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一村,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辽河南岸、七星山脚下,村域面积6.95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石佛一村起源于夏朝,早在夏、商、西周时期便有人类在辽河畔的白家台、苏家台附近活动。
辽代,名为时家寨,是双州辖境的一个重要村寨。
辽金时期,石佛一村城址为双州城的府衙所在,金皇统三年(1143年)并入沈州,后金时期称为双城县。
明代,石佛一村作为明朝北部边界,是明代军堡的主要根据地,修建明代长城、柳嵩台烽火台、白家台烽火台、苏家台烽火台及十方寺堡。
明末清初“九国之战”后,锡伯族人陆续归附清朝,被编入满洲八旗。为了加强对锡伯族的统治,清朝将部分锡伯族人迁至盛京(今沈阳),石佛一村为锡伯族在盛京的主要居住地之一。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以前,石佛一村驻扎着国民党青年军207师,并在
七星山上下修筑72座碉堡和战壕等防御工事,目的是保住沈阳,坚守沈阳北大门。
1970年—2000年,开采挖掘七星山,用于沈阳城市建设。
1994年,恢复修建辽代时期寺庙——净居院(石佛寺),同期修建石佛一村门牌楼。
2004年,修建锡伯族西迁纪念广场、西迁纪念馆。
2010年,复填七星山,恢复七星山原貌。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佛一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由石佛一村和马门子村2个自然村组成,地处沈阳市北郊30千米、沈北新区西北部,西与新民市
罗家房乡接壤,北与法库依牛堡乡隔河相望,南与
兴隆台锡伯族镇相连,村域面积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佛一村紧邻七星山山体东侧,境内山脉蜿蜒起伏,水系纵横四方,山、水、林、田等自然地形地貌丰富,形成了西山东水的空间格局。
七星山海拔147.1米,坐落在境内的辽河岸边,由七个主峰形成,由于20世纪70年至90年代的过度挖掘开采,七座主峰已不复存在。
气候特征
石佛一村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冬季受北方大陆冷风的控制,寒冷而干燥,夏季受海洋季风的影响,气温而湿润,降雨量较多。
水文土壤
辽河流经石佛一村境内3.5千米,2.8千米长辽河灌渠由村东侧流过,主要功能为南部水稻灌溉。
石佛一村境内土地肥沃,土壤除少数河滩地外,多为沙底黑黏土或中黑黏土层。
生物资源
七星山上物产丰富,动植物种类众多,各种针阔叶等松木覆盖其上,植被覆盖率达到58%,有多种草本和木本植物,山上果园主要种植苹果、梨、沙果、山楂、葡萄等。另外还有中草药一百多种,野生的有艾蒿、傍风等,人工种植的有板蓝、红花、黄芪等。野生动物也有十几种,如野鸡、兔子、蛇、各种鸟类等。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石佛一村选址于七星山脚下辽河渠首、辽河湿地与辽河灌渠交汇之处,两面环水一面依山,其传统街巷走向皆平行或者垂直于河道,利于村落排水与防灾,是古代
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生动诠释,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村落后倚七星山,前望辽河水,是中国北方地区古村落山水格局的典范。
空间布局
石佛一村整体形态依山而建、延水而生,较为自然。村落建筑以院落为单位,布局自由,依山依势而建,形成不同空间院落层次。
经济社会
人口
2019年,石佛一村共有545户,常住人口2006人,其中锡伯族人口为305人,其余为汉族和朝鲜族人口。
经济
石佛一村地处山区,该村村民以农业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水稻、玉米种植和果树苗木等。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石佛一村水稻种植面积5197亩,总产量3380吨,总收入为1100万元;玉米种植面积4495亩,总产量4050吨,总收入为485万元;林果面积580亩,亩产量1000吨,总收入为200万元;稻田养蟹亩产河蟹50斤,每亩增加产值1250元,2000亩可合计增加产值250万元,除去2000亩养蟹成本150万元,净收益可达到100万元。
主要景点
七星山
七星山位于石佛一村西部,形成于侏罗纪末期,由南山、塔山等七座山头组成,因其山形分布酷似北斗七星形状得名。山间沟壑纵横,层峦叠翠,分布有狐狸大沟等山沟二十多个。塔山南坡有泉眼一处,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断。
七星山碉堡群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遗留下来,共计72座碉堡,现存29座,大部分位于七星山,以七星山主峰为中心分布,碉堡群保存基本完好。这些碉堡均为水泥建筑,形状为圆形,结构基本相同。碉堡均处于高坡地上,把守着七星山周围的每条道路,形成一个密集的火力网。
石佛寺塔
石佛寺塔位于七星山顶峰,始建于辽咸雍十年(1074年),全称为“辽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舍利佛塔”,由于年代久远,辽塔已大部分崩塌。
