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offering sacrifices to Kitchen God),又称祀灶节、过小年、送灶、辞灶,是祭拜灶神的意思,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也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灶神又名“灶君”“灶王”“东厨司命”等,是中国民间较为古老的神明之一。
基本含义
定义
祭灶是祭拜灶神的意思,就是人们将在灶间站岗值班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送上天,由他向居住在天上的玉皇大帝报告所在人家一年的善与恶。《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
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灶神
灶神又名“灶君”“灶王”“东厨司命”等,是中国民间较为古老的神明之一。可以算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里来历最复杂的神仙之一。从文献记载来看,灶神形象有男有女。早期人们将灶神视为火神的变体,认为灶神是由炎帝、火神祝融演变而来,是家中司火的神灵。魏晋以后,灶王爷又演变为玉皇大帝派往人间了解民情和是非善恶的神,他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观察”着民间的一举一动。灶王爷也要年终述职。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便要回到天庭去汇报工作。据说,一旦得知有人犯了罪,玉皇大帝就会对大罪者减寿三百天,对小罪者减寿一百天。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大诗人杜牧的爷爷杜佑所著《通典》中说,有人认为“灶神是祭老妇,报先炊之义也”。“先炊”指发明烹饪术的人,这里说她是一位老奶奶。《庄子·外篇·达生》记载“灶有髻”。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用晋人司马彪的话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说她是穿着火红衣服的美丽女神。有人把灶神看作炊神,也有人把灶神看作主掌一家吉凶祸福之神。在古代社会,后者这种有权的角色一般得是男的。于是,灶神的形象也越来越男性化,有人说他叫苏吉利,有人说他叫张单,还有人说灶神本来是“陈氏老母”,“修行千载神通大,留下宝火度凡人”,最后“玉帝亲口重封赠”“女子封为男人相”,“升格”成了男人。
历史渊源
起源
“祭灶”最早发端于原始人类对自然力“火”的崇拜。最原始的灶是稍加人工改制的火堆。灶所燃烧的火,为寒居洞穴的先民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更带来了加速改变原有体质、增强健康力的烤肉、熟食。于是先民们依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把造福于他们的大火推想为人格化的自然之神“火”神。因此,祭灶是伴随着原始先民利用火烧烤食物开始的。后来,灶炉趋于完善,烹食器皿出现,有了专职掌管人员,灶神才从火焰中独立出,人们从自然崇拜逐渐转向人神崇拜。
历史演变
关于官方祭灶的最早文字记载,据传是在西周成王时期。但是,西周成王时期,天子是不祭祀灶神的,主持祭灶的是大夫。周朝祭灶时间大致有孟夏(四月)、季夏(五月)、仲夏(六月)、孟冬。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为达到神化其统治、镇服其民心的目的,必定要采纳一些古老的、深入民心的宗教仪式、信仰风习,做为他们精神统治的工具。于是,“祭灶”被列入一户二灶三中露门五行的社程五祀大礼中。如先秦时期,祭灶就被列为重要的祭礼一一“五祀”之一。《礼记·月令》中提到先秦时期一年中有孟夏、仲夏、季夏、孟冬四次祭灶。主持祭灶的是天子。战国及西汉是夏日祭灶和冬日祭灶。东汉时期,官方仍遵循着《礼记·月令》中的祭灶旧制,于孟夏开始祭灶。
据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由唐元宗明皇帝御撰,李林甫奉敕做注的《唐六典》记载:孟月及腊日大享太庙,眷事耍,兼祭司命及户,夏享兼祭灶。可见此时的五祀之礼,已停专祀。仪式由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管,不过此时祭祀灶神是大享太庙时的附带活动,因并不专门祭祀灶神,祭灶时间仍然是在夏季。陆龟蒙《祀灶解》记载:“生已祀之,以祈福祥,祀之可也。”祭祀目的在于祈福。可见此时祭灶的目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看不出有五行学说的影子。
《宋史》的记载中,祭灶又重新受到了重视,且仪式有一定变化,同时宋代官方祭灶是在初夏。《新元史》中记载祭灶之礼乃一仍宋制,立夏祭灶。《明史》对五祀之礼进行了梳理,言祭灶时间为孟夏和岁暮两次,由光禄寺官和太常寺官主持。
