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战争

民国时期粤军与桂军之间爆发的两次战争

粤桂战争是指1920年至1921年粤军和桂军之间爆发的两次战争,均以桂系军队失败而告终。

战争背景
1918年5月,广州护法军政府从大元帅制改为政务总裁制后,在七位政务总裁中,孙中山唐绍仪居留上海,唐继尧在昆明,留在广州的四总裁,伍廷芳林葆怿较少参与政务,所谓政务会议实际难以举行,军政府的日常事务由主席总裁岑春煊打理,桂系首领陆荣廷则处在幕后,成为军政府实际的太上皇。参加军政府的各派各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张,只是因为联合应对北洋系的需要,才维持着形式的统一。
桂系以客卿身份得“护法”之便而在袁世凯败亡后占据着广东。广西贫瘠,广东富庶,桂系在广东享受了种种好处,乐不思归,且态度居高临下,不知持重,提出“以粤养桂”,以征服者自居,各级官僚多用桂人,为政苛刻,滥征税收,重重盘剥,与民争利,“虽前清豁免之粮,亦勒令缴纳”;骚扰地方,军纪废弛,倡赌倡烟,流毒甚烈,“鸦片烟勒种遍地,乡人求免,反遭其祸”,从而激起广东绅商和民众的强烈不满,桂系因而与广东地方势力积累下重重矛盾,也在广东民间引发了“仇桂”心理。驱逐桂系、“粤人治粤”的呼声渐起,给其时蛰居上海的孙中山创造了重返广东另开新篇的可能。
孙中山对于被迫离开广东,而由桂系把持军政府,他自然不甘听任。在双方表面维持、相安无事之余,孙中山实际正在考虑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并决意与桂系决裂,再开新局。1919年8月7日,孙中山致电护法国会,认为不法武人“借国会所授之权,以行国民所深恶之政治,移对付非法政府之力,以残虐尽力救国护法之人,毒害地方,结连叛逆,欺骗国会,蔑视人权”;声明“决不忍以之共饰护法之名,同尸误国之罪。兹特辞去军政府总裁一职,以后关于军政府之行动概不负责”。虽然军政府政务会议立即致电挽留,但孙表示“文志已决,义不再留”。29日,孙中山又致函护法国会两院议长林森和吴景濂,表示“鉴于两年来经过之事实及南中不法武人最近阴谋之真相,觉护法之希望,根本已绝,万无再与周旋之余地”,希望“先将军政府取消,使不致为群盗所居奇”。留在广州的护法国会议员多为国民党出身,他们虽然派系林立,与孙中山的关系有亲有疏,但在反对桂系控制军政府、为国民党谋取发展地盘方面则是基本一致的。在孙中山的号令下,国民党议员在护法国会提出对岑春煊的不信任案,迫其于10月27日提出辞职。此举最后虽未成事实,但国民党议员主导的护法国会实际已与军政府处在对立状态,从而动摇了军政府继续维持的基础。
继护法国会向军政府发难,桂、滇两系又因驻粤滇军统率权问题而生龃龉。驻粤滇军有二个师,其统领李根源因为与政学系的关系较为密切而亲近军政府(政学系是军政府在政治上的支持者),岂料桂系仍不放心,还想进一步掌控滇军。1920年2月,广东督军莫荣新委任与唐继尧无甚关系的杨晋出任滇军师长,使唐颇为恼怒。军队本是军阀的命根子,桂系此举触动唐继尧的敏感神经,使他对桂系生发恶感,立即改令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李烈钧统领驻粤滇军,确保其控制权,并对军政府采取不合作态度,使军政府权威大受影响。国民党方面随之借机与唐继尧商议将护法国会和军政府从桂系控制的广东迁至昆明另起炉灶的可能性,桂系此举实在是表现轻率而得不偿失。
