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畲族村,是深汕合作区海丰县鹅埠镇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有畲族人口57户262人,聚居在罗裙山脚,保留着畲族的传统习俗。同时也是国家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深汕合作区列为乡村振兴八大示范村之一,将按照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目标来培育打造。
简介
红罗畲族村位于广东省汕尾市
海丰县鹅埠镇西北面,是汕尾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于明末清初徒自邻县
归善(今
惠阳、
惠东一带),世居鹅埠罗裙山,保存了最原始的畲族语言、民族风情、节庆习俗,流传着民间故事,记录了畲族先民的生活。
历史沿革
红罗村祖先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惠阳畲族五姓人口分居时,从多祝迁入鹅埠镇罗裙山嶂背村居住的。据红罗村民回忆,1929年4月,在罗裙山一带闹革命的红四师离开海丰县时,红军首长徐向前看到罗裙山开满了杜鹃花,如火如荼,漫山遍野通红一片,象征着红色的烈火遍地燃起,于是将畲族村命名为“红罗村”。从此以后,“红罗村”的村名就这样叫开了。
明、清代,属惠州府海丰县杨安都万安约。民国时期,先后属海丰县第四区和第三区北镇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海丰县鹅埠乡;1958 年,属雄鹅人民公社;1959 年,属鹅埠人民公社;1984 年 1 月,属鹅埠区公所;1987 年 4 月,属鹅埠镇;1988 年,属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红罗行政村;2011 年 2 月,纳入深汕特别合作区;2017 年 9 月,纳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
人口民族
村民主要有蓝、雷、黎姓。第一大姓为蓝姓,明末清初由归善县迁至罗裙山。第二大姓为雷姓,第三大姓为黎姓,均于 20 世纪 50 年代由惠东多祝迁至罗裙山。村民均为畲族通用方言为畲语。
2020 年末,该村户籍总户数 52 户, 户 籍 人 口 252 人,其中男性 120 人,女性 132 人;80 岁 以 上 4 人, 最 年 长 者 86岁(男);实际在村人口 137 人。
经济发展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番薯、芋头、木薯、三角麦、花生、瓜菜、豆类。村民还烧炭、种松树、狩猎,以帮补家用。后村民放弃狩猎,种植柑橘、香蕉、柚子。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外出务工。
村 民 主 要 收 入 来 源 为 农 业 收入、工资性收入。村内有樟树、榕树。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萝卜糕、蜂蜜、米酒。香炉桔产于该村,果色鲜红,因多用来插在香炉上敬奉祖先而得名。经广东省果树研究所鉴定,香炉桔被列为广东省优质无病砧木种源之一。
明热公路经过该村。2000年通自来水、电、电话,2008 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1 年通互联网。1952 年秋,红罗村建起第一间初级小学,校舍面积 49 平方米。1957 年,办起 1—5 年级小学,培养了畲族蓝永青、蓝贤鑫、蓝伟雄等师范生。1958 年,上级政府在红罗村第三次搬迁的村庄建校,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成人做夜校,有小学生 9 人,中学生 3 人。1960 年,红罗村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少数民族脱盲村。1960 年,村民蓝贵银作为畲族代表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现村内有公共服务站,还有红罗图书室 1 个。
传统民居现已无存,政府统一为村民建瓦房。
历史文化
有蓝氏宗祠 1 座,始建于清代,重修于 2018 年,占地面积 20 平方米。
村口建有三山国王庙,供奉王爷。每月初一、十五,村民前往祭拜王爷。
