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谔

北宋名将

种谔(1027-1083年),字子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北宋将领,名将种世衡的儿子。

人物生平
初掌青涧
种(chóng)谔最初因父亲种世衡的恩荫,多次升官授任左藏库副使。后来,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帅陆诜推荐种谔掌管青涧城(位于延州东北二百里)。
当时,西夏部落酋长令㖫归附北宋,陆诜恐怕惹起事端,打算不接纳其归附,但在种谔的请求下接受了归附。西夏人前来索要令㖫,陆诜询问种谔怎样答复,种谔说:“如果西夏一定要讨回令㖫,就应当用景询(逃亡到西夏的宋朝人)来交换。”西夏人这才停止要人。
绥州筑城
治平四年(1067年),当时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之前宋朝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嵬名夷山先前已归降宋朝,种谔派人通过嵬名夷山引诱嵬名山,用金盂进行贿赂,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贿赂而答应投降,但嵬名山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报告朝廷,朝廷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他们。种谔不等朝廷答覆,就发动所部的全部兵力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族帐。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战斗,嵬名夷山叫他说:“兄长已约好投降,为什么还要这样?”李文喜趁机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而哭泣,然后带领部众跟从种谔南行。种谔于是收复绥州,共缴获酋长首领三百人、一万五千户、兵士一万人。
种谔想要在绥州故地筑城时,陆诜以无诏出师的名义,召回种谔。种谔率军队驻扎在怀远,早晨起来正在梳头,敌军聚集四万人马,附着城墙结阵。种谔开门以待,派嵬名山率领新归降的一百多人挑战,种谔的军队跟随其后,击鼓前进而出。到达晋祠占据险要地势,派副将燕达、刘甫为两翼,自己率领中军,然后关闭城垒,集中全部老弱之人登城雷鼓呐喊以迷惑敌军。不久,三军协同作战,追击敌军二十里,俘获斩杀很多敌军,于是在绥州筑城。
宦海沉浮
陆诜弹劾种谔擅自兴兵,而且不接受指挥约束,打算逮捕他治罪,但此事还没结果,陆诜就调任秦州了。谏官们纷纷攻击种谔,于是传送吏部论罪,被贬官秩四等,安置在随州居住。恰逢侯可因报告水利之事入朝见宋神宗赵顼,宋神宗问起种谔的事,侯可回答说:“种谔奉有密旨攻取绥州而获罪,日后还怎么派人作事呢?”宋神宗也很后悔,于是恢复了种谔的官职。韩绛担任陕西宣抚使时,任用种谔为鄜延路兵马钤辖。
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种谔在罗兀(一作啰兀)北部袭击西夏军队,将其打得大败。随后,韩绛在罗兀筑城,图谋攻取横山,命令种锷率军两万出兵无定川,让众将都接受种谔的指挥约束,调发河东军队到银州会合。罗兀城刚修筑成功,庆州士兵就发生了叛乱,朝廷下诏退兵,放弃罗兀城。三月,种谔因此事受到责罚,降职为汝州团练副使,安置在潭州。四月,再贬任贺州别驾,移至单州安置,随后又移至华州安置。
征讨叛乱
熙宁九年(1076年)三月,韩绛第二次担任宰相,上奏陈述种谔以前的功劳,于是复任其为礼宾副使、知岷州。十一月,唃厮啰政权君主董毡部将青宜结鬼章率军进犯洮州、岷州,新归附的羌人多数反叛,种谔等人率军在铁城击杀青宜结鬼章。随后跟随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逋宗、讲珠、东宜诸城,乘敌不备进袭到大河,斩下敌军七千首级。
熙宁十年(1078年)三月,种谔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改任鄜延副总管。
攻略西夏
