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又称过山峰、气扁蛇等,是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的毒蛇,无亚种分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极毒蛇类之一。眼镜王蛇的体长一般为1.5~3米,最大可达6米,体重可达4.3千克。头部呈椭圆形且略扁。头背有9枚大鳞片,顶鳞后方有一对比其余鳞片大的枕鳞,这是其最显著特征。眼镜王蛇的背部颜色从灰褐色、棕褐色到黑褐色不等,头部鳞片有黑边,颈部背面具有倒“V”形白斑。躯干前部和中部颜色较浅,具波浪状黑色横纹,后部和尾部呈现窄而浅色的横纹。腹面前段为土黄色,中段黄褐色并带有黑色横纹,后段为黑色,两侧有土黄色斑点。
动物学史
分类史
眼镜王蛇的地理分布广泛,覆盖南亚和东南亚的16个国家。不同种群在颜色、花纹和尺寸上存在显著差异。2014至2021年的多项研究表明,单一物种的眼镜王蛇属可能实际上由多个物种组成。2024年一项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眼镜王蛇属(Ophiophagus)应包括四个物种:Ophiophagus hannah严格限定为分布于巴基斯坦东部、印度北部和东部、安达曼群岛、印度-缅甸地区、印度-中国及泰国中部的种群;Ophiophagus bungarus适用于栖息于巽他架地区的种群,包括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及菲律宾南部部分地区;Ophiophagus kaalinga为印度西高止山脉的特有种;Ophiophagus salvatana栖息于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然而,该分类体系尚未被正式录入国际通用分类系统,如整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和生物物种名录(COL)等。因此,本条目仍沿用国际公认的标准,视其为单型种。
命名史
1864年,英国动物学家古恩特(Günther)提出,将眼镜王蛇的原属名“Hamadryas”改为“Ophiophagus”。“Ophiophagus”源自希腊语,意为“食蛇”,而种名“hannah”则来源于希腊神话中树栖仙女的名称,亦即“Hamadryas”,该名称与眼镜王蛇的树栖生活习性相关。
形态特征
眼镜王蛇是世界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极毒蛇之一。全长1.5~3米,最长约达6米,体重4.3千克,体形与眼镜蛇相同,但个体较大,头部椭圆形,略扁,头颈区分不明显。眼镜王蛇的长度和体型使其外观令人生畏。
体鳞光滑,有金属光泽,斜行排列。额鳞六角形,顶鳞大,上唇鳞7枚,为2-2-3式。第4、5片下唇鳞之间没有小鳞片嵌入。颊鳞缺,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头背除对称排列的9枚大鳞片外,在顶鳞后具1对较头背其余鳞片大的枕鳞,这是最明显的特征。颈部17~19行,体中部与肛前为15行。背鳞平滑,19(17)-15-15行;腹鳞235~265片;肛鳞完整;尾下鳞前段单行,后段双行,77~95对。
眼镜王蛇背面灰褐、荼褐至黑褐色,头部鳞片镶以黑边,颈背有倒“V”字形白斑,躯干前段及中段色浅,其上具波浪状黑色横纹;躯干后段及尾部色深具窄而色浅的横纹。腹面前段土黄色,中段黄褐色具黑色横纹,后段黑色,两侧具土黄色斑。成年眼镜王蛇有黄色、绿色、棕色或黑色。它的身体上通常有淡黄色或白色的横纹或人字形。腹部颜色可能均匀或饰有条纹。喉咙呈淡黄色或奶油色。幼体体色鲜艳,背侧黑色,倒“V”形斑点及横纹呈明亮的黄色,头背部也可见2至3条明亮的横纹。身体和尾巴上有黄色或白色的横纹。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眼镜王蛇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东亚。包括马来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北部、中国南部、印度尼西亚西部和菲律宾等众多地区或国家。
中国分布
眼镜王蛇在中国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如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栖息环境