村民在传统节日上也有自己的习惯。除夕,村民以五牲祭拜祖宗、师公。正月初一,祭祀祖宗、师公。初一早饭后(不吃斋),村民集中在神坛前祭拜三山王爷,祭品为用茅草灰染黑的粉糕。初五,以五牲祭拜祖宗、师公,意为开年更。初八,村民携五牲、香烛到祠堂,将祖图放置于公厅,由法师完成祭祀。清 明 节, 村 民 做 清 明粄, 供 奉 先 祖。 四 月 八,
村民做粉食。端午节,祭拜祖宗,吃粽子。完田节在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村民以五牲祭拜伯公、祖宗、师公。中秋,祭拜祖宗、师公。十月,以五牲祭拜祖宗、师公。尝新节,用新米饭祭拜祖宗。这个节日也叫“牛王节”,村民将做好的粉食挂在牛背、牛角。冬至,以五牲祭拜祖宗、师公。三月三,也叫乌饭节。传说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像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尝后,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畲军取得胜利。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哪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且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今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有歌舞节目,更加热闹非凡。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的节日。相传远古时期盘瓠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赶,追至海边时得到神兵的帮助,才安然返国。畲民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盘瓠,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向他们献祭。1925 年,红罗村曾举办过畲族招兵节庆典活动。畲族的图腾习俗,源于其始祖盘瓠(俗称狗头王)的神话故事。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的狗王诞,是最为隆重的节日。是日清早,全村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各家各户披红挂彩,宰猪羊,杀鸡鹅,酿酒蒸糕,聚集在祖祠内或村前的广场上,祭祀狗头王。当天还请惠东县多祝山区的畲族巫师(俗谓师公)主祭,举行“妆颁”的祭拜仪式。婚娶习俗。红罗村青年男女的婚姻由媒人撮合父母包办,一般要经过订婚、送庚帖、定婚、送酒、迎娶等程序。但同姓不婚,仅在族内各姓间通婚,时至今日才有同汉族通婚的。
狩猎习俗。狩猎是红罗村村民除农业生产之外的主要生活来源。每当秋冬农闲季节,他们手持猎枪弓箭,出发前先祭拜猎神,祈求满载而归,接着带着一群猎犬进入莲花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设置机关和陷阱,等待野兽上当围捕。改革开放后,政府为保护野生动物,严禁狩猎活动。红罗村畲族放弃传统的狩猎活动,主要从事农耕、采药活动,其狩猎习俗不再存在。
民间传说
红罗村有不少传说流传至今。
无尾螺的传说。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被元兵追至海丰,在鲘门船队准备启程航行,突然遇到大风大浪,便返回九龙湾避风。避风之时,吃饭成了问题。有抗元勤王的畲民献计:罗裙山中坑底石隙有坑螺无数,可用来充饥。皇帝便下令让畲民带路捞螺充饥。君臣一行靠着坑螺生存,时值酷暑,军中多人中暑上火。懂得医理的宰相陆秀夫命畲民找来溪黄草与坑螺一起煲汤给军士喝,几天下来,战士元气恢复。临走时,赵昺指着一堆堆螺壳说:“小小坑螺,竟然救了大宋君臣,如今朕要起驾,赐你们超生去罢!”于是吩咐将螺壳丢回山坑中。这些螺壳得到圣旨,回到水里,竟然都活了,只是被夹去的尾巴再也不能长出来了。挨磨石的传说。古时红罗村畲民居住在山顶,每次遇到大风,梯田总是被毁坏,天上的三公主知道后,随手把天上用的石磨轻轻一推降到嶂背,化成重叠的挨磨石立于山坑边。此后,每次台风要来之前,挨磨石便会发出转动的声音。于是,村民都会提前加固草寮,抢收作物。后来,黑心的地师蓝吉又破坏了挨磨石的转轴。从此,挨磨石再也不能在台风到来之前发出声音了。美人泉(乌龟石)的传说。随着居住在嶂背的村民越来越多,部分村民便来到山腰居住,也就是后人称之为“老屋”的地方。搬到新地方后,田地多了,辛勤劳作的妇女们黑了瘦了,生孩子时还要难产。三公主于心不忍,让身边的乌龟仙人下凡。乌龟仙人在蓝氏祠堂附近的山坑变成一块乌龟石,“龟身”藏在山中,只伸出“头”来像喝水的样子,乌龟石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龟蛋石,龟的“嘴巴”流出清泉,四季不干。妇女们喝了泉水身体好了起来,也不会难产了。不生育的人摸了乌龟蛋,不久也能生孩子了。黑心的地师蓝吉骗人开凿一条石槽,破坏了水源,泉水没有了,村里一度只剩二十几个人。幸亏三公主识破了他的诡计。她拔出头上的银针在山坑戳了几个泉眼,山坑又泉水长流了。现在还有不少人接山泉水泡茶喝,也有不育的男女青年去摸龟蛋石,祈求好运。
