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教授

石云里,男,安徽省宿松人,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8年9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96年10月,韩国延世 大学(Yonsei University) 天文台及国学研究院访问学者。
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科学史系博士后。
2001年9月至2003年8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迪博纳科学技术史研究所(Dibne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MIT)博士后。
2005年3月至8月,英国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梅隆学者(Fellow of 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
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德国图宾根大学 (Eberhard-Karls University of Tuebingen) 中国与韩国研究所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Korean Studies)洪堡学者(Fellow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1、天文与物理学史
2、中西科学交流史
3、科学技术与社会
讲授课程
1. 西方科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基础课
2. 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专业课
3. 科技史英文文献选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专业课
4. 西方科学史前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博士生基础课
5. 西方科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公选课(双语课)
6. 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7. 科学简史·中国科学篇,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8. 历史上西方科学文化的东传与影响,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夏季学期海内外学者开设课程
9. China Panarom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留学生必修课(英语授课)
10. Western Science and the Changing World View: Scientific Thoughts in 17th-18th Century China and Korea,德国图宾根大学2006年秋研究生选修课(英语授课)
主要学术兼职
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Annals of Science(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编委(2006-);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会刊,德国Tuebingen大学出版)编委(2000-);
Chines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2017—);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历史仪器工作组主席(2012-2016);
国际科技史联合会古代与中世纪天文学委员会执委(2009-2017),主席(2017-)。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学与世界遗产工作组成员(2010-2013);
国际东方天文学系列会议工作委员会成员(2003-);
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副主席(2011-2015),主席(2018-2022);
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伊斯兰科学技术史委员会顾问(2004-2008);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2018-2023);
中国科学史学会理事(2000-2015),副理事长(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2005-)。
出版图书
科研项目
主持和独立承担部分
1. “薛凤祚的天文学贡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2008;
2. “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士在中国的天文观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基金, 2005-2007;
3. “From Ingolstadt to Beijing——German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Astronomy (1724-1746)”,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German), 2005-2006;
4. “Copernicus vs. Tycho in China——A Study of the True Principles of the Pacing of the Heavens”, Andrew W. Melon Foundation (USA), 2005;
5. “中国古代历法的计算机模拟与综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1-2003;
6. “清钦天监的天文观测”,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则有支持计划”基金,2000-2002;
7. “清代天文表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2000-2002;
8. “European Background of Jesuit Astronomy in the 18th Century China”, Dibner Found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A), 2001-2003;
9. “The Influence of Islamic Astronomy in China”, 王宽诚教育基金,1997-1998.
参加的科研项目
1. “陶寺天文遗址的模拟研究”,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
2. “《徽州文化史》科技卷”,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子课题;
3.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秦汉魏晋天学部分,中国社科基金九五重点子课题;
4. “传统中国天文学在国外的流传和影响”,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5. “《基础科技教育纲要》”,中国科学院教育局项目;
6.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 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项目子课题;
7.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明清部分”, 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子课题;
8. “《世界著名科学家》天文学家部分”,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项目子课题.
学术著作
1. 石云里, 邢钢 (2006): 中国汉代的日月食预报技术及其对星占观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28, 2: 79-85.
2. 石云里. (2006):《天步真原》的神秘序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2, 1: 23-26.
3. Shi Yunli and Xing Gang (2006):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wtonian Tables of the Sun and Moon”. In Chen, K.-Y., Orchiston, W., Soonthornthum, B., and Strom, 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Chiang Mai, University of Chiang Mai Press: 91-96.
4. 石云里, 宋兵 (2006): 王应遴与《经天该》关系的新线索.《中国科技史杂志》27, 3: 189-196.
5. 许洁, 石云里 (2006): 庞迪我、孙元化《日晷图法》初探——兼论牛津本《天问略》中的晷图. 《自然科学史研究》25, 2: 149-158.
6. 许洁, 石云里 (2006): 抄本《理法器撮要》作者献疑. 《或问》(日本) 11: 15-24.