元丰四年(1081年),宋神宗说:“西夏国主李秉常为太后所囚禁,可赶快派本路官兵直捣巢穴。”种谔入朝,觐见宋神宗,夸大其辞说:“西夏国没有人才,李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便可抓着他的手臂将他带来”。宋神宗受到种谔的话鼓动壮,决意西征,授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都听他的指挥约束。种谔立即率军驻扎在边境上,宋神宗因种谔提前轻率出动,而让他听命于王中正。当时,西夏军屯兵在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开封地区的七支军队攻打米脂寨,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前来增援,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他们,伏兵出击,截断西夏军首尾,将他们打得大败,降服米脂守将令介讹遇。捷报传到朝廷,宋神宗大喜,群臣都向宋神宗祝贺。宋神宗派遣宦官谕示奖赏,而且解除王中正的职务。
种谔留下一千人守卫米脂,进驻于银、石、夏三州,却不见西夏军踪影。开始时,种谔接受诏命是,应当在灵武会合军队,但种谔绕远路不向前进军,使得士兵饥饿疲乏,于是他打算用粮运不继的名义,归罪于转运使李稷。结果,驻军在麻家坪时,大校刘归仁带兵溃逃,朝廷下诏撤回军队。但种谔还是升任了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横山之议
种谔谋划占据横山的志愿尚未完成,于是派儿子种朴上奏他的计策。宋神宗召见种朴询问情况,升任种朴为阁门祗候。朝廷想要到横山筑城,命令徐禧、李舜举到鄜延商议。种谔说:“横山延绵千里,多产马匹适合耕种,百姓强悍善战,而且有盐铁之利,西夏人依靠它为生;其城垒都控制险要,足以守御。现在建功立业,应当从银州开始。其次迁徙宥州,再其次修筑夏州,三州修好后鼎峙而立,那么横山之地已囊括在三州之中。再其次是修筑盐州城,那么横山的强兵战马、山泽之利,都归我大宋所有。其地势居高临下,俯视兴州、灵州,可以直捣西夏的巢穴。”但徐禧和沈括定议迁移银州,修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马湖峪),与种谔开始的谋划不同,于是奏请朝廷让种谔留守延州。
因病去世
元丰六年(1083年),永乐城遭到西夏军围困,种谔观望不去援救,宋神宗希望他以后还能效力,所以对其观望不援救的事置之不问,而且因为担心夏军来袭,任命种谔为延州知州。不久,种谔因背上痈疽发作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主要影响
种谔是北宋名将,屡立战功,主要战绩有:
治平四年(1067年),种谔降服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收复绥州并筑城。
熙宁四年(1071年),种谔在罗兀打败西夏军。
熙宁九年(1076年),青唐作乱,种谔击杀青唐大将青宜结鬼章。随后跟随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逋宗、讲珠、东宜诸城,斩下敌军七千首级。
元丰四年(1081年),种谔在无定川击败西夏军,降服米脂守将令介讹遇
历史评价
种太尉传》:谔虽名将,而喜事贪功,实开永乐之衅。
《宋史》:①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②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轶事典故
斩杀军吏
元丰四年(1081年),进攻西夏时,转运使李稷负责供应军饷,早晨进入种谔的军营,军吏鸣鼓行礼。种谔问军吏说:“军队有几个主帅?我应当借你的头来代替转运使。”立即将行礼的军吏斩首,李稷吓得马上退出军营。
欺骗门客
种谔曾经在渡黄河时,仓卒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追随旗鼓千骑,赶快奔赴大军。”门下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门下客是种谔,随后追击,此人差点丢了性命。
亲属成员
叔祖