《清史稿》记载,顺治朝及之前都是“循旧制”,每岁暮祭灶,在太庙西庑下。顺治八年将孟夏祭祀灶神作为定制。此时组织祀灶的机构是内务府,内务府是清朝特有的处理宫廷事务的机构,掌“内廷诸祀”,宫廷中的祀灶活动已经开始生活化,灶神信仰也开始生活化了。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
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习俗
祭灶仪式
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上天”的这一日,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古代宫廷中,皇帝要斋戒沐浴,在宫中挂神像,安供桌,在神位面前行九拜大礼。皇帝礼罢,皇后、大臣一一点香行礼祷告。旧时,民间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这神位上恭敬地张贴灶神的神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以表明灶神的地位。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则将灶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男女两人,女神被尊为“灶王奶奶”。人们把吉凶福祸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上,祭灶时要十分认真。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灶神套近乎,俗称“媚灶”。“献媚”的手段之一就是准备丰厚的供品。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人,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人们给予获赠的食物。
道教内的祭灶仪式和百姓平时家中的祭灶活动还略有不同。除了在仪轨等方面更正规外,宫观中通常都会以祀灶作为新的一年迎请众神的标志。这是因为灶神是率领众神下降人间的神仙,只有先拜过灶神,接下来才能对众神进行朝真。其他诸位神仙在人间过完年后,各自返归仙班值守,只有灶王爷依旧留在人家中,保护这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
祭祀道具
灶马是印有灶神像的纸质供品。祭灶时供灶马,为汉族民间的一种祭祀风俗。流行于中原等地。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和清顾张思《土风录·祭灶》均有记载。祭灶时,焚香、烧黄纸。拜祭之后,在铁鏊子上盛以谷草节、麸料,说是喂灶君马的,供于灶君像前。祭过之后,将灶马取下,放在鏊子上焚之,便认为灶君已乘马上天。
灶马在北方多用秫秸(即高粱秸)扎制,在南方多用芦片编制。民间所扎(编)的灶马,一般长约3寸,高约2寸,头、身、腿、尾齐全,还配有马鞍子,以及骑马的人。在东北地区,除用秫秸扎马以外,还扎鸡、狗、长梯等。灶王爷要骑马上天,人们还要给马准备饲料。最常见的秣马供品是谷草、料豆和一碗凉水,或再加上一把高粱。在北京还要再加一碟白薯秧子。江苏睢宁则是撒五谷以秣马。山西人为灶君的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山东一些地区祭灶时,要供皮豆、白面、火烧,以示让灶王奶奶分别用以喂鸡、喂猪、喂狗。
江浙一带流行用轿子送灶神上天。所谓的轿子,实际是一种纸糊的竹灯,也叫做“善富”。轿子的制作方法:取竹灯(即用旧的竹油灯灯台),用红纸裹糊,前后再横插两根竹筷作为轿杠。在江苏吴江周庄、平望等地,在轿子周围环以细木柴,有的达数十层,遍插冬青、柏枝、豆萁等。浙江富阳的人家往往要用十盏竹灯做神轿,送神登天。
祭品
从历史上看,祭灶用的供品是不断变化的。《礼记》中祭灶用肺;《后汉书》中阴子方祭灶用黄羊;南朝时《荆楚岁时记》中出现了“豚酒”,即猪和酒;至宋代,祭灶又用鸡和酒,苏轼有诗云:“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此外,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六·十二月》云:“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买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叫声鼎沸。”这里描写的祭灶供品已经琳琅满目。明清时期,祭灶供品依旧很丰富,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糟草秣灶君马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廿三日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
