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价指的是纸张的价格,单位有以吨纸的价格或以每令的价格计算。
纸价上涨
进入2008年以来,各个种类纸的价格都在上涨。数据显示,目前国内
生活用纸涨价约10%左右,文化用纸涨价30%,包装纸涨价30%左右。其中
新闻纸从2008年1月的4850元/吨暴涨至3月的5450元/吨,相当每吨每月涨200元,涨幅创5年最猛纪录,到14%左右。
作为高污染行业,
造纸业受到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产能;而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持续走高,成为推动纸制品价格高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纸品价格的走高,对造纸行业来说,有望消化成本压力、提高
毛利率,但对于下游用纸行业来说,则意味着成本的提高。
上涨
进入2008年以来,各个细分种类的纸价都在上涨。其中,新闻纸价格2007年进入谷底后反弹,在经过了2月份与3月份连续两次提价后,目前新闻纸的价格已经达到5400元/吨-5500元/吨,短短三
四个月内,新闻纸价格上涨了600元/吨-700元/吨,涨幅达到14%左右。而其他种类如箱板纸、书写纸等价格,2008年以来上涨幅度也都超过10%。
面对快速的涨势,我们不禁要问,造成这一轮纸价大幅上涨的原因是什么?纸价的上涨之路还能走多远?
“节能减排对行业产能的影响、纸浆与废纸等造纸原材料的大幅上涨等因素,成为此轮纸价持续上涨的主因。”研究人士提供。
行业供需改善
造纸业属于高污染行业,目前节能减排政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较大。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7年6月和10月国家相继颁布的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造纸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到2010年,纸及纸板新增产能2650万吨,淘汰现有落后产能650万吨,
有效产能达到9000万吨。这成为近几年影响造纸行业产能的重要文件。
而近期,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发布的《2007年应予淘汰落后造纸产能的企业名单》显示,淘汰落后产能450万吨,涉及25个省、市、自治区2018家企业。有研究就此分析,此名单公布的2007年全国应淘汰造纸落后产能共计450万吨,超过了2007年11月公布的《中国造纸产业政策》中淘汰230万吨的目标,显示了中国政府对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决心。
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对行业的产能将有实质性影响。研究指出,受政策影响,2006年至2010年有效产能的年
增长率仅为5.2%,综合来看,预计2008年至2010年产能增速不会超过2.5%。而未来三年我国纸及纸板需求量增速将超过8%,这远远高于供给增速。如果再考虑出口的逐年增加,2008年行业供求关系将大大改善,这将缓解此前行业的竞争压力,提高产品议价能力,各纸种价格会普遍提升。
“从造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由于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这也造成了现在供需局面的改变。”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按照造纸行业两年左右的投资建设期计算,2008年新增产能较少,加之关闭中小产能造成行业缺口增大,因此2008年行业供小于求的局面将无法改善,供求关系的紧张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支撑产品价格的提高。
成本持续走高
造纸工业过去一直以
草浆为主要生产原料,现在逐步转向以
木浆和废纸浆为主。由于木浆和废纸的成本一般占生产成本的60%以上,因此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造纸企业盈利水平影响很大。目前企业生产所需木浆和废纸分别有约60%和47%来自于进口,国际市场上木浆与废纸价格的大幅上涨,被业内认为是推升纸制品价格上升的重要因素。
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造纸的主要原料
针叶浆与阔叶浆的价格均呈现持续上扬的走势,且逐渐创出近10年多的新高。其中
针叶浆2007年全年上涨幅度约16%,阔叶浆2007年全年上涨幅度约15.6%。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浆价继续上涨,特别是阔叶浆价格上涨幅度大于针叶浆。
而另一主要原材料,进口废纸的价格同样在大幅上涨。
美国废纸在中国废纸进口量中占主要部分,市场上一般以8号废纸的进口价格作为判断基准。自2006年5月份8号废纸的进口价格见到133美元/吨低点后,这一价格开始走高,2007年12月份报价已接近230美元/吨。2007年全年8号废纸进口价格上涨约37%。2008年以来在海运价格上涨的推动下,8号废纸到岸价格已达到243美元/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上涨约8%。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国内需求量较大,进口废纸价格在高位徘徊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价格
“由于行业供求短期难以改变,原材料的上升是全球性的,并且极有可能继续上升,因此各个细分种类的纸的价格有望在高位维持。”业内人士分析。
长江证券研究员在一份名为《纸品新一轮提价高潮到来》的报告中指出,由于新闻纸毛利率较低,现有一部分产能转产文化纸。同时由于奥运来临,报社为保证奥运期间正常印刷出版,开始准备原料库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纸价格开始提升。而且由于新闻纸行业集中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价格联盟的形成
