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3.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墓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历史沿革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秦始皇陵陵墓修建。当时的丞相
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
章邯监工。第一阶段是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此阶段为修陵工作的初步设计和实施;第二阶段是从统一全国至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死葬骊山,大规模的修建工程都是在此阶段完成的,在此阶段陵园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第三阶段从秦二世继位至“赦骊山徒”(前208年),秦二世对秦始皇帝陵的后续工程进行营建。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开始修建兵马俑坑;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工;秦末,
项羽入关时被焚毁,俑坑坍塌,陶俑、陶马均被压碎。
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开始勘查秦始皇陵。
1974年3月,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一号兵马俑坑。
1975年08月,国务院决定在秦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博物馆。同年11月,陕西省文化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处成立。
1976年夏天,在考古勘探时发现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同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动工建设。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
遗址格局
秦始皇陵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千米,外城周长约6.3千米。秦始皇陵陵区发现大小形状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为:一个中心、一条轴线、围绕中心的内、中、外三个不同层面。
一个中心,即始皇陵冢;一条轴线,即以陵墓的封土为中心向东、西伸展,通过内外城垣的东、西门阕、独立双阕、司马道等,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陵园的方向坐西面东;三个层面,即分内层、中层和外层。
内层为内城垣以内的区域。此区又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陵冢所在处,陵冢的四周分布着一些大型陪葬坑;北区又分为东、西两半,西半部为寝殿、便殿等地面建筑区,东半部为陪葬墓区。
中层为内、外城垣之间的外郭城区。此区又可分为东、西、南、北四小区。东区分布着一些大型和小型的陪葬坑;西区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一些陪葬坑、陪葬墓、园寺吏舍基址;北区发现大面积的附属建筑基址;南区尚未发现遗迹、遗物。
外层为外城垣以外的陵域,是一个方圆约为50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一般被称为陵区。外城垣的东侧发现百余座小型马厩坑、17座陪葬墓、一组兵马俑坑。外城的北侧发现有铜禽坑、府葬坑及鱼池建筑群基址。外城的西侧发现有石料加工场遗址、窑址及修陵人墓地等。外城南侧有防洪堤。
主要建筑
秦始皇陵
【主词条: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封土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周长1390米,高76米。封土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内城的中部有条东西向的隔墙把内城分为相等的南北二区,北区的中部又有条南北向的墙把其分为东西两部分。陵封土位于内城的南区。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米。内外两城均系夯土筑成,墙基宽8米,现只有内外城南墙的局部仍高出地表2~3米,其余仅存墙基。内外城四面均有门,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面二门,中部的隔墙上一门。陵区内外留有大量的秦代遗迹遗物。
在现存的陵封土北侧约50米处有一大型地面建筑基址,南北长65米,东西宽约55米,上面堆积着大量的瓦片及红烧土遗迹。在此遗址的北侧约100米处,先后发现了四处建筑基址,它们东西成单行排列,其中以2号建筑基址保存完好,它分为主体和门道两部分。主体部分南北长19米,东西宽3.4米,残存的夯土墙高0.26~0.4米。门道长5.3、宽1.6米。门道两侧的墙壁残高0.8~1.05米,台阶以青石砌筑。
铜车马坑
铜车马坑位于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处,东西长7米,南北宽2.3米,距现地表深7.8米。坑的底部及四壁铺砌枋木,上面搭盖棚木,形成一个长方形盒状的木椁。两乘铜车马面西,一前一后置于木椁内。车均为双轮、单辕,前驾四匹铜马。车上各有铜御官俑1件。车、马、俑的大小均为真车、真马和真人的二分之一。铜车马通体彩绘,出土时色彩已大部分剥落。车马的较具齐全,马身上的装饰华丽。
兵马俑坑
兵马俑坑位于陵园东门外约1千米处,今西杨村西南。是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
一号兵马俑坑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长230米,宽62米,距现地表4.5~6.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俑坑的四面各有五个斜坡门道。两端的门道较大,长15~20米,宽3.8~6.6米;南北两侧的门道较小,长12米,宽1.6~4.8米。俑坑座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的平面布局是: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长约60米,宽3.45米的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条东西长约180米,宽约2米的边廊。在四面长廊的环绕下有九条东西向的过洞,每条过洞长180米,宽3.6米。过洞与过洞之间以夯土墙作隔。四面长廊内排列的是步兵俑,过洞内是战车和步兵俑相间排列。总计约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是以战车和步兵组合的长方阵。
