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黄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nch)亦称黄秋葵,是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圆柱形,疏生散刺。叶掌状,裂片阔至狭,托叶线形,被疏硬毛。花单生于叶腋间,花梗疏被糙硬毛,小苞片钟形;花萼钟形,密被星状短绒毛;花黄色,内面基部紫色,蒴果筒状尖塔形,种子球形,具毛脉纹。花期5-9月。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2米;茎圆柱形,疏生散刺。叶掌状3-7裂,直径10-30厘米,裂片阔至狭,边缘具粗齿及凹缺,两面均被疏硬毛;叶柄长7-15厘米,被长硬毛;托叶线形,长7-10毫米,被疏硬毛。
花单生于叶腋间,
花梗长1-2厘米,疏被糙硬毛;小苞片8-10,线形,长约1.5厘米,疏被硬毛;
花萼钟形,较长于小苞片,密被星状短绒毛;花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5-7厘米,花瓣倒卵形,长4-5厘米。
蒴果筒状尖塔形,长10-25厘米,直径1.5-2厘米,顶端具长喙,疏被糙硬毛;种子球形,多数,直径4-5毫米,具毛脉纹。花期5-9月。
生长环境
黄秋葵喜温暖、怕严寒,耐热力强。当气温达13℃,地温15℃左右时,种子即可发芽。发芽和生育期适温均为25~30℃。月均温低于17℃影响开花结果;夜温低于14℃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狭窄,开花少落花多,能够耐8℃的低温。26~28℃适温开花多,坐果率高,果实发育快,产量高品质好。黄秋葵耐旱、耐湿但不耐涝。发芽期土壤湿度过大易诱发幼苗立枯病。结果期干旱会导致植株长势差品质劣,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黄秋葵对光照条件尤为敏感,要求光照时间长且充足。应选择向阳地块,加强通风透气,注意合理密植以免互相遮阴影响通风透光。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不择地力,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较宜。肥料在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需磷钾肥较多。氮肥过多植株易徒长,开花结果延迟,坐果节位升高;氮肥不足植株生长不良而影响开花坐果。
分布范围
原产于印度,由于生长周期短,耐干热,已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云南和广东等省引入栽培。其中湖南、湖北等省栽培面积最广。
繁殖方法
黄秋葵种子近球形,种皮呈灰黑色至褐色,坚硬,表面粗糙,被细毛,有纵列呈条纹状小腺体,揉之有咖啡香味,千粒重约55~75 g。种子寿命3~5年。黄秋葵种子虽吸水快,但由于其种皮坚硬,所以种子存在硬实,导致发芽率低。因此黄秋葵种子在发芽前需吸足水分,在25℃这样适宜的温度下吸足水分至少需要 20小时。在春季条件下播种如遇干旱,种子在土壤中吸足水分将持续更长的时间,因此播前浸种是必需的。
栽培技术
整地作畦
咖啡黄葵忌连作,也不能与果菜类
接茬,以免发生
根结线虫。最好选根菜类、叶菜类等作前茬。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壤土较宜。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对田块进行深耕,深耕30 cm,以加深熟土层,进一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蓄水保肥能力。露地栽培多采用高畦双行种植,畦宽0.9~1.2 m,畦高25~30 cm,沟宽30 cm,行株距70 cm×45 cm。整地时备足基肥,用农家肥22.5~30.0 t/hm2、复合肥450~600 kg/hm2,在整地前铺撒于地面,然后深翻入土,使肥料与土壤应充分混合。
适期播种
多采用直播法,也可育苗移栽。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最佳,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播种。由于黄秋葵的种子表皮很坚硬,若播前不进行处理很容易造成不出芽,因此在播前应先浸种12 h,然后在25℃条件下催芽,等到60%~70%的种子“咧 嘴”时才开始播种。播种时采用穴播的方式较好,一般每穴播2~4粒,穴深2~3cm,先浇水,后播种,再覆土2cm左右。
田间管理
黄秋葵出苗后要抓紧时间间苗,等到长出2~3片真叶时,拔除田间病苗、弱苗、小苗,使每穴留苗2株。等到幼苗出土后,及时中耕除草,每10d左右进行1次。第朵1花开放前要适当蹲苗,使黄秋葵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发育。开花结果后,植株的生长速度加快,需要在每次追肥浇水后都进行中耕。封垄前中耕培土,可以有效防止植株倒伏。
夏季要设支架防倒伏,可用长一米的竹竿或树枝插在植株根旁,支撑植株。在生长前期要防止营养生长过旺造成徒长,中后期对已采收嫩果以下的各节老叶及时摘除,既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又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留作种果的应及时摘心,可促使种果老熟,以利籽粒饱满,提高种子质量。
采摘保鲜
采收标准
总的要求嫩果应硬韧、色绿、鲜亮,种粒开始膨大但无老化迹象。供鲜食的嫩荚,气温高时荚长7-10厘米,横径1.7厘米;温度较低时荚长7-9厘米,横径1.7厘米。供加工的嫩荚,长6-7厘米,横径1.5厘米为甲级品;长8-9厘米,横径约1.7厘米为乙级品;荚长10厘米以上为等外品。无论鲜食或用来加工,荚长都不要超过10厘米。如果采收不及时,肉质老化,纤维增多,商品食用价值大大降低。
采收时间
