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景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黄浦区、虹口区、静安区与徐汇区等区域,现存较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约243万平方米。
命名
石库门建筑的名称由其门体的建造材质及特征而来,汉语中将围束的圈称为“箍”,因此将这类用石板包围门体的建筑称作“石箍门”,江南地区口语化作“石库门”。
石库门里弄名称通常以“里、坊、弄、村”结尾,命名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产权人公司的名称或与其有关的因素命名,如以投资方四明银行而得名的四明村和以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兄弟命名的梅兰坊等。第二种是以里弄所在周边或自身特征命名,如以邻近保安司徒庙而得名的保安坊。第三种采用一些吉利祝福的词汇,如吉祥里、如意里和永平安里等。这些名称一般都会刻在里弄弄口的过街楼上,还同时刻有建造年份。
“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
历史沿革
清
光绪二年(187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早期,石库门兴起。
20世纪10年代开始至30年代后期,通北路的八埭头、海宁路的鸿安里、杨树浦路的华忻坊、新闸路的斯文里、建国西路的建业里、淮海中路的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多福里等建成。
民国元年(1912年),环龙路老渔阳里始建。
民国十三年(1924年),淮海中路尚贤坊建成。
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国西路建业里建成。
民国十七年(1928年),延安中路四明村建成。
民国十九年(1930年),浙江中路新德里建成。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式石库门建筑已相当普及,约有三分之二的上海市民居住其中。
建筑格局
综述
上海现存较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约243万平方米,石库门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每一扇门内是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进门有一个露天小院,称为天井,约10平方米。天井进去为客堂,15―20平方米。客堂后部一间10―15平方米,称为后客堂。客堂左右各有约25平方米的长方形房间两间,称东、西厢房。厢房之后有灶间,辟后门,和后客堂相通。由后客堂走廊尾部的扶梯上楼,位于灶间顶上是一个小间,约10平方米,俗称亭子间。楼上正屋为客堂楼,也称前楼,两侧厢房的结构、面积和底层相同。再往上,则是一个露天晒台。
石库门建筑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两层楼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留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常见的两厢,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汉族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难以自成一统的设计。由于每条弄堂相对封闭,因而给居住者以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正所谓,胡同是北京的特色,弄堂则是上海的风景。
早期
清
同治八年(1869年)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间,老式石库门具有中国传统深宅大院的特点,空间布局一般为三—五开间,共两层,房屋前后围墙高度基本一致,形成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离的包围圈。
石库门门体部分采用石发券,门体上部砌有门楣,其形状大体可分为三角形、半圆形以及弧形,门楣内部装饰有山花纹饰。早期石库门的石料门框造型简洁,采用江南传统民居中的仪门形态,凸显出精致的山花装饰。
最早的老式石库门住宅,进门是一个
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一般宽约4米,深约6米,是会客和宴请的地方;有东西两厢房的石库门,宽度为三开间,一般为二层,俗称“三上三下”。客堂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往往有一口水井;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用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做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门上配一副铜或铁的门环。
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新式石库门——一种改进版的石库门诞生。新式石库门的规模比老版的小,由两层增加到了三层,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仅仅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新式石库门最大的变化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人们叫它亭子间。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之用。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
中期
清
