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法

200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百战奇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颇具特色的兵书,自从产生以来一再刊行,广为流传,为后世兵家所重视和推崇,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百战奇法》将战争诸方面概括归纳为100个题目,即“百战”,其与《武经七书》特别是与《孙子兵法》关系密切引用百条古兵法警句,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书本介绍
中国古代分条论述战法的兵书。约成书于北宋末。明崇祯本《韬略世法》称该书为南宋末谢枋得编辑,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后被更名为《百战奇略》,题明刘基撰,实系清人伪托。现有明刻本存世,10卷,3万余字。《百战奇法》以《武经七书》等古代兵法为依据,以五代前的战例相印证,书列百目,着重论述了古代战争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它指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明弘治十七年《武经总要》附刻本《百战奇法》,下同),了解和分析敌我的实际情况,是制定用兵方略的前提。只有在“计料已审”之后出兵,才能无往而不胜。
它认为:“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强调因变制敌、灵活用兵,不同敌情采取不同作战方式。有胜利把握时,要采取进攻作战,无胜利把握时,则应采取防御作战;我众敌寡时,要分兵多路进击敌人,敌众我寡时,“当合军以击之”;对初来阵势未定之敌,要“先以兵急击之”,对阵严锋锐之敌,则“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对人多粮少、外无救援的守城之敌,要缓攻,而对人少粮多、外有强援的守敌,则应速取,等等。
强调要采取各种巧妙手段惑敌、误敌,致敌“有破灭之势”而歼之。如,我强则示敌以弱,我弱则示敌以强;我欲远渡,示敌以近济,我欲近攻,则示敌以远击;敌强则“卑辞厚礼,以骄其志”,敌众“则设虚形以分其势”,敌贪婪则设饵“以利诱之”,敌之君臣和则“遣谍者以间之”,敌之邻国则交之“以为己援”;交战中,或“惊前掩后”,或“声东而击西”,“使敌人不知其所备”,以出奇制胜,等等。
还强调作战中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认为这是实现“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重要因素。因此,主张“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山战“须居高阜”,谷战“必依附山谷”,水战“须居上风、上流”,泽战则应坚守“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之地)。并且,在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作战,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和战法:在丘陵山地对敌骑兵作战,要使用步兵;在平原旷野对敌步兵作战,要使用骑兵和战车;在干旱天候对营于草莽山林之敌,可采取火攻;而在风雪天气作战,则要乘敌不备,“潜兵击之”,等等。
《百战奇法》对军事斗争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诸如强与弱、众与寡、攻与守、进与退、胜与败、安与危、利与害等,分篇立论,对比分析,说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该书简明扼要,事理结合地论述用兵之道,颇具特色,有参考价值。但书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企图靠战争进行掠夺的思想等内容,则是封建糟粕。
作者介绍
《百战奇法》是中国古代分条论述战法的兵书。约成书于北宋末。明崇祯本《韬略世法》称该书为南宋末谢枋得编辑,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后被更名为《百战奇略》,题明刘基撰,实系清人伪托。现有明刻本存世,10卷,3万余字。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目录
第三卷 骄战 交战 形战 势战 昼战 夜战 备战 粮战 导战 知战
第七卷 挑战 致战 远战 近战 水战 火战 缓战 速战 整战 乱战
全书内容
一、计战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敌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孙子·地形)
二、谋战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
法曰:上兵伐谋。(孙子·谋攻)
三、间战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chān)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
法曰:无所不用间也。(孙子·用间)
四、选战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
法曰:兵无选锋曰北。(孙子·地形)
五、步战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法。
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疾藜。(六韬·犬韬·战步第六十)
六、骑战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
法曰:易地则用骑。(通典·兵十二)
七、舟战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
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孙子·行军)
八、车战
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
法曰:广地则用军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九、信战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
法曰:信则不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十、教战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
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
十一、众战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
法曰:用众进止。(司马法·用众第五)
十二、寡战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
法曰:用少者务隘。(吴子·应变第五)
十三、爱战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
法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地形)
十四、威战
凡与敌战,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是畏我而不畏敌也。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畏敌而不畏我也。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
法曰:威克厥爱,允济。(尚书·胤征)
十五、赏战
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先赴者,必诱之以重赏,则敌无不克焉。
法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三略·上略)
十六、罚战
凡战,使士卒遇敌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
法曰:罚不迁列。(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十七、主战
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敝击之,必胜。
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孙子·九地)
十八、客战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
法曰:深入则专。(孙子·九地)
十九、强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
法曰:能而示之不能。(孙子·始计)
二十、弱战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
法曰:强弱,形也。(孙子·兵势)
二十一、骄战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
法曰:卑而骄之。(孙子·始计)
二十二、交战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则敌人必败。
法曰:衢地则合交。(孙子·九地)
二十三、形战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
法曰:形人而我无形。(孙子·虚实)
二十四、势战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法曰:因势破之。(三略·上略)
二十五、昼战
凡与敌昼战,须多设旌旗,以为疑兵,使敌莫能测其众寡,则胜。
法曰:昼战多旌旗。(孙子·军争)
二十六、夜战
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
法曰:夜战多火鼓。(孙子·军争)
二十七、备战
凡出师征讨,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备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
法曰:有备不败。(左传·宣公十二年)
二十八、粮战
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
法曰:军无粮食则亡。(孙子·军争)
二十九、导战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
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孙子·九地)
三十、知战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
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孙子·虚实)
三十一、斥战
凡行兵之法,斥堠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前后左右,接续候望。若见贼兵,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
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孙子·谋攻)
三十二、泽战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都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受敌。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围之寇。
法曰:历沛历圮,坚舍环龟。(司马法·用众第五)
三十三、争战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
法曰:争地勿攻。(孙子·九地)
三十四、地战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
法曰:天时不如地利。(尉缭子·战威)
三十五、山战
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陆,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
法曰:山上之战,不仰其高。(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
三十六、谷战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
法曰:绝山依谷。(孙子·行军)
三十七、攻战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
法曰;可胜者,攻也。(孙子·军形)
三十八、守战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
法曰:知不可胜,则守。(孙子·军形)
三十九、先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
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军志)
四十、后战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
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军志)
四十一、奇战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
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四十二、正战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
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四十三、虚战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
法曰:敌不敢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孙子·虚实)
四十四、实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
法曰:实而备之。(孙子·始计)
