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士章士钊(1882——1973年)的故居,51号宅院,位于史家胡同中部。是章士钊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住宅。2012年7月,因违规施工被市文物局执法队叫停。但施工方并未停工,而是顶风作业。市文物局将公布对这起违规施工的调查结果。
故居简介
爱国人士章士钊(1882——1973年),于1949年11月举家由沪迁京,开始住在
朱启钤先生家中,1959年
周恩来总理探望时发现居住拥挤的问题,便亲自出面解决,当时章夫人选中了
史家胡同51号院。
故居格局
建筑信息
该宅原为三进
四合院,章先生一家住前两院,将第三进院落分出去,由北面
内务部街另辟门。现存建筑
坐北朝南,
广亮大门一间,硬山顶合瓦皮条脊屋面。一进院大门西侧有倒座房五间,硬山顶合瓦皮条脊屋面,北房为三开间的过厅,后出廊,硬山顶筒瓦过垄脊屋面。二进院正房三间,前廊后厦,两侧带有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硬山顶筒瓦过垄脊屋面,
抄手游廊连各房。院内四隅种有海棠、苹果等果木,优美宜人。正房内的木装修颇为精美,北面抱厦部分的隔扇由两座八方
屏门组成,其顶部为一个楼阁式书橱,上带朝天栏杆,书橱由西面次间内的一架楼梯上去。室内还有一槽碧纱橱。
章士钊先生去世后,该宅由其女
章含之及女婿
乔冠华居住。
现有状况
现在该院南半部分为好园宾馆,北半部为单位宿舍。
53号宅院在51号之西,该宅为一
坐北朝南的三进
四合院,现存建筑形制是,大门居中,已改为两扇铁门,东侧有倒座房三间,西侧两间。一进院正房三间,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两侧耳房各两间,东侧墙有一扇门可通51号一进院。二进院落为一过渡庭院,院内种植花木。三进院有正房三间,两侧各带耳房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三间左右各带耳房一间,各房均带前廊,硬山顶筒瓦过垄脊屋面,室内花砖铺地。现为宾馆。 55号宅院在53号之西,为一
坐北朝南三进
四合院,现已分割为两部分,南半部为55号,北半部即第三进院现为
内务部街44号。
现存建筑
现存建筑形制为,
广亮大门一间,硬山顶合瓦清水脊,门前一对
抱鼓石,门扇有铜包叶。门内有一字影壁,上有砖雕清代和亲王题诗。影壁东侧有一段廊子,廊东侧为一小跨院,内有南房两间。大门西侧有倒座房九间,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北面一殿一卷式
垂花门通二进院,院内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且北面带有耳房两间,均为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
抄手游廊连接各房,廊子上带有倒挂楣子。
第三进院
第三进院有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抄手游廊连接各房,均为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并带排山沟滴。现在为单位宿舍使用。以上三院均为北京市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之争
2011年7月21日中午,
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
章含之的女儿
洪晃通过微博自曝已将“
史家胡同51号”还给了外交部,并称最终法院指定评估公司评定总维修费用80万,由外交部支付。至此,经法院调解,
洪晃与外交部的“
史家胡同51号”之争终有定论。
洪晃将在15天时间内搬离。据介绍,早在2009年,其母亲
章含之过世不久,拥有
史家胡同51号院产权的外交部,连续三次发通知要求租住在该院的
洪晃腾出房屋。
洪晃同意搬出,不过,要求外交部支付该院30年的维修费。原因是,自
乔冠华去世后,外交部作为房东没有对这个房子进行维修。所有维修费用由她支付。双方未能协商成功。
此后,外交部起诉洪晃,北京东城法院受理此案。
洪晃自称:“这官司我知道我肯定输”。
对这个即将离开的
史家胡同51号院子,
洪晃说:“这个院子对我最重要的东西我都有了,就是我的记忆,这个谁也拿不走。”
外交部对此事没有回应。
故居被拆
事件经过
2012年6月23日,
洪晃通过微博透露,“刚刚得知坏消息:挂着文物保护牌子的
史家胡同51号居然全部被拆掉了。”由于在保护范围内进行超范围施工,且未按规定在施工前办理相关手续,7月6日上午,市文物局执法队给
史家胡同51号院章士钊故居的施工单位下达了停工令。
原状毁坏
因没有房产证,2011年7月,
洪晃从“
史家胡同51号”腾退。2012年6月23日,洪晃通过微博曝出“
史家胡同51号”被拆。文保人士
曾一智看到
洪晃的微博后,于6月25日和7月1日两次到现场探访。而后,
曾一智又通过比对历史照片发现,院内已有部分文物:如院内有房屋的门槛不见了,车库的后墙被拆,并可见拆下的旧砖。
曾一智随即向
北京市文物局执法队举报,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称施工方违反修缮方案,破坏文物。
据
曾一智介绍,她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后,得到了
北京市文物局对该修缮方案的审批意见:
史家胡同51号是名人故居,维修工程应保持其历史风貌,应严格遵循文物修缮“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等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组织实施。在工程施工中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及文物、人员安全。开工前请及时按规定办理各项工程手续。
下停工令
市文物局执法队赵建明表示,施工方没有办开工手续就擅自开工,7月6日上午,市文物局执法队已给施工方下达了停工令。赵建明还表示,将组织专家前往
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故居,到现场认定是否严格按照修缮方案施工。
后续发展
2011年7月,因违规施工被市文物局执法队叫停。但施工方并未停工,而是顶风作业。从7月8日早上起,
史家胡同51号院已停止施工。下午3点半左右,市文物局请的几位老专家进入51号院,实地查看了解情况。市文物局将公布对这起违规施工的调查结果。
