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图书馆原河北省图书馆,地处现保定市裕华路古莲花池二院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直隶图书馆位于保定市古莲花池园内,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是年六月,
直隶总督杨士骧为把遭受庚子之厄后的莲池重新建成读书治学的场所,拨银4800两,交直隶提学使卢靖,在水东楼之北、原“鹿柴”处建了直隶图书馆。该馆为一座两层42间的西式小楼,占地269平方尺,平面呈“凸”字形,凸出部分的顶部(三层)建有钟楼,馆名由卢靖题写。这是清代直隶省最早的图书馆。建成后,杨士骧决定把莲池书院万卷楼劫后余下的图书缮本全部移交给直隶图书馆,同时添置一些新书,使该馆的藏书达2000余种,于宣统元年十一月正式对外开放。“为了限制读者,来馆阅览需购买门券,每券收铜币两枚。”“民国以后又将直隶高等学堂的影印本《
古今图书集成》和莲池暂存于徐水漕河慈航寺中的《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全部移入。”1912年,曹锟在保定发动兵变,直隶图书馆被迫闭馆。1914年重新开馆,读者逐渐增多。1924年以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图书馆再一次被迫闭馆。1928年,直隶图书馆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图书馆,取消门票制,实行免费阅览。1932年,更名为河北省立莲池图书馆。
1936年10月,由
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发起,在莲池图书馆建立河北省莲池讲学院,聘请尚秉和、高步瀛、贾恩绂、吴闿生、刘培极为讲师,1937年4月1日开学,“
七七事变”后即结束。“同年秋,日军侵占了保定,图书馆又一次横遭劫难,图书馆的阅览室成了日军的马棚。日军退出图书馆时,掳走了大批书刊。”其后,“由地方绅商组成的维持会推选苏毓琦为河北省第二图书馆(原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馆长兼莲池管理员。”苏毓琦(字,镜涵,保定人)收拾残局,重新整理,图书馆继续开放,更名为保定莲池图书馆。1939年夏,樊榕应邀为图书馆撰此联。
万卷楼藏书
万卷楼是元代贾辅的藏书楼。贾辅,蒲阴(今河北安国)人,是张柔的副帅,虽为武将,却喜欢藏书。他先后参加攻打河朔、河南、淮南的战役。每克一地,别的将领都去争抢“金帛子女”,他只收集图书,数十年间聚书数万卷。 蒙古太宗八年,他在自己的别第雪香园(今莲花池)北面修建万卷楼,将图书分为九类,贮于楼中。他听说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嗜书力学”,遂于1243年请郝经来管理万卷楼。第二年,郝经为了“明侯(对贾辅的尊称)之德,且以自警”,写下了《万卷楼记》。随着王朝更替,灾祸频仍,万卷楼历经多次浩劫,藏书至清初散佚殆尽,楼中仅存刻板40余种。
清雍正十一年莲池书院的创建,使万卷楼又得到重兴,万卷楼成为莲池书院的藏书楼。书院建立之初,雍正皇帝赐书院一些图书,乾隆元年,朝廷又颁发给书院“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若干。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赐给莲池书院的“绪式濂溪”匾额曾悬于万卷楼堂中宝座之上方。乾隆三十年,直隶总督方观承拨银300两,购书400函,丰富了藏书。到咸丰十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万卷楼的藏书几乎损失殆尽,仅残余四橱。同治十一年,黄彭年二度担任莲池书院院长,同时负责《畿辅通志》的编纂工作。他便从《畿辅通志》刻资的生息中提银1200两,为书院购书15111卷。光绪八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拨银300两,购买了《
曾文正公全集》等书,加上旧存图书,藏书已达33711卷。这时的万卷楼,楼上藏书,楼下为书院学生观书之所,楼前瓦屋三间开设学古堂,讲授古学,读书人趋之若鹜。光绪二十六年八月,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略保定,万卷楼遭到掠夺、焚烧,藏书大部分散失,所剩无几,万卷楼从此名存实亡。
莲池图书馆
保定莲池始建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当时的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从满城移师保定后,修建了古莲花池。到樊榕为保定莲池图书馆撰写此联时,莲池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了,虽然曾经的莲池书院和万卷楼都已不复存在,但园内的古松柏依然存在,故云 “千年松柏犹留守”。此时的莲池图书馆经过苏镜涵馆长的收拾整理,尽管收藏图书不及当年的万卷楼,但恢复了直隶图书馆的藏书功能,再现了万卷楼藏书的景观,“万卷图书复旧观”是对当时莲池图书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苏镜涵馆长的赞扬和肯定。
此联撰写以后的1941年,苏毓琦馆长病故。1943年,在继任馆长宋子元的主持下,整理编写了馆藏书目,此时藏书6045种、76042册。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新任馆长接收时,藏书达7150种、80915册,藏书量又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莲池图书馆回到人民手中。1951年12月,成立人民文化馆,莲池图书馆由人民文化馆管理。1953年4月,在人民文化馆的基础上组建了
河北省图书馆。1958年,河北省省会迁往天津,河北省图书馆与
保定市图书馆合并为保定市图书馆。原直隶图书馆保留下来的图书最终流向了保定市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现存的古籍中,有一部分还钤有“莲池书院藏书”“直隶图书馆藏书”印章,它们与直隶图书馆的这一副楹联一样,见证了莲池藏书的历史,也成为我们研究直隶保定藏书和直隶图书馆的重要资料。
