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努瓦之战,神圣罗马帝国与北意大利城邦联盟(伦巴第同盟)之间的会战,以帝国军取胜告终。123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得到意大利大贵族奥波尔多·佩拉维奇诺和皇室驸马埃兹利诺的积极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米兰东北部数十公里处的科特努瓦战役中,一举歼灭伦巴底同盟军队,兵临教皇国边境。
事件背景
在
阿维尼翁之囚发生之前,
罗马教廷一直坚信,
德意志和
意大利决不能由同一个君主统治。
雄心勃勃的
红胡子腓特烈,也在
莱尼亚诺战役的惨败后,不得已给予了北意大利城邦他们所要的自治权。然而红胡子生前安排的一桩联姻,却令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罗杰·斯陶芬同时拥有德意志和南意大利。
更可怕的是,以多才多艺、温文尔雅著称的腓特烈二世同时也是当时欧陆的头号枭雄,他攫取北意大利的决心,比起他凶狠的祖父还要浓烈。
腓特烈二世在进军北意大利之前,已经是当世名将。
他在14岁时,就依靠妻子从阿拉贡带来的500名骑士,平定了
西西里王国内部的反对者;18岁时冲破
奥托四世的围追堵截,来到德意志声索祖父和父亲留下的皇位;21岁时彻底击败奥托四世,攻入
韦尔夫家族的老巢
萨克森,令整个
德意志匍匐在他的脚下;34岁时独自发起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并在35岁时通过外交手段,兵不血刃收复耶路撒冷,随后闪电回国,将偷袭西西里王国的教皇军队打得土崩瓦解;40岁时,担任德意志国王的其子亨利七世在教皇教唆下试图反叛其父,又被腓特烈二世雷霆镇压。
这样一位不败的名王终于向北意大利出剑,自然是令整个欧陆都为之心惊。然而顽强的北意城邦爱慕自由,绝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曾经令巴巴罗萨灰头土脸的
伦巴第同盟重新组建,甚至比过去更加强大。
战役前奏
腓特烈二世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信奉者,以往屡屡凭借闪电战取胜。
从
西西里王国发兵北意大利有
教皇国拦在意大利中央,自德意志发兵则有雄伟险峻的
阿尔卑斯山阻挡,输送物资和兵力都异常困难。
由于黑暗时代结束后,工商业快速发展,
波河平原的意大利城邦异常富庶,各城市人口往往多于德意志城市。加上教皇国的支援,一旦
伦巴第同盟整合完毕,将成为皇帝完全啃不动的硬骨头。
北意大利城邦的民主特质使它们抵抗意志极为顽强,但同时也决策效率低下。皇帝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突袭,在总决战之前令一部分城市退出反皇帝联盟。
1236年8月,腓特烈仅仅率领1000名骑士和2000名步兵就翻越阿尔卑斯山,出现于波河平原的东部,入驻亲皇帝的城市
克雷莫纳,补充兵力之后,于10月31日突然结束了和伦巴第同盟的谈判。
两天之内,腓特烈奔袭150公里,在
维琴察人关闭所有城门之前就攻破城池,并放火将此城夷为平地,以儆效尤。成为废墟的维琴察,被皇帝交给了忠于自己的北意大利领主埃泽里诺来善后和统治。
除了
威尼斯之外,北意大利的东部被皇帝迅雷不及掩耳的军事行动震慑而屈服,首鼠两端的威尼斯并未明确加入同盟,只是想暗中给予伦巴第同盟支持,但如今也被遭到皇帝派控制的维琴察等城市隔绝道路,难以将兵力和物资送到
米兰等城市手中。
两军对峙
然而伦巴第同盟仍然实力强劲。同盟的领袖
米兰是在
欧洲仅次于
巴黎的大城市,仅仅是城墙内就拥有8到9万人口,城邦控制的总人口多达数十万,堪比一个
十字军国家,然而这只是伦巴第同盟中的一个城市。
1237的作战中,腓特烈曾期待把教皇拉到前台来解决
伦巴第问题,但交涉事实上以失败告终。皇帝知道,总决战的时候到了。他向
