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龙节

传统节日

祭龙节:因地域等原因,各地举行日期不尽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举行。祭龙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杀猪宰鸡,大祭则宰牛,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

简介
藏族先民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先民一样,经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有过天真烂漫的幻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宇宙构想。其中他们的神灵体系就是建立在对宇宙构想之上的。他们认为整个宇宙分为三层:天上,地上,地下,也即是天界,地界,水界,相应地各个阶层都有神灵统辖,掌管。天界为“赞”神,地界是年神,水界却是龙神,他们共同执掌人世间福禄凶灾,人们对这三类神灵既敬畏,又感激。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民俗事项,节日文化就是突出一例,在“赞”神,年神文化中的节日我们已作了介绍,那么在龙神信仰基础上产生的节日又是什么?无疑祭龙节是最典型的实例。
历史传说
据老人们讲,很早很早以前,拉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湖泊。那时,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都会有一个属虎的小孩被扔到湖中央——如今的龙王潭作为龙王爷的祭品。不知过了多少年,一个名叫果卡的国王统治了拉萨(如今拉萨北郊娘热乡的山上仍留有当时果卡国王宫殿的废墟)。有一年,果卡国王对手下的大巨下令道:“今年的四月十五日祭龙日就要来临,你们分头去找一个给龙王做敬供属虎的小男孩”。大臣们遵照果卡国王的旨意四处察访。不久大臣们得知大喇嘛勒巴罗珠身边有一个名叫布穷顿珠的小弟子是属虎的,大臣们按照果卡国王的命令把布穷顿珠带到了王宫。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果卡国王遵循以往风俗把布穷顿珠扔到了湖中做了龙王的供品。过了很长一个时期,布穷顿珠却突然来到果卡国王的王座面前,并请求果卡国王把心爱的公主嫁给他做妻子。果卡国王看到眼前的一切,既惊奇又不知所措,以为布穷顿珠是神,答应把公主嫁给布穷顿珠做妻子。从此以后,果卡国王颁布新的法令:不再用属虎的孩子扔进湖中做龙王的供品,而用上等食物做为供品扔进湖中。
祭龙王节的传说还有一种说法,那即是如今的龙王潭,过去曾对修建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立了功,为了纪念这一举业,人们对在龙王潭中修建了一座寺庙,称之为“鲁康”。寺庙里供有龙王像,释迦牟尼像,并且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将上等的供品扔进潭内感谢龙王,祭奠龙王,年长月久,相沿成习。在一九三九年以前,原西藏地方的嘎伦们每年藏历四月十五都要来到龙王潭举行扔供品的祭祀。祭祀完毕,他们乘上牛皮船游玩,拉萨及附近的百姓也在这天,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龙王潭,参加一年一度的向湖里扔供品的祭礼。
纳西祭龙
纳西祭龙的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被称为“龙头”)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的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
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传统祭龙节,分大祭、小祭。小祭年年举行,大祭则在天灾人祸,或久旱、洪涝、人畜瘟疫时举行。祭龙节也称“二月八”,现已成为纳西族最热闹的节日,尤以三坝白地乡最为热闹,当地纳西族称祭龙节为“朝白水”。节日期间,人们相约来到风景秀丽的白水台,首先杀鸡祭天,祭祀各种神灵,然后进行歌舞表演和赛马。近年来还举行各种形式的东巴舞表演,丰富了节日内容。
西藏拉萨