一般第一果采收后,初期每隔2-4天收一次,随温度升高,采收间隔缩短。8月盛果期,每天或隔天采收一次。9月以后,气温下降,3-4天采收一次。
采收方法:采收人员要穿长裤和长袖衫,并戴手套,防止手、腿刺痛;要用剪刀从果柄处剪下,切勿用手撕摘,以防损伤植株;注意剪净,不要漏剪,如漏采或迟采,不仅单果老、质量差、影响食用和加工,而且影响其他嫩荚的生长发育。
采后保鲜
黄秋葵在常温下放置 2~3d便会失水萎蔫,影响商品性、营养和食用在4℃以下放置容易发生冻害,5℃冷藏能有效减少黄秋葵水分蒸发和还原糖的分解,抑制粗纤维的合成,并能有效抑制VC降解。另外,因为保存第4天后还原糖、VC 含量等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因此,新采摘的黄秋葵最好在冷藏保鲜4天内食用。比较2个季节采收的黄秋葵营养成分,从粗纤维和还原糖含量看出,7月采收的黄秋葵口感比10月采收的好,但 VC等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病虫防治
黄秋葵主要害虫有毒毛虫、蚜虫、地老虎、美洲斑潜蝇等。
毒毛虫:咖啡黄葵主要为害幼苗期,常在出苗后取食叶肉成缺刻,严重时反留叶脉。防治:用10%除尽EC1500倍液或5%锐劲持SC1500倍液或阿维菌素EC+氰戊菊脂EC3000倍液喷雾。
美州斑潜蝇:咖啡黄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可用1.8%爱福丁EC(阿维菌素)5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EC1000倍液或48%乐斯本EC1000倍液或5%锐劲特SC800倍液防治。
蚜虫:咖啡黄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受害较重,可用吡虫啉类农药如10%一遍净、10%蚜虱净10%大功臣等3000倍液。
蚂蚁:咖啡黄葵开花后蚂蚁常聚集在花器上为害。防治用48%乐期本EC1000倍液喷雾或5%锐劲特EC1500倍液喷雾或用锐劲特0.3%的药液拌木屑撒于蚂蚁出的地方诱杀。咖啡黄葵采收间隔日期短,所用药剂一定要选用无公害蔬菜的适用农药,喷雾时尽量不要喷在花器或嫩果上。
地老虎:昼伏夜出,苗期常咬断主茎,造成断苗。一般常用糖醋液引诱捕捉或清晨挖土捕捉,也可用专用农药药杀。
黄秋葵病害较少,主要是病毒病和疫病。病毒病发病初期,可用病毒A 500~8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每隔5~7 d喷雾1次,连喷3~4次。病毒病由蚜虫传播,应及时防治蚜虫。疫病可以用25%嘧菌酯悬浮剂,每亩用量72 mL,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46.7 g或266.7 g,对黄秋葵和施药者安全。连阴雨季节,枝叶出现较多病斑,及时在植株基部附近撒施石灰,防止病害蔓延。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黄秋葵嫩果含蛋白质约2.5%,籽中含蛋白质23%~25%。黄秋葵籽蛋白质含有 18 种氨基酸。黄秋葵蛋白质中有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且富含赖氨酸,营养价值较高。黄秋葵的嫩果中含有黏性液体,主要成分为果胶、黏性糖蛋白等,经常食用可以帮助消化、降低血脂,保护肠胃、肝脏、皮肤和黏膜等,是一种食疗两用的蔬菜。
黄秋葵每100 g嫩果中含有维生素B10.2 mg、维生素B20.06 mg、维生素C44 mg、维生素E11.03 mg、维生素PP1.0 mg、维生素A660国际单位。黄秋葵中丰富的维生素A对视网膜有防护作用,能够保护视力,防止产生白内障,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另外黄秋葵中的脂肪含量和糖含量都很低,可以作为减肥食品;维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力,保护皮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黄秋葵中的脂肪酸有9种,其组成分别为油酸23.8%、亚油酸30.8%、亚麻酸 0.3%、棕榈酸 30.6%、棕榈油酸0.5%、豆蔻酸0.2%、花生酸0.6%、硬脂酸 4.2%。高含量的亚油酸可以在人的体内合成花生四烯酸,既可以合成前列腺素和脑神经,还可以降低血脂、血糖。
黄秋葵干花中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黄秋葵干花还含有硒、钙、铁、磷、钾等多种矿物质元素,据测定,每100 g黄秋葵干花中含有钾450 mg、钙248 mg、磷422mg、镁113mg。黄秋葵干花中钾的含量较高,对于维持人体水分平衡、酸碱平衡和渗透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消除疲劳。镁元素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形成;增加心肌供血量,预防心肌梗塞;扩张外周血管,防治高血压。
每100g黄秋葵干花中含有植物黄酮4.5 g,是植物黄酮的含量在目前发现的花中排名第一。生物类黄酮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及抗自由基、抗癌、防癌,调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护肝、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理功能。
经济价值
叶、芽、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盐。种子含有较多的钾、钙、铁、锌、锰等元素;能提取油脂和蛋白质;具有特殊的香味,可榨油,又可作为咖啡的添加剂或代用品;种子含油约15-20%,油脂含少量棉籽酚,微有毒,经高温处理后可食用或供工业用。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