灶糖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有一种是江米磨粉加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圆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称“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别大,入口粘牙,故又称“胶牙糖”。北京俗称“关东糖”,因是按关东传统制法做成。上海、江苏的灶糖呈元宝形,也称“糖元宝”(扬州人还在灶糖上插一条葱绿的喜花,叫做“元宝灶饭花”),或称“廿四糖”。山西地区则统称“麻糖”。此外,还有做成荸荠、葫芦、小鸡、小鸭等各种形状的灶糖。用糖祭灶,是取其富有粘性,俗信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他上天后无法说人的坏话和过错;又取其味甜,认为吃糖后嘴甜,就会多说好话。
北方地区多以水饺祭灶,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的饮食习惯。在山东聊城,小年晚上辞灶时供奉一碗或三碗水饺(盛几个即可,不必满碗),并在碗上横搭几双筷子;近年来有的人家也开始供元宵,也是意在让灶王爷不能张口说坏话。江浙一带普遍用粉团辞灶。在江苏地区,二十四晚上,用米粉、红糖各半,和以搓丸,俗称“玛瑙团”,以之祀灶时,将四个叠垒起来,有的还用米粉做鸡、鹅、秤、锤、米囤等物掺杂其间。浙江湖州双林辞灶时所制的米粉团,称“送灶圆子”,核桃般大小,和以南瓜成黄色,有的还做成元宝、聚宝盆等形状。
也是祀灶的常见食品,亦取其发粘,可以粘嘴之意。如山东地区祭灶常用黍糕(带枣的也称枣糕),浙江地区多用糕粿、糖糕祀灶。
祭灶用的糖饼,有面饼和米饼之分。在陕西同官,是日烙糖饼,装满盘子,作为祭灶供品,称为“灶火饨”。在山东威海、广东始兴等地,则以糯米和糖做成的米饼、糍饼辞灶。在湖北宜城,以灶饼为灶神上天时路上的干粮,月大做13个,月小做12个。
枣山馍是陕西、山西、甘肃、山东一带常见的祭灶供品,是一种层层布满红枣的大馒头,个大的直径约半尺,高一尺有余,重达十斤,分为五层,每层都是以多个大红枣为中心的云纹或如意纹组成。因下大上小,轮廓似山形,故称“枣山”,也有的称为“枣排”、“枣盘”。在山西,有的枣山馍上还要捏“上山老虎下山羊”,意思是老虎下山会吃人,上山就平安了,羊在山上吃饱就会平安地回家来,反映了人们期盼平安的美好愿望。
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祭灶时还需用枣、柿饼等,如山东临朐的辞灶供品为羊枣、柿饼、糖饵,临淄则是用软枣、柿饼和糖瓜、水饺。
在北方一些地方,以鸡祀灶,多用雄鸡。在陕西醴泉,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杀一只红色的公鸡,认为这是灶神所嗜好的。在北京顺义、河南辉县,则是宰白公鸡祭灶。在宁夏地区,二十三晚上,用以送灶的鸡仅呈供,不杀,至除夕才荐熟,用以接灶。河南西平的祭灶也用活公鸡,使人夹住鸡的两个翅膀放于灶神前,主祭者将酒洒在鸡冠上,若鸡被酒淋后摇头,则视为喜事,说明灶神愿乘此鸡升天,可保全家一年平安,若鸡不摇头,则以为不祥。
各地还有用鱼祀灶的习俗。如在河南郑县,民间祭灶的供品为一尾鲤鱼和一只生鸡、一方肉、三尊酒,以及饼、柿饼、红枣等物。广东龙山人祭灶时要用一尾活鲤鱼,祭毕放回河中。
在湖北汉口、孝感和江西分宜等地,豆腐也是祭灶的供品之一。江苏南京人祭灶用大葱、豆腐,表示家中一清二白。
在上海,祭灶供品还有莳菇、地栗、菱角、芋头、荸荠等。广东罗定除了牲酒糖之外,还用葱、姜、蒜等祀灶。浙江绍兴有用羊头祭灶的。山东胶东地区西部一带,供品中要有一碗面条或面汤,有的还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在山西,祭灶的供品中还要摆上几个鸡蛋,是给狐狸和黄鼠狼的,因为据说它们都是灶王的属下,所以这时也要打点一下。
老北京辞灶所用供品包括:五碗素菜,为疙脂、豆腐、面筋、山药等;五碗糖,分别是“真关东糖”(以江米制作)、全南糖、糖瓜、糖长方条儿、糖元宝;两盘馒头,一碗凉水,一碗马草麸料,一盖碗清茶,以及黄年糕坨、白年糕坨各五个(分供于两边,寓意“年高月高”),供桌中央特设一“百事大吉盒”,内盛红枣、栗子、大柿饼,寓意“早利市”。另外还有芝麻秸、松树枝、全份钱粮等。”
禁忌
祭灶日,人们不能乱说话,不能言是非。尤其是灶神朝天言事之夜,平日里的悍妇骄子在祭灶时也必恭恭敬敬,不敢息慢。在山西忻州,灶神位前忌堆放杂物,否则晚上会被狗咬,睡不好;忌将菜刀刃对着灶君位,否则会被灶神怪罪而受到惩罚。出嫁女忌在娘家过小年,要在节前赶回婆家。在山西忻州,俗传灶王爷上天前要清点人口,所以已嫁女必要赶回婆家,出门在外的人忌住宿于亲戚朋友家。代县、繁峙一带则认为已嫁女在娘家过祭灶日于本人不吉利,有“吃了娘家饧,一辈子还不起”之说。
在陕西孝义,小年这天不动磨,妇女不用针,是夜俗称“老鼠嫁女”,人们要早早睡下,若见鼠则兆次年多鼠害。湖北地区俗传腊月二十四为老鼠生日。在汉口,是夜亦是老鼠嫁女之时,人们不得久坐喧闹,而且必须停止工作,不春不磨,唯恐吵到老鼠,否则下一年会被老鼠烦扰,有“人吵鼠一日,鼠吵人一年”的说法,有的人家还将面饼、纸花放置暗处,等于是为老鼠“添箱”。
各地风俗
在河南,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在福州传统习俗中,祭灶就是为灶君饯行。根据“官三民四船五”的区别,旧时,福州人祭灶的供品也非常讲究。官家在腊月廿三夜祭荤灶,百姓在腊月廿四夜祭素灶。祭灶这一天,老福州人还有一个风俗,外公外婆要向外孙、外孙女赠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即面具,儿童于除夕佩戴可避邪)。祭灶完毕后,要将旧的灶君花撕下随金银纸箔一起化掉,新的灶君花在正月初一那天贴上(也可以在祭灶完毕后贴上新的灶君花),待正月初四早上“迎回”新灶君。