条件,因此报告认为,未来新闻纸价格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对于其他品种的价格,该报告也比较看好,比如预计未来双胶纸的提价风潮仍将延续,铜版纸后市非常看好。
但在未来纸价继续上涨的预期中,市场对新闻纸未来价格的走势却产生了一定分歧。招商证券研究所行业研究员分析认为,5300元/吨-5500元/吨为2005年的新闻纸价格水平,目前市场回复至此水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价格再度大幅持续上涨的空间不大。国信证券的一份研究同样指出,新闻纸产能压力依然存在,行业还未至拐点,未来新闻纸价格上涨的动力并不充足。
纸价上涨波及谁
细心的
消费者可以发现,超市的日用品中,继啤酒和牛奶之后,生活用纸也开始大幅上涨。维达、洁柔等知名品牌都不同程度上调价格。日常阅读的报纸中,从3月中旬开始,一些报纸的零售价也都纷纷提高。但是,普通消费者作为消费终端,所感受到的只是整个造纸行业链式反应的最后阶段。以造纸大省
山东为例,根据商务部网站的资讯,近日,山东省生活用纸普遍提价近三成。但纸浆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从2007年一季度就开始显现,一年来山东省卷纸、纸巾等生产厂家成本压力不断加大,2007年下半年终于传导至销售终端,导致生活用纸陆续调价。业内人士也表示,实际上,出版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费用从2007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始上扬。对于这次纸张价格上涨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国内大量关停污染严重的中小纸厂,导致国内纸张产量下降;二是国际市场纸浆、
美国废纸等
造纸原料价格上涨,甚至紧缺。
原材料价格涨价幅度惊人,已成为造纸公司最头痛的问题。纸价上涨最著名的影响案例当属在香港上市的玖龙纸业。其主席张茵持有公司大量股份,3月17日由于业绩增幅低于预期造成股价单日跌幅超过四成,使得
张茵资产大幅缩水。玖龙纸业2006年业绩增幅为70%,但是2007年盈利增幅仅为11.4%,明显放缓。该公司表示,
毛利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升,需要时间将成本转移给客户。目前造纸公司都致力于收购上游业务,例如木浆厂及废纸收回,并发展高增值产品,来减低原材料涨价的影响。
近期相关纸种价格上涨中,新闻纸涨幅最为惊人。据悉,目前国内大的新闻纸厂商正打算提高新闻纸的价格,提高的幅度在5%-6%左右,预计在250元/吨至300元/吨左右;新闻纸的下游行业如报社等也确认,已经接到新闻纸厂商提价的通知。
对于本次提价,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提价主要驱动因素是废纸价格的上涨,而不是需求的大幅增加。而国内价格的上涨主要来自于国际传导。目前我国国内主要新闻纸厂商所用原材料基本上是美国废纸。据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进口废纸2256万吨,价值4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47.1%。进口废纸价格大幅上扬,平均价格达到179.2美元/吨,比2006年上涨27.9%。进入2008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2008年前两个月,大豆、食用油、原油和成品油、铁矿砂、纸浆等的进口金额同比增长都超过50%。正是国际市场废纸价格持续上涨,直接提高了国内造纸企业的生产成本。
有鉴于此,各机构普遍认为,新闻纸价格大幅上升只是被动应对成本上涨,并不是供需基本面紧张所致。因此,虽然2007年新闻纸价格涨幅最大,但是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被削弱。华泰股份2007年的年报显示,新闻纸的营业利润率同比下滑了7个百分点左右。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多数厂家新闻纸的毛利率已下降到10%左右,处于微利阶段。只有华泰、晨鸣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毛利率还能维持在20%左右。
当然,成本过高客观上促成了新闻纸行业整合风潮愈演愈烈,许多产能不足10万吨的企业被产能和环保门槛拦到了市场的外面。研究预测,2008年,新闻纸行业由于环保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压力,将导致中小新闻纸厂大量关停,行业进一步规范。对于华泰等大型新闻纸生产企业而言,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大好时机。长期看来,随着小厂商的不断退出,整个行业的供给可能会减少,这将加大剩余的新闻纸厂商持续提高价格的可能性。
总体看来,进入2008年,国内纸品价格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由于各纸种成本与市场供求不尽相同,其盈利能力甚至面临截然不同的境地。对比新闻纸和
箱板纸的盈利下挫,
文化用纸、
白卡纸、
铜版纸等相对更被看好。华泰证券指出,2008年造纸行业的投资机会将是结构性的。文化用纸、白卡纸、铜版纸等由于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成本的上升,盈利能力有改善的趋势。长江证券指出,鉴于白卡纸、文化用纸和铜版纸三类纸品目前均处于供应紧张的局面,预计未来价格仍将上涨。
此外,纸张成本的上升也波及到了印刷业。日前,
中国造纸学会副秘书长李玉华表示,2008年,随着各种造纸所需原材料成本的上扬,造纸企业的制造成本将进一步提高,与造纸行业密切相关的印刷行业也将受到影响。但李玉华同时也指出,虽然造纸成本在增加,但目前国内造纸市场总体仍然供大于求,产量大于消费量。因此,终端用户如印刷企业虽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涨幅不会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