7. 石云里 (2005): 《徽州文化全书·徽州科学技术卷》天文学章节(张秉伦、胡化凯主编).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 石云里, 吕凌峰 (2005): 从“苟求其故”到“但求无弊” ——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天文学思想发展的一条轨迹.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1: 36-40.
9. 朱燕飞,石云里,陈长荣 (2005): 从MIT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62-68.
10. 邢钢, 石云里 (2004):《汉简历谱》补释. 《中国科技史料》25. 95-105.
11. 石云里 (2004): 西法传朝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0: 30-38, 42-48.
12. 石云里 (2004): 揭暄对西方宇宙学和理学宇宙论的调和. 《九州学林》2004, 2, 1-20.
13. 吕凌峰, 石云里 (2003): 明末中西历争中《回回历法》的推算精度. 《回族研究》 52, 78-80.
14. 吕凌峰, 石云里 (2003): 清代日食预报记录的精度分析. 《中国科技史料》24, 332-342.
15. Shi Yunli (2003): “A note on the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ation of the Choson Korea”. Historia Scientiarum 13, 34-41.
16. 石云里 (2003): 《历象考成后编》中的中心差算法及其日月理论的总体精度.《中国科技史料》24,132-146.
17. 石云里, 王淼 (2003): 邢云路测算回归年长度问题之再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22, 128-144.
18. Shi Yunli (2003): “The Korean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Islamic Astronomical Tables”. Archive of the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57, 25-60.
19. Shi Yunli (2003): “Observations in East Asia, an essay review”.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34, 111-114.
20. 石云里, 吕凌峰 (2002): 礼制、传教与交食测验. 《自然辩证法通讯》24, 44-50.
21. 傅邦红, 石云里 (2001):《崇祯历书》和《历象考成后编》中所述的蒙气差问题. 《中国科技史料》22, 260-268.
22. 吕凌峰, 石云里 (2001): 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 《中国科技史料》 22, 128-138.
23. 石云里, 贺圣迪 (2001): 《中国道教科技史》天学篇 (姜生, 汤伟侠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657-682.
24. 石云里 (2001): 《安徽文化史》(张海鹏等主编) 天文学章节.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5. 张秉伦, 石云里 (2001): 自然科学史.《基础科技教育纲要》(余翔林主编).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30-242.
26. 傅邦红, 石云里 (2001). 斯涅尔斯在中国的传播.《物理通报》2001,4:39-43.
27. 石云里 (2000): 新公开的敦煌南齐写本上的捺印佛像. 《中国印刷》10, 34-37.
28. Shi Yunli (2000): “The Eclipse Observations Made by Jesuit Astronomers in Beijing: A Re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31, 136-147.
29. 石云里, 吕凌峰, 张秉伦 (2000): 清代天文档案中的交食预报资料补遗. 《中国科技史料》21, 270-281.
30. 石云里 (2000): 《天步真原》与哥白尼天文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科技史料》21, 83-91.
31. 石云里 (1998): 古代朝鲜学者的《授时历》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 17, 312-321.
32. 石云里 (1998): 朝鲜传本《步天歌》考. 《中国科技史料》19, 69-79.
33. 石云里 (1997):《经天该》的日本抄本. 《中国科技史料》18, 84-89.
34. 石云里 (1997): 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和影响. 《大自然探索》16, 119-124.
35. 石云里 (1997): 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2, 71-78.
36. 石云里 (1997): 从黄道周到洪大容——十七世纪中朝“地动说”的比较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19, 60-65.
37. 石云里 (1997): 《乙巳占》(点校). 《传世藏书科技卷》(汪前进主编). 海南: 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349-438.
38. 薄树人 (主编),石云里, 孙小淳, 胡铁珠, 景冰, 冯时 (执笔) (1996): 《中国天文学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39. 石云里 (1996): 崇祯改历中的中西之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6, 62-70.
40. 石云里 (1996): 从《革象新书》看“地圆说”在元朝的传播. 《第七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论文集》. 郑州: 大象出版社, 123-126.
42. 石云里 (1995): 《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43. 石云里 (1995):《寰有诠》研究. 《天文学史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32-260.
44. 石云里 (1995): 揭暄对天体自转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通讯 17, 52-57.
