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湖北省宜昌市辖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大坝库首。东与夷陵区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接壤,西临巴东县,北接兴山县,总面积227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秭归县户籍人口35.92万人。截至2023年末,秭归县辖8个镇、4个乡。
历史沿革
西周前期,为楚子
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春秋中期,属
楚。战国后期,称归乡。
汉元始二年(2年),置秭归县。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秭归郡,改秭归为长宁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改长宁为秭归。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
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置
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归州。
宋,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十六年(1279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
夷陵州。十年(1377年),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归州为
直隶州,隶
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为
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秭归县,隶属
荆南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隶属
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隶属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
1958年,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年,改属宜昌专区。
1992年,宜昌地区和宜昌市合并,成立宜昌市,秭归县隶属
宜昌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5年10月,撤销归州镇、新滩镇和屈原乡,设立屈原镇和香溪镇。原新滩镇和屈原乡所辖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仓、鲁家河、仙女坪、袁家岭、九龙、高峰、双龙12个村划归屈原镇。原归州镇和屈原乡的白果园、高姑坪、贾家店、云雾垭、庄屋岭、羊来洞、肖家垭7个村划归香溪镇。
2001年1月,撤销芝兰乡,划归周坪乡。撤销文化乡,划归郭家坝镇。香溪镇更名为归州镇。
2009年4月,周坪乡更名为九畹溪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末,秭归县辖8个镇、4个乡:
茅坪镇、
归州镇、
屈原镇、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九畹溪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梅家河乡、磨坪乡,共12个社区、167个行政村、1097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茅坪镇长宁大道1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秭归县,位于
湖北省西部,
长江西陵峡两岸,
三峡大坝库首。介于北纬30°38′~31°11′,东经110°18′~111°0′之间。东与
夷陵区(原宜昌县)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
巴东县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
兴山县峡口、高桥。东西相距66.1千米,南北相距60.6千米,总面积2274平方千米。
地质
秭归,在湖北地质构造中,自西向东横跨秭归向斜和黄酸背斜西翼,县境南部为香炉山背斜。县内地层出露较全,最老的地层为距今25亿年前后形成的崆岭群,相继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等,以古生界寒武系至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分布最广。
地形地貌
秭归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县境内为巫山余脉盘踞,层峦叠嶂,岩高谷深。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本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川流不息,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气候
秭归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山峦起伏,高低悬殊,气候复杂,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秋季节多阴雨,盛夏酷热期短,雨热同季,冬暖少雨雪。
2017年,秭归县年平均气温17.1℃,年总降雨量1535.4毫米,年总日照时数1271.0小时,年总蒸发量810.5毫米,无霜期285天,雷暴日数32天,轻雾180天,大雾8天,结冰日数3天。
水文
秭归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溪河网布,水资源较为丰富,长江横贯县境64千米,有常流溪河135条,分别汇入长江南北的8条水系注入长江,江南有清港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江北有龙马溪、香溪河、良斗河、泄滩河,形成以长江为骨干的“蜈蚣”状水系。
土壤
秭归县,按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分为7个土类、14个亚类、46个土属、194个土种(有的土种又分为2~3个变种)。
植被
秭归县,原生植被早已荡然无存,代之以人工植被和天然次生植被。分为6个大类、12个亚类、25个群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秭归县境内河流长度247.8千米,总流域面积2032.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3.7%,年平均径流量32.77亿立方米。共有水库20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6座,小(2)型水库12座,承雨面积1101.82平方千米,总库容9022.3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949.3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127公顷。
土地资源
2019年,秭归县耕地22330.75公顷(33.50万亩),耕地以坡耕地为主,平地较少。园地27931.16公顷(41.90万亩),林地151649.21公顷(227.47万亩)。草地124.93公顷(0.1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794.45公顷(14.6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707.47公顷(4.06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551.81公顷(15.83万亩)。
生物资源
秭归县,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油料、烟叶、蔬菜等7类96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籽、花生、芝麻为主,烟叶以烤烟、晒烟为主,另有魔芋等作物,蔬菜40余种。动、植物有野生动物12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林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种。森林植物资源1502种,其中常见乔木400种。有珍稀古树22种173株,有银杏、水杉、珙桐等颜危植物23种,国家保护植物57种。
全县已记录到水产品资源的共有127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鲷、鲍、青、草、鲢、鲤、鲶、鳗、鲟等21种,溪河鱼类有马口、乌鳞、白甲、桃花瓣、土鱼等。
矿产资源
秭归县,矿产资源较丰富,全县共发现有矿产地及矿点71处,已知矿种以沉积型矿产为主,有煤炭、岩金(伴生银)、赤铁矿、硫铁矿、铜、锰、铅、锌、重晶石、磷、石膏、硅石、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饰面灰岩、方解石、花岗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页岩、砖瓦用页岩、建筑用砂、高岭土、地热、油气等25余种。已做过地质勘查工作,查明一定资源储量的矿种有煤炭、金(伴生银)、赤铁矿、铜、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页岩、砂岩、建筑石料用灰岩、花岗岩、饰面用灰岩、石膏、
硅石、方解石、重晶石、砖瓦用页岩、建筑用砂等,其中煤、水泥用灰岩、岩金、赤铁矿、硅石、页岩、高岭土资源量较丰富,在宜昌市区域内占据重要地位。经50多年地质普查与勘探,探明了一定的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不少的矿种已开采利用,为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秭归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是湖北省黄金主要产区之一。
人口
