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之门》是2008年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大恒,解淑萍。本书作者根据亲身的经历,讲述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的方向。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的书,这是一本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的书,这是一本教育的魔法书。
在他眼中,教育的原则无外乎四个字——因材施教。聪明也许是天生的,但优秀必定是教出来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学生有多聪明。而是要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他桃李满天下。却是个谦虚的教育者,他把教育的成功归功于与同事们的倾力合作,在荣耀与掌声背后,是数十载教育智慧的积累,是无数个教育细节的汇集,他的教育艺术充满智慧与乐趣,他深谙教育对人的品格的重要性,也细心呵护每个孩子水晶般的童心,尽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引向充满光明的未来。
他所带过的八中少儿班历届高考成绩都颇为引人注目,只学习4年就完成小学五年级至高三8年学习任务的1 4岁小孩子高考平均成绩超过北京本科一批录取线一百多分是平常之事。以2007年为例,他班的30名学生高考平均成绩638分。其中9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余学生高考分数全部超过
全国重点大学第一批录取分数线,两名班中年龄仅13岁的学生成绩并列第一为687分。
从他所任教的八中少儿班走出的毕业生98%在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步入社会的相当一部分人已走上领导或关键岗位,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获得的国内外科研奖项屡见不鲜。
对女儿的教育浓缩了他多年的教育理念,他的女儿18岁被教练带到美国打排球,在教练离职的情况下,竟然一个人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顺利读完大学,获得绿卡留在美国。
他就是北京八中有着37载教育经历的赵大恒老师。本书就是讲述这个成功的教育者是如何为每个孩子打开通往精英世界的大门。
作者简介
赵大恒,从教37年,曾在农村中学、214中学,北京八中普通班、实验班任教。现为北京八中超常实验班负责人,北京市人大代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赵大恒坚持素质育人的理念,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以体育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赵老师认为,教育质量好不好,不在于升学率高低,这个不是惟一的评价标准,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的艺术就在于点亮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火花,让智慧生根发芽,使他们由一滴水里看大海,由一粒沙里看世界,由一束光里看到宇宙的浩渺无垠,让他们品学兼优、充满爱心、勇于挑战、长于创新。
目录
序言一:全方 面素质造就未来精英
序言二:打开精英之门
第一章 习惯改变人生
面对习惯——从小抓起
面对无礼——不要把自己当成低级动物
面对邋遢——暗示比批评有效
面对细节——及时比延后有效
面对逃避——智取比惩罚有效
面对说谎——戳穿比简单批评有效
第二章 心态决定分数
面对分数——好心态最重要
面对低分——总结经验最重要
面对失分——及时努力最重要
面对做题——过程比结果重要
面对名次——扎实比聪明重要
面对竞争——实力比恶意得分重要
面对失败——回顾比埋怨重要
面对时间——节省比懊恼重要
面对未来——分析比盲目重要
面对复习——专注比涣散重要
面对创新——思考能力要培养
面对兴趣——带动学业的好帮手
面对课题——“不务正业”更助成长
面对创造——生活处处可更新
第三章 德商预知未来
面对周围——不要恶意猜测别人
面对得失——跟损人利己说再见
面对财产——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
面对金钱——细算与慷慨并存
面对同学——互助互爱成传统
第四章 家校培养精英
面对教育——如何做创意父母
面对创意——你也能成创意父母
面对学习——父母的心态很重要
面对牢骚——做善于倾听的家长
面对压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面对成绩——鼓励和批评要得当
面对友谊——你了解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吗
面对孩子——家长老师是战友
面对沟通——家委会是大家的家
面对困难——跟不平等说“不”
面对自私——“顺毛驴”害己又害子
面对礼貌——对孩子的指手画脚说“不”
面对关爱——惩罚有度才是爱孩子
面对感恩——在生日仪式中长大
面对平凡事——心存感恩天地宽
面对言行——重表率不说教
面对特长——重展示不忸怩
第五章 性格左右得失
面对冒险——不要逞一时的英雄
面对挑战——不要做胆怯的孩子
面对叛逆——不要一味追堵
面对恶搞——不要自己讨个没趣
面对小事——不要斤斤计较
面对口误——不要乱钻牛角尖
第六章 融合成就发展
面对成长——该玩时就要玩
面对体质——该磨刀时不要忙砍柴
面对恒心——不要轻易说放弃
面对纪律——不要求一时散漫
面对时间——不要做拖后腿的人
面对松懈——意志品质来鼓劲
面对实践——多创造正迁移的机会
面对合作——团队协作才能取胜
面对个人——在团队中实现自我
面对玩闹——多动脑分析问题
面对效率——不要制造辛苦的假象
面对落后——多从自身找原因
面对自立——孩子的事情不要帮他做
面对沟通——学会跟陌生人说话
第七章 正确 面对青春期情感
面对男生——内秀赢得尊重
面对早恋——暗示比提醒有效
面对孩子——家长也需要良性暗示
第八章 18岁女孩独闯美国
有点子不是坏事
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做积极乐观的家长
家长的特长是孩子的骄傲
该放手时就放手
学会分辨是非
让她自己做选择
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冷静应对麻烦问题
正确认识男女生交往
附录1:学生篇:我是这样学习的
附录2:赵老师:“您太有才了”——学生、家长眼中的老师
后记: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序言