节日时间: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
盛行地区:西藏拉萨
节日来源:
龙专指布达拉宫北面龙王潭中的龙王。据说很早以前,拉萨是一个很大的湖泊。那时,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有一个属虎的小孩被扔到湖中央祭龙。有一年,高僧勒巴罗珠身边一个名叫布穷顿珠的属虎小弟子被果卡国王投入湖中当了祭品,过了很长时间,布穷顿珠突然来到果卡国王面前,请求国王把公主嫁给他,国王以为布穷顿珠是神,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从此,禁止把属虎的孩子扔进湖中作龙王的祭品,而改用上等食物作为供品拥进湖中。
庆祝方式:
这一天,拉萨市民都传经倾城而出去龙王潭,往湖中抛撒佳肴供养龙王,并以划舟、野餐、歌舞来娱悦龙王。
哈尼民族
哈尼民族祭龙节:“祭龙日”是居住在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二月二日过节这天,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龙游寨仪式。走在游行队伍最前的是彩纸糊的龙头,接着是由男女青年簇拥着的由小伙子装扮的姑娘,跟在后面的是哈尼群众。他们敲着鋩锣、皮鼓,吹着巴乌,弹着四弦琴在村寨周游。
节日来源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哈尼人从远方迁徙到哀牢山定居时,这里住着个叫奢得阿窝的山魔,它还丰一伙由虎、豹、豺狗修炼成的妖怪陪伴。山魔经常带着一群妖怪化装成人窜到哈尼村寨,毁坏庄稼房屋,咬死人畜,还常常抢去小孩当食物,闹得满寨鸡犬不宁。夭长日久,哈尼人的小孩被山魔害得所剩无几,
眼看就要后继无人。这时,人们委托和山魔有来往的咪谷给奢得阿窝说情,求他不要再来抢小孩。山魔提出每年二月一日送他一个姑娘作媳妇的要求。哈尼人委曲求全,被迫答应了条件,年复一年,哈尼人失去了许多天真活泼的姑娘。有个叫碑娘的寡妇,她有三个孩子,老大日则,老二努戈都是男孩,老三梅霜是个才满16岁的姑娘。
这年轮到她家送姑娘,全家都很伤心,妈妈和两个哥哥怎样都不同意妹妹去送死。随着限期来临,碑娘的几个孩子要求去杀死山魔,为姑娘们报仇。碑娘找乡亲们仔细商量后,于羊日这天,由日则和努嘎装扮成两个漂亮的姑娘,乡亲们抬着酒菜等贡品送往山魔踞的山洞。山魔瞧见人们这年仍然按时执行诺言,并多送来一个姑娘,显得格外高兴,马上打发送贡群众回寨。接着,两个姑娘假装出逗山魔喜欢的样子,摆宴劝他喝酒作乐,故意将其灌醉。待山魔大醉时,他们施展巧计,及时探得山魔致命的秘密。晚上,两个姑娘趁山魔酒醉熟睡之时,迅速拔下它心窝上的白毛。山魔一声惊叫,忽地坐起,可是因它的筋骨已经酥软又马上倒下。姑娘立即拔出随身尖卫,杀死山魔,为哈尼人除掉了祸根。这时,躲在洞口外的乡亲们也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其它小妖。二旦二日(龙日)早晨,乡亲们听到这个喜讯工敲着牛皮鼓,吹着巴乌,弹起四弦琴,唱起哈尼歌走出寨子,动烈地迎接日则和努嘎两位英雄的胜利归来。以后,为了永远庆祝两个英雄为民除害的重大胜利,哈尼人便在龙日这天,选两个小伙子装扮成姑娘,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敲锣打鼓,游村串寨,后演变为节日,一直流传到如今。
壮族祭龙
壮族“祭龙节”是马关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三举行。农历二月初一,各个壮族村寨都要祭“龙神”,壮族通称“弄遮”、“弄处”。
二月初一这天清早,每户出一男长者,先到村外龙山举行祭祀,求龙神保护农事,风调雨顺,万物丰登。其法为在龙山内选定一棵树干高直、树叶茂盛的大树为祭祀对象,并在草丛中挑选未被践踏过的新鲜茅草搓成绳索,将大树围拢打结,在树脚搭一新台,把猪宰了切成块,摊开芭蕉叶,盛上五碗红糯米饭,放上五堆生猪肉、五双筷、五杯酒、一只银镯,摆设齐备后,主祭者念诵经文,化钱三拜九叩。集体祭祀结束,各户分回一份猪肉,在门外搭好的新台再敬祭一番,但老者在门外祭祀时,其余家人关门在屋里静候,待长者祭祀完毕,方许回屋备餐。
初二、初三两天主要是祭本村的“农神”和“社穆神”。在“老人厅”或“土地庙”内主要是敬奉本村古代第一个开发者、为本村带来第一颗五谷的王和保佑本村的“土地神”。“祭龙”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杀猪宰鸡,大祭则宰牛。一般是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村2户轮流组织,负担祭日所需要的费用和食物。有的村寨在祭龙期间还舞龙,举家备清水一盆,当“龙”从门前经过,即将水泼龙身,龙身泼湿,才显见风调雨顺。