二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约20米。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距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边有四个斜坡门道,西边五个,北侧两个斜坡门道。坑的平面布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位于坑的东北角,即曲尺形的顶部,平面近似方形(26.6×38米),其四面各有一条长廊,中部有四条东西向的过洞。四周环廊内排列的是立射式的弩兵俑,过洞内是蹲跪式弩兵俑;第二单元位于俑坑的右半部,东西长52米,南北宽48米。其东西两端各有一条长廊,中部有八条东西向过洞。长廊内没有俑,过洞内排列着64乘战车;第三单元,位于坑的中部,东西长6.8米,南北宽16米,有三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内排列着战车、步兵和骑兵;第四单元,位于坑的左侧,东西长50米,宽23米,亦有三条东西向过洞,里面排列的全是骑兵俑。以上四个单元合起来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构成曲尺形的军垒。
三号兵马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两坑相距约25米。其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距现地表深4.8米,面积为520平方米。坑的平面布局比较特殊,东边有一斜坡形门道,进门后正面有一车马房,内有战车一乘。车马房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条长廊。左侧长廊的西边有一厢房,右侧长廊的西边有甬道、前厅、后室等部分。长廊、厢房、甬道、前厅、后室等部分内的武士俑,作夹道式排列,计有陶俑68件。三号俑坑是统帅一、二号俑坑军队的指挥部(古称军幕)。
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其构筑方法,是先挖成土圹,再筑起一条条过洞与过洞之间的夯土隔墙。在隔墙的两侧及坑的四壁树立一根根的木柱,柱端承托着枋木,以构成井字形的木框架。在木框架及夯土隔墙上一根挨着一根的搭盖棚木,棚木上再依次覆盖席子、红胶泥土、黄土,从而形成坑顶。坑顶上再没有其它的木构建筑。坑底以砖铺地。坑内的空间高度约3.2米。把陶俑陶马放进坑内后,即把门封堵,这就变成了完全封闭的地下军事营垒。
陪葬墓
陪葬墓位于马厩坑的西侧5~10米处,共计17座。墓穴均为东西向,南北单行排列,间距2~15米。清理的8座中有斜坡道方圹墓2座,带斜坡道和竖穴天井的洞室墓6座。葬具均为一棺一椁。8座墓中,有一座未见人骨,棺中只有一柄铜剑;其余7座墓中的人骨,只有一具骨骼完整,其余六具身首和肢体分离,当为肢解而死。完整的一具骨骼的上下颚左右交错,亦似死于非命。七具骨骼为五男二女,其中一人约为20岁左右的青年女子,其余年龄均在30岁左右。
马厩坑
马厩坑位于秦始皇陵外城垣的东侧约350米处的上焦村西,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象征宫廷的厩苑。共发现马厩坑93座。这些坑分作南北向的三行,排列密集有序。已清理的陪葬坑有三类:马坑,跽坐俑坑,俑马同坑,坑均为竖穴土圹。
刑徒墓地
刑徒墓地位于始皇陵外城的西南角,距封土约1600米的赵背户村西。它是当年埋葬秦始皇陵园修筑者的地方。共发现两处,一处早年已破坏殆尽;另一处保存较好,探出小型墓93座,清理了其中的42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一般长1.1~1.76米,宽0.5~0.76米,距现地表深0.2~0.76米。多数墓坑内有尸骨二至三具。死者基本上都是男性青壮年。
文物遗存
秦始皇陵陵区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秦始皇陵遗址内出土有石材、瓦当、板瓦、筒瓦、铜铺首、铁构件等。在陵封土的西北角内外城之间亦发现有大片地面建筑遗址。 此遗址内出土刻有“乐府” 二字的错金银铜钟、两诏铜权、铜雁足灯残件和刻有“丽山飤官”字样的陶壶盖、陶器残片以及瓦当等大量遗物。
兵马俑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三个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7000余件。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铍、矛、戈、戟、殳、弩机以及大量的箭镞等。大部分兵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刃锐利,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
马厩坑出土马骨架34具,跽坐俑9件,陶罐、陶盆、陶灯以及铁锸、 铁镰等遗物124件。 有的陶盆内还存有谷子和秸草朽迹。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中厩”“三厩”“大厩四斗三升”、“左厩容八斗”等文字。
陪葬墓中有牛、羊、猪、飞禽类骨骼以及金、银、铜、铁、陶、玉、蚌、贝、漆器、丝绸残迹等约200件遗物。
刑徒墓地发现18件刻有文字的残瓦片。
历史文化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秦庄襄王之子。因出生于赵地邯郸,姓赢,名政,亦称赵政。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六国统一,秦始皇建立了一统天下的郡县制君主专制大帝国。
李斯
李斯(?一前208),字通古,秦朝大臣,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李斯为秦始皇陵的设计者。
研究价值
秦始皇陵布局缜密、规模宏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秦兵马俑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文物,为研究秦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实物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些珍贵的秦代文物一同构成了体量巨大、类型繁多、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且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文物保护
1956年,秦始皇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0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5月1日起,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开始施行。
旅游信息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临潼区以东3.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
旺季:3月16日~11月15日08:30-17:00(闭馆时间18:30)
淡季:11月16日~次年3月15日08:30-16:30(闭馆时间18:00)
自驾
从西安市区出发,可以沿着西安绕城高速前往,在兵马俑出口下高速,然后按照指示牌行驶即可到达博物馆。
公共交通
地铁+公交:从西安市区乘坐地铁9号线至华清池站下车,然后换乘公交613路或602路到达兵马俑博物馆。
公交:从西安市区乘坐游5(306)路、914路或915路公交车直达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