四十五、轻战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人所败矣。
法曰;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吴子·论将)
四十六、重战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
法曰:不动如山。(孙子·军争)
四十七、利战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必败。
法曰:利而诱之。(孙子·始计)
四十八、害战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来。
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孙子·虚实)
四十九、安战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
法曰:安则静。(孙子·兵势)
五十、危战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
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孙子·九地)
五十一、死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亦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
法曰:必死则生。(吴子·治兵第三)
五十二、生战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
法曰:幸生则死。(吴子·治兵第三)
五十三、饥战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
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作战)
五十四、饱战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 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
法曰:以饱待饥。(孙子·军争)
五十五、劳战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
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孙子·虚实)
五十六、佚战
凡与敌战,不可恃已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
法曰: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五十七、胜战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
法曰:既胜若否。(司马法·严位)
五十八、败战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
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孙子·九变)
五十九、进战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
法曰:见可则进。(吴子·料敌)
六十、退战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
法曰:知难而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六十一、挑战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
法曰:远而挑战,欲人之进也。(孙子·行军)
六十二、致战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
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
六十三、远战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缶、瓮囊、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
法曰:远而示之近。(孙子·始计)
六十四、近战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
法曰:近而示远。(孙子·始计)
六十五、水战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阵者,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得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
法曰:涉水半渡可击。(吴子·料敌第二)
六十六、火战
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
法曰:行火必有因。(孙子·火攻)
六十七、缓战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月修器械,三月成距堙者,六月也。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待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取之,则利。
法曰:其徐如林。(孙子·军争)
六十八、速战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
法曰:兵贵神速。(孙子·作战)
六十九、整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
法曰;无邀正正之旗。(孙子·军争)
七十、乱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士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
法曰:乱而取之。(孙子·始计)
七十一、分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
法曰:分不分为縻军。(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七十二、合战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
法曰:聚不聚为孤旅。(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七十三、怒战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
法曰:杀敌者,怒也。(孙子·作战)
七十四、气战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及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
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尉缭子·战威第四)
七十五、逐战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
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司马法·用众第五)
七十六、归战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
法曰:归师勿遏。(孙子·军争)
七十七、不战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
法曰:不战在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七十八、必战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
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孙子·虚实)
七十九、避战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
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
八十、围战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
法曰:围师必缺。(孙子·军争)
八十一、声战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及敌人所不守也。
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孙子·虚实)
八十二、和战
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击之,其军可败。
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孙子·行军)
八十三、受战
凡战,若敌众我寡,暴来围我,须相察众寡虚实之形,不可轻易遁去,恐为尾击。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心,四面奋击,必获其利。
法曰: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司马法·用众第五)
八十四、降战
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远明斥堠,日夜设备,不可怠忽。严令偏裨,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
法曰:受降如受敌。(旧唐书·裴行俭传)
八十五、天战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在天时,非孤虚向背也。乃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
法曰:顺天时而制征讨。(孙子·始计)
八十六、人战
凡战,所谓人者,推人事而破妖祥也。行军之际,或枭集牙旗,或杯酒变血,或麾竿毁折,惟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
法曰: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孙子·九地)
八十七、难战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已哉?
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司马法·定爵第三)
八十八、易战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
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孙子·军形)
八十九、离战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伺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
法曰:亲而离之。(孙子·始计)
九十、饵战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
法曰:饵兵勿食。(孙子·军争)
九十一、疑战
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聚草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我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
法曰:众草多障者,疑也。(孙子·行军)
九十二、穷战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
法曰:穷寇勿追。(孙子·军争)
九十三、风战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或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
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吴子·治兵)
九十四、雪战
凡与敌人相攻,若雨雪不止,觇敌无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
法曰:攻其所不戒。(孙子·九地)
九十五、养战
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则激励再战;气衰则且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
法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孙子·九地)
九十六、畏战
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若三军之士,人人皆惧,则不可加诛戮。须假之以颜色,示以不畏,说以利害,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
法曰:执戮禁畏,太畏则勿杀戮,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司马法·严位第四)
九十七、书战
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
法曰:信通问,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司马法·用众)
九十八、变战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
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
九十九、好战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得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jí),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
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仁本第一)
一百、忘战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戒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
法曰:天下虽平,忘战必倾。(司马法·仁本第一)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