彝族祭龙
石屏花腰彝祭龙节,石屏县大山深处,生活着一支人口极少的彝族支系:尼苏。千百年来,他们穿着手工刺绣的衣服,喝着自家酿造的麦子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欢快的歌舞,他们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充满对英雄的崇拜。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马日,就是尼苏人为纪念英雄阿龙而举行的祭龙节,
山坡上的“小布达拉宫”。石屏,哨冲,水瓜冲。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正艳,砍来的青松树立在村口,各色彩旗在松树上飘扬。村民们身着盛装忙碌着手上的活计,孩子欢快地在土场上玩耍,小伙弹起了四弦,一身艳装的花腰彝姑娘,站在村口。她们手抬竹筒酒,热情的祝酒歌唱了一遍又一遍:远方的客人,喝上一杯自家酿的麦子酒吧。
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花腰彝聚居地。村子里居住的村民大部分是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村里的土掌房依山而建,远远看去,仿佛一个缩小的布达拉宫。许多到这里参观考察花腰彝文化的人,形象地把它叫做“小布达拉宫”。小村周围绿树环绕,村内还保留有光绪年间建盖的寨门。村里人告诉我们,很多年前,水瓜冲整个村寨是用围墙围起来的,前后有两个寨门,天一黑,便要关寨门。村里所有的路,都用不规则的沙石铺就,各家各户的猪鸡牛等家禽家畜,悠闲地散着步。阳光洒在凸凹的石块上,让人顿时有了亲切感。抬头看土掌房,墙壁是用土砌起来的,而屋顶则用土夯筑而成,泥土中再掺杂一些松毛或者蕨菜干,以增加泥土的黏度。土掌房的屋顶很结实,上面可以晾晒谷物等,而整个村子的土掌房的屋顶几乎家家相连,随便上到哪一家的屋顶上,可以直接或顺着梯子走上其他人家的屋顶,走遍全村。除了采光弱外,冬暖夏凉是土掌房的一大优点。
汉族祭龙
端午节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这一天,主要有赛龙舟、祭龙、吃粽子、挂艾草、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活动。
祭龙队伍
2月10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马日,张罗了一个月的花腰彝人,迎来了第一个“祭龙日”(彝语称“咪嘎好”)。午饭后,一切早已就绪的花腰彝人,准备出发了。鞭炮声一响,由水瓜冲、
莫测甸、水瓜冲上寨、坡龙山脚四个村的祭祀队伍,从水瓜冲村口顺着田间土路出发了。在他们的祭龙队伍里,走在最前面的,是彩旗队,随后跟着一群手举龙头、斧头、镰刀等木雕的小男孩。几个身着戏服、头戴面具的男孩子,扮成孙悟空猪八戒和一些动物,他们在村里老人的示意下,边走边追逐嬉闹。大人也有扮相,不过他们扮演的角色,有一部分似乎来自汉文化。比如“老叟钓鱼”、“蚌壳精舞”。
老人们用彩纸裱糊的龙轿、香案,在这支色彩斑斓的队伍中格外显眼。每副龙轿由两个人抬,抬轿人叫做“龙子”,是从当年立春之前结婚的成年男子中挑选出来的。龙轿后,几位穿着长袍马褂的老人,神色严肃地行走着。他们是村中选出的“长老”,长老每个人手里都提一个提篮,篮中装满香烟茶酒和糖果。一队脸上涂满油彩的小伙子,头上扎了一朵大红花,身穿彝家小褂,背上还插着羽毛、小旗。奇怪的是,他们的小旗上竟然写着关羽。虎虎生威的小伙们,被称为武士和将军,他们一路走,一路舞枪弄棒,表演武艺。身着艳装的妇女,谦和地走在队伍后面。她们用彝语唱着古老的歌曲,调子听起来不比平常,有一种严肃的意味。
祭龙仪式
鞭炮声中,数百人组成的迎龙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进村的公路向前走,每行一段,就要停下来表演。山坡上、田野间,站满了观看的人群。龙树就在水瓜冲村尾,但“迎龙”必须顺着村子对面的乡间公路,绕村子半圈。“迎龙”的过程大约用了两三个小时,在这一段路途中,凌晨就外出“偷取”清泉水、到龙潭清洗神石的“龙若”们,回到了队伍中,并把“龙福”(两颗常年供奉在龙宫中的大鹅卵石)捧入“龙轿”中。离龙树还有两三百米的地方,热闹的队伍停了下来。在一座小桥上,男子们围成一圈,女性被隔在外围,毕摩主持选出了最先进入祭龙场地的村寨。
