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屈原文

南朝宋颜延之散文作品

《祭屈原文》是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创作的一篇骈文。此文哀悼屈原,并以屈原自况,寄托了作者的遭遇与感慨。开头为序,交代祭奠之事。前两层感叹屈原生不逢时,为奸臣妒害的历史遭遇。第三层颂扬屈原才德芬芳广传,光辉远照。最后一层深致祭奠之意。文章写得凝练洒脱,感情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
祭屈原文1并序
惟有宋五年月日2,湘州刺史吴郡张邵3,恭承帝命,建旟旧楚4。访怀沙之渊5,得捐佩之浦6。弭节罗潭7,舣舟汨渚8。乃遣户曹掾某9,敬祭故楚三闾大夫屈君之灵10:
兰薰而摧11,玉缜则折12,物忌坚芳,人讳明洁。
曰若先生13,逢辰之缺14。温风迨时15,飞霜急节16。赢、芈遘纷17,昭、怀不端18,谋折仪、尚19,贞蔑椒、兰20。身绝郢阙21,迹遍湘干22。
比物荃荪23,连类龙鸾24。声溢金石25,志华日月26。如彼树芳27,实颖实发28。
望汨心欷29,瞻罗思越30。藉用可尘31,昭忠难阙3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大宋元嘉五年某月某日,湘州刺史吴郡张邵,遵奉皇帝之命,在过去楚国的土地上,竖起刺史的旌旗。访问屈原的遗迹,寻找他投江的地方。在汨罗潭边停住节旄,洲渚旁泊下了船只。于是派遗户曹掾某某,祭奠楚国三闾大夫屈君的英灵:
芳兰因为香气而受摧折,美玉因为质地细洁而遭毁坏。物品忌的是坚硬芬芳,人格忌的是明智高洁。
屈原先生啊,你生不逢辰。万物在温风吹拂中生长,而又在寒霜中被扼杀。秦、楚两国争端纷起,昭王用卑鄙的手段囚禁了怀王。你的才智压倒张仪、靳尚;你的志节非子椒、子兰所能比方。可是你被迫离开了郢都,你的足迹遍布湘江。
你像那香草,虬龙、鸾凤才配得上做你的同类。你的声名远扬,如同钟、磬奏出的音乐一样宏亮;你的志节像太阳,像月亮,发出光芒。像开花的树木,结实颗颗饱满。
望着汨罗江,心中唏嘘,神思飞越。我借用白茅等微薄的祭品献给您,即使沾染上尘土也没有关系,而用它们来表明我对您的一片忠心却不可或缺啊!
创作背景
这篇祭文大约写于南朝宋少帝(刘义符)景平二年(424)。颜延之学识渊博,深得宋武帝(刘裕)欣赏,当时有雁门人周续之,隐在庐山,在儒学方面颇有名望,后被征入京城办学授课。宋武帝访问周续之时,朝中大臣都会跟随而去,颜延之虽然官位比较低,但都能跟在前面,宋武帝命令颜延之与周续之探讨学术,颜延之总能以名词著理辩胜周续之。于是颜延之倍受信任与重用,官位升迁为尚书仪曹郎、太子中舍人。当时,有尚书令傅亮以文采著称,号称无人可及,颜延之认为自己的才华不再傅亮之下,所为被傅亮所嫉恨。庐陵王刘义真非常喜爱有文采的人士,所以颜延之也经常被他款待,然而这却遭到司空徐羡之的猜疑与嫉妒。宋少帝即位后,傅亮、徐羡之专权,颜延之被贬为员外常侍,外放始安郡(今广西桂林一带)太守。颜延之在赴任途中,经过汨罗江,代湘州刺史张邵作此祭文。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全文分序文和祭文两部分。
序文交代了祭祀的时间、地点、祭祀人以及祭祀对象。序文中的“访怀沙之渊,得捐佩之浦”,暗用了屈原的作品《九章·怀沙》及《九歌·湘君》,在未道及屈原名字之前就已唤起对屈原的思念之前。“弭节罗潭,舣舟汨渚”把汨罗二字拆开,使用了骈文中常用的离合修辞法。“访怀沙之渊,得捐佩之浦。弭节罗潭,舣舟汨渚”,四句同义反复,四个水字旁的字“渊”、“浦”、“潭”、“渚”排用,表现出刻意修饰的特点。
祭文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四句(“兰薰而摧”至“人讳明洁”)既是对屈原的总体肯定——兰薰、玉缜;坚芳、明洁;又是对屈原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摧、折、忌、讳;同时也是作者人生观的高度概括。这四句是先分后合、由物及人的转折关系。“物忌坚芳”是“兰薰而摧,玉缜则折”的综合,坚承玉而来,芳承兰而来,此三句先分析后综合。“物忌坚芳,人讳明洁”又由物转为人。其中,句中用“兰”、“玉”作比,不仅契合屈原的品质,也契合屈原惯用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由“物”忌坚芳过渡到“人”(屈原)讳洁明,既暗点屈原才德不能用于世的缘由,又寓含告慰死者的意义。
