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国际(the Fourth International),托洛茨基分子的国际联合组织,全称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1938年由流亡海外的苏联领袖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创建,以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国际相抗衡。自1953年起,第四国际发生过几次分裂,后来世界上有个别国际托派组织,如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派、朗贝尔派等仍继续沿用这个称号,主要分布于西欧和美洲。一般提到第四国际是指统一书记处派。
组织介绍
第四国际于1938年9月由
苏联的
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组成的国际性联合组织。又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自称第四国际。L.D.托洛茨基于1929年被苏联驱逐出境后,创办《反对派公报》,建立国际左翼
反对派组织。
1933年
阿道夫·希特勒在
德国执政后,国际左翼反对派认为
斯大林主义已经完全控制了
共产国际,而共产国际已经完全堕落了,因而左翼反对派宣布他们的活动方针不是对共产国际进行改革,而是同它决裂,准备筹建第四国际。第四国际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危机。主张实行“不断革命”和“
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
30年代后半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冷战时期其力量有较大发展,主要分布于
西欧、
北美和
拉丁美洲。1953年以后该组织多次发生分裂。2000年后在
亚洲发展较快。
历史沿革
早期
列夫·托洛茨基于1929年被苏联
驱逐出境后,创办《反对派公报》,建立
国际托派组织,号召各国的支持者留在共产党内作为一个左翼反对派以“纠正”党的路线。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托洛茨基认为受斯大林主义支配的共产国际已不可救药,宣布他们的活动方针不是对共产国际进行改革,而是同它决裂,认为苏联需要一场
政治革命切除官僚专权集团这个
恶性肿瘤,并开始筹建第四国际。
最终于1938年9月在
巴黎举行第四国际成立大会,宣布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托洛茨基为大会起草了题为《资本主义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过渡纲领》)的文件,宣称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不仅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开始有些腐烂了”。人类现阶段出现的危机是“革命领导的危机”,第四国际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危机。他主张实行“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终而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他反对“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的划分,认为这是一种
孟什维主义。托洛茨基提出“过渡纲领”,即根据
十月革命的经验,提出从怎样计算工时,维护工人的基本权益到建立劳动者政府的一系列过渡性的要求。
壮大期
国际
托派在其兴起(30年代初期)以后的十余年里伴随着世界革命高涨而一度壮大,例如在
比利时、法国、美国等
发达国家都有一定力量,在
智利、
古巴甚至有好几年争取到了左翼力量的多数(智利托派甚至参与了
总统大选,提出十分激进的纲领)。
30年代后半期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冷战时期其力量有较大发展,但直到90年代“
苏东剧变”事件之前,国际托派一直是一个规模不大但十分活跃的派别,有着人数虽少但思想力量很大、仅仅在
局部地区拥有
显著优势的特点(例如在
斯里兰卡)。
据托洛茨基日记,在30年代中期,第四国际分子约有3000多人。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的托派约有750人。在遥远的
中国,1931年聚集起500多人的
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包括前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和一批中等干部)。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托派兴起时的大致规模。二次大战极大地损伤了第四国际的多数支部,因为托派也积极参与了各种反压迫斗争因而被迫害。
在
欧美和
拉丁美洲,托派思想和活动却渐渐复苏。1968年的法国
五月风暴即深受托派思想及其活动的影响。而第四国际的组织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飞速发展,其法国支部人数
增长数十倍,
英国支部曾多达一千多人。
70年代托派的传统核心据点第四国际法国支部开始派出人员投入
法国总统大选,尽管得票率很小,但造成很大轰动和社会影响。出于欧洲的
阶级矛盾和
阶级斗争的评估,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派”(这是长期以来最正统也最大的一个国际托派)的主要负责人、
社会活动家和
理论家曼德尔曾说,七、八十年代的
资本主义欧洲已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
客观条件。但为何事实上并未出现新的欧洲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这是值得第四国际分子乃至所有左翼社会主义分子反思的。
分裂与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四国际内以巴勃罗为首的一部分领导人认为工人
民主革命在很长时间内难以真正成功,所以主张第四国际各国支部打入所在国的共产党和其他工人党活动。