喧天的鼓乐声和鞭炮声中,记者和所有的女性被拦了下来,安排从路旁的一条田间小道上返回村寨。惊异中,女记者被告知,这是祖先留下的规矩,女性不能进入祭龙现场,就算村中的女性也一辈子都不能走到“龙树”下。夕阳下,田野里的油菜花绚烂无比,行走其间的花腰彝妇女更加妖娆妩媚。而不远处的那片树林,在炊烟中显得无比的神秘村旁茂密的树林里,一棵被称为“龙神树”的柏树,就掩映在树林间。这棵龙神树有脸盆那么大,枝干笔直,树叶繁茂。听老人讲,祖先最先供奉的龙神树,非常粗大,要两三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过来。可惜在1958年被砍掉了。如今这棵,是后来寻找到的,除了一些神秘的占卜外,还要看它长得好不好,干不干净,有没有鸟雀在上面做窝。林间还有一座供奉着“龙福”的小小碑亭,这座碑亭和土地庙一般大小,碑亭里画有一条龙和一只虎,栩栩如生。祭龙仪式就设在碑亭前,碑亭前有一小块空地,铺着碧绿的松针。
祭龙开始时,老人们先把两颗“龙福”从龙轿中取出,放入碑亭。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们对这两颗“龙福”非常敬畏。接下来就是祭拜了,老人们把带来的食品从篮子里拿出来,供在碑亭前的松针上,然后点上香烛,整个林间萦绕着香气。老人们依次向碑亭里供奉着的“龙福”祭酒,然后跪拜。在“龙福”前,老人们神情庄重,每个人都显得很虔诚。后来,村长告诉我们,在祭龙前,要杀一头猪作为祭品,祭龙仪式结束后,猪肉按村子里的户数平均分配,每一份配上用猪血染红的饭团和一把用花腰彝人的图腾崇拜物马缨花树削制而成的木刀(意为驱魔避邪的武器),送到每一户人家,称之为分龙肉。分到各家的“龙肉”会被留到撒秧苗时,祭献秧田。
神话传说
英雄阿龙的神话传说,在彝语中,祭龙称“咪嘎好”,事实上,祭龙就是纪念传说中彝族一位名叫阿龙的英雄。传说中的阿龙,是一位武功出众的英雄。他有六件宝物:铁锤、铜镜、铁扫帚、铁马鞭、飞马、彝书,十分了得。他以自己的武功高强,保护山村,保护人民。那时有七个妖魔变成美女,到处残害彝民,闹得彝家山村鸡犬不宁。阿龙决心为民除害,他带着六件宝物,告别乡亲,来到妖魔住的洞口,与群妖血战,终于把七个妖魔一一杀死。这七个妖魔到地府告状,说阿龙平白无故害了他们。阎王听信一面之词,盗走宝物,把阿龙宰割,还把他的头、手、脚、腰、心脏各丢朝一方。阿龙的头发变成了森林,心变成石头,腰身变成土地,脚、手变成飞禽走兽,这样使彝家有了森林、石头、土地,人们垦殖为业,渐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纪念牺牲自己、为民造福的阿龙,人们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沿袭成俗。
崇拜老虎的花腰彝,彝族是一个古老、优秀的民族,有上百个支系。其中古羌后裔彝族尼苏支系,因妇女的服饰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腰带上的绣饰格外精美而被人们美誉为“花腰彝”。全世界花腰彝人口仅有3万多,在石屏的北部山区,世代生活着2万多人,那里的花腰彝,还保留着古朴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聚居的地方,离县城有80公里,一路上,群峰浩荡,深谷腾雾,远远近近的山腰上,坐落着一个个小小的村庄。但我们要去的水瓜冲,却是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坝子里。在整个祭龙过程中,我们一直在队伍里问来问去,那些稀奇古怪的祭祀用品,武士脸上奇特的油彩等等,在这个古老的民族眼中,都有着深刻的含义。他们虔诚地祭拜着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阿龙,希望这位化身山川河流的祖先,能给他们带来一年的好运,让庄稼丰硕,人畜健康。我仔细观察过祭龙队伍中的各种扮相和油彩,花腰彝在祭龙的同时,没有忘记他们的图腾:老虎。武士的脸谱虽然看起来花里胡哨,但几乎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都画了一个“王”字。事实上,“祭龙”是彝族人民道德自律的一个标准,参加祭祀活动的男子为数不多,几乎都是世代“清白”、道德品行俱佳的人。那些犯了错误的,离过婚的男子,是没有资格去观看的。在那片杜绝女性造访的“神林”里,供奉着什么?它神秘而神圣。不止女性,村寨里还有四十多岁的男子,从没有踏进过“神林”一步。就连年幼的孩子,也没有谁会到村边的“神林”去玩。在整个采访中,人们对祖先阿龙的崇拜,溢于言表,对神树、神石的敬畏,更是毕恭毕敬。村里的毕摩带着一支队伍,一家一户去诵经、唱花灯。鞭炮声里,人们唱着数百年的歌曲,重复着上千年的动作。