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石库门受到西方建筑装饰的深刻影响,逐渐失去中国传统韵味,除早期的三种门楣形状外,增加了矩形门楣。长条的石料门框被砖砌门框和水泥门框所替代,同时增加了西式柱头花饰和线脚装饰。该时期的石库门里弄建筑规模也大为增大,极少采用早期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传统平面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小家庭结构的单开间或双开间,以求在同样规模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居住单元。
这些里弄总弄较宽,有五米左右,可以通行汽车,支弄平均三米,改良了早期里弄的建筑过密和通风采光的问题。此外,这一时期除在当时租界范围内建造的石库门里弄外,在虹口、杨浦等沪东一带的工业地带,还出现了一种更为简陋的里弄住宅,装饰很少的石库门,不设天井,单开间,进深大,层高也较低,外形貌似广东的旧式房屋,所以被称之为广式房子,或者东洋房子。这一类里弄住宅居住条件较之同期的一般石库门里弄较差,其多为工厂厂主建造,为工人提供居住所用。
后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它拥有开放或半开放的绿化庭院,建筑的间距加大,进深缩小,改变了之前一正两厢、一正一厢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式,更多地模仿西式建筑式样,这就被称为“新式里弄”。此外,该时期的石库门在住宅的二层与屋顶之间加建阁楼,这种阁楼被称为三层阁;再往上就是屋顶。三层阁中间部分约有一人高,两边高度逐渐变低,人只能躺卧着。为增加三层阁的采光和通风,在屋顶上开窗,也就是在斜屋面上开辟凸出的窗。屋顶英文“roof”,其音近沪语“老虎”,于是,这种开在屋顶的窗就被上海人用洋泾浜英语读作“老虎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入新式石库门的建造时期。这一时期的石库门建筑造型特征各有特色,丰富的材料造就了多变的质感和色彩,整体风貌已经与西方建筑风貌相差无几。围合依然是住宅最为显著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建筑风格经历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将雕刻工艺视为重点追求,反而大力倡导简约理念,传统的多进式布局被大量改为单进式结构。其在当时上海民居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然超过了3/4。因其独特的风格与广泛的分布,石库门通常被公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极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承载着这座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与社会风貌。一直到二十世纪末,仍然有数量不少的市民居住在石库门建筑之中,这些石库门弄堂里依旧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邻里之间的互动往来频繁,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一道独特而又亲切的风景线。
二十一世纪以来,石库门住宅的结构和样式演变为适宜小型家庭居住的“单进”(即无厢房)和“两进”(一客堂一厢房)。里弄则演化出广式里弄、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公寓式里弄等改良形式。比起老式石库门,西方建筑文化的色彩在其身上体现得更加浓郁。除了其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外,其外墙也由被白色石灰粉刷变为用清水清砖、红砖或青砖红砖混用搭建,石灰填缝,同时门框的石材大多开始选择采用花岗岩,门楣装饰也变得更为华丽繁复。不少石库门弄堂难以逃脱被陆续拆除的命运。石库门经过这次的变革后,变得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沿用至今。
建筑特色
综述
石库门弄口大体坐北朝南,外形为中国传统式牌楼,由
门框、
门楣和
门扇组成,颇显高大气派。正如石库门的命名,石库门建筑的特征集中体现于石库门的门体部分。石库门的门体部分由黑漆木门、石料门框、门楣装饰、门楣横批、线脚等元素组成,石库门门体部分组成。其特点在于使用石料砌建门框和门楼,门楼顶部有花窗和老虎窗,门框和门楼上方有额匾或对联,门楼下方则通常有一个上接雨露,下接地气的小院子,即天井。石库门以其独特的群体布局方式,相互毗连而建,一座紧挨着一座,一排紧接着一排,自街面起始,持续向纵深不断延展,从而形成了那别具韵味的弄堂。
天井
作为石库门建筑中最典型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空间元素,
天井是上海城市弄堂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建筑形式来说,石库门建筑密度相对较高,建筑间距狭窄,缺少大面积室外空间。天井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充当了传统住宅中庭院的作用,使紧凑局促的空间增加了通透感。这也是上海在建筑发展中中西合璧的表现,既满足了实际生活的需求,又借鉴了传统建筑审美。
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这是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石库门建筑内部既有体现江南院落民居风格的天井、客房、厢房等,外墙又融合了欧洲联排式的结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结晶。山墙上的中式屋檐和巴洛克风格的西式装饰共存。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不仅体现了石库门面向中国民众的明确定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互相照应,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等特点。
安全性
石库门建筑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满足了动乱年代富商、地主、官绅举家拥入租界陌生环境的安全需要。
砖木结构
