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度母(Bodhisattva Tara),又有圣救度母、善者女、威严者、妙音女等一百零八个名号,中国神话中藏传佛教观音菩萨的化身,源于观音菩萨从眼中滴下的泪珠所化,藏传佛教中重要的神祇之一,被尊称为 “诸佛之母” 和 “佛业母”,绿度母通常现十六岁妙龄少女相,全身绿色,宛如翡翠,纯洁无暇。一面二臂,头发半绾结于顶,半垂辫于肩,头戴五佛宝冠。上身着各色天衣,下身着裙,内长外短。颈挂络珠三串,第一串至胸上部,第二串至心际,第三串至脐际,耳环、手钏、脚镯等装饰以为庄重严肃。其面相为芝麻面,额头、眉毛型秀美,眼睛黑白分明,眼型酷似莲花瓣,耳孔像螺贝,嘴型细软带着微笑,下颌圆润。
⼈物设定
外貌特征
身姿与面容:绿度母通常现十六岁妙龄少女相,全身绿色,宛如翡翠,纯洁无暇。其法相为菩萨寂静像,一面二臂,头发半绾结于顶,半垂辫于肩。绿度母的面相为芝麻面,额头、眉毛型秀美,眼睛黑白分明,眼型酷似莲花瓣,清洁无染的莲花表现出绿度母的纯洁。耳朵的耳孔像螺贝表示倾听众生请求,嘴型细软带着微笑,下颌圆润代表一切皆圆满。
服饰:上身着各色天衣,下身着裙,内长外短。天衣由藏民族所喜好的青、黄、赤、白、黑颜色组成,分别代表构成世界的五种本原物质地、水、火、风、空,以及代表五种不同的方位和五种象征性意义。下身裙子内长外短代表着佛法要内外兼修,不仅要注重佛法修炼,更应注重内在修为,达到内外统一和谐。
装饰:头戴五佛宝冠,“五” 代表世界由地、水、火、风、空五种本源物质组成,也代表五方佛和五个不同的方位。头冠上镶有红宝石,代表精神之父阿弥陀佛,同时表示度母的属性及其特点。绿度母颈挂络珠三串,第一串放在胸上边,第二串放在离心近的地方,第三串放在肚脐的位置,这三串络珠代表佛教的法物佛珠,三代表佛、法、僧三宝,其佩带位置分别表示佛、法、僧在修行中的地位。
象征图腾
莲花:绿度母左右手各拈两朵莲花,莲花延伸至绿度母的耳边,茎端各有一颗果实和一个盛开的花及未开的花蕾。这里的莲花、果实表示以迦叶佛为首的过去诸佛,盛开之花表示现在世界的释迦摩尼佛,未开之花蕾代表以弥勒为首的未来佛,象征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均依止着佛法的誓愿而行。莲花是佛教的圣花,在佛教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代表着佛的法身、报身、应身 “三身” 同驻,也象征着慈悲的本性。
法宝
绿度母的主要法器为左右手所拈的莲花,其象征意义重大,代表着三世诸佛的传承与佛法的誓愿,通过莲花这一法器,绿度母展现救度众生的使命与力量。
本领
救度众生:绿度母以其慈悲和智慧救度众生,她能够消除众生的恐惧与苦难,如供奉绿度母可使人摆脱八种恐惧,解脱八难,即狮难、象难、水难、蛇难、牢狱难、贼难、火难、非人难。她能将人类行为中的 “疑” 转化为究竟圆满的智能,以清凉、慈悲的光明普照众生,帮助有情众生脱离生死苦海。
神职
观音菩萨的化身:绿度母的起源与观音菩萨的慈悲救度精神密切相关,观音菩萨为救度众生,从眼中滴下泪珠化作绿度母,使其以慈悲之姿降临世间,践行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使命。
形象演变
形象起源
“度母” 意为救度,强调其救度众生的职能。绿度母能够帮助众生摆脱各种苦难,如狮难、象难、水难、蛇难、牢狱难、贼难、火难、非人难等,将人类行为中的 “疑” 转化为究竟圆满的智能,以慈悲的光明普照众生,引导有情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因此被称为 “度母”。因其全身呈现绿色而被称为 “绿度母”。
形象变迁
吐蕃时期:7 世纪上半叶,度母信仰随尼泊尔尺尊公主传入吐蕃,她带来了藏族历史上第一尊度母像,尼泊尔的艺术风格也随之传入卫藏地区,影响了当地佛教艺术对绿度母形象的塑造。
后弘时期:1045 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他大力弘扬绿度母信仰,与弟子俄・绛曲迥乃及其他藏地著名大译师将《自度母修持法》《如意轮护持法》《明咒消除仪规》等译成藏文,广泛传播度母修持法;仲敦巴也将《二十一度母修持法》译成藏文。阿底峡还亲自撰写了众多关于绿度母的教法仪规经典,包括对 “绿度母”“白度母”“救 / 难度母”“二十一度母” 的颂赞、唤请、供养等内容,并传授给众多弟子,如仲敦巴、俄・绛曲迥乃等,使得绿度母的教义在卫藏地区得到深入阐释和广泛传播。
近现代:在藏传佛教流传的地区,绿度母信仰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藏区的大多数寺院一般每个月至少举行一次二十一度母法会,这个法会又被称为 “度母四坛城仪轨”。在虔信藏传佛教的农牧区,普通的信众一般都会背诵《二十一度母礼赞文》,并以诵持礼赞文作为每天必行的功课之一。
⼈物经历
化身传说
绿度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在藏传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因悲悯众生之苦,从其眼中滴下一滴泪珠,化作绿度母,以救度众生脱离苦难。
求子失子
