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山街道,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地处兴仁市城西南部,东与城南街道接壤,南与雨樟镇毗邻,西与新龙场镇、北与城北街道相连。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属牂牁国。
战国、秦、汉时期,属夜郎国。
唐贞观时期,属盘州。
唐天宝至南宋,属矢部。
元代时期,属普安路总管府。
明清时期,先后属兴仁所城、普安安抚司、新城。
民国时期,属兴城镇15保。
1950年,为泗屯乡。
1959年,成立城郊公社。
1973年,为城关镇。
1992年,撤区建并乡,大部分村居划为四联乡,小部分村居划为城关镇。
2009年2月28日,撤销合并原四联乡和城关镇,分设城北街道、城南街道、真武山街道、东湖街道4个街道。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真武山街道辖真武山社区、马家屯社区、长耳营社区3个社区,六村,三村2个行政村;下设6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真武山街道辖3个社区、2个行政村;61个村(居、社区)民小组。街道办事处驻真武山街道真武山社区南横路2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真武山街道,地处兴仁市城西南部,东与
城南街道接壤,南与
雨樟镇毗邻,西与
新龙场镇、北与
城北街道相连,介于东经104°54′~105°34′,北纬25°16′~25°48′之间。街道东西长6.2千米,南北长5.15千米,辖区面积39.4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31.82平方千米,占99.7%;水域面积0.095平方千米,占0.03%。街道办事处距离市人民政府驻地400米左右。
地形地貌
真武山街道地势南高东低,大部分为山地,境内最高处为三村油菜坡,海拔1793米,最低处为长耳营居委会,海拔1350米。
气候
真武山街道属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无霜期303天,年平均温度16℃,1月平均气温1.6℃,极端低温天气-7.8℃;7月平均气温22.1℃,极端最高气温34.6℃。年平均日照数1553.2小时,日照率35%,年总辐射108.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320.5毫米,最大降水量1867.4毫米,最低降水量735.1毫米。
水文
真武山街道境内河道属于北盘江水系,发源于马家屯和六村的两条河流在境内马家屯秧寨处交汇后称为双河,长4千米。有马家屯、法泥、高峰三个水库。
自然资源
真武山街道境内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位于三村和六村,地质储量10431万吨,可采储量6097万吨。
真武山街道有林地面积27800余亩,森林覆盖率55%;耕地总面积8518亩,其中,水田4580亩,旱地3938亩。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洪涝、山体滑坡。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09年8月~2010年5月,出现百年一遇的夏秋、冬春连旱,受灾面积1.8万亩,受灾人口1261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53.4万元。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真武山街道常住人口20025人,常住户数638户。
2011年末,真武山街道总人口22258人,其中城镇人口16275人,城镇化率73.1%。另有流动人口3203人。总人口中,男性11071人,占49.74%;女性1187人,占50.2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6894人,占75.90%;有布依、回、苗等少数民族共5364人,占24.10%。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布依、回2个民族,其中布依族267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9.79%;回族2022人,占37.70%。2011年,真武山街道人口出生率9.85‰,人口死亡率4.84‰,人口自然增长率5.0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真武山街道常住人口22403人,男性11592人,女性10811人。
截至2021年末,真武山街道主要居住有汉、回、布依、苗、仡佬、彝、侗、黎等民族,常住住户6236户,常住人口25400人,流动人口4562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5人,其中:城镇人口7931人,农业人口13981人,非农业人口3488人;男性12344人,占48.6%;女性13056人,占51.4%;人口以汉族为主,达18923人,占74.5%;布依族3251人,占总人口12.8%;回族2921人,占总人口11.5%;苗族305人,占总人口1.2%。
政治
经济
综述
2011年,真武山街道财政收入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06%。税收收入9476.25万元,比上年增长49.93%;非税收收入7941万元。
2011年,真武山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4379元。
农业
2011年,真武山街道农业总产值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占全街道生产总值的2.6%。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真武山街道生产粮食2064吨,其中水稻918吨,玉米735吨,小麦39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惹仁米、油菜籽、蔬菜等。薏仁米产量250吨,油菜籽产量72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4880头,年末存栏1980头;牛饲养量816头,年末存栏565头;羊年末存栏260只;家禽年末存栏26600羽。2011年,生产肉类388.5吨,禽蛋10吨。
工业
真武山街道形成以煤炭开采、 建筑材料生产、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 年,真武山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街道生产总值的84%。工业企业17家,职工628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6.8%。省级驰名商标1个;省优产品1个。煤炭年产值4.698亿元,创税1.3亿元。
商业
2011年末,真武山街道有商业网点68个,职工354人。
2011年,真武山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0.73亿元。
交通运输
真武山街道境内有省道S309过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真武山街道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980人,专任教师29人;小学5所,在校生2177人,专任教师1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321人,专任教师9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103.29万元,比上年增长2.16%。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43.57%。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真武山街道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5个,藏书2.1万册。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真武山街道有门诊部(所)6个;病床40张,固定资产总值9.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8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2人。2011年,真武山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020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3万人,参合率96%。
社会保障
2011年,真武山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83户,人数999人,支出278.8万元,比上年增长53.52%,月人均230元,比上年增长23%;城市医疗救助2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5人次,共支出8.31万元,比上年下降71.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97户,人数2165人,支出187.1万元,比上年增长53.90%,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56.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7.63万元,比上年下降41%。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3万人,参保率92.51%。
广播电视
2011年末,真武山街道有线电视用户3877户,“村村通”无线电视接收覆盖5个村(居、社区),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真武山街道,因辖区内有真武山而得名。
文物古迹
真武山街道境内的寿福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山社区的真武山僧墓塔(古墓葬)、吴守轸墓(古墓葬)、新城所遗址(古遗址)、真武山(古建筑)、刘伯雅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长耳营居委会的朝颜洞遗址(古遗址),马家屯居委会的清真寺(古建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山公园内有建于洪武年间的真武楼和建于嘉庆时期的寿福寺等文物古迹。
风俗民情
真武山街道有被称为布依民族音乐活化石的“八音坐唱”和充满浪漫情调的恋爱方式“浪哨”,还有苗家人的敬酒歌和芦笋舞。
风景名胜
真武山公园是真武山街道境内主要景点,亦是全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公园内有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83年)真武庙文昌阁、老君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