福州人祭灶日要吃甘蔗。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福州小年祭灶时,要保留蔗头。
苏州地区具有傩戏性质还有名为“跳灶王”的活动,“跳灶王”这种活动的主体既是乞丐,又向店铺索要钱米,难免会受到他人的鄙夷,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也少不了乞丐勒索店铺之事,店铺交钱米与其说是驱邪倒不如说是花钱免灾的可能性大些。傩戏和跳灶王等活动一般于腊月二十四日即会结束。
河北盐山地区,祭灶日当天,会有儿童戴鬼面具,仿演傩戏,并放鞭炮取乐。
在北京,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这一天,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也是自贡人珍惜粮食、勤劳节俭的美德反映。因为民间相传第二天灶王菩萨要向玉皇大帝汇报灶王菩萨一年的“工作”和所见所闻,诸如这一家人是不是乱倒饭菜、是不是不爱惜烟火等等。
文学作品
典籍记载
《礼记·月令》记载:“孟夏之月……其祀灶。”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到汉代,灶神已经具有侦查人民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同时也暗示出,当时人们祭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活动。《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晋书》卷十九《礼志上》中记载,祀灶这一活动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仪轨最早是确定于汉朝,汉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并规定“立夏祀灶”。而在更早的《史记·孝武本纪》曾记载载:“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文中是说,李少君曾经把祠灶与辟谷都当做是长生不老的成仙方术进献给了皇帝。
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明代的《月令广义》记载,在腊月二十四那天,“燕城俗,刻马印为灶马,市民竞鬻,焚之灶前,为送灶君上天。”《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说:“每岁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又自于宫中祀灶以为常。”乾隆年间出版的《国朝宫史》记载:“祀灶仪:每岁季冬二十三日,坤宁宫祀灶。”
除上述记载,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也对祭灶进行了描述: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梁实秋在《北平年景》中描述: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莫言在《过去的年》中描述到: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云: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诗词作品
祭灶歌谣
绘画作品
1.河南开封木版年画《上天奏事灶》,纵45厘米,横29厘米。此幅年画内容丰富,包含了灶神形象、祭灶过程、灶神升天奏事以及农事等。此幅为双座灶,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端坐中间,左右和神案前有民妇烧火做饭之图像,案前并有鸡犬及聚宝盆,意为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家庭幸福;上方有“南天门”字样,表现的是灶神骑马上天奏事的庞大行列,前有旗锣金瓜仪仗开道,后有捧印擎伞张扇之侍卫,前呼后拥;年画眉头部分印有盘龙和当年日历,记载着岁次干支、月份大小、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既是对当年农业收成的预示,也提醒人们勿失农时、根据时令进行农事耕种。
2.贺友直的连环画《祭灶节》:
3.清代画家笔下的黄羊祭灶:
相关传说
《酉阳杂俎·诺皋记》记载,灶王爷名叫张单,妻子丁香孝顺公婆,一家人其乐融融。后来张单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妓女海棠,便回家休了丁香。娶进门的海棠好吃懒做,还不小心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他人。张单只好流浪乞讨,腊月廿三,他无意中讨饭到丁香家。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死了。玉皇大帝念他是自己的本家,便封他为灶王。
