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布鲁斯

苏格兰国王

罗伯特·布鲁斯(苏格兰盖尔语:Roibert a Briuis,英语:Robert Bruce;1274年7月11日—1329年6月7日),史称罗伯特一世(Robert I)。是苏格兰历史中最重要的国王之一,他在位期间,政体开明,司法公正,个人享有极高的威望。曾经领导苏格兰王国击退英格兰王国的入侵,取得民族独立。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1274年,罗伯特·布鲁斯出生在一个苏格兰贵族世家,其父系祖先亚当·布鲁斯有诺曼(法语化的维京人后裔)血统,跟随法国征服者威廉从诺曼底来到不列颠,得到了奥克尼伯爵的封号。
亚当·布鲁斯的长子就是布鲁斯家族历史上的第一个罗伯特·布鲁斯,也正是这个布鲁斯把产业扩充到了苏格兰。布鲁斯家族的封地在约克郡,其上一级领主是后来的苏格兰国王大卫一世。大卫一世的妹妹嫁给了英格兰君主亨利一世,他从小在英格兰长大,因为娶了亨廷顿伯爵的女儿,继承了岳父的家产,因此他也是北英格兰最大的封建领主。大卫一世回苏格兰继承王位后,力邀布鲁斯家族等诺曼贵族来到苏格兰,并送给了安南代尔的巨额地产,让布鲁斯家族成了苏格兰最顶级的豪门,借此把英格兰的封建等级制度带到了苏格兰,随后布鲁斯家族世代与苏格兰本地贵族联姻,迅速苏格兰化。布鲁斯家族在英格兰也拥有巨大的地产,是横跨苏格兰英格兰两国的大贵族,对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君主都有封建义务。
第六代安南代尔领主罗伯特(1210年-1295年),是罗伯特一世的祖父。也是邓肯王朝绝嗣后1291年的13个王位竞争者之一,在苏格兰的选王会上第六代安南代尔领主输给了混杂着盎格鲁-撒克逊和法兰克血统的约翰·巴里奥
1295年,第六代安南代尔领主去世,其子罗伯特·布鲁斯即罗伯特一世之父继任,一般称为老罗伯特·布鲁斯。老罗伯特·布鲁斯向爱德华一世宣誓效忠,被约翰·巴里奥没收在苏格兰的领地安南代尔。
1296年,爱德华一世发兵攻入苏格兰,老罗伯特·布鲁斯帮助了英军作战,并应爱德华一世宣召觐见,并带上了自己的长子小罗伯特·布鲁斯,即后来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邓巴尔一战过后,苏格兰损失了大量贵族,而布鲁斯家族毫发无损。因爱德华一世的支持,老罗伯特·布鲁斯得以收复领地,但未能得到想要的苏格兰王权。爱德华一世在发兵驱逐巴里奥尔后,并没有把王位交给罗伯特,反而宣布自己对苏格兰领土拥有管辖权,甚至一度将象征苏格兰王权的斯昆石搬到伦敦。
起兵抗英
罗伯特·布鲁斯最早的服役生涯就是在英格兰军中度过,在英格兰军中他学会了骑兵作战的各种技巧。
1297年,苏格兰爆发独立运动,老罗伯特·布鲁斯表面上支持英军,却暗中令儿子小罗伯特·布鲁斯掀起苏格兰武装暴动,结果很快被爱德华一世镇压下去,小罗伯特·布鲁斯差点还被迫把年幼的女儿马乔丽送去当人质。这时,落魄骑士威廉·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民众抗暴运动取得胜利,在斯特林桥战役大胜英格兰殖民军。罗伯特·布鲁斯得以继续抗击英军。
然而在次年7月22日的福尔柯克会战中,华莱士被击败,随后辞去护国公身份下野。小罗伯特·布鲁斯与约翰三世·科明共同继任护国公职位。
1299年,小罗伯特·布鲁斯遭到约翰·科明排挤辞去护国公一职,重新开始接触爱德华一世。
爱德华一世为了笼络罗伯特·布鲁斯,安排了罗伯特的婚事。罗伯特的长女马乔丽·布鲁斯是其原配妻子所生,而此时其元配已故。
1302年,时年28的罗伯特娶了时年18的伊丽莎白·伯格,伊丽莎白是爱德华一世麾下重臣——爱尔兰贵族之首北爱尔兰伯爵理查·伯格的长女 。
1304年,老罗伯特·布鲁斯去世,罗伯特·布鲁斯正式彻底掌握布鲁斯家族。
1305年,威廉·华莱士曾经的战友——“双面间谍”约翰·曼提斯发现了华莱士藏匿的地点,然后协助英格兰军在格拉斯堡将其逮捕,爱德华一世册封曼提斯为德姆巴敦的行政长官。8月3日,华莱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广场被斩首,身体被肢解成四块,分别送到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四方,以警告人民不要反抗。