第二层十句(“曰若先生”至“迹遍湘干”)像是一篇《屈原列传》,精练地叙写了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楚国内部争权夺利、君主昏聩的历史事实,屈原高超的谋略和坚贞的信念以及被流放行吟的悲惨遭遇。作者首先感叹屈原生不逢时。“温风怠时,飞霜急节”,是“辰之缺”的形象表述,“赢、芈遘纷,昭、怀不端”是对“辰之缺”的具体说明。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屈原虽然“谋折仪、尚,贞蔑椒、兰”,却怀才不遇,“身绝郢阙,迹遍湘干”,落得个流放、自杀的下场。
第三层六句(“比物荃荪”至“实颖实发”)称颂屈原的辞赋。“比物荃荪”是象征手法,“连类龙鸾”是想象力丰富。“ 声溢金石”,是说明屈原的作品可以雕刻在金钟石罄上,响彻人间,流传千古。“志华日月”一语从刘安《离骚传》中借来:“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如彼树芳,实颖实发”,形象地把屈原的作品比喻成茂盛的芳树,芳香四溢,荫盖后人。
第四层四句(“望汨心欷”至“昭忠难阙”)以悲伤感恸的笔调抒写对屈原的景仰悼念之情,末二句始点明所献祭品,这与一般祭文于开篇点明祭品的写法颇不相同,既可避免祭文的呆板性,又能体现出祭者重在怀人的主旨。笔法变幻,戛然而止。
这篇祭文作者诵罢掩卷,似乎言犹未尽——正如向秀悼念故人嵇康的《思旧赋》,有一种“刚开头便又煞了尾”的印象。屈原的为人,高洁卓立;他的遭际和作者颜延之差不多,作者因为在朝中“辞意激扬,每犯权要”,遭尚书令傅亮等人所忌,终于被外放始安郡(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太守。当其“弭节罗潭,舣舟汨渚”,祭奠这位命运相似的古贤时,该会有无限忧愤涌泻笔端。当如刘勰的说法:“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文心雕龙·祝盟》)。而此文却一发即收,少有“哀”情之激荡。这一点应紧密结合序文。因为序文中已交代“主祭”原本就不是颜延之,而是“湘州刺史吴郡张邵”。也就是说,这篇祭文是作为堂堂刺史祭奠屈原的“官样文章”,而由颜延之代笔。这一点决定了作为官方祭文,作者只能冠冕堂皇地写些仰瞻高风、虔诚致奠的内容,方能为张邵所接受;不能自由地抒发自身的感怀。这也就是所谓“代哭不哀”的道理。
这篇骈体祭文,词藻华丽、对偶工稳、结构严密、韵律谐和,以简练、凝重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屈原的极高评价与崇敬,文章叙事、抒情错落有致,浑然一体,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这篇祭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简洁、朴实;绝无繁长语,无南北朝时期的厚重华丽文体。二是借古喻今,借屈道已:借屈原在楚国的“逢辰之缺”,喻作者在刘宋的生不逢时;借椒兰之辈的妒贤忌能,揭露作者所处时代的“物忌坚芳,人讳明絮”。古今打成一片,颇多文外之旨。
名家点评
古来文士之厄,大都如此。每读一过,为凄咽久之。(许梿《六朝文絮》)
果是八宝流苏,中以四言括三间之事,笔力高古。(陈天定《古今小品》)
作者简介
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生于公元384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卒于公元456年(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少年时孤贫好学,无所不览。喜饮酒,性偏激,好肆意直言。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诗歌创作在当时与谢灵运齐名,但雕词炼句,好用典故,缺少自然的风格。有《颜光禄集》。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