灶神原本是天宫里的御厨,有一年,王母娘娘大寿,灶神做了好多美食,众神仙吃的津津有味。做最后一道甜点水晶菊花饼,他做的实在是太诱人了,竟忍不住自己全吃光了。玉帝等了半天不见甜点,才知道灶神自己全吃光了,于是气呼呼的将把灶神贬下了凡间。可是新来的御厨,做的食物总不合玉帝胃口。李天王献上一计:“您找个理由,让他一年回来一次不就行了。”于是玉帝下旨:“念灶神往日功劳,封他为灶神,记录民间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庭向我汇报。”从此,灶神变出无数个分身,端坐千家万户的灶房,兢兢业业地工作。
古时有个读书人,一次在酒醉之后,妄图调戏家中婢女,婢女坚决不从,奋力挣脱了主人的纠缠。当天夜里,他的妻子把他叫醒:“我刚才梦见一位星神,头带方巾,身穿黑袍,骑一匹快马,随身还带着簿册,他用手向我指划一下,就飞奔离去了。”读书人顿时毛骨悚然,赶紧将那个婢女许配给了一个好人家。之后,读书人才向妻子解释:“你之前梦到的是灶王爷,因为我曾调戏婢女,幸亏她坚决抵抗。这事虽没做成,但我心中已经有了恶念,所以才被灶神记录下来。今日特向你坦白忏悔。”
传说,民间有个小孩浓眉大眼,龙骨龙身,有皇帝命。玉皇大帝安排土地公每日背他过河上学,暗中保护他。小孩的母亲得知此事,马上变得飞扬跋扈,“等我儿子做了皇帝,谁对不起我,叫我儿子收拾你们。”她一边叨念,一边敲打锅灶,震得灶王爷头都快炸了。终于等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告状。玉皇大怒,撤销了她儿子作为预备皇帝的资格。
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
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人们相信灶神上天述职后,玉帝是要在腊月二十五来人间巡视的,看看灶神汇报的情况属实与否,如果属实就会对浪费粮食或偷窃、说人坏话、骂天骂地的人处以减寿或破财的惩罚。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对于希望自己来年庄稼丰收,衣食有余,财源滚滚的百姓人家来说,由敬畏而“媚灶”、“谢灶”,巴结、贿赂灶神,以达到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功利目的,是晋代最基本的民俗心理。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名叫张悦。有一年,张家接灶神时,蹲在灶头上的家犬突然从灶上跌下,竟一命呜呼了。全家人都说这是不祥之兆,但张悦却不动声色,镇静地对家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接灶一切如仪。之后,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任何不幸的事情。
祭灶内涵
祭灶习惯是古代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为了满足社会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其基础与根源来自于个体或者社会组织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因而灶王祭祀的习俗流传到后来,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这一民间信仰在当代依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精神慰藉
祭灶王具有精神慰藉的价值。灶王祭祀的精神慰藉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通过祭祀灶王来为自己和家人祈祷,从而获得生活的平安和如意的内心肯定。一般来讲,灶王祭祀的精神慰藉价值更多的体现在许多老人身上,甚至成为了这些老人们的重要精神支柱。经过岁月洗礼的老人们更珍惜生活,他们更渴望生活,自身的生活愿望也都是非常真切的,而一年一度的灶王祭祀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的生活一直存在着美好的心愿祈求。
社会凝聚
祭灶王具有社会凝聚价值。由于祭祀灶王是自古流传到现在的习俗,同一地区的人们的祭祀方式又大致相同,这就会让人们之间产生许多共同的话题,也会产生相同的想法,从而使他们之间产生一股无形的凝聚力量。
大众娱乐
祭祀灶王也具有适度的大众娱乐价值。对于老人而言,他们对于娱乐价值的认同度不高,在他们眼中,灶王是掌管一家伙食的重要神仙,祭祀灶王是为了未年一年的年运畅通,是为了子孙们的幸福,因而对于灶王,老人们更多的是尊重,因此在他们心中,祭祀灶王不是一件娱乐性的事情。但是对于现代的孩子们来讲,祭祀灶王带有一定的娱乐性,例如要贴灶王画像、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准备祭灶糖和祭灶汤,这些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享受着探索的喜悦。换句话讲,祭灶是临近春节期间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轻松玩耍,还可以享受美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众娱乐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