1928 年之前,红罗老村深藏于罗裙山原始森林之中,自称为嶂背村。1928 年,红四师在罗裙山周边作战时,多次在红罗村一带宿营。村民从不泄露部队行踪,并为部队提供粮食,还用草药为伤员疗伤。为纪念这段红色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嶂背村命名为“红罗村”。1928 年 3 月下旬,新任海陆丰守备司令蔡腾辉下令对村子洗劫,全村夷为平地,山林烧光,耕牛家具被抢掠,村民四散他乡。
2006 年 10 月,政府拨款修建通往红罗畲族村的水泥公路。
红罗畲族村于 1997 年被广东省民政厅列入《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2017年 1 月,获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牌匾。
民族语言
红罗是畲族语言保存较好的地方,全世界能讲没掺杂外来语的
畲语人数不超过1000人,红罗畲村占近1/3。
红罗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但有本民族语言——
畲语,红罗畲族村民村内使用畲语,对外以福佬话、客家话、占米话等汉民族方言沟通。
红罗村在保存和使用本族语言方面都非常成功,因此把红罗村定位为
畲语的主要发音点。中西裕树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出了6000多单词的海丰畲语。他认为当代中国“只有住在广东的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县市的约一千畲族人保留了原有的民族语言——畲语;其他地区的畲族人已经放弃了原先来源于苗瑶语的畲语,而使用很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
由于这种代表畲族文化精辟的语言较为独特、且在世界上使用人口少,因而引起国内及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他们视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福堂教授的日本学者中西裕树博士,曾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到鹅埠红罗村进行濒危语言的调查活动,编写了《畲语海丰方言基本词汇集》一书在国际学术界发表,引起轰动。
民族文化
信仰习俗
红罗畲族保留了大量传统习俗,尤以
三月三长桌饭为人所熟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村民都要进行民间祭祀、服饰展示、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畲族长桌饭等特色民俗活动。
畲族的图腾习俗,源于其始祖
盘瓠(俗称狗头王)的神话故事。相传盘瓠是远古高辛帝身边的一只金毛神犬,潜入敌营刺死入侵的犬戎王,并将犬戎王头衔走献给高辛帝,后与其三女儿金天公主结为夫妻。后迁入深山丛林,生下五子五女结为五对夫妻,传下蓝、盆、雷、盘、黎五姓子孙。据红罗村老人口述:其中迁至海丰的畲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纪念始祖狗头王,绘其画像,每届农历正月初八的狗王诞(即鸡公王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
是日清早,全村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各家各户披红挂彩,宰猪羊,杀鸡鹅,酿酒蒸糕,聚集在祖祠内或村前的广场上,祭祀狗头王。并请惠东县多祝山区的畲族巫师(俗谓师公)主祭,举行“妆颁”的祭拜仪式。巫师戴道帽,穿白长衣,着道士鞋,头裹红布,左手握方印(印文“太上老君”),右手提铃刀(即椭圆形短剑长35厘米,中阔0.05厘米,刀柄尾有直径40厘米的圆圈,圈内穿入9个小圆环)。祭拜时,巫师摇着铃刀率全村人口进场。祖祠内挂起披着红布的祖图像,巫师在案桌点燃香烛祈祷后,边诵畲语经咒,边手舞足蹈作示法状。畲族长老率领全村老小向着祭品跪拜,祈求“鸡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猎告捷,然后一齐到村前广场上跳起“鸡公舞”,青年男女借以互诉情愫,以定终身。