万卷楼
保定莲池内原有一座典藏古籍缮本的书楼名叫“万卷楼”,相传为元代所建。随着王朝更替,灾祸频仍,万卷楼历经浩劫,其藏书至清初已散佚殆尽了。保定在清代曾是直隶省省会,是文人荟萃之地。雍正十一年(1733年),莲池书院的创建,又使它得以重兴,“万卷楼”成为莲池书院的藏书楼。起初只存放雍正“钦赐”的书籍。历任直隶总督都很支持莲池书院的藏书建设,乾隆中叶,翰林汪韩门出任山长,请求总督方观承特拨银三百两,购书四百函,扩大了收藏。
但到1860年,汪所购之书只剩一册登记簿,全部丢光,全楼藏书仅有四橱。后清河道陶梁又凭借职权,从中取走180余部。此人写有《红豆树馆词》,也算个文人,不料竟干起窃书贼的勾当。1878年,直督李鸿章曾拨白银一千五百两,购书三万三干七百一十卷,典藏于万卷楼。山长黄彭年命品学兼优的学生白钟元、范石文管理藏书,按经、史、子、集分成四大类,并造册登记,还编写了《万卷楼书目》,黄彭年还特地撰写了《万卷楼书目序》和《万卷楼藏书碑记》两文勒刻于石,这是万卷楼全盛时期。可惜的是1900年8月由于“庚子之厄”,万卷楼遭侵略保定的英、法、德、意四国联军的掠夺、焚烧,藏书大部分散失,所剩无几,万卷楼已名存实亡。据说今市图书馆收藏的《楚记》书页上,还留着这群强盗的刀痕。
近代保定虽出版业日趋发达,但一直没有近代化意义上的图书馆。自汉代至清朝的两干余年之间,据不完全统计,由政府和个人编撰、出版图书1112种,9528册。其中经部142种,史部163种,干部165种,集部436种。另有地方志206种,1743册,均为木刻版,线装书,印量亦不多。清同治十年(1871年)直隶官刻印书局建立后,保定的出版印刷业始成规模,不仅出版《畿辅通志》、 《保定府志》,还承印莲池书院课艺、私人撰著,以及直隶省分担的《四库全书》等印务。其中的、《畿辅通志》由于资治存史,印数较多,甚而发行全国。而万卷楼作为封建社会官办书院的藏书楼,已远远落后于保定日趋发达的出版业。
在辛亥革命前的数年间,我国公立、私立图书馆逾20所。鉴于各省公共藏书楼或图书馆相继建立,同时也为清末预备立宪改革措施的推行,清学部起草奏请了《分年筹备事宜折》 (1909年3月30日),要求宣统元年(1909)颁布图书馆章程,京师开办图书馆;宣统二年(1910年),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1909年12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该章程对中央、省、州、县图书馆的设立程序、收藏范围、职责、管理制度,以及图书管.理与流通的方法等均作了明确规定,为传统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依据。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清廷以明升暗降手段将直督袁世凯内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并人京供职,同时任命与袁氏关系至为紧密的杨士骧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1860——1909年),字莲府,安徽泗州(今泗县)人,少孤贫,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保道员,历任直隶通永道,直隶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等职。杨士骧到任后,对清廷表现出一副感恩戴德,愿效犬马之劳的姿态,对直隶政务认真思考,悉心处理,赢得了舆论的认可与称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杨士骧实授直隶总督。为收拢直隶文人,重新把保定莲池建成读书治学之所,同年,进士、编修出身的杨士骧下令对保定莲池加以修缮,亲题“水东楼”、“观澜”二匾,同时拨银四千八百两交时驻保定的直隶提学使卢靖,选择在古莲池园林东北隅水东楼北原养鹿的“鹿柴”处,盖了一座二层四十二间的双层西式图书馆小楼,占地269平方尺,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正式开馆,是为直隶图书馆。
杨士骧计划将直隶各地散佚的先贤古籍收集于此,以供后学观瞻阅览,从而在当时省城保定第一次建立起一座近代化意义上的图书馆。杨士骥决定将原保定莲池书院万卷楼劫后幸存的古籍图书缮本全部移入新建立的直隶图书馆,同时向直隶图书馆添置一些新书。据计载,宣统元年(1909年)莲池书院万卷楼藏书全部移交给直隶图书馆时,所接收图书为:经部231种;史部763种;干部553种;集部660种;丛书90种;类书130种;东文书118种;西文书135种。经过努力,该馆收藏图书两千余种,后直隶图书馆又购置一些新书和报刊杂志,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正式对外开放阅览。为方便读者,直隶图书馆初建时派孙鸣皋、王文芹二人经理馆务,阅览图书门票每张仅售铜币二枚,这实际上是直隶(河北)省省立最早的图书馆。
民国以后的1928年,政府将直隶图书馆改称为河北省立第二图书馆,经费每月430元,由省财政厅直接拨发,当时馆内工作人员共6人。同时将直隶高等学堂的影印本《
古今图书集成》和保定徐水漕河慈航寺的佛经全部移人,并陆续购人科技图书1026种,从而大大增加了图书馆的馆藏。该馆楼下北侧增添了儿童阅览室,南侧则为成人阅览馆。1933年改为河北省民众教育馆。
1937年日寇侵华后,由维持会接收,名为河北省立保定图书馆,存书5000余种,72100册,日阅览仅150人次。日寇投降后,隶属于
河北省教育厅。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建立保定市文化馆(曾称民众教育馆),设图书部,并接收了莲池书院存书45069册及民众教育馆存书5000册,旧书8715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历经沧桑,直隶图书馆在解放后最终演变成如今的
保定市图书馆,成为国家兴办的综合性的市级公共图书馆。
现在保定市图书馆所存的部分古籍中,有的上边还钤有“莲池书院藏书”“直隶图书馆藏书”印章,可谓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