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村,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赣县区北隅,距赣州城区63千米,与兴国县、万安县接壤。村落依山傍水,沿着鹭溪河呈月牙形、南北向分布,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白鹭古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有近3000名村民居住,98%为钟姓族人。
村落历史
商周时期,白鹭村一带已形成人居村落。
宋绍兴六年(1136年),钟與由兴国竹坝迁此建村。
明代中期,白鹭村形成圩市。
清咸丰八年(1858年),白鹭村遭太平军石达开部烧掠,村中房屋损失过半,多人弃家外逃,白鹭村迅速进入衰退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白鹭村属中央苏区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第二反围剿结束时,毛泽东同志曾在白鹭的宏略堂住过三天,并召开了军团长以上会议。
2009年,白鹭村对古民宅进行修缮,维修资金达430万元,涉及四逸堂、拱祥堂等多幢古民宅。
2014年,白鹭村史馆建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赣县区北隅的白鹭乡白鹭村,距赣州城区63千米,与兴国县、万安县接壤。村落依山傍水,沿着鹭溪河呈月牙形、南北向分布,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白鹭村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王屏山,烟峦翠阜,叠嶂绵延成弧状护卫着村庄,5条山脚伸到村后,被称为“五龙山形”。鹭溪水九曲连环,下游河畔有二座山岭。
气候
白鹭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9℃,夏秋两季最适合旅游。
村落格局
空间布局
白鹭村依山傍水,沿着鹭溪河呈月牙形分布,村里的4条主要街道,形成一个大大的“丰”字。
白鹭村呈南北走向,东西长约1千米,南北宽约0.5千米。白鹭古民居归纳为“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
建筑特色
白鹭村的明、清客家民居群,素有“研究明清古建筑活博物馆”之称,古建筑结合了东西文化和南北文化,风格独特,现存主要为中国明清时代江南民居的典型模式。整个村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大门设在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进门后依次为门厅(或称下堂)、天井、正厅(或称上堂)、宝壁、后堂等。房间墙体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两层,上层多用于储物,下层住人,厅堂居于中央,卧室分置左右,厅大房小,厅明房暗。
“四水归堂”是白鹭村古建筑的一个特色,白鹭人认为雨水是财气的象征,所以在建房屋的天窗时,就修成四边高,呈一个倒立的漏斗形状,以利于雨水流回屋内厅堂的池子,池子下面有一个管道,通向自家的田地,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经济社会
人口
截至2015年末,白鹭村有近六百户人家,2500人。
经济
白鹭村以种植水稻为主,是白鹭乡的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产品有桃子、红薯、莴苣、栗子、四季豆、西瓜、山霉、奇异果、干梅子。粮食生产、旅游、果业是白鹭村的三大支柱产业。
主要景点
恢烈公祠
恢烈公祠又被人们称为“山沟里的大观园”,前后三栋,为白鹭最大的的联体建筑,屋内仅大小天井就16个,与“九井十八厅”相当。大堂内还有两个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石墩,又名“冷板凳”,不管室内外温度多高,其温度都清冷无比。除了石墩,大堂内还有前面说到的金砖,这块金砖为正方形,又黑又厚,一侧刻有印记。在大堂的天井内,为典型的江南园林特色,其中有雌雄两株,彼此厮守了近三百年的罗汉松,雄树只开花不结果,雌树只结果不开花。
王太夫人祠
王太夫人祠是中国历史上极少以女性名字命名的祠堂。王太夫人的乐行善施一直为当地百姓所传颂。临终前,王太夫人还念念不忘建立义仓的事,并叮嘱其儿子义仓的规模每年不得小于1000担,存放于二楼,用于赈灾济贫,所以当时有白鹭无叫花子之说,据说还有不少穷人慕名远道而来。除此以外,王太夫人祠的一楼还成了赤贫子弟的私塾,理所当然,这里成了白鹭人心中物质和精神上的救济圣地。所以,祠堂的门楼也比白鹭的其他门楼更宽阔、恢弘。
绣花楼
绣花楼为白鹭富家小姐相亲寻郞的地方,每逢逢年过节和大型庙会等节日时,都会在古戏台表演东河戏,大家闺秀就坐上绣花楼上观望戏台下的如意郎君,如有中意的就要过三关了,过完三关就可以和小姐面对面的交流了。绣花楼共有三进,一进为父亲辈亲戚,二进为母亲辈亲戚,最后最为小姐驻足处。“过三关”:1、沿着池塘走三圈,可以发现此人是否有残疾,是否健康;2、先由父亲辈亲戚交谈;3、由母亲辈亲戚;全部通过后与小姐观赏谈情。
洪宇堂
洪宇堂的构造异常独特,门前的是少有的出五跳如意斗拱结构屋檐,俗称木方垒砌的“雀巢”,除此之外,其突出部分还雕有各种精美的中草药。据称,主人是一救死扶伤,德高望重的名医,受了皇上嘉奖,方建此堂,即使是一品官员,到了此地,也要下马。