上海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二楼、三楼都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石库门建筑群体布局紧凑,相互毗连,成片纵向或横向排列,比四合院占地省,比欧美式洋房造价低,容易为中国买家或租客所接受。
门楣
既为了迎合中国买家或租客追求安全的心理需求,也为了合乎中华民族传统居住文化注重三合院、四合院大门的建筑风格,石库门民居特别在住宅的“门”上大做文章,一般是以花岗岩石料为门框,以黑色厚重木料为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
石库门建筑的大门不仅高大厚实,而且门楣部分往往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的装饰最为丰富。既然石库门建筑由其“门”而得名,所以会在“门”上多做装饰。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
早期
19世纪70年代左右至20世纪初,石库门房屋是联排式的,以利于房地产开发,两列之间留出的弄堂狭窄,一般只有三米左右。
石库门建筑早期最先主要分布在原老城厢以北的今黄浦区范围内,如位于北京东路以南、河南中路以东的兴仁里、位于广东路的公顺里等。后来,在老城厢附近的华界内也开始了大量的建造,如原南市豆市街的棉阳里、敦仁里、吉祥里等。最早的石库门建造在英租界的河南中路、宁波路、浙江路一带,其后扩展到法租界、上海老城厢内外及近郊一带。据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记载,当时有公顺里、上麒里、兆荣里、清和里、兴安里、龙兴里、青阳里、亲仁里等。又据《黄浦区地名志》载,1976年前河南中路531弄的吉祥里、南京东路306号的青阳里、南京东路338弄的亲仁里、汉口路360弄的昼锦里等已经建造。
中期
从20世纪10年代开始至30年代后期,建造区域由原来的老城厢以北地区逐渐向北、南、西三个方向扩展,先向黄浦江以西部分,再向苏州河北岸、成都路以西、以及延安路以南的地区扩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闸路的斯文里,建国西路的建业里,淮海中路的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多福里,通北路的八埭头,还有海宁路的鸿安里、杨树浦路的华忻坊等。
后期
新式石库门代表性建筑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造的淮海中路尚贤坊、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造的建国西路建业里、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造的延安中路四明村、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造的浙江中路新德里等。而民国元年(1912年)始建的环龙路老渔阳里,则是从老式到新式的过渡。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式石库门建筑已相当普及,约有三分之二的上海市民居住其中。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上海仍9214条里弄,约40%的上海人在石库门中生活作息。此后40年间,石库门仍是上海中心城区的主体建筑,直到1990年前后上海开始大规模拆迁和改造石库门。如今,市中心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已被拆除,只是在局部城区还选择性地保留着一些石库门建筑。现遗存代表性石库门建筑有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中共创建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校旧址等。
重要景点
兴仁里
早期老式石库门代表性建筑有兴仁里。兴仁里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之北、河南中路之东,共由24幢两层房屋组成,有三开间和五开间两种形式。1980年被拆除。
云中石库门
双狮汇大厦B座的楼顶露台,藏着一个“云中石库门”,承载着历史印记的青砖青瓦、黑漆大门在北外滩得到了盎然新生。兼有东方神韵和西方风情的“石库门”昂然屹立,东望白玉兰广场,西临世界会客厅,既可饱览浦江黄金三角美景,又与外滩万国建筑群、陆家嘴天际线相映成趣。在建筑四周铺设的地面青砖上,还特别嵌入了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等虹口历史文化地标的铜制介绍铭牌。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新式里弄的总体布置一般横向排列,朝南获得更好采光,弄道加宽,由砖木改为混凝土结构,内部由二层增加至三层。
景云里,建造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是多伦路上的一条小弄,也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一个家。弄内有三排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三层楼房;石库门位置设在中轴线上,乌漆大门,铜质大环,花岗石门框,主屋有4扇或6扇落地长窗。屋后有单层灶间,上为晒台。
位于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恒丰里,是典型的上海新式里弄住宅;如今,这条百年弄堂里绿意盎然,一面面五星红旗和红灯笼,将老弄堂点缀得更加鲜亮。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不仅有中共江苏省委旧址等红色地标,也曾留下过陈延年等先烈的足迹。
树德里
黄浦区兴业路76号原“树德里”是中共“一大”会址,朝阳的映照下,旧式的石库门,青砖黛瓦,乌漆大门上一对黄铜吊环,拱形的石雕门框庄严厚重,高高的墙、小小的窗,正是这幢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建筑,却见证了中国自此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辅德里