眼镜王蛇的栖息环境从平原到山地均有,主要分布于平原和丘陵地区,亦见于海拔2100米的山区。它常栖息在水域附近、石缝或树洞中,并能攀爬树木。常见栖息地包括靠近茂密或开阔森林中的溪流、竹丛、农业区附近、红树林沼泽以及农田、村庄附近的乱石堆和老旧房屋等。眼镜王蛇对生境中的植物种类具有明显偏好,常见的优势植物包括柿属植物(Diospyros candolleana)、槟榔(Areca catechu)、蚁树(Humboldtia brunonis)、香蕉(Musa nana)和人工种植的金合欢(Vachellia farnesiana)等。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眼镜王蛇以捕食蛇类为主,如安达曼眼镜蛇(Naja sagittifera)、蝮蛇(Agkistrodon halys)、亚洲鼠蛇(rat snake)、北方竹叶青(Trimeresurus septentrionalis)和普通鼠蛇(Ptyas mucosa)等,也吃鸟类、鸟卵、鼠类、蜥蜴等,偶也进入庭院捕食家禽,食物不充足时,还会捕食同类。
眼镜王蛇行动敏捷,会顺着气味追踪捕食其他蛇类。其捕猎周期为5.38天,每次觅食平均耗时2.88小时。若眼镜王蛇一次吃掉大量猎物,可以在几个月内不进食。
节律行为
日节律
眼镜王蛇为昼行性动物,白天活动频繁,常出没于水边,有时也攀爬树木,身体后部盘绕在树枝上,前半段悬空或仰起。夜间,它们则通常隐匿于岩石缝隙或树洞中。
季节节律
眼镜王蛇有冬眠习性,冬眠时群居,少则五六条,多则几十条。当深秋和冬季天气变冷时,会迁徙到巢穴中取暖,等到春天再出来觅食。
攻击行为
眼镜王蛇是一种具有高度攻击性、危险性和致死性的高度智慧的蛇种。虽然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蛇,但在没有被逼入绝境或激怒时,通常更倾向于选择逃跑。但筑巢的雌性并非如此,它们可能会在没有挑衅的情况下进行攻击。受惊时颈部平扁略扩大,其身体的前1/3部会立起,并张开嘴,露出毒牙,同时发出“呼呼”声,做出攻击姿态。激怒时喷毒力很强,可达4米~5米远。此外,眼镜王蛇在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时也会竖起上半身。
感知行为
眼镜王蛇和其他蛇一样,通过分叉的舌头接收化学信息,舌头拾取气味颗粒并将它们转移到位于口腔顶部的特殊感觉受体。当检测到食物的气味时,可以通过晃动舌头测量猎物位置。它还拥有较敏锐的视力,眼镜王蛇能够探测到近100米外移动的猎物。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繁殖特点
眼镜王蛇是卵生动物,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有筑巢护卵习性的蛇类之一。交配时间因地区而异,且配对后整个繁殖期间都在一起。
筑巢
眼镜王蛇是已知唯一会为卵筑巢的蛇类。雌性通过用身体环绕的方式,将腐叶和植物材料堆积成一个碗状圆形凹陷的巢穴。巢穴可以是简单的堆积,容纳最多五十枚卵,也可以是更为复杂的分隔结构,下层用于存放卵,上层由雌性守护。
产卵
雌蛇产卵于落叶堆下方,可产卵21~40枚,多达51枚。卵大小为57.6~64.3毫米x32.3~36毫米,重量40~42.8克。雌性有护卵习性,会将树叶和树枝推入巢堆中,在那里通过分解的高温孵化卵,并盘伏于巢顶,直至幼蛇即将孵化前离开。此外,孵化期雄蛇也留于卵附近。在育雏期间,眼镜王蛇往往对接近人类非常具有攻击性。
孵化
孵化期间,雌性会激烈地捍卫其繁殖地,雄性会留在繁殖地附近进行守卫。孵化时间持续70~100天,具体取决于孵化温度。此外,可能会出现一枚卵孵出两个幼体的情况。
生长特性
初孵幼蛇的身长为460~640毫米,体重大约19~26克。其体色鲜艳、对比度高,背部呈黑色,带有亮黄色的倒“V”字形斑点和横纹,头部背部亦有2至3条明亮的横条纹。随着成熟,这些鲜艳的颜色会逐渐褪色。眼镜王蛇的平均寿命为17.1年。
近种区别
眼镜王蛇与眼镜蛇的颈部都能膨扁“呼呼”作响,且外观相似,但眼镜王蛇比眼镜蛇粗长。而眼镜王蛇和滑鼠蛇的栖息地基本相同,在形态学上两者体型大小及花纹也极为相似,因此容易错把剧毒凶猛的眼镜王蛇当成无毒的滑鼠蛇捕捉而被误伤,极易混淆。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00年,眼镜王蛇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07年,眼镜王蛇在越南国家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危(CR)。