兴复堂
兴复堂位于白鹭村最前端,前临鹭溪河,为进入古村的第一栋祠堂。该祠堂是古村比较有代表性的“四水归堂”建筑,其中门楼处有“奎壁联辉”四个大字,这四个字记载了白鹭与清朝宰相戴衢亨家的一段联姻故事。
宏略堂
宏略堂为二进一厅式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顶,抬梁式结构,面阔三开间,面宽15.2米,进深31.95米,建筑面积485.64平方米,泥土铺地,是清朝时期的建筑,是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1986年6月版的《江西省赣县地名志》载:宋绍兴六年,钟兴由兴国竹坝迁此建村。据谱载,钟兴夜梦白鹭,飞此栖息,遂以白鹭为名。
客家文化
白鹭村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至今保留着浓厚的赣南客家文化,是天下客家人寻根问祖的探源地。白鹭村钟氏居住至今已有800余年,白鹭村是一个家族村,保留了较多的宋代客家人的文化原型。白鹭村的整个村庄布局、街道、建筑基本上还是明清时期的格局和建筑,它对研究客家早期村落和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历史人物
明清两代,白鹭村钟氏家族涌现了大批读书人,不少人取得了功名。其中知府2人、知州及知县6人、举人17人、秀才568人。村里较为出名的有钟正瑛、钟愈昌、钟崇俨、钟谷、钟秀一门四代取得功名和为官的家庭。
钟崇俨(1778年—1858年),字若思,号敬亭,
白鹭乡白鹭村人。钟崇俨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任浙江嘉兴知府。道光元年(1821年),其七旬老母病重思乡,携自建的昆腔班回到江西南昌。咸丰八年(1858年),携昆腔班回到故乡白鹭。与儿子钟谷同为为
东河戏奠基人。
传统民俗
白鹭村保留着许多赣南客家的民俗风情,有芋头节、喝擂茶、打黄元米果、剁鱼丝、烧芋头丸、给病人喊夜唱惊、迎彩灯、抢打轿、烧瓦塔等。
看台
家里头年有老人去世后,在正月初二到初五,要将黄纸贴在公共场所的墙上,其基本含义就是告诉别人新近有人去世,欢迎各位来拜年。与此同时,在家中大厅要起台,设立神位,把死者的瓷像摆在上面,并把三牲、酒、茶果放在台上。各家各户,不论辈分,都要派一个人送来香烛,想神位叩拜,而这家孝子要出来赔礼,叩拜完成之后,便开始喝茶、喝酒、聊天、谈心,缅怀先人,告慰后人,到正月初六这天,这家的孝子还要逐一回礼。
迎彩灯
白鹭村是有“花灯之乡”之誉的客家古村,白鹭古村在每年的正月初七傍晚,都要举行隆重的“迎彩灯”活动。白鹭古村各家各户和各分祠都要扎制各式的灯笼点燃,把“彩纸轿”、“彩纸船”里的“锣鼓亭子”敲响,组成一条浩浩荡荡的灯河,从福神庙出发、经世昌堂绕村一周巡行五公里再返回福神庙里解散。白鹭村迎彩灯活动有很多讲究,程序颇为复杂。据悉,“迎彩灯” 作为白鹭人的传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白鹭人祈福的一种形式。
抢打轿
迎彩灯活动结束后,紧接着就有一群赤膊短裤的年轻人簇拥着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打轿”,窜到祖祠世昌堂上,焚香礼炮之后,两方面开始争夺“打轿”。各方的年轻人使出全身力气争取将“打轿”抢到他们的目标处——事先拜托他们帮忙的,准备领“打轿”的那户人家。两方中谁先将其抢到,谁获胜。想领“打轿”的人家越多,争夺就越激烈,所以在争夺之中往往容易受伤。
非遗项目
东河戏,初名赣州大戏,集高腔、昆腔、乱弹多种声腔于一身,起源于赣县境内的田村、白鹭、清溪、劳田和兴国县的睦埠一带。
2008年6月,东河戏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影视作品
2005年首播的中国第一部描写客家人的大型电视剧《白鹭谣》,就是以白鹭村客家人的故事为蓝本编剧拍摄的,该剧充分展现了客家特有的民俗风情和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
物产美食
白鹭村物产美食有剁鱼丝、烧
芋头丸、擂茶、白斩狗肉等小吃。
荣誉称号
2008年8月14日,白鹭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9年,白鹭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11年,白鹭村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2012年12月17日,白鹭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5年8月,白鹭村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旅游局联合评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示范村。
2021年1月11日,白鹭村入选第二批江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旅游信息
赣州到白鹭,在赣州东汽车站(市内公交车一元即到)有直达车,车程约90分钟。最早一趟为早上7点,14:30为最后一趟。也可在东站坐车到田村,田村租摩托车到白鹭4元/人。田村最后一趟回东站的车为下午四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