以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领导人坎农为首的一部分人反对这种主张。这场争论最终导致1953年时第四国际分裂为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和第四国际
书记处两个国际。后因很多组织在打入共产党活动时受到损失,第四国际书记处内巴勃罗的主张不再占主导,加上新的形势发展,促使了第四国际国际书记处和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合并,此后的第四国际也因其
领导机构而被人称为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或被称为第四国际(之前重新统一的)。
不过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内以大卫·诺斯、希利为首一小部分人不赞同统一,他们继续以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ICFI)的名义活动活。第四国际国际书记处的波萨达斯派则在1962年脱离第四国际国际书记处,建立第四国际(波萨达斯派)。
1965年,巴勃罗领导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倾向”同第四国际分裂,成立了第四国际革命马克思主义倾向。该国际后来在1995年并入第四国际。
1979年,莫雷诺领导的
布尔什维克派脱离第四国际,后来发展为第四国际—
托洛茨基主义派(Trotskyist Faction - Fourth International)和第四国际—国际工人联合(International Workers Unity - Fourth International)。
21世纪
相对过去而言,90年代“苏东波”事件发生初,第四国际力量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1995年后经过十年左右的反思和整合后反而取得了更大的发展。2000年后,在
亚洲的发展较快,在
菲律宾、
孟加拉国、
印度尼西亚等均有了第四国际的活动。
2003年,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召开第15次世界代表大会,会上通过新章程,决定更改
领导体制,
权力机关仍为世界代表大会,世界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国际委员会代行职权,第四国际的
执行机关是执行局,执行局负责一些日常运营事宜,但不能做重大决定。不过很多
托派仍沿用统一书记处来称呼它。同时,会上还讨论了从西方工人运动、原
社会主义国家的
资本主义复辟到
同性恋、
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世界政治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
2010年2月,第四国际第16次世界大会在
比利时召开。来自世界各大洲大约6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另外还有许多非成员组织的代表也应邀参加了大会。第四国际这次世界大会,是在资本主义
金融危机背景下召开的,其目的在于统一认识,并提出要积极参加世界上左派的多元政治讨论,继而在拯救资本主义世界“文明危机”的旗帜下,建立反对
资本主义的
左翼党派。
泡沫化
泡沫化与理想化
诚然,托洛茨基在临死前留下遗嘱“我坚信,第四国际必胜”,但他所言的“第四国际”与其说是一个不变的
政治组织,毋宁说是一种必胜的历史前景(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不相信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正如当年托洛茨基盼望并力促群众性的
社会革命、以推动
无产阶级先锋党的革新和前进那样。
相关争论
第四国际(USFI)在进入21世纪后,其多数派逐步开始走与激进的生态主义者、
女权主义者和同性恋
平权运动等“反资本主义”力量融合的倾向。为此第四国际的一些支部纷纷与别的一些左翼政党、组织合并,如
丹麦的第四国际成员加入了
红绿联盟,
巴西社会主义民主趋势加入了卢拉为首的
巴西劳工党,
葡萄牙支部联合其他激进左翼组织组成左翼集团,
意大利支部参加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2008年的国际委员会也倡导成立反资本主义类型的政党。
受此大
环境影响,第四国际最大的支部
法国革命共产主义者同盟(LCR)解散并与其他激进左翼组织一起组成
法国新反资本主义党(NPA)。新反资本主义党刚成立的时候有9000多名党员,但该党成立后随之陷入尖锐的派别斗争中,其纲领比起革命共产主义同盟来也温和了很多。
一部分极力主张建立“广泛性左翼政党”的党员甚至分裂出来加入法共为首的左翼阵线。新反资本主义党在2012年的法国大选中惨败,党员也分崩离析,减少到仅2100人(2015年)。
与之相似的还有
巴西支部、
墨西哥支部(革命工人党)的惨败,为此,
美国社会主义行动党等一些组织和个人大力批评第四国际当前的建党战略,并认为第四国际主流的
建党方针已经背离
列宁主义。
少数派认为应主要建立革命的反资本主义政党,应使党在真正的工人革命中得以壮大,而不是去依靠同一些
改良主义激进组织的联合来壮大自己。即使处于
革命的需要,尤其是建立工人阶级
统一战线的需要进行联合,革命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应该在联合组织中丧失自己的独立思想主张和组织体系。
多数派和少数派在
希腊局势上也产生了巨大分歧。多数派主张其希腊支部希腊
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组织—斯巴达克斯能加入
激进左翼联盟积极合作,而希腊支部则坚决主张应大力支持其所参加的
希腊反资本主义左翼阵线。并认为希腊激进左翼联盟长期沉溺于
议会斗争,在废除
债务等问题上含糊其辞,事实上已经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为此希腊支部主张应在希腊动员广泛的工人革命并营造双重政权形势,并积极主张希腊退出欧盟。
少数派组成了第四国际革命马克思主义派,参与组织有法国新反资本主义党内的反资本主义与革命派、
加拿大社会主义行动、
美国社会主义行动、希腊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组织—斯巴达克斯、
爱尔兰社会主义民主、墨西哥统一社会主义者同盟、
西班牙的革命反资本主义左翼、
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同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