在佚名创作的《绿度母传》中,绿度母自十岁开始在仰新庙敦津噶尔布寺苦修禅密,直至七十七岁。修成后,她飞至贤劫千佛处,绕礼三匝并发愿求子,千佛赐下六粒灵丹,绿度母服下后在九十九岁生下一漂亮男婴,取名乌优,视如珍宝。然而,方养三日,婴孩突然不见,绿度母痛不欲生。
寻子之旅
绿度母为寻找儿子,化作金翅银尾黄鹰,四处奔走。她先至贤劫千佛处询问,千佛称未见。她又思忖儿子是否投胎于地狱,便前往地狱寻找,地狱众生皆答未见,绿度母还消除了地狱众生的灾难。接着,她怀疑儿子投胎于人或畜生,在南赡部洲寻遍人和畜生,依然无果。
在寻子途中,绿度母遇到寒鸦,寒鸦心肠虽坏,但告知她隐居金山之顶、七代炼真性、九十九年修禅密、通九国语的虚空神算白仙或许知道。绿度母前往白仙处,白仙用三色石为其卜卦。第一色石课显示儿子在贤劫千佛处,千佛将其藏于金塔内;第二色石课表明儿子乃乌优菩萨,法身圣洁十一面,阿弥陀佛冠头顶,庄严具全有千手,千手掌心都有眼,悲天悯人面慈善,浑身散发栴香味;第三色石课则说因六道生灵灾难深重,儿子投胎于南赡部洲。
母子团聚
绿度母最终找到儿子乌优菩萨,然而,在此过程中,她经历了诸多磨难,如来佛曾开导她,让她目睹众生苦难,以培养慈悲之心。乌优菩萨长大后,与绿度母一起在地狱旁筑造馏金檀香塔,超度地狱众生。
绿度母在寻子和超度众生的过程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慈悲精神,她的故事成为佛教文化中宣扬母爱、慈悲与救度的典范,激励着信众追求善良和智慧,最终母子二人的功德圆满,成为佛教神话中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其他传说
神子下凡人间时,绿度母立下誓言,将完成神子所需的意所依,包括铸造和准备金菩萨塔、胜塔、铁伏魔塔等非同寻常的所依。
内涵分析
坚韧不拔
绿度母在求子、失子后展开了艰辛的寻子之旅。她自十岁始苦修禅密,修成后求子却又遭遇失子之痛,但她没有放弃,化作金翅银尾黄鹰四处寻找,历经诸多磨难,从贤劫千佛处到地狱,再到人间各处,始终坚持不懈,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性格。
极具智慧
在寻子过程中,绿度母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总能凭借智慧找到解决办法。如她遇到寒鸦后,通过寒鸦的指引找到虚空神算白仙,白仙为她卜卦指明方向。这一过程体现了绿度母在困境中冷静思考、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的智慧,进一步丰富了她的性格内涵。
⼈物关系
(参考资料:)
⼈物评价
度母在藏传佛教中具有丰富的艺术形象,为藏族社会的各阶层广泛接受和信仰。其‘闻声救度’的特质使得藏传佛教流布地区的僧俗信众普遍对度母有一种牢固的情感联系与信仰,往往抱有‘如同母亲般’的依赖感和亲切感。度母无有分别、慈悲迅勇、闻声救度的形象时时出现于普通信众日常功课的祈祷声中,成为弱者最为坚实的依怙。(《藏传佛教中的救度母形象》 评)
⺠间影响
度母法会
“藏区的大多数寺院一般每个月至少举行一次二十一度母法会,这个法会又被称为‘度母四坛城仪轨’。在虔信藏传佛教的农牧区,普通的信众一般都会背诵《二十一度母礼赞文》,并以诵持礼赞文作为每天必行的功课之一。”这表明在民间的宗教实践中,绿度母的法会和礼赞文成为信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拜建筑
度母是藏传佛教最为重要的女性神祇之一,也是被刻画得最多的宗教艺术形象,无论是在西部阿里荒原中被废弃的宗教遗迹内,还是在拉萨各大寺院的殿堂上,或是藏区普通信众家里的佛龛中,都可以看到度母的造像。
衍生作品
文学作品
在蒙古族佛教文学中,有佚名作者创作的《绿度母传》。这部作品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史诗风格,讲述了绿度母的一系列故事,如她自十岁始至七十七岁在仰新庙敦津噶尔布寺苦修禅密,修成后求子、失子,继而化作金翅银尾黄鹰四处寻子等情节,展现了绿度母的坚韧、慈悲与救度精神,在蒙古族佛教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绘画作品
扎塘寺壁画:扎塘寺建于 1081 - 1093 年,寺内保存的 11 世纪壁画中有绿度母图像。其位于南壁第 1 铺壁画主尊莲花座正下方,形体小于主尊两侧的供养菩萨,一面二臂,全身绿色,头戴三花冠,上身扭向左侧,右手结施与愿印,左手当胸持花印,右脚前伸踏于莲花上,左腿弯曲于莲花座上。身体装饰呈现典型的印度波罗风格,同时也融合了尼泊尔风格的一些特征,如脸型方圆、五官比例较短等,体现了当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热贡唐卡:在热贡地区的唐卡艺术中,绿度母是常见题材。如关却呼尼玛创作的绿度母唐卡,其全身现绿色,发髻挽顶,头戴五智宝冠,以菩萨坐姿安坐于莲花月轮座上。在绘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唐卡绘制技艺和佛教经典造像度量经规定,融入热贡艺术技法,注重线条造型和色彩象征,画面用花卉、云朵、寺院建筑等物象装饰主佛四周,使整个构图雅致、和谐,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宗教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