来到位于老成都北路7弄原“辅德里”30号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参观,这是一栋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砖木结构,基本保留了民国四年(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纪念馆展区由序厅、中共二大展厅、党章历程厅、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平民女校旧址展厅等。展出珍贵史料数百件,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就是在这里诞生。人机互动、多媒体等先进的展示手段,诠释了“石库门里的纪念馆”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易地重建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是一栋石库门建筑,位于静安区的成都北路新闸路口。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公开从事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书记部设在一幢两层楼石库门房子内。重建的旧址陈列馆,清水砖墙,黑漆厚木门扇,三角形门楣,赋予了大量的上海石库门元素。门口有一座“追随与奋斗”的高大雕塑,雕塑前排,身着长衫的领路人面容坚毅,拳头紧握,后面的工人群像用抽象的手法表达,层层叠叠,象征着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当家做主的深刻涵义。
茂名北路120弄
茂名北路120弄,弄口有一座传统式石库门弄堂牌楼,上面镌刻着“甲秀里”的弄堂名,这种传统式门楼在申城已很少见。弄内有一幢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子,三角形门头装饰着西式图案,这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毛泽东来沪时的寓所。步入7号楼寓所,天井、朱红色落地门窗、客堂间、厢房、亭子间、老虎窗等,充满了石库门元素。
文化活动
2024年,天井画廊以“荷合张园”为主题,精心布置了2024宋巍彩墨作品展。宋巍是沪上知名画家、艺术家;为此次展出,这位画家带来了在7年多时间里创作的49件荷花主题绘画作品,在粉荷碧水的画意中给人带来清凉之感。这些画作是其在近21个月的花期时间里,观察日出日落时荷花的变化所绘制出的。画作通过荷花与梅、兰、竹、菊、山、石、奇木的组合,展现丰富多样的视角,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文化
综述
上海石库门的文化主要体现在海派文化方面、政治方面、文学方面以及艺术方面。上海石库门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别致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出海派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内涵。其次,在政治层面,不仅许多政治机构选择石库门为所在地,中国共产党也诞生于石库门;在经济发展方面,以石库门为基础的上海“里弄工厂”成为上海工业和文化的显著特色。在文学方面,上海石库门产生了“亭子间文学”流派,许多文人将石库门选择为栖身之所,并在此创作了大批的优秀作品。在艺术层面,石库门独特的建筑特色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充盈的创作源泉。
亭子间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亭子间文学”——作于石库门亭子间内。鲁迅先生著名的《且介亭杂文集》,即在此完成的。“且”字取“租”的右半部,“介”字取“界”的下半部,合在一起指的就是在租界的石库门里写下的这本书。
文化名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除鲁迅外,茅盾、叶圣陶、冯雪峰、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先后居住于此,他们在这里倡导左翼文化,构建文化理想,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电影拍摄
石库门影视基地参照上海老石库门的典范“张园”设计建造,体现了浓郁的海派文化特色,是目前上海最大规模的石库门实景拍摄基地。
文学作品
石库门逐渐衰落于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大规模建设,石库门渐被淘汰,变成社会下级群体的聚居区,甚至逐渐沦为棚户区,出现了一栋石库门中住着许多家人家的现象,这种现象后来被改编成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石库门给了海派文艺以灵感,与其相关的文艺作品有许多。无论是电影《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还是小说《半生缘》《长恨歌》,都能找到石库门的记忆。
开发保护
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最新梳理的数据显示,上海以石库门里弄为单位的建筑群仅剩1900余处。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最具上海特色的民居,市规划部门已启动了石库门保护倒计时计划,除历史风貌保护区、不可移动建筑、优秀历史建筑等保护方式之外,再研究以“街坊”的形式,对一些成片的石库门里弄进行“挂牌”保护。
重要事件
2011年,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石库门景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黄浦区、虹口区、静安区与徐汇区等区域。
门票
上海石库门景区的门票价格为49元。
开放时间
上海石库门景区全年全天开放。
交通信息
1、公交线路:隧道8线,全程约5.4公里。(1)从火车站步行约710米,到达中山南二路大木桥路(南洋中学)站;(2)乘坐隧道8线,经过6站,到达太仓路重庆南路站3、步行约290米,到达石库门。
2、地铁:乘9号线在打浦桥站或嘉善路站下车。
3、公交:乘41、96、301、955等到瑞金医院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