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社会学习论,是指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学派的大师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小孩说真话,就得到了糖果奖励,以后他就会更多说真话;小孩说谎话,得到了糖果,以后他就会更多地说谎话。
理论简介
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试图用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原理系统地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的一种
社会心理学说。行为主义的主要假定是:先前的学习决定着现在的行为。俄国的И.П.
巴甫洛夫和美国的J.B.沃森是这一观点的早期主要代表,美国的C.L.赫尔和B.F.斯金纳则是后期的代表。到了20世纪60年代, F.奥尔波特、 Q.米勒和J.多拉德把学习原则运用到社会行为的研究上,并经班杜拉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方法。
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1965年,班图拉做了一个经典的研究。他把被试(儿童)分为三组,给他们看不同的录像。第一组看的内容是榜样因攻击而受重罚;第二组看的内容是榜样因攻击而得到奖励;第三组看的内容是榜样的攻击既不受罚也不得奖。然后,把这些儿童带到无监督人员的活动室里,观察他们对玩具模特儿的攻击行为。结果表明第一组儿童的攻击性最弱,第二组儿童的攻击性最强,第三组介于两者之间。这一研究揭示了社会学习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儿童的社会行为(至少是攻击性行为)主要源自观察学习。
按照社会学习论的理解,某一个体在某一确定情境下习得了某一行为,一旦他再遇到类似情境,就倾向于作出同样的行为。
社会学习机制
联想
联想,或者叫“
古典条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使狗学会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实验研究,方法是每次实验时,铃声一响就把食物放到狗的面前。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即使不给狗食物,它听到铃声后也会分泌唾液,因为狗把铃声与食物联系在一起了。通过联想我们可以学会许多社会行为,例如学会向人问好。
强化
人们之所以学会从事某种特定行为,是因为该行为之后有某种令人愉快的或可满足需要的事情产生;人们之所以学会避免某种特定行为,是因为该行为之后有某种令人不快的后果产生。这些能使某些行为固定下来和重复出现的刺激叫做强化物。前一种情况的强化物叫正强化物,其过程叫正强化;后一种情况的强化物叫负强化物,其过程叫负强化。如果个体有意识地用强化物使动物或人重复表现某种他所想要的行为或不再出现某种他所不想要的行为,这一过程则被称为“操作”。这一机制叫“
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模仿
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社会态度和行为,常常是简单地观察了角色榜样的态度和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如一个小孩多次看到他的父亲劈柴,便可能学会这一行为。儿童和青少年通过听父母谈话,可能形成相当复杂的政治态度倾向。模仿在完全没有外在强化时也可以产生。也有些专家认为,模仿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正确地模仿角色榜样时样时,个体便奖励了自己。
关键概念
观察学习
班图拉(1977)的分析表明,观察学习由四个过程组成,它们分别是:
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要求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榜样行为上。班图拉认为我们所注意的往往是具有一定心理价值的行为模式。
保持过程 为了模仿行为,我们必须记住这种行为。班图拉认为,行为以两种形式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一是形象,二是语言。随着年龄的增大,语言形式在观察学习中越发重要。因为它使人用简单的形式记住大量的信息,并对复杂行为起指导作用。通过复述,人们能更有效地进行观察学习。班图拉指出:“观察学习的最高水平是通过先用符号组织和复述榜样行为,然后外显地操作而获得的。”
产生过程 我们观察并保持榜样行为后并不一定能产生这种行为。要产生行为,须学习一定的动作技能,缺乏这种技能,学习就不能达到操作水平。所以模仿能力对观察学习有很大作用,模仿能力强的人,能迅速学习大量行为,在产生行为过程中,学习者须根据自己的猜测、他人的反馈和对榜样行为的仔细观察进行自我调整。
动机过程 观察学习的动机来自榜样行为的结果(强化或惩罚),这是一种替代性的结果,它会使观察者产生预期,包括对强化类型的预期和强化水平的预期。预期决定看是否模仿榜样行为,并影响各种情景中的直接强化(诱因)效果。如观察者预期某行为会得到强化,则会模仿,反之则导致抗模仿,并且只有当直接强化水平相当于或高于预期强化水平时才会产患模仿的动机。
交互决定论
班图拉认为人类行为不是单一的,它涉及两人以上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人际因素和非社会的环境因素作为联锁决定因素一起出现。人的行为是先前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及目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理论特点
较之其他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它假定行为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个体过去的学习历史之中,不管是联想、强化还是模仿都是如此。