2009年,眼镜王蛇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濒危(EN)。
2011年,眼镜王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2014年,眼镜王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2021年,眼镜王蛇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物种现状
眼镜王蛇在泰国的栖息地中较为常见,且数量稳定。然而,在其他地区,其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到2008年为止,印度种群在过去75年内因栖息地破坏和捕猎减少了30%。2007年,越南种群因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猎减少了80%以上。在中国,由于药用捕猎和非法交易,野生种群在1990年代已被认为“极为稀少”,且在1999至2009年间减少了50%以上。因此,眼镜王蛇在泰国以外的许多地区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
威胁因素
眼镜王蛇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由伐木和农业扩张导致的栖息地破坏。此外,眼镜王蛇被人类滥捕并用于皮革、食物、宠物和传统中药的制作。
特别是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被大量捕捉用于药用贸易。在巴厘岛,为了供应动物园和国际收藏家,眼镜王蛇被大量捕捉,偶尔也会在蛇餐厅发现出售。2000~2009年间,印度尼西亚出口了近2000只活体用于宠物和毒液贸易,2006年从缅甸运往越南的单次运输中发现了来自缅甸的三千个标本。
保护措施
尼泊尔皇家奇特旺国家森林公园启动了一个新项目,将眼镜王蛇纳入生态监测范围,并向公众提供大型爬行动物的教育。此外,眼镜王蛇的活动区域内设有一些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提供小规模的保护措施,防止非法捕杀。
主要价值
眼镜王蛇因其广泛分布,成为研究生理学和动物行为的理想模型。眼镜王蛇毒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神经毒素,提炼后的镇痛成分具有起效慢、作用持久、耐受性小且无成瘾性的特点,优于眼镜蛇毒、金环蛇毒和吗啡;此外,它还具备观赏价值,为动物园等机构带来经济收益。
物种危害
危害情况
毒蛇咬伤是临床常见中毒性疾病,严重危害和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眼镜王蛇咬伤病死率高达90%。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之一,被咬伤后伤口红肿疼痛明显,并伴有少量出血,其严重毒害作用会导致整个肢体肿胀以及在咬伤部位形成大疱,但局部坏死部位却很小甚至没有。其毒液为金黄色蛋清样粘稠液,是神经毒和血循毒混合,以神经性为主,毒性大、致死率高、排毒量大,一次排毒量约400 毫克(干重10毫克),相当于对人致死剂量的十几倍。被眼镜王蛇咬伤的患者中毒发病急,如不及时救治,将因呼吸衰竭而死。被其咬伤中毒发病急,发展迅速,往往来不及到医院抢救而死亡。幸运的是眼镜王蛇主要生活在山区,所以发病人数不多。眼镜王蛇咬伤中毒是很严重的,能很快使人致命。
防治措施
眼镜王蛇毒素为混合毒,是一种强效的神经毒素,毒素成分作用机制复杂,会影响大脑延髓(呼吸和循环的中枢)。虽然被眼镜王蛇咬伤后会引起局部疼痛、红肿、渗出等,但其主要死亡原因是呼吸停止和心脏衰竭。眼镜王蛇咬伤后很快发生呼吸衰竭,因此应尽早给予呼吸监控或呼吸支持。而抗蛇毒血清是目前全球共识的治疗毒蛇咬伤疗效较好的药物,但目前在中国仍无供临床使用的抗眼镜王蛇毒血清。
相关文化
在泰国,眼镜王蛇被认为是娜迦的化身,娜迦在佛教中是帮助佛祖开悟的几种动物之一。泰国人特别信奉蛇神娜迦,认为眼镜王蛇能够保护家宅平安和家人的健康平安。在泰国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像养宠物一样饲养眼镜王蛇,并相信它们能够带来好运和保护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