1920年3月29日,军政府政务总裁兼外交、财政总长伍廷芳不辞而别,离穗去港转沪,还随身带走了数额不菲的关余款项。伍廷芳此举不仅影响到军政府的声望,更使军政府因缺钱而难以运转。4月11日,军政府政务总裁林葆怿辞职。4月25日,唐继尧、唐绍仪、伍廷芳正式宣布脱离军政府,军政府总裁去其大半,已不足决策的法定人数。与此同时,国民党组织护法国会议员离粤赴港转沪,众议院正、副议长林森褚辅成、参议院议长吴景濂与三百多国会议员先后离去(他们之中的大半都到了上海,并在5月间决议护法国会迁往昆明),护法国会议员亦去其大半,“护法”的法理依据成了问题。伍廷芳、唐继尧、林森、吴景濂相继发表通电,以军政府政务会议不足法定人数而否认其法定效力,提出其“所有一切政治行动,当然无效”。为了应付此等不利局势,军政府匆匆召集留粤议员集议,推举孙光廷为参院主席,陈鸿钧为众院主席,补选熊克武温宗尧刘显世为军政府政务总裁,以使军政府的运作在名义上具有法理有效性。但参加选举的国会议员人数本就不足法定,而被推举的熊克武、温宗尧、刘显世实际又未就职,广州军政府还是处在十分尴尬的地位。
随着形势的发展对桂系渐趋不利,居留上海的孙中山频频动作,一方面在政治上否认广东军政府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布置军事讨桂行动,企望由政治和军事两方面打击桂系,为回粤再度开府创造条件。6月2日,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及唐继尧的代表李烈钧在沪会议。次日发表宣言,责广州“政务会议成立以来,徒因一二人所把持,论战则惟知拥兵通敌,论和则惟知攘利分肥。以秘密济其私,以专擅逞其欲,遂有所谓五条办法者。护法宗旨,久已为所牺牲,犹且假护法之名,行害民之实”;宣示“自当同心戮力,扫除危难,贯彻主张”;声明军政府移昆明办公,广州方面的“一切命令行动,及与北方私行接洽之事,并抵押借款,概属无效。所有西南盐余及关余各款,均应交于本军政府。在军政府移设未完备以前,一切事宜,委托议和总代表分别接洽办理”。7月24日,孙、唐、伍、李在上海再次会议,并在28日发表宣言,表示“倘有违背护法救国主张,复假借名义,以谋个人权利者,不问南北,不问派别,当与国民共讨之”。随后,部分到昆明的护法国会议员在8月7日集会,罢免了岑春煊的职务。护法阵营内部已然决裂,但昆明的对外交通不便,唐继尧实际上也不愿军政府和国会迁到昆明,在自己的地盘上养着太上皇,致其统治碍手碍脚(因为唐继尧对护法国会迁滇不积极,护法国会一度又决定迁往重庆,但因四川内战重起,计划告吹。不久,讨桂战争胜利,护法国会遂重回广州),孙中山继续革命的立足点仍然只能放在广东,而要重回广东,就要解决桂系的问题,为此,孙中山着手发动武力讨桂的行动。
孙中山作为“讨桂”主力运用的军事力量,是其时驻扎在闽南漳州龙岩一带的粤军陈炯明部。陈部原为广东省长朱庆澜的警卫军,约有二万余人,1918年春以援闽粤军的名义进驻闽南,其后陈驻节漳州,经过两年多的整训发展,具备了一定实力,也是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可以依靠的惟一嫡系武装力量。为此,孙中山将邓铿许崇智等派到这支部队任职,并多方为其筹饷筹械,力图直接掌握这支部队并寄予厚望。但因陈炯明为驻闽粤军的直接领导人,部队各级军官多为其指派,故陈炯明对部队的影响力超过孙中山,部队实权基本控制在陈炯明手中,因此,与其说驻闽粤军是国民党的部队,不如说是陈炯明的部队。对于这支部队的使用,陈炯明和孙中山的想法实际是不同的,孙中山希望陈回师广东,驱逐桂系,重新建立国民党的根据地,但陈炯明却不愿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行动,以免有损自己的实力,妨碍自身今后的地位和发展。所以在直皖战前,当孙中山认为“讨桂”时机已经成熟,数次动员陈炯明率部回粤“讨桂”时,陈炯明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朗,一再推脱,迟迟其行。
