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祠记》是清代文学家刘大櫆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歌颂一名普通士卒勇于牺牲、保护城邑人民的功德事迹,又用了一半篇幅指斥那些平日养尊处优,大敌当前,只会开门迎揖的官僚们,并引出议论,“贵士而贱民”,无视百姓的辛苦流亡,百姓才会造反。结论为“亡明天下者,百姓也”,正是这籥记叙文的可取之处、深刻之处。这篇散文行文绵密,笔触流畅,特别是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引申出一番道理的写法,仍可供今人仿效。
作品原文
窦祠记
桐城县治之西北有窦祠1,邑之人所建,以祀蜀人窦成者也。明之亡,流贼将破桐城2,成有救城功,故邑人戴其德3,而建祠以祀之也。
当是时,贼攻城甚急,不可卒下4。贼时去时来,巡抚安庆等处部将廖应登5,率蜀兵三千人为防御。时贼不在,应登将兵往庐州6,经舒城7,方解鞍憩息,而贼骑突至,遂劫应登去。贼顾谓应登曰:“今欲诱降桐城,汝卒中谁可遣者?”应登曰:“宜莫如窦成。”贼问成:“若能往否?”成许之,无难色。贼遂以二卒持兵夹成8,拥至城下,使登高阜9,呼城守而告之。成谛视10,见所与相识者,乃大呼曰:“我廖将军麾下窦成也11,贼胁我诱若令降,若必无降!若谨守若城,且急使人请援。贼今穿洞,洞皆石骨不可穿12,计穷且去矣!”夹成之二卒,猝出不意13,相顾惊愕,遂以刀劈其头,脑出而死。自是守兵始无降贼意,益昼夜谨护城,而密使人之安庆请援,援至而城赖以全。
当明之季世,流贼横行,江之北鲜完邑焉14,而桐以蕞尔15,独坚守得全,虽天命,岂非人力哉!成本武夫悍卒,然能知大义,不为贼屈,捐一身之死,以卒全一邑数万之生灵16,有功德于民,则庙而食之宜矣17。彼其受专城之寄18,百里之命19,君父之恩至深且渥也20,贼未至而开门迎揖者,独何心欤?夫以一卒之微,而使一邑之缙绅大夫21,莫不稽首跪拜其前,岂非以义邪?又况士君子之杀身以成仁者哉22!吾观有明之治,常贵士而贱民23。诵读草茅之中24,一日列名荐书,已安富而尊荣矣,系官于朝,则其尊至于不可指;而百姓独辛苦流亡,无所控诉。然卒亡明之天下者,百姓也。后之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县治:县级官衙所在地。
2.流贼:此指明末农民起义军。
3.戴:尊敬、感激。
4.卒(cù):同“猝”,匆促,马上。
5.安庆:府名。治所在今安徽安庆市。部将:部下的将领,此指一般将领。
6.庐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
7.舒城:县名,属安徽。
8.兵:武器。
9.阜:土山、土堆。
10.谛(dì):注意,仔细。
11.麾(huī)下:部下。麾,旗。
12.石骨:中心是石头。
13.猝(cù):突然。
14.鲜:少。
15.蕞(zuì)尔:小貌。
16.卒:最终、终于。生灵:犹“生民”,即百姓。
17.食:指献上祭品。
18.专城:古时称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意思是一城之主。亦指州牧管辖范围。寄:寄托。
19.百里:指一个诸侯国。《论语泰伯》:“可以寄百里之命。”命:使命。
20.渥(wò):浓郁。此处意思为深厚。
21.缙绅:官员。说见《阳曲傅先生事略》注。
22.士君子之杀身以成仁者哉:士君子杀身成仁的行为比窦成的行为还要崇高。
23.士:封建社会统治阶层中知识分子的通称。学以居位曰士。
24.草茅:在野,没入仕。
白话译文
桐城县城的西北有座由本县人兴建的窦祠,是用来祭祀蜀人窦成的。明朝覆亡的时候,流寇眼见要打破桐城县城池,窦成有救护城池之功,所以县里人感戴他的恩德,就建祠来祭祀他。
那时,流寇猛烈攻打桐城,桐城设防坚固,一时不能攻克,流寇时来时去。巡察镇抚安庆等处的将军廖应登,率领三千四川兵前来守护桐城。当时流寇不在城下,应登便率兵赶赴庐州,途经舒城,刚刚解鞍下马稍作休息,流寇的骑兵突然来到,立即把应登劫走了。流寇扭头看着应登说道:“如今想诱使桐城人投降,你的部卒中可派谁前往?”应登说:“没有比窦成更合适的人选了。”流寇问窦成道:“你能前往吗?”窦成应允了,脸上没有丝毫为难的样子。于是流寇就派两个兵士手执兵器押着窦成,把他拥到桐城墙外,让他登上一个土丘,向守城的人喊话劝降。窦成仔细看了看,见守城的人群里有自己认识的人,就大声喊叫道:“我是廖将军部下的窦成。流寇胁迫我诱降你们,你们一定别出降啊!你们要严守你们的城池,并速速派人外出请求援兵流寇想挖掘地道破城,可地道里全是石头打不通,没有办法就要撤围离去啦!”押护窦城的那两个士卒,没料到突然出现这意外情况,面面相觑地愣了一会儿,立即举刀劈向他脑袋,窦成头裂脑出而死。从此守城士卒打消了开城出降的念头,更加小心地日夜守护城池,同时又暗中派人赴安庆求援,援兵赶来而桐城得以保全。
明朝末叶,流寇胡作非为,大江以北很少有不被攻破抄掠的城邑,而惟独桐城凭借这小小的城池,坚守之后得以保全,这虽说是靠了上天的眷注,难道与人力没有关系么?窦成原本是个强悍的大兵,却能深明大义,不被敌人屈服,捐弃自己一条生命,最终却保全了一城数万人的生命,对桐城人来说是有功德的,那么为他建祠献祭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些领受使命、扃荷守城守土重任的达官显贵们,蒙受的君王恩宠深厚优渥,可是流寇未到他们却早早开门迎降,这是什么居心呢?以一个兵卒的卑微身分,能让一城的官宦士绅,无不跪拜在他面前叩首致敬,这难道不是因为他能舍身取义么?更何况士人君子若能杀身成仁,岂不更该享受如此的礼遇了吗?我观察明代的政治,向来尊崇士大夫而鄙视小民百姓。乡野中的读书人,一旦名列荐举人才的公牍,就安享富贵荣华了。居官朝廷,就会尊贵到不准人们晶头论足的地步,而平民百姓却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没有申诉的地方。然而最终灭亡明朝的,却是这些小民百姓。后世做君主的,可要以此为借鉴啊!