据附近居民介绍,51号院从7日晚上开始关闭了大门,不允许其他人进入。
寓所详解
史家胡同51号
王之鸿
史家胡同属
东城区朝阳门地区,是
东四南大街从北往南数的第七条胡同,自西向东沟通东四南大街和
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即称“史家胡同”;据传,因胡同内住有史姓大户而得名,胡同内原有“史可法祠堂”。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胡同南侧的“
京华”和“官学大院”两条小胡同并入;“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八条”,后恢复原称。
史家胡同51号,旧时的门牌是24号,在胡同西段北侧,
坐北朝南,原是一座三进
四合院。章士钊入住之时,认为房屋太多,一家人住不了,遂将第三进院分出,在
内务部街南侧另辟街门,形成独立院落。于是,
史家胡同51号就形成一座二进
四合院。街门面南,为“
广亮大门”①,大门内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1985年拆除),大门西侧的6间倒座南房和3间北房构成一进院,倒座南房最西边的两间是车库,临街开有车库门;北房是过厅②,为硬山筒瓦箍头脊。二进院有正房和东、西厢房各3间,院内有
抄手游廊环绕;正房左右各有耳房1间。正房的内部装修为清代式样:北部抱厦部分的隔扇由两座八方
屏门组成,屏门顶部有一个楼阁式书橱,上有朝天栏杆,西里间屋有一架楼梯通向书橱,室内还有碧纱窗。院内栽有海棠、苹果等树木,环境幽雅。
1960年,章士钊入住此院;辞世后,其女
章含之、
乔冠华(曾任外交部部长)夫妇在此院居住。
1984年1月10日,
东城区人民政府将
史家胡同51号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号秋桐,
湖南善化(今
长沙)人。清末任
上海《苏报》主笔,协助
黄兴筹建“
华兴会”。
辛亥革命后,先后任《民主报》主笔,
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曾主编《甲寅》周刊。1933年起在
上海做律师,并任
上海政法学院院长、
冀察政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务参政会参政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著有《长沙章氏从稿》、《为政尚异论》、《逻辑指要》、《柳文指要》等。
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2月,章士钊作为“
上海和平代表团”(由颜惠东、章士钊、
邵力子、
江庸等组成)成员,以非官方的身份赴
北平作试探性商谈,4月,章士钊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
北平和平谈判,双方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宣告破裂,章士钊去了
香港。9月,章士钊回到北平参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月,章士钊全家从
上海迁至北京,开始住在
东四八条54号(今111号)。
东四八条的房产系
朱启钤之女
朱湄筠所有。1953年,
朱启钤全家也迁至此宅。朱、章两家人口都很多,章士钊夫妇及其子女住得比较拥挤,且有寄人篱下之嫌。1959年,
周恩来总理到东四八条探望章士钊,了解情况后,便亲自出面为章士钊联系解决住房。结果是章士钊的夫人相中了
史家胡同51号。
关于人物
在当年的
新文化运动中,章士钊属于旧文化的维护者,但他与新文化的代表人物胡适,却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演绎出一段文坛佳话 :
二人照了一张合影,在照片的背面又各题诗一首。章士钊写的是白话诗——“你姓胡,我姓章;你讲什么新文学,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你不攻来我不驳,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给你,总算老章投了降。”胡适写的却是旧诗——“但开风气不为师,
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
注:
①
广亮大门,是
北京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宅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②过厅,也称腰厅,即:中间一间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
③二爨,指东晋碑刻《爨宝子碑》和南朝宋碑刻《爨龙颜碑》。
在一般人心目中,章士钊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多姿多彩:革命者、报人、政论家、高官、律师、社会名流。年纪稍大些的人,大约都知道毛泽东与他的关系非同一般。其实这里面,还有个著名的“毛泽东还帐”的故事。
1920年,毛泽东为了筹备
湖南共产党的成立,又想援助一部分同志去
欧洲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目较大的钱款。一时无法筹措,就想起了章士钊,请他帮忙。不久,章士钊即筹集了2万银元,全部交给了毛泽东。解放后,毛泽东的秘书每年
春节都送上两千元给章士钊先生,说是主席来还帐。章士钊十分不安地说:当时的银元是募集来的,我自己也拿不出这笔巨款。毛泽东却说,这是用我的稿费给的一点生活补助,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章士钊先生在北京的住所。文章选自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名家宅院》。
章士钊的一生色彩斑斓。从清代秀才,到
上海《苏报》主笔;从
辛亥革命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到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从
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先生对
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