阿尔卑斯山北边各地发出了命令,要在德意志南部的
奥格斯堡集结兵力,与教皇博弈山河,决定北意归属。
既然外交交涉指望不上,腓特烈在这一年召集的军事力量的规模与往常相比可谓是大军了,战兵就多达1.5万人。当然这远不是
神圣罗马帝国的极限动员力,只是诸侯们不可能愿意为了皇帝征服北意的事业尽全力。
而拥有8万城市人口和更多乡村人口的米兰所领导的伦巴第同盟,即便除去作为前一年腓特烈的战果而脱离的,同盟内仍有9个城邦。在这个节点上,腓特烈可用的兵力才勉强与同盟方的兵力形成对等之势。
在奥格斯堡集结的全部15000兵力中,除2000多名德意志骑士,800名来自北意大利结盟城邦的骑士(主要是
维罗纳和特雷维索)以外,步兵有12000人。其中5000人来自
阿尔卑斯山北面神圣罗马帝国的南半部,即当代的
法国东部、
瑞士、
德国南部、
奥地利,以及来自阿尔卑斯山南边的意大利中北部。另外7000人是居住在意大利南部卢切拉的
萨拉森人士兵,他们中很一部分皈依了
基督教。
即使士兵的数量相当,伦巴第同盟方全都是居住在意大利北方的意大利人,构成单纯。而腓特烈率领的则是各地召来的混编军,有其不利之处。即将43岁的腓特烈反复思考了克服这一不利因素的方法。
生活在250年后文艺复兴时代的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
君主论》中写道,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领袖所需要的第一资质就是想象力。人们评价腓特烈时认为,他本质上不是武人而是政治人物,但他有着超凡的想象力。也许8月份在奥格斯堡等待士兵集结的时候,他已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9月,他率领在阿尔卑斯山北边召集的6000名士兵离开奥格斯堡,首先前往因斯布鲁克,再从那里经由布伦纳山口翻越阿尔卑斯山,下山后到维罗纳。在那里与在阿尔卑斯山南边召集的士兵会合。
9月15日,腓特烈在维罗纳召集将领们开作战会议。但会议只是决定在执行腓特烈的战略战术时把什么事情交给什么人。
通过上一年的战役,意大利北方的东半部分归顺了皇帝。于是1237年的战线便放到了伦巴第同盟的根据地意大利的西北部。这次战役的前线基地安排在克雷莫纳。传统上属于皇帝派的克雷莫纳最合适作为前线基地,但克雷莫纳与维罗纳之间的安全也需要得到保障。德意志和意大利之间干线道路在德意志的入口是
因斯布鲁克,而在意大利的出口便是维罗纳。此时仍是教皇派同盟方成员的
曼托瓦正挡在维罗纳与克雷莫纳之间。
腓特烈第一个进攻目标就是曼托瓦。拿下曼托瓦,不仅可以保障与德意志的联系,也可以免去对处在维罗纳、曼托瓦、克雷莫纳一线东侧的意大利东北部后方之忧,以便专心进攻同盟的根据地意大利西北部。
腓特烈让15000名士兵在城墙外布阵,仅此足矣,无须下令猛攻。
10月1日,
曼托瓦接受了皇帝送来的劝降信。在米兰派出增援曼托瓦的援军尚未到达之前,事情便已结束。
投降后,曼托瓦居民的恐惧并没有消失。他们害怕一年前袭击维琴察时皇帝军造成的破坏在曼托瓦重演。可是,胖特烈只要求曼托瓦投降并且今后恭顺皇帝,除此之外,他只要求驱逐两个人,这个要求立即得到了满足。
这两个人都是格列高利教皇派来的枢机主教,他们的任务是按照教皇的旨意煽动曼托瓦居民反抗皇帝。腓特烈让这两位枢机主教拿着他写给教皇的信,把他们送回了罗马。他在信中写道,这里是战场,很难保证以向上帝祈祷为本职的神职人员的人身安全。
腓特烈对曼托瓦的宽容措施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副产品。位于曼托瓦南面的帕尔马也来请求投降和恭顺。这样就形成了连接维罗纳、
曼托瓦、克雷莫纳、
帕尔马的对伦巴第同盟作战的最前线。
米兰派来救援曼托瓦的军队已经抵达布雷西亚附近,这里距曼托瓦仅有60公里。他们没能赶上救援曼托瓦,明知如此,但他们并不撤退。