创作背景
明末
李自成、
张献忠等领导的诸路农民起义军,纵横天下,攻城夺府,为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的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本文所写的主要人物窦成则是站在起义军的对立面的,从今天的认识来说,他当然只可称得上是明王朝覆亡中的一位殉道者;但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看待,则无疑是位刚烈之士,是死节的忠臣。他以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全城人民免受兵革之祸,有功德于地方,人们才会筑祠祭祀,使之年年岁岁受到地方长幼的香火供奉。而作者也正是出于对其义举的钦佩与尊敬,有感而发,才满怀敬意地写了这篇文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散文虽属杂记体,但其实是一篇传论式的文章。作者通过对一位普通士卒机智应敌、勇于牺牲,终于保全了城邑和人民的事迹的记叙,深入地探究了明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指出明代统治者“贵士而贱民”,无视百姓死活,百姓才起来造反,最后得出结论:“亡明天下者,百姓也”。从而表现了自己对历史兴废所作的深沉的思索。
文章开头一段,犹如全文的序言,概括地介绍窦祠的位置及立祠的缘由。在桐城县治西北,有一囱窦祠,是纪念四川窦成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将要攻破桐城时,窦成有挽救和保全桐城的功劳,人们感激他的恩德,便修筑了这座祠堂来纪念他。第二段进一步展开,详细叙述了桐城被围和敌我双方相持不下,乃至长期处于危急之中的形势,叙述了地方守将被俘及敌方征求人选以便诱降桐城的过程。当守将暗含机关,有意推举窦成去当此重任,以保全城池时,窦成明知自己必死无疑,却当即答应,面无难色。来到城下,乘押解者尚未醒悟,即以慷慨激昂、简洁明晰的语言,明确揭破敌方的阴谋,并告知敌方攻城中的种种困难,晓示守城将士以御敌方略。最后自己终于以身殉国,而敌军也终于未能攻下桐城。这节叙述,用酣畅饱满的笔墨,着重描绘了窦成赴难的从容,应敌的帆变和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娓娓讲出,不加渲染,却绘声绘色,如闻如见。整段叙述波澜曲折又一气贯通,将一位探明大义、慷慨赴难的英雄形象写得高大而丰满。
文章第三部分是议论,也是全篇的重心所在,作者由窦成的殉国而引出许多感慨,用对比的方法进—步说明窦成死难的可贵之处:“成本武夫悍卒,然能知大义,不为贼屈,捐一身之死,以卒全一邑数万之生灵,有功德于民”,所以“以一卒之微,而使一邑之缙绅大夫,莫不稽首跪拜其前”。较之那些平日深沾君恩,养尊处优?待大敌当前,为苟全性命,只会开门迎揖的官吏们,其品格的高尚何啻万倍!但是统治者却“贵士而贱民”,令“百姓独辛苦流亡,无所控诉”,终于揭竿而起,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作者不由十分感叹:“亡明之天下者,百姓也。后之为人君者,可鉴矣。”这节议论,痛快淋漓,对比深刻,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爱憎感情溢于言表,在读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对任何时候的政治家来说,都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近代学者
刘师培曾指出,在恫城古文家中,“惟海峰稍有思想”(《
论文杂记》注语)。从本篇对历史兴废的深沉思索来看,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本篇叙事议沦,神气疏荡,兼有
司马迁《
史记》中人物列传和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的许多特点在内,显示出一种气肆才雄,波澜壮阔而又峭硬厚重的风格。
名家点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程达《续古文观止》:文章叙议结合,先简略叙述了明朝未年士兵窦成舍身救城的英勇事迹,再进一步展开议论,指出“贵士而贱民”是明朝覆亡的根本原因。作者认识到历代兴衰更替的根由,强调民本主义思想,这是极有见地的。
作者简介
刘大櫆(1698~1780年),清安徽桐城(今枞阳)人,桐城文派领军人物。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遂“退而强学栖迟山陇间”。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他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颂德、妆点“盛世”,也不多指斥时政、揭露现实黑暗,代表着下层正统知识分子的一般思想状况。他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著作有《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