战争起因
直皖战争的爆发为陈炯明部回粤“讨桂”创造了时机。直皖战前,北方的直系和南方的桂系虽分处“正统”和“护法”的不同阵营,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直、桂双方实际达成了默契,彼此暗中互相支持。桂系知其在粤不得人心,为维持其在粤统治,有意寻求与直系合作,共同对付国民党。桂系首领陆荣廷认为:“直系如得胜利,时局庶有转机,我辈夙主联直,尤应乘时利用,援应直系,自属应有之义。”北方的直皖战争打响后,桂系大将、粤督莫荣新随即部署在广东的桂军移师潮汕,出兵闽南,名为“讨伐”属于皖系的闽督李厚基,实则意在消灭对桂系控制广东构成威胁的陈炯明部。1920年8月,在桂系的督促下,岑春煊代表军政府下令分路攻闽,以桂军沈鸿英为总司令,靖国军方声涛为左路司令,桂军刘志陆为中路司令,浙军吕公望为右路司令,林葆怿率海军配合作战,力图一举荡平闽南。与此同时,在上海的孙中山认为机不可失,遂派朱执信廖仲恺等到漳州,向陈炯明反复说明形势,陈明利害,并联合闽督李厚基(孙此时已有建立粤皖奉三角反直同盟的考虑),由其向陈部拨发相当数量的军费和军械,促其回师广东。而陈炯明此时亦感觉其部长期驻在闽南,四面被围,发展空间有限,不易得到外援,既为李厚基所疑,亦为桂系所忌,不如回到广东,另谋发展,故同意孙中山的回师计划。他派叶举、邓铿、许崇智分任中、左、右路总指挥,自闽南发兵回师广东。8月12日,陈炯明发出粤军誓师回粤通电称:“全军同仁,忍无可忍,乃不得已全体宣誓,冒死杀敌,救我粤人,粉身碎骨,实有荣光。”
战争经过
第一次战争
因为桂系在广东数年的统治不得人心,陈炯明部回粤得到广东各地民军的呼应和支持,且陈炯明以“粤人治粤”收揽人心,进展比较顺利。8月中旬粤军回师,18日占潮安,20日占汕头,粤军在潮汕地区立下了稳定的根基。9月初,唐继尧和谭延闿分别派出滇军和湘军自西、北方向增援粤军,与东面的粤军共同构成了对广州的三面包围态势。唐继尧且致电陆荣廷,态度强硬地令其速撤驻粤桂军,“还政粤人”。
9月上旬,粤桂两军先是在河源激战,随后在惠州形成胶着。此时各路民军纷起,形势对桂系不利。9月16日,虎门要塞司令邱渭南在朱执信的策动下宣布独立。18日,陈炯明对莫荣新发出最后通牒,令桂军在两个月内退出粤境,桂系军政官员一律免职,并限岑春煊在双十节前离开广州。民军首领李福林与广东地方实力派首领、广东警察厅长兼江防司令魏邦平合作,在广州河南宣布独立,广州桂军已处在四面楚歌之境。在粤军的军事压力下,陆荣廷先还企图“弃惠州各县,麇集省城,稍养锐气,分守兵工厂,俟我桂军到齐肇庆,以全力分路进攻”。但形势的发展已不容陆荣廷的拖延之策,9月28日,陆荣廷被迫致电广东方面,表示“为保全地方计,即请粤省诸公公同筹议,妥速选举贤能,继任督军,以维治安,而息纷扰。除陈炯明倡乱逞私,不能交付,此外无论何人出担粤事,桂军在粤一日,无不尽力维持。……一俟粤局底定,桂军即当全数调回,以符不争利权之初心,而顾全唇齿之本旨”。
为了避免粤、桂两军交战殃及广州市面安定,广东地方士绅出面调停。9月29日,广东省议会议长林正煊面见莫荣新,讨论善后办法。莫虽然知晓桂系已难在广州立足,但仍反对陈炯明接任粤督。林正煊遂与李福林、魏邦平等推举海军次长、广东人汤廷光接任粤督。但莫荣新又节外生枝,索要200万元的巨额开拔费,表示非如此桂军不能撤离。10月初,广东各界维持和平会决定筹款50万元付与桂军,俾其早日撤离。此时粤桂两军在东江前线对峙,莫荣新认为战局有望维持,故又出尔反尔,不愿交权,声明“凡驻粤各军安顿结束事宜,一日未能妥洽,本督军照常维持,断不敢稍弃权责”。又提出以沈鸿英督粤,桂军留两师长期驻粤,陈炯明部退回闽南,广东承认陆荣廷为两广巡阅使的方案。