截至2023年末,秭归县户籍总人口35.92万人,同比下降0.7%。其中:乡村人口27.14万人,城镇人口8.78万人;男性人口18.52万人,女性人口17.40万人。60岁以上人口9.3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5.99%(公安口径)。全县人口出生率4.16‰,死亡率9.07‰,自然增长率-4.92‰,出生婴儿性别比107.9(卫生计生口径)。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秭归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4.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3%,增速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2.1、1.3、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8%。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16.6%、6.9%、14.6%、2.7%、6.6%。
2023年,秭归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11.4%(属地权限)。其中,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7.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2.9%。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建安工程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5.1%;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下降38.2%;其他费用投资同比增长37.7%。第一产业投资额同比下降71.1%;第二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15.7%,第三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16.2%。
2023年,秭归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39亿元,同比增长1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3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税收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1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35亿元,同比增长4.7%。
第一产业
2023年,秭归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9%。粮食播种面积34.14万亩,同比增长0.09%。粮食总产量8.46万吨,同比增长2.4%,其中夏粮总产量1.66万吨,同比增长2.1%;秋粮总产量6.80万吨,同比增长2.5%。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84万吨,同比增长2.8%,其中油菜籽产量1.32万吨,同比增长3.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5.02万吨,同比增长2.1%;烟叶产量0.32万吨,同比增长8.4%;药材1.46万吨,同比增长19.1%。
2023年,秭归县肉类总产量4.82万吨,同比增长2.5%,其中猪肉产量4.56万吨,同比增长2.4%。生猪出栏57.88万头,同比增长4.3%;家禽出笼86.90万羽,同比增长1.2%。
第二产业
2023年,秭归县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利税总额同比增长25.3%,其中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1%。全年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
2023年,秭归县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0.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同比增长42.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同比下降5.8%。
第三产业
2023年,秭归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5.0%,零售业销售额增长8.4%;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0.2%,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4.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同比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9%。分经营地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0%;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9%。
2023年,秭归县外贸进出口总额12.94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出口额12.91亿元,同比增长24.5%;进口额376.92万元,同比下降82.4%。
截至2023年末,秭归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6.91亿元,比年初增加23.78亿元,增长10.2%;其中个人存款219.79亿元,比年初增加26.84亿元,增长13.9%。各项贷款余额245.57亿元,比年初增加43.77亿元,增长21.7%。
2023年,秭归县保险公司保费总收入6.22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9.4%;寿险保费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8.2%。保费总支出2.02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财险支出1.21亿元,同比增长8.5%;寿险支出0.82亿元,同比增长8.3%。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秭归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8所,在校学生30449人,专任教师2427人。其中,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0169人,专任教师1014人;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2210人,专任教师186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12386人,专任教师877人;幼儿园26所,在园幼儿559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4人,专任教师26人。参加高考人数1515人,上二批线1035人(含上一批线375人),本科上线率68%。
科学技术
2023年,秭归县专利授权量256件,其中企业6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03件,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为0.99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培育高新后备企业第一梯队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7家,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对象共4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58亿元,占GDP比重10.5%。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秭归县在文化和旅游局登记的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39.90万册。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19场次,惠及群众20.8万人次。组织企业参加全国露营大会、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现场推介活动10余场次。举办2023屈原故里纳凉季启动仪式暨“和平精英”秭归合作赛,发布“纳凉地图”,首批26个清凉“打卡点”面世。举办2023“乐莫乐兮”文化旅游季暨三峡秭归橙花节。配合央视拍摄大型交响诗《碧水长歌颂端阳》。
国家一级文化馆:秭归县文化馆
国家一级图书馆:秭归县图书馆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秭归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6个,其中医院4个、疾病预防中心1个、卫生院11个、诊所80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148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6.9张;卫生机构人员数2335人,卫生技术人员207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81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3.2人;注册护士1086人,其中卫生防疫人员174人。
体育事业
2023年,秭归县举办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火种汇集暨火炬传递启动仪式、湖北省第十四届龙舟大赛、湖北省滑翔伞冠军赛、2023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国际篮联“3×3”挑战赛及女子系列赛、2023年全国“篮校杯”篮球比赛女子组预赛、2023年湖北省大众拳击锦标赛、2023年秭归县第一届桨板公开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秭归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43万人;农村居民养老保险16.5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42万人;工伤参保2.9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27万人;失业参保2.3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际参保27.12万人。全年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14566人,其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474人。