2007年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实验班有30名学生参加了高考,高考平均成绩638分,其中9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同为13岁的两个班里年纪最小的考生,他们的成绩都是687分,并列全班第一,分数超过北京本科一批理科重点线156分。其中一个孩子被北大数学系录取,另一个被北大元培实验班录取。
被北大录取的6名学生中,有3名13岁的学生,1名14岁的学生,2名15岁的学生。他们分别被北大数学系、化学系、工程力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系录取。另外,今年该班还有两名学生分别被
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录取,被港校录取的学生获得了半额奖学金。
实验班的学生在历年高考中均能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招收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在当前阶段智力发展优异的学生,即智力超常儿童。我们与中科院心理所联合对学生进行认知水平、思维策略、个性水平等方面的鉴别测试。最后考进超常班的学生有些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甚至还有让老师头疼的“调皮鬼”,但其智力综合水平一定是“超常”的。我罗列考试成绩的数据,不只是想告诉大家他们考得多么好,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超常实验班的学生非常聪明是可以肯定的,但除此以外,他们跟所有的学生都一样,我们采用了各种教育方法,抓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行为习惯、个性品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财商养成等各个方面,这些方法,用在普通学生身上也是切实可行的。
不要只抓学业忽视其他我从教37年,在各种类型的学校里教过书,农村中学、普通三类校、重点学校都教过,接触过不同类型的学生,不是始终教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是始终教成绩不好的学生。37年里,我对学生的差异大概都了解了一些,这就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建议广大的老师们也应该到各类学校体验一下,然后落脚在某一个学校,就像医学院的学生都会到医院的各个科实习一样,虽然了解的不见得多么专,但对以后的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最终再将自己的专业定在某一方面,用心钻研。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把考上大学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和差的标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教育质量好不好,不在于考上多少大学,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面对一些坏习惯、道德品质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学生小的时候只要关心他的学习就可以了,长大了,其他方面如情感、思想道德认同、人际交往能力等自然就好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培养孩子应该是全方位的关注。有的家长抱负没有实现,有的家长人格有缺陷,有的家长遇事就沉不住气,这都是家长自身的问题。但是对孩子的培养上应该更加理性,不要过于功利。家长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成功之路适合不适合孩子;自己人生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适合不适合讲给孩子听,适合不适合孩子目前的年龄,孩子能不能接受。有的家长事业不太顺利,和孩子谈话时,往往会谈到社会上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总是存在一种对社会埋怨的心态,把孩子当成了他的倾诉对象。这是不对的。你的倾诉对象应该是同龄人或者层次比你高的人。孩子还小,分不清是非,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影响孩子的心态,他会觉得社会是黑暗的,自己的家长老在受委屈。这样,长大后他就会对周围的人心存怀疑,非常不利于孩子良好的人格和社会观的形成。
事实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健康阳光的人,即使是很坏的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一条不好的路。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作为社会正常的一员,在社会上能够健康地生活、立足,能够合法地生活。这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家长们无论受到了什么样的委屈都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阳光的那一面。
正确引导兴趣,助学习一臂之力高三那年我喜欢上了围棋,这跟现在的学生喜欢打游戏机、喜欢读武侠书是一个性质。老师要做的是对学生有放有收,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当孩子的精力和时间分配上出现偏差的时候,老师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绝对不能采用绝对禁止的生硬态度。
杨振宁曾经比较中美教育,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的发展是迅速的,现在社会发展了,有条件允许个性发展了。以前每个人每年穿衣服的布料都是发十七尺半的布票,用布票换成布,用来做衣服,个子高的不够用。但那时是没有条件,在如今条件相对好的情况下,更应提倡个性化的教育,这样人的潜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一个健全的社会,一方面要注意均衡,一方面要注意到特殊需要,这样每个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一个理想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尽量对每个人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的方向,造就千千万万个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