辈”大家周传瑛学习演出了《看状》一出。这出戏在老版《白罗衫》中是最为精彩的,在新版中,它的重要地位则被充分展示并深入挖掘人性情怀的《堂审》所替代。进入21世纪后,出于对《白罗衫》的热爱及传承的期望,作为也应该属于“继字辈”的岳美缇,手把手地给作为“扬字辈”的青年演员俞玖林又教了这一出戏。一直关心昆剧传承发展的白先勇先生在亲眼看到这个历史传承情景后,萌生了重新编排演出《白罗衫》全剧的想法,于是延请张淑香进行大胆改编创新,请岳美缇倾心执导并由其嫡传弟子领衔主演,终于不负众望地向广大昆剧观众和中国第七届昆剧艺术节奉献了非常精彩的新版昆剧《白罗衫》,圆了几代昆剧艺术家的一个梦,成就了昆剧传承历史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