率领这支伦巴第同盟军的是当时米兰的长官提埃波洛。由于自治城邦的内斗,让自己国家的任何人当长官都无法收拾局面,于是便从外国聘人来当长官。这种情况在这个时期的意大利自治城邦中并不鲜见。这位提埃波洛是
威尼斯共和国市民,而且是现任威尼斯元首的儿子。威尼斯共和国并非伦巴第同盟的成员,却并未禁止本国市民在加盟的自治城邦就任长官。
无论是谁率领的,腓特烈都不能容许对60公里外的敌人放任不管,但要开战时机又太差。意大利北方的冬季寒气逼人,这个季节降雨还多。自西向东流过意大利北方的波河在这里还有很多支流。常识认为,冬季在这种地方打仗简直同疯子无异。实际上,腓特烈虽已到达布雷西亚,却丝毫没有进攻同盟方的迹象。
尽管如此,腓特烈还是决定主动出击。11月初,他见士兵们已经休养足够,便率领15000名士兵中的12000人离开了曼托瓦。剩下的士兵负责提防和牵制可能到来的更多援军——除了已经抵达的8000名同盟精锐之外,还有一万以上的同盟军正磨刀霍霍,作为后备队准备投入战斗。
他们沿着流入
波河的支流之一的奥廖河向西北偏西方向挺进,一路上都能看见河水在左手边流淌。他们的目标直指在奥廖河上游构筑了营地的同盟军。
他们顺利走完了60公里的路程,到达了前沿地点。后面一连15天保持着两军隔河对峙的局面。皇帝军由2000名骑兵和10000名步兵组成,在数量上胜过2000名骑兵和6000名步兵组成的同盟军。但先来的同盟军在有利的马奈彼奥高地上构筑了营地,而后到的皇帝军只能在不利的低地上扎营。低地在河边,附近有很多沼泽。如果冲过沼泽渡河进攻高地,那就恰好成了敌人的靶子。同盟军也并不进攻,他们认为出去进攻就等于抛弃有利地形。时间在持续的对峙中流逝。在腓特烈的面前有两种选择。当时是11月过半,撤离这里回到克雷莫纳过冬,待来年开春再来进攻,这是第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是在这个季节发起进攻。
两种选择都伴有风险。第一种选择的风险是,给了已经处于守势的同盟军东山再起的时间。而第二种选择的风险是,一决胜负不可避免,但在不利的地形作战必定会产生巨大的兵力损失。
再过一个月就满43岁的腓特烈采取了第二种选择,但他决意打一场毫无悬念的歼灭战,不应当让帝国男儿承受没有必要的牺牲。
腓特烈使用了间谍。他把部下派到附近的城镇和乡村,让他们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散布消息,说皇帝军要回克雷莫纳过冬庆祝圣诞节,第二天好好欢度自己的生日。同时,他召集
德意志人和
意大利人将领,交给他们详细的作战方案。将领们各自率兵分头行动。在渡过奥廖河之前全军统一行动,渡过这条河是前去克雷莫纳的近路。这也是欺骗敌人的一个战术。渡河之后,大部队转为各队分别行动。一位将领率领步兵开始取道前往克雷莫纳,其他将领率领骑兵躲在树林里待命。受命担任后卫的萨拉森士兵的任务是,接到新命令后,立即后军变前军。
决战
1237年11月27日的清晨就这样来临,同盟军信以为真。他们完全相信了皇帝要撤军前往
克雷莫纳,皇帝军也将在克雷莫纳附近过冬的情报,毕竟皇帝看起来真的解散了军队,他们并不知道那些分队正各就各位,组织一张对他们的天罗地网。
提埃波洛一声令下,同盟军撤出了营地,向着他们认为要南去克莱莫纳的皇帝军相反的方向,开始朝米兰所在的西面行进。
侦察到这一切的士兵向皇帝做了报告。接到多个侦察兵送回的同样报告后,腓特烈并没有立即下命令。他在等同盟军离开安全的营地,走到一个想撤也撤不回的地点,一个有利于骑兵发挥的地面平坦而坚硬的地方。确认后,他按照事先的约定点起了狼烟和烈火,各分队得到指令,马上开始行动。进攻开始。骑兵打头阵,后卫变前锋的萨拉森部队紧随在后。
同盟军朝着自家城邦行军,除了从马奈彼奥高地撤下来的同盟军之外,另外几支与帝国军对峙的同盟军也汇入其中,使得撤退的同盟军达到一万以上。
也许是心情放松的缘故,他们甚至没有排成战斗队列。下午三点,在伦巴第同盟军队的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名骑着白马全身武装的骑士,他向伦巴第人高声喊道:“准备好吧,皇帝要向你们开战!”