②行为的原因可能主要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而不在于个体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主观解释。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先前与某个刺激有联系的事件对某个反应有影响的过去的强化相依性,或者个体曾遇到过的角色榜样。所有这些都外在于个体。学习理论不太关心诸如情绪和情境的知觉这一类的主观状态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
③学习理论往往研究外显行为,而不是心理的或主观的状态。它集中注意人们的外显动作,如吃饭、握手等;不太注意恐惧、愤怒等可能的情感。从方法论上看,学习理论偏爱测验、实验、调查等方法,注意资料的统计与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部分主张学习理论的
社会心理学家已开始改变其观点。例如,他们在建立模型时,已把更多的认知过程考虑在内。
在
社会心理学中,有些理论与社会学习论有着程度不等的联系,如
社会交换论的来源就是社会学习心理学
和经济学。此外,该理论在研究社会化、
侵犯行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等方面都已获得丰硕的成果。
理论应用
社会心理学领域
社会学习论认为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个体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儿园老师夸赞彬彬有礼的小朋友,并且给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见到幼儿园老师,也会彬彬有礼。社会学习论的这个论断,从在常识看是走了一小步,从在科学上看是了一大步。通过这种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被用来解释许多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学第一次拥有了改造社会的理论。自社会心理学理论出现之后,大量的电视报道,英模报告会便随之出现,社会管理者开始更多地注意示范作用。榜样的教育意义被空前重视起来。
在现代西方犯罪社会心理学派的解释中,该理论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后天学会的,学习是对取得的经验进行积极的、受到认识控制的心理消化过程,人的生物学因素会影响主体学习过程的能力、速度和特点。
社会学习论关于犯罪的主要观点有:
①关于犯罪行为的产生。人们虽然天生有实施犯罪的神经生理机制,但这种机制的激活依赖于适当刺激并受认知力的控制,因此,犯罪的实施要靠后天的广泛学习,包括观察学习和对他人经验的学习。
②关于犯罪行为的刺激。行为动机有两类:一是基本的生物性动机,产生于组织缺陷的内部刺激和充满痛苦结果的行为的外部刺激;二是以诱因为主要动力的机制,产生于认知活动。社会学习论强调后者,它能在思想上提供一种认知源泉,描述未来的行为结果。
③关于犯罪行为的保持。人们总是根据观察到的结果来设计他们的行为,被观察的结果往往形成对观察者的强化,这种强化按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外部的强化、自我创立的强化和替代性的强化,这三者之间通常是相互作用的。
④关于犯罪行为的自行调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教诲和范例采纳明确的行为标准,并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办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自我系统涉及到认识结构,并由此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与被判断的行为相联系的标准,为感觉提供了评价水平和调节能力。
教育学领域
根据
社会学习理论,人们更倾向于模仿高地位者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掌握着奖惩权利的人的行为。所以儿童在上学前倾向于模仿父母的行为,上学后倾向于模仿老师的行为。
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为社会目标和学术目标教学提供了一些有效措施。
社会目标的教学措施如:
①明确规定所要发展的社会行为。例如,教师和一个“坏脾气”学生同意在发脾气时应与发脾气的对象谈愤怒的感受。在这里,学生的目标是学会讨论而不是用动手打人来解决分歧。
②当学生表现出所要求的社会行为时,教师应每次都进行个别表扬。
③要显示所期望的行为及其结果。为此可训练学生对各种行为进行角色扮演,并要求他们描述自己喜欢的结果。
④在角色扮演后进行情景讨论。讨论既要包括各种合适的行为及其结果,也要包括不合适的行为及其结果。
⑤如需分工,则应采用分组计划。分组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扮演角色的机会,使他们了解行为以获得认同。
⑥尽可以采用多种环境练习社会技能。为了产生社会学习的泛化,必须把这种学习扩展至各种课目,并在全部在校时间内进行。
学术目标的教学措施如:
①有规律地应用某种观察学习形式,当教学目标具有下列特征时应使用模特或示范进行教学:a、教学目标包括认知和运动技能的结合(如外语单词的拼写教学);b、教学目标包括若千肌肉运动(如使用工具);c、教学目标包括应用安全规则;d、教学目标包括要求学生辨别计量单位;e、教学目标包括严格遵守一种标准程序,如应用实验室仪器作各种测验与分析。总之,在这类复杂教学中,不能光凭语言教学。
②把否定的榜样与肯定的榜样结合起来用。例如在教语法时既要用正确句型也要用型也要用错误句型。
③首先,教师示范给一个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做给其他同学看。
④完全不用语词示范身体运动,然后用语词解释各个动作。
⑤计划和复述全部有榜样作用的程序。只有全面考虑学习过程,才能肯定学生会像期望的那样去做。
⑧不要害怕重复示范。学生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在关键间题上很容易出偏差,如有可能去掉偏差则不用重新示范,如不可能去掉偏差则要重新示范。
⑦经常讲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小心示范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并为模仿提供强化,给学生大量的机会体验强化。
⑧在类似的情境中示范行为使学生能在这些情境中应用新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