石佛寺塔为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现仅存南、东南、西北三面塔基及部分塔身。塔角为圆形倚柱,正中有佛龛,两侧有胁侍,上有宝盖、飞天,具有典型的辽塔特征。
1982年对石佛寺塔地宫进行发掘时,出土有辽代石、铁、银、金套函各一件,其内盛有水晶、珍珠、玛瑙、舍利子等大小103粒,石碑两侧上镌刻有资助建塔人员姓氏及该塔建筑年代。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有关石佛一村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唐时有十佛经过此地,独此佛坠山谷中。还有一个传说,在辽代,七星山东边的辽河湾住着一条恶龙为祸人间,村内的孤儿石磊召集了十个勇士与恶龙展开了一番殊死搏斗,终于将恶龙制服。村人便在村边修建了一座寺院,把十位勇士雕成石佛供奉起来,“石佛寺”所在的村因此得名。
非遗项目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是源于结绳记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质的民族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锡伯民族特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信俗。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实际产生于游牧生活。“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孙孙得以不断繁衍生息。所以,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家家崇拜,户户供奉。
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当天族人将供品摆好,敬香鸣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由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摆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这一天要吃特赫勒,即荞麦面。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锡伯族人都会隆重开展各种活动,以纪念
锡伯族西迁的伟大壮举,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文物古迹
石佛寺城址,即辽代双州城遗址,位于七星山东南面,为辽代建立的一个城堡。墙基四壁尚存,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90米。
2008年6月,石佛寺城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山208宿舍遗址位于马门子村,南为马门子居民住宅,北为208山南坡微波站,东面是居民住宅。
辽河古大堤位于石佛一村东南角,东西是耕地,西面临近双州城,南有一条南北小路,背面是稻田。
辽河大堤是清代将领
左宝贵主持修建的辽河历史上第一条防汛大堤,对当地防洪、农田灌溉、减灾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6月被公布为沈北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特产美食
锡伯族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主要有
酸汤子、火锅、鞑子饭、豆面夹嘴、苏子盐饼、高粱米小豆干饭鱼肉汤、小豆腐、酸茶、糜酒、炒炒面等。
酸汤子:一种用玉米水面做的主食。将玉米用水泡涨后,用磨磨成糊状,放到微有酸味时用铁筒或用手将面挤成条状,下到锅里,放些辣椒或胡椒做汤吃,酸辣可口。
火锅:原料主要是羊肉、猪肉,将其切成薄片,在滚开的汤锅中涮食或炖食,同时配以酸菜、土豆、白菜心、粉条等,蘸以韭菜花、腐乳、芝麻酱、辣椒油等调料,鲜嫩可口,味道醇厚。
鞑子饭:将牛羊肉或猪肉切成小块,与粳米放在一起熬成粥,加些佐料和盐。
豆面夹嘴:锡伯族人的一种主食,将粘高粱米面或大黄米面和成面团,放锅里蒸熟后,用擀面杖擀成薄片,将炒熟的黄豆碾成豆面,放在大面片中卷好,再切成一截一截的,类似面卷。
苏子盐饼:锡伯族人的一种饼食,将苏子籽炒熟后,碾成细末,拌上盐面,用黏米面包起来,擀成薄饼,烙熟即可,吃起来有一股浓浓的苏子清香味道。
锡伯族饼子:上面有大花纹,谓之“天”,下面有小花纹,谓之“地”;上为天,下为地,天地不可倒置,饼子端上来时,大花纹朝上,小花纹朝下,叫“天压地”;卷菜的时候,大花纹的一面贴手心,叫“天包地”。锡伯大饼乃发面手工做成,从揉面、擀面、烤饼,一气呵成,松软劲道,不焦不嫩、不软不硬,味道纯正。
荣誉称号
2019年1月21日,石佛一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9年6月6日,石佛一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7月28日,石佛一村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