桂系此举无异于继续维持其对广东的控制,引来粤军上下的一致反对及同仇敌忾,双方战火重开,21日粤军攻占惠州,兵临广州城下,桂系方觉大势已去,不能不准备退出。24日,陆荣廷、岑春煊、林葆怿、温宗尧等以护法军政府总裁名义联名发表通电称:“即日自决辞去总裁,解除军府职务,以期回复国家原状,而减愆由于万一。自今以后,当局应从全国军民愿望,依法召集国会,遵循法轨,与民更始。西南诸省亦应顾念全局,迅速促成统一,妥筹善后,苏息民生。”莫荣新则于26日“率同将士宣布取消自主,粤事应听中央政府主持。……一面派出代表切实磋商,一面迭电前方各军相机撤回,赶办收束。兹为保全粤民,减免战祸起见,于中央政府未任专员以前,先率将士让出广州市区,所有维持地方治安事宜,应由粤民所举之新督军负此责任”。随后,莫荣新入广州沙面英国领事馆暂避,马济、林虎收容桂军残部撤离广东。
10月28日,粤军进驻广州,结束了桂系对广东四年多的统治,但陈炯明并不承认先前广东各界推出的汤廷光为督军,孙中山为得到陈炯明对其回粤开府的支持,于11月1日通过广州军政府驻沪办事处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主持广东军政事务,陈炯明从此成为广东的实际统治者。
第二次战争
桂系军阀兵败退出广东回到广西后,并不甘于就此蛰伏广西,对他们而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如何供养自己属下的部队。与富庶的广东相比,广西是贫瘠之地,每年的岁入不过二百余万元,军费支出却占到收入的近半,这还不包括在广东的部队。当广东的桂军退回广西后,军费开支远远超过广西每年的岁入总额,向外扩张实为桂系军阀不得不为之举。何况当经历了广东相对富裕的生活之后,桂军上下对被迫退回广西亦多抱怨连连。所以,桂系在退回广西后无日不在谋划重回广东,并为此而力图得到北洋系的支持。
对于南方阵营内部的分化以及桂系的动向,北洋系自然是乐观其成。从大总统徐世昌到国务总理靳云鹏再到他们背后的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等,都对孙中山在广东重组政府与北方抗衡非常不满,力图打消,而桂系为自身利益而通款北方,当然为他们所喜,正可借此支持桂系反攻广东,推倒孙中山政府,实现南北“统一”。1920年10月30日,北京政府致电曹锟、张作霖及各省督军,表示“西林(岑春煊)引退,军府收束,并经分电西南各省取消自主,由中央分别接管,是军府已将西南统治之权归还中央,统一时机完全成熟,亟应及时妥筹办理,以资收束”。12月29日,北京政府任命陆荣廷为粤桂边防督办,1921年1月9日任命谭浩明为广西督军,5月任命陈炳焜为梧州护军使,摆出了支持桂系与孙中山对抗的姿态。此后,桂系与北洋系信使往还,联络密切,北洋系允诺给桂系以实际的财政和军械支持,从而也对刚刚在广东重新开府的孙中山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促使孙中山下决心对广西采取军事行动。
1921年5月11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先讨桂而后北伐,掌握对北洋系斗争的主动权。北京政府则企图利用粤桂矛盾,挑动桂系攻粤,坐收“统一”之利。桂系在败退广西后颇思回粤,又得到北京政府的支持,自然对攻粤颇为积极。6月13日,陆荣廷下达攻粤令,以林虎、沈鸿英、马济、陈炳焜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路司令,由广西出动,分路进攻广东南路、北江、钦廉、肇庆,总兵力有六七万之众。