此外,每届春节、清明、端阳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冬节等,全村由族长带领到祖祠祭拜。祭祖时,在公厅悬挂祖图。家家户户备五牲酒肉、五色米饭香烛等,由族长率众将祭品摆向大门,朝外跪拜,请回在外狩猎身亡的太公元灵,然后再挪动祭品朝向内厅祖图叩拜。祭毕,族长向后辈讲述族源,使之铭记,世代留传。
红罗畲族村民还有禁吃狗肉、忌用脚踏碓舂米、忌冬节入菜园、忌年初一挑尿桶等生活禁忌。
婚娶习俗
旧时代,红罗村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由媒人撮合、父母包办的。其过程一般要经过订婚、送庚帖、定婚、送酒、迎娶等程序。先由媒人带男青年到女家求亲,姑娘如果同意,就走出房间会面,若不中意,则不露脸。然后,再由媒人往返男女双方家庭议定聘金(身价银),经双方父母同意,谓之订婚。聘金按新娘年龄大小而定;新娘在16~18岁的,聘金一般为18对银元;超过18岁的,则相对减少。从女方送庚帖到男方那一天算起,3天内双方家庭没有发生禽畜死亡或跌破碗簋等不吉利的事情,就可定婚。由男方父母请先生择定吉日迎娶。在婚期的一个月前,就要通知女方家庭迎娶的时日。迎娶前几日,男方要送给女方米酒30斤;以及猪肉、糯米、粘米、红米等若干,谓之送酒。女家要设宴请邻居及亲戚,赴宴者要送若干礼物新娘做妆奁。婚日,男方请亲戚和媒人到女方迎娶,新娘由其亲戚和女友做伴各擎雨伞步行至新郎家。然后,新郎新娘穿长衫、披红布到祠堂拜祖宗成亲。并按族谱辈序取郎名,表示已结婚成人。是日杀猪宰羊,设酒宴招待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当晚村中男女青年唱着畲歌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陪新娘返外家,吃了午餐即回。但同姓不婚,仅在族内各姓间通婚。解放后,畲族才慢慢和汉族通婚。
狩猎习俗
狩猎是红罗村曾经除农业生产之外的主要生活来源。每当秋冬农闲季节,他们手持猎枪弓箭;出发时先祭拜猎神,祈求满载而归,接着带着一群猎犬进入莲花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设置机关和陷阱,等待野兽上当围捕。或者漫山遍野寻找野猪、山羊、老虎、果子狸、山鸡等猎物。获得猎物后,首先将猎物的头、尾巴、脚、内脏等煮熟后祭拜猎神,接着将猎物切块均分,每一位猎手都可分得一份,随队出发的猎狗也可获得一份,打中猎物者按惯例可多分一份或两份,以示奖励。
改革开放后,政府为保护野生动物,严禁狩猎活动。红罗村畲族放弃传统的狩猎活动,主要从事农耕、采药活动,其狩猎习俗不再存在。
村内活动
在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连续两年举办了“三月三文化节”,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慕名前来观光、采风的游客络绎不绝。
2023年4月21日至23日,“欢天喜地三月三——深汕红罗乌饭节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红罗畲族村举行,八方游客在村体验畲族文化和田园都市的独特魅力。
道路设施
红罗畲族村民几经迁徙,在2001年彻底走出大山,在罗裙山下建起红罗新村,但村民老家及所分的山林地都还在山上。新村到老村口长约1.5公里、不足3米宽坑坑洼洼的山路是村民进出罗裙山的通道,也是村民从事生产劳作的必经之路。过去,村民往来这条山路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2020年4月接到诉求后,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立即组织现场调研,将红罗畲族村村道提升改造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优先保障资金进行提升改造。两个月后,原本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被全新的水泥路面所取代,这条山路修建成4.5米宽的水泥路,道路全线设置标志标线标牌和护栏等安全设施,并根据需要增加会车平台。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红罗畲族村党支部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