种放(?—1015年),字明逸,博通经史,多为歌诗。隐居终南山豹林谷东明峰,自号云溪醉叟。以讲习为业,士大夫多从之学。著《蒙书》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多传之。咸平中。以张齐贤荐,赐对便殿,授右司谏、直昭文馆。其后,常往来于山林朝廷间。景德中,擢右谏议大夫。大中祥符中,拜工部侍郎。晚年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横行不法,时议渐薄之。
父亲
种世衡(985年—1045年),字仲平,种放之侄。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天圣中,累官风州通判。忤章献后刘娥的姻亲、凤翔知府王蒙正,遭陷害,坐罪流窦州。后得雪诬,累迁为签书鄜州判官厅公事。以筑青涧城有功,擢内殿承制、知青涧城。开营田、募商贾,城遂富实。庆历二年(1042年),迁洛苑副使、知环州。结好周边蕃部,大练民兵。又行反间计,使元昊诛其大将野利兄弟。迁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抱病与知原州蒋偕出兵筑细腰城,城成而卒。
哥哥
种古,一作种诂,字大质,种世衡长子。少慕从祖种放为人,不事科举。尝任官,推以与弟,时号“小隐君”。庆历中,以其父遗恩,录为天兴县尉。治平三年(1066年年),用吕公弼荐,以大理评事,授内殿崇班、陕西沿边驻泊都监。神宗时。历任泾原路都监、知原州、永兴军路钤辖、知镇戎军等职,用兵治民,多有劳绩,官终知隰州.卒年七十。
弟弟
种诊,仁宗朝,以父任补官。治平二年(1065年),以殿中丞,为洛苑副使、环庆路都监,迁知环州。宋神宗即位,改北作坊使,寻兼閤门通事舍人。熙宁二年(1069年),召对,令其久任,擢兼本路钤辖。再迁皇城副使。熙宁四年(1071年),坐擅自应允西夏通和,降西京作坊副使。其后,累迁内藏库使,历知镇戎军、泾原钤辖、永兴军钤辖等职。元丰六年(1083年),以年老罢任。与其兄种古、种谔皆有将才,关中号为“三种”。
种谊,字寿翁。种世衡第八子。倜傥有气节,喜读书。熙宁中补官。从大将高遵裕姝复洮、岷二州,又平山后羌。积功迁为熙河副将。莅军严整,命令一下,士卒死不敢避。元祐初,知岷州。出兵收复洮州,生擒西蕃大首领青宜结鬼章,擢西上閤门使,领康州刺史,徙知郎州。元祜四年(1089年)。除权熙河钤辖、知兰州兼主管沿边安抚司。元祜七年。以筑定远城有劳,领保州团练使,令再任。未几病卒,卒年五十五。
儿子
种朴(?—1099年) ,神宗朝,以父任补右班殿直,累加罔门祗候。元祜中,为熙河路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迁西京左藏库副使兼陶门通事舍人。绍圣四年(1097年),擢泾原路都监、知镇戎军。元符元年(1098年),领兵进筑兴平城横山寨,迁文思使。次年,以进筑天都寨及与西夏军战于赤羊川有功,累迁皇城使、昌州刺史、熙河兰会路钤辖兼知河州、管勾洮西沿边安抚司公事。蕃部阿章叛,发兵进讨,战没。
《种太尉传》《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
轶事典故
进筑横山之议
现存史料对于进筑横山与永乐城之议的记载颇有不同,有以下几种说法:
1.沈括议进筑横山
据《皇宋十朝纲要》记载,元丰五年五月,知延州的沈括提出进筑横山。《宋史》卷334《徐禧传》也持此说。《宋会要辑稿》则进一步记载1城永乐的建议也为沈括提出。
2.沈括、种谔共议进筑横山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6则记载是沈括与种谔言共同提出进筑横山,随后又提出先修宥州,以此为根据,再进筑银、夏的建议。
3.种谔议进筑横山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8又记载,进筑横山是种谔单独提出的,作者李焘指出,种谔的论述与沈括大致相同,两人于五月丙午日“同列奏”。这两篇建议的区别在于,种谔与沈括同论奏的建议在横山筑城的顺序为宥州——银州——夏州,而种谔的单独建议则是银州——宥州——夏州。
观望不救永乐
永乐城遭西夏军围困时,《宋史》记载种谔观望不去援救,多有批评种谔坐视永乐城陷的说法。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原副教授曾瑞龙则对此说法进行了批驳,他认为种谔固守延州,反而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选择,以此来保存延州的兵力,使其不再遭受重创。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