45. 石云里 (1995): 十七世纪中国的准哥白尼学说. 大自然探索14, 123-128.
46. 石云里 (1993): 《历体略》、《璇玑遗述》、《地球图说》、《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乾坤体义》、《天问略》 等书提要七篇.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任继愈主编)第(6)(7)(8)册. 郑州:大象出版社.
47. 石云里 (1993): 揭暄的潮汐学说. 《中国科技史料》14, 90-96.
48. 李斌, 石云里 (1992): 唐宋酿酒工艺中的加热工艺. 《微生物学报》19, 313-315. (本文同时发表于台湾《科学月刊》1992年7月号第271期).
49. 石云里 (1992): 传统“地动说”起及其引起的分歧与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14, 43-49.
50. 石云里 (1991): 中国人凭借望远镜绘制的第一幅月面图. 《中国科技史料》12, 88-91.
51. 石云里(1991): 潜心光学,光照千秋——郑复光传略. 《科坛名流》(王鹤鸣等主编), 北京:文史出版社, 15-22.
52. 石云里 (1991).关于弓体刚性测量的一条宋代史料,《物理学史》1991,1-2, 25.
科普类及其他作品:
1. 石云里 (2005): 一位哈佛教授与一本“无人读的书”. 《科学时报》2005年7月28日.
2. 石云里, 朱燕飞 (2004): 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10.
3. 石云里 (2002): 六个数:塑造宇宙的深层力 (英语翻译自 Just six numbers: the deep forces that shape the universe, by Martin Rees).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石云里(2000). 古希腊至中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词条. 《科学家大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石云里 (1999): 王蕃, 王贞仪, 郑复光. 《科技集萃》(张秉伦主编).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40-44, 156-158, 167-169.
6. 石云里(1992): 古希腊及阿拉伯天文著作词条.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会议与讲演
1. Astronomical Reform in 18th Century China: Later Volumes of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 Calendrical Astronomy Imperially Composed Revisited. 2006年10月, Institute for the Epistemology and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Paris.
2. From Ingolstadt to Beijing: Germany Background of Ignaz Koegler’s Astronomical Work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to China in the 17th to Early 20th Centuries. 2006年8月,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Erlangen.
3. Imperial Rites, Catholic Missions and Eclipse Observations: Astronom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2006年7月,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Korean Studies, Tuebingen University, Tuebingen.
4.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Astronomical Techniques in the 18th Century China: Ignaz Koegler and Newton’s Astronomy in China. China Workshop on Technik und Weltbild. 2006年1月,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Stuttgart.
5. Copernicus vs. Tycho in China: a Closer Look at Smogulecki and Xue Fengzuo’ True Principles of the Pacing of the Heavens.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2005年8月, Munich.
6. The Transmission of Newton’s Astronomy from China to Korea in the Eigh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Mathematical Education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2005年8月,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7. The Tension between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in Ancient China: Did It Really Exist? Chinese Readings Group. 2005年6月, Needham Institute, Cambridge (UK).
8. Social Forces behind the Jesuit Move from Tycho to Newton in China. Workshop on Science and Empire. 2005年4月,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 (UK).
9. 十八世纪牛顿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外史学角度的考察. 2005年1月,浙江大学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杭州.
10.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wtonian Tables of the Sun and Moon.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2004年10月, University of Chiang Mai, Chiang Mai (Thailand).
11. Newtonian Astronomy for Chinese Use.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2004年7月, 哈尔滨.
12. Copernicanism in the 17th -18th Century China: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Dibne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年4月, Cambridge (USA).
13. The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ation of Korea.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2001年10月,香港.
14. 揭暄对西方宇宙学与理学宇宙观的调和. 利玛窦及四百年来之中西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10月,香港.
15. The Exchange of Astronomical Knowledge between China and Koryo. Seminar on Astronomy in Koryo Kingdom. 1997年10月, Yansei University Observatory and Institute for Korean Studies, Seoul.
16. Aristotelian Cosmology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Classic Huan You Qua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1996年10月,鹰潭.
17. 从《革象新书》看“地圆说”在中国的传播. 第七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 1995年1月,深圳.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