交通运输
截至2021年,秭归县公路总里程5850千米,其中国道133.71千米,省道211.58千米,桥梁331座/20815.8延米,隧道20座/15762延米。路网密度240.56千米/百平方千米。境内干支流航道里程134.2千米(其中长江干线航道64千米,支流航道70.2千米)。城市公交2条/20辆,城际公交2条/38辆,出租车88辆,城乡客运班线17条/110辆,通村客运车辆76辆。行政村通公路比重100%、通村客运比重100%。
沪蓉高速(
宜巴高速)、S68
三峡翻坝高速公路、
348国道武大线、S255兴五线、S363太泄线、S457高水线、S458两磨线、S481两梅线穿过秭归县。
2023年,秭归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4.16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1623805万吨千米,同比增长33.4%;旅客周转量9903万人千米,同比增长23.5%。年末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4561千米,其中等级公路4527千米。
历史文化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通过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使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形成一种传统。
2006年5月20日,
端午节(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3。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屈原传说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屈原传说,以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为中心,周边延展至归州、周坪、沙镇溪、泄滩等乡镇流传。题材丰富,其中包括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景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已收集到屈原传说91则,故事情感浓烈,撼人心魄,神奇浪漫,想象丰富,内涵深邃。
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I-47。
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
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湖北省秭归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长江峡江号子以高亢、浑厚、雄壮、有力为特征。音乐旋律与内容融为一体,音调多与语言声调结合,它行腔自由舒展,节奏、速度视具体活路即演唱时所从事的劳动而定。是劳动群众集体创造的生命乐章,为峡江地区最富凝聚力、最具标志性的一种文化符号,显示出独特的民俗学、音乐史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008年6月7日,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98。
风景名胜
秭归县境内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1个。
屈原祠
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1976年7月,因
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迁建至归州,更名为“屈原祠”。因
三峡大坝建设,新建屈原祠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有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秭归新县城,占地面积约500亩,主要内容包括以屈原祠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以及屈原文化艺术中心、崆岭纤夫、战国铜马车、骚坛遗韵及雕塑、牛肝马肺复制、滨水景观带等景点。
地方特产
秭归夏橙
秭归夏橙是1970年代从四川引进,经区域栽培,表现较优,主要有伏令夏橙,无核伏今,奥林达、康贝尔、卡特,福罗斯特夏橙等品系,但种植面积最多的是伏令和无核伏令夏橙为主。果皮色鲜,橙黄至橙红色,皮较薄。果肉肉质脆嫩化渣、香浓味甜、汁多、少核或无核,耐贮运。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秭归夏橙”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秭归桃叶橙
秭归桃叶橙,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秭归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秭归县土壤多属砂壤土、紫色页岩土或泥质岩土,土壤肥力中等,适宜种植橙子。秭归桃叶橙,春梢叶狭长似桃叶,故名“桃叶橙”,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150克左右,果面橙红光滑,脐部有印圈。果皮薄,肉质细嫩化渣,风味浓,富香气,含糖量一般在13%左右。
2008年7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秭归桃叶橙”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秭归脐橙
秭归脐橙,湖北省秭归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秭归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培柑橘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故里写下了《桔颂》名篇。1995年4月,秭归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
秭归地处长江西陵峡畔,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长江三峡河谷地区,风景秀丽,气候独特,土壤适宜,空气清新,水质洁净,植被丰富,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就了秭归脐橙皮薄色鲜、肉脆汁多、香味浓郁、酸甜可口的优良品质。
2006年6月2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秭归脐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屈乡丝绵茶
屈乡丝绵茶,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秭归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秭归县土壤多属砂壤土、紫色页岩土或泥质岩土,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0.5-2.1%,pH值5.5-5.6,适宜茶树生长。屈乡丝绵茶外形条索紧秀均匀,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鲜叶柔软、持嫩性特强;用手拉断叶面,断面银丝万缕银光闪闪;其内质则更为佳品,高香持久、清香纯正、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味绵长,叶底明亮悦目,色、香、味、形四佳。
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屈乡丝绵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著名人物
屈原
屈原,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
屈原镇屈原村)人,楚国诗人、政治家。是一个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留下《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诗歌20多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
王兆翔
王兆翔,秭归县郭家坝镇旧州河人。1900年肄业于汉阳枪炮学堂。后留学日本就读士官学校。学习期间,与
蔡锷、
唐继尧交往甚密,加入
孙中山组织的
同盟会。辛亥革命,应蔡锷邀请任
云南讲武堂步兵科长。
杜镇远
杜镇远,秭归县新滩北岸下滩沱人。1914年毕业于
唐山交通大学(现
西南交通大学),被誉为我国铁路的伟大建设者,是继
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巨擘。曾担任杭江、浙赣、滇湎和粤汉各铁路局局长兼工程师。
荣誉称号
2019年3月,秭归县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19年8月,秭归县入选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20年6月,秭归县入选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2020年7月,秭归县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10月,秭归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2020年11月,秭归县入选湖北省双拥模范城。
2021年1月14日,秭归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1年1月18日,秭归县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4月,秭归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1年5月,秭归县入选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9月,秭归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0月,秭归县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2年5月,秭归县入选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
2023年12月,被公示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拟表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