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下》是战国时期孟子创作的文言文,选自《孟子》,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离娄章句下》选18章。
章句一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原文
子产(1)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2)济人于溱洧(3)。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4),徒杠(5)成;十二月,舆梁(6)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1)子产:名
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
(2)乘舆:指子产乘坐的车子。
(3)溱(zhen)洧(wei):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
密县。
(4)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5)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
(6)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
(7) 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翻译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
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章句二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原文
孟子告
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1),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 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2)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1)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
(2)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翻译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 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 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章句三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1),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2)。”
注释
(1)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
(2)其间不能以寸: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翻译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章句四
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翻译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章句五
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翻译
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招来后患如何是?”
章句六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翻译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章句七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原文
注释
(1)赤子:婴儿。
翻译
孟子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章句八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1)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2)。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注释
(1)资:积累。
(2)原:同“源”。
翻译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章句九
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翻译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
孟子说:“单凭善就想令人心服,是不能够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统一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章句十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原文
徐子(1)曰:“
仲尼亟(2)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3),不舍昼夜,盈科(4)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5)。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问雨集,沟浍(6)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7)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1)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
(2)亟:屡次。
(3)混混:通“滚滚”, 水势盛大的样子。
(4)科:坎。
(5)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
(6)浍(kuai):田间水沟。
(7)声闻:名声,名誉。
翻译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一一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问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章句十一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1)几希:少,一点点。
翻译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启发,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章句十二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 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翻译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章句十三
逢蒙杀羿,羿也有过
原文
逢蒙(1)学射于羿,尽羿(2)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庚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3)而后反。”
注释
(1)逢(pang)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2)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
(3)乘矢:四支箭。
翻译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来了, 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引’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 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章句十四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原文
孟子曰:“西子(1)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2)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1)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女
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
(2)恶:这里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翻译
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
章句十五
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1),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2)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3)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4)哉? 禽兽又河难(5)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1)横逆:蛮横无礼。
(2)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么应当。
(3)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
(4)择:区别。
(5)难:责难。
(6)法:楷模。
翻译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章句十六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1),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2)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3),四不孝也;好勇斗很(4),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注释
(1)四支:即四肢。
(2)从:同“纵”。
(3)戮:羞辱。
(4)很:同 “狠”。
翻译
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章句十七
齐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1)出,则必餍(2)酒肉而后反。 除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3)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4)起,施(5)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6)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 间(7),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展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9),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10)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1)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2)餍(yan):饱。
(3)间 (Jian):窥视。
(4)蚤:同“早”。
(5)施(yi):斜。这里指斜行,斜从 跟随,以免被丈夫发现。
(6)国中:都城中。
(7)墦问:坟墓间。
(8)讪:讥消、讥骂。
(9)中庭:庭中。
(10)施施(shi):得意洋洋的样 子。
翻译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
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
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著有
《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
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
孔孟之道”。孔子是
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
杨朱,
墨翟。
作品出处
《孟子》是中国
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
四书”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的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
偶句、
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孔孟之道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
在
季羡林大师、
李学勤先生倡导“重写学术史”的背景下,结合考古新证和其它文献,人们对
孔孟之道又有新诠释。
李学勤先生在2005年8月青岛“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
清末大儒杭辛斋也早就指出:“孟子继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义大旨,而归体于性善及经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及继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见孟子之不知《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