祭龙体验
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是滇东南壮家的祭龙节。二月三十这天,应壮族朋友李祥的邀请,来到距县城 30 公里的壮乡普者黑景区革雷瀑布景点革雷村过节。踏进友人的家,便有一股浓烈的香扑鼻而来,寻香而去,只见友妻站在灶前煎祭龙粑,见习期我进来,友妻笑眯眯地递给我一个木凳,我未落座面前就落下了一把筛子,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啪一块薄如纸,圆如月,黑如墨的龙粑被扔进了筛子里。吃粑,尝尝壮家的祭龙粑。友妻满脸挂着笑。面对这黑不溜秋的粑,我不知如何是好友妻看着我笑。李祥告诉我,这黑色的粑,是祭龙粑中味道貌岸然最好的粑,吃过的人,首先就要捡它吃呢。经朋介绍,我才知道,祭龙的前一天,壮家人都要煎一大瓦缸祭龙粑,其粑采用黄姜、火草、狗屁滕、茨菇、绿豆等十多训植物叶、根、果汁配以上好的糯米面煎制而成,所以有白、绿、紫等多种颜色,这黑得不堪入目的就是用狗屁滕汁配制的,它非旦没有狗屁味,反而酥软香甜,味居各色粑之上。朋友这样说,我才放胆去吃,果真好吃。
第二天,天才麻麻亮,就听村里管事的喊:拉猪罗,拉猪罗。起床后,见八九个人挑着一头 400 斤重的大肥猪往村头去。友人说:这是去祭龙山了,旦凡壮族村寨祭龙节一到,都城要在村头的大龙树下杀一大肥猪祭奠。因为好奇,我来到龙山上,只见习这些人,在一棵硕大的树前点了香,一老者口中念念有词。接着人们把猪杀了,取下头,连同三摞祭龙粑置放在树前,然后烧了香纸,纷纷磕了头。接着把猪肉解小,
分成无数份堆,每堆都有猪头肉,并且每堆都有一小枝那龙树叶。每户人家取了一小堆肉,拿了那小树枝回了家,把树叶放置在供桌上,早晚磕头祭奠。见习期了这些情景,我很纳闷,李祥于是给我说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壮族村了里有个叫布骆驼的人,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依天,二儿子依地,三儿子依龙。大儿子懒做活,二儿子漂游浪荡,只有三儿子勤劳朴实。父亲早逝,阿咪领着依龙强布打鱼。一天,依龙在河里捉到一条红鲤鱼,拿手回家后放进水缸里养着。阿咪依旧织布,依旧打鱼,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有一天,阿咪发现她织的布多了起来,有时娘两面三刀都上山了,回家来饭菜被煮了,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大儿子二儿子早出外不在家,大门锁着,娘儿两非常奇怪。一天晚上,依躲在楼上想看个究竟。试行深人静的时候,只见水缸里走出来一个貌若天仙的姑娘。姑娘在堂屋心里舒展了一下腰身,就坐到织布机前强起了布。依龙赶忙去拉着姑娘问:你是谁?姑娘一惊,已知不能走脱,便说:我是龙王的女儿,因为贪玩误入河道被你捉来,为感激你母子……依龙立及叫醒了妈咪。阿咪听了儿子的述说,拉着姑娘的手要她做儿媳妇。龙女答应了。成婚后,天旱无雨,一年、两年滴雨不下,河水干了,大地裂开了。龙女说:要得雨只有去求龙王父亲了。村民一致恳求依龙跟龙女去求雨。依龙和龙女不到龙宫,龙王见习期失踪的龙女回来了,又带来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婿,龙王很高兴,听说人间大旱,龙王即命布雨神布雨,龙女和依龙告别龙王龙母回到村里。这时候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山河咆哮了。龙女又跑回龙宫责问龙王,龙王查问,知是布雨龙恋着龙女,龙女又嫁了依龙,便从中捣了鬼。龙王一怒之下斩了布雨龙另派了行雨龙。停了,可依龙被套大水冲走了,水落时尸体挂在村脚一棵大树上,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一第一个属龙日。为纪念依龙,也为祭龙求雨,后人就确定这一天为祭龙节,有的提前一天祭,即属龙日祭龙。祭龙这一天,壮家男男女女,不准做活,不准打伞戴帽子,然而,少男少女们却无拘无束地唱姑娘。满田野里,满山坡上,一对一对,坐着的站着的,行走着的,有的细语轻歌,有的携手慢步,实可谓一道壮乡独特亮丽的风景哟。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