此时天色已晚,他们想逃回之前扎下的营地,但已被皇帝兵分七路而来,在金色老鹰的皇帝旗帜指引下自右方杀出的步兵堵在了中间。德意志骑兵和萨拉森士兵发起了猛攻,向进退两难的同盟军袭来。他们想逃往北面的贝加莫,又想逃往西面的米兰,可都已被绕道而来的皇帝军的步兵别动队挡住了去路。除了奥廖河方向以外,他们被皇帝军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包围了。古代名将汉尼拔拿手的包围歼灭战千年之后又在意大利北方的科特努瓦平原再次上演。
德意志重骑兵在平原上发起一往无前的冲锋,萨拉森弓骑兵则倾泻着死亡的箭雨,令同盟军的阵势越发混乱。骑兵的身后,跟着装备精良的步兵;一时间,喊杀声响彻黄昏的天际。
同盟军有着坚实如磐的战斗意志,他们为捍卫北意大利的自由而战,装备也很精良。虽然有5000名同盟军士兵突围后选择仓皇逃走,但米兰和亚历山德里亚等几个城邦的军队且战且退,在河边的科特努瓦要塞城墙前重整了阵型。要塞边上有多道深深的战壕和尖桩等防御工事,此时正被同盟军所利用。
腓特烈明白对手并不软弱,他将面临一场惨烈的死斗。但德意志重骑兵的冲击力实在惊人,他们比起意大利人有着更出色的战斗意志,在冬日中挥汗如雨却依然战意高昂。因为他们看到他们的皇帝亲自身先士卒,举剑冲锋,战士们也都因此高喊口号:“骑士们,为了罗马和皇帝而战!”(此处罗马指神圣罗马帝国)
经过四次连续不断的进攻,精锐的同盟军步兵方阵即使依托工事背城而战,也抵御不了皇帝精妙指挥下的弓骑步协同进攻,防线似倾圮的废楼一般崩坏,崩溃的联军被帝国军队如同割草一般斩杀,或是投入河中。总司令提埃波洛也当了俘虏。
直到夜幕降临,帝国军在战场上休息,围绕“神圣旗车”作困兽之斗的另一位米兰长官奥托·维斯孔蒂才率领着数百名残兵悄悄逃走。能鏖战至这时尚未被完全歼灭,足以说明同盟军步兵出色的战斗力。
腓特烈取得了胜利。一万多人的同盟军战死3000人,其中半数以上是跳入冬天涨水的奥廖河淹死的。俘虏达到4000人。还有很多米兰实力人物的子弟也都战死。不过他们与其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士兵而战死,不如说是为了捍卫米兰的“自由旗车”( Carroccio)而战死。
“自由旗车”对于米兰人而言,譬如古罗马的鹰旗,近千年之后,他们还保留着罗马帝国时代的传统。米兰名门的年轻人大多认为,如果把动也动不了的“自由旗车”交给敌人,自己也不能苟活。于是,他们在科特努瓦的原野上迎来了自已的死亡。外乡人都会觉得,应该用搬运方便些的东西做象征物。当代意大利政党“北方联盟”的象征标志是一个抵抗皇帝的伦巴第同盟士兵的雄姿,这些人就把自己政党的别名叫作“ Carroccio”。
米兰人是经济人,做事应该更加合理。然而他们也有执拗的一面,很重视那些在外乡人看来离奇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12月1日,皇帝和他的军队从科特努瓦拉着“自由旗车”和俘虏一路走过30公里,来到克雷莫纳。克雷莫纳的居民都是坚定的皇帝派,他们狂热地欢迎腓特烈。皇帝骑在马上行进,五花大绑的米兰长官提埃波洛坐在自由旗车上跟在后面。米兰是坚定的反皇帝派,因而是克雷莫纳的仇敌。象征米兰的“自由旗车”的惨相,让克雷莫纳人更加狂热。俘虏太多,监狱收容不下。不但市政厅,就连商品交易所都塞满了当,全体居民参加的宴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把那些俘虏撂在了一边。
几天后,腓特烈差人把这架自由旗车送去了罗马。米兰人引为骄傲的自由旗车附上腓特烈亲手写下的一句话后,被当成了赠给罗马人的礼物。他写道:与当代的罗马人共同赞美古代皇帝的荣耀。
后续发展
这场胜利令腓特烈二世威名大震,伦巴第同盟的战力几乎被腓特烈一举摧毁,而帝国军损失极为轻微。
教皇
格列高利九世得到消息后差点惊厥而死,而腓特烈也计划一举扑灭
伦巴第联盟。如果这个计划成功,教皇将对他俯首帖耳,
英格兰和
法兰西也要匍匐在皇帝的脚下,已经被
十字军摧毁的
拜占庭更不必说,皇帝将成为整个欧洲的主宰。
但是随后
布雷西亚攻城战的失利,让顽强的伦巴第同盟重新鼓起了对抗皇帝的勇气,教皇也送来了新的支援。腓特烈二世和教皇的缠斗继续下去,直到1241年
蒙古人来袭的时候,腓特烈二世仍然拒绝去组织军队抵抗,而是继续忙于对北意大利的经略。
但就在科特努瓦战役中的表现来看,这很可能是腓特烈二世的欺敌之策。一旦
速不台和
拔都率军抵达德意志的腹地,腓特烈筹备的庞大军队将猛扑上去,与蒙古人发起殊死的战斗。
假设没有
窝阔台的暴毙,我们将可以看到当时欧洲第一名将腓特烈·罗杰与亚洲第一名将速不台的对决。速不台拥有更丰富的军事经验,但腓特烈二世与他一样擅长运用闪击和奇谋。蒙古军队数量可能会比总动员的帝国军略多,但帝国军装备精良,且更适应在
巴伐利亚和
奥地利的丘陵与密林中作战。这一场巅峰对决未曾出现实在让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