面对桂系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西南阵营各省为自身利益计,对讨桂态度趋向一致,孙中山得以大总统名义号令各军,展开讨桂战争。他以陈炯明为讨桂军总司令,率许崇智第一路、魏邦平第二路、叶举第三路会攻梧州;翁式亮第四路、黄志恒第五路、何国亮第六路出击钦廉;李烈钧率滇、赣军自湖南攻桂林,谷正伦率黔军自贵州攻柳州,形成合击桂军的态势。与孙中山有隙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对此次出师亦态度积极,发表通电称:“桂贼无状,先开兵衅”,“炯明将率三军,保障乡土。……歼除桂贼,以拯救粤人。”
6月20日,粤桂两军在桂东南的粤桂门户——梧州一线展开战斗,粤军士气高涨,连获胜利,对梧州形成包围之势,除了海军之外,粤军还出动了当时少见的空军助战。梧州防卫司令卓伟民、桂军游击司令刘震寰战前即与广东方面有所接洽,此时决定倒戈。25日,陈炳焜见事无可为,放弃梧州,次日粤军进占梧州,打开了入桂的东南大门。与此同时,李烈钧指挥滇军与赣军自湖南出兵桂北,于7月13日占领桂林,打开了入桂的东北大门。驻贺县的桂军沈鸿英亦发表通电称:“自治为近日潮流所趋,联省即将来统一之计”,“鸿英勉循军民之请,即于7月10日就救桂军总司令之职,脱离陆氏命令,与粤军一致行动,并从省议会诸君之后,厉行自治,而与西南各省联合一气,共奠国基。”孙中山认为沈鸿英是势蹙归降,惟其人“反复无常”“万难深信”,指示李烈钧控制桂林,对沈保持压力。而沈鸿英此举确非真心投附粤方,实为在粤方大军压境时的缓兵之计,他既未与陆荣廷真正脱离关系,而且还在9月间派代表赴岳州谒见吴佩孚,表示输诚投效。
桂系自广东退回广西后,陆荣廷的威望受到严重影响,首领地位已经动摇,上下失和,将相猜疑,内部矛盾渐起,影响到桂系内部的军心和团结。在这种情况下,陆荣廷不仅不能有效地整合内部关系,反而轻率决定发动对粤战争,而实际上桂军的作战意愿并不强,统兵将领为保存实力亦不愿力战,当战事初步失利后,桂军不能坚持,显出分崩离析之势,粤军则乘胜而击,扩大战果,各地民军纷起响应,使战争很快呈现出一边倒的势头。桂军先后失守梧州、桂林后,各部纷纷自谋出路,脱离桂系,粤军兵锋直指南宁。陆荣廷于无可奈何之下,7月22日与谭浩明发表通电,称“因年老病衰,久思息影,……倾接总司令沈鸿英等通电,主张自治,荣廷夙持爱民主义,乐于赞同,当即电饬该总司令等维持本省治安,勉负完全责任”;自身“解除兵柄,引退林泉,一切军民各政,概不与闻”。此后,陆荣廷、谭浩明、陈炳焜等及追随他们的桂军残部退居桂南龙州。23日,粤军不战而入南宁。9月下旬,粤军各部进逼龙州,桂军无力抵抗,30日粤军克龙州,陆荣廷、谭浩明、陈炳焜等逃往越南。
战争影响
在粤桂战争中,虽然粤军兵力并不较桂系为优,但却进展顺利,平定了广西,实现了两广统一,扩大了广州政府的势力范围与影响力,并使孙中山得以集中力量筹划北伐统一事业,但讨桂战争也使陈炯明的实力大为增长,对孙中山的离心倾向日渐发展。8月8日,陈炯明进入南宁后,即利用他“全权办理桂省军事善后事宜”的有利地位,成立广西全省善后督办处,除了在广西的粤、滇、黔、赣诸军均归陈节制外,他还收容散落桂军,扩大自身实力,军事力量渐趋其顶峰时期。陈炯明还在南宁召集广西省议会和各县代表会议,讨论“广西和平秩序及改造方法”,并在8月18日致电浙江督军卢永祥,支持他“先定省宪,以树民治之期,进制国宪,以图统一之效”;“拟请各省区代表集沪开议,协立大法,付诸国民公意”的主张,请卢“领衔通电全国,定期在沪开会。届期当派代表出席,敬随诸公之后”。陈炯明的如此主张与孙中山企望通过北伐实现统一全国的宏图显有距离,孙中山仍然面临着整合己方阵营内部关系的艰巨任务。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