有猜测认为约翰·曼提斯是受到罗伯特·布鲁斯的指使。这是因为威廉·华莱士支持巴里奥家族,在福尔柯克会战后前往欧洲大陆,与法国和教皇宫廷进行斡旋,试图使约翰·巴里奥恢复苏格兰王位,因此罗伯特·布鲁斯对华莱士观感不会太好。但以此来论证华莱士是被罗伯特·布鲁斯派人出卖,则实在太想当然。
1306年2月,罗伯特·布鲁斯在一次教堂会议中杀死了苏格兰王权的竞争者约翰·科明,随即起兵抗英。1306年3月25日,他坐在斯昆石上,由一位伯爵夫人——伊莎贝拉·麦克达夫加冕为苏格兰国王,是为罗伯特一世。爱德华一世迅速派兵镇压,6月,罗伯特在梅思文一战中轻敌落败,格拉斯哥主教罗伯特·威沙特被俘。由于杀了约翰·科明,科明家族的支持者已经加入到英军。
这时候罗伯特做了一个他认为稳妥的足以保护家人的安排:让妻子、女儿及两个妹妹克里斯蒂娜、玛丽去基尔德伦米城堡,由弟弟奈杰尔照顾。
然而,英军杀来了。虽然奈杰尔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女眷们争取了逃离的时间,但是,这几位女人却在一处避难所遇到了支持科明家族的罗斯伯爵威廉二世,遭到俘虏。尚未嫁的玛丽·布鲁斯遭到了残酷的虐待,被关在一座城堡外面悬挂的木笼子里,露天示众;为罗伯特加冕的伊莎贝拉·麦克达夫也被悬挂在笼子里。
两座挂笼子的城堡就在英苏边境,这不仅仅是对罗伯特的羞辱和挑衅,更可能是诱导他冲动前来救人的陷阱。
1307年,爱德华一世继续征讨苏格兰,罗伯特继续遭受打击:他的两个弟弟托马斯和亚历山大被科明家族的支持者俘虏斩杀。
罗伯特并未气馁,组织起大批游击队,使英格兰人的统治难以稳固。
眼见罗伯特越闹越凶,爱德华一世决定亲征,但在途中染上痢疾而不治,于1307年7月7日死在坎伯兰,终年68。继承大统的爱德华二世是个纨绔子弟,对于苏格兰的局势缺乏压制能力。由于罗伯特势力增长,英方改善了他四位被俘家属的待遇,1310年起,玛丽·布鲁斯不再被在笼子中悬挂。
班诺克本
趁着爱德华二世的无能,罗伯特加强了攻势,他先摧毁“世仇”巴里奥尔家族,接纳该家族的两员猛将——詹姆斯·道格拉斯和托马斯·兰道夫,然后对英格兰军发起攻击。当时英格兰军以城堡为锁链,对苏格兰广大乡村实施控制,至1313年夏,苏格兰军智取了除斯特林以外的其他城堡。
远在伦敦的爱德华二世清楚,如果斯特林堡陷落,他的王位也将不保,于是决定集结大军去救援。据记载,英格兰集结了10万大军,但许多史学家认为英格兰军可用兵力估计不超过2.5万人,其他都是临时征募的农民,这些人根本没有战斗力。
1314年6月17日,爱德华二世御驾亲征,担任前锋的是2500名重骑兵,后面是步兵,其中包括3000名令人生畏的威尔士长弓兵,此外还有500名轻骑兵担任侦察和警戒等任务。英格兰军行动迅速,1314年6月21日拿下苏格兰军占领的爱丁堡,获得大量物资。次日,英军到达福尔柯克,距斯特林堡仅20多英里。
全苏格兰只要有武器和盔甲的人都被动员起来,苏格兰的兵力仍只有英军的三分之一。经过仔细分析,罗伯特决定在班诺克本和英格兰军决战。
班诺克本是斯特林堡以南两英里处的小村子,得名于从村边流过、由西向东汇入福斯河的班诺克溪。由班诺克本通向斯特林堡有两条路,一条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古道,另一条是狭长而崎岖的伯利德尔克小路。两条道路的西面是山丘和森林,东面是福斯河畔的大片沼泽。罗伯特抢先占据了班诺克本北岸、伯利德尔克小路以西的坡地,背靠考克斯泰特山和吉列斯山山麓的森林,右依班诺克本,并对穿行考克斯泰特山边缘的罗马古道设置大量障碍物,将其封死。这样,留给英格兰军的道路只剩下难以通行的沼泽。
苏格兰军战斗力最强的是6000名使用12英尺长矛的步兵,其他还有700名重骑兵和少量短弓兵提供支援。与装备较好的英格兰军相比,苏格兰长矛兵缺乏金属铠甲,只有皮质夹克式短铠和手工织的护膝短裙,多数人没有鞋子,只能打赤脚。
为便于攻击,罗伯特将部队编成四个分队一字排开,由南向北依次由罗伯特本人、他的弟弟爱德华、道格拉斯和兰道夫统领。作战时,苏格兰长矛兵通常排成一种名为“斯奇尔绰恩”的方阵,辅之以少量短弓兵和重骑兵掩护,短弓兵一般放在战斗队形之间或长矛兵队形的翼侧,少量重骑兵一般放在步兵队形的后侧。这种方阵队形密集、长矛如林,很适合在防御作战中对付快速冲击的重骑兵,但机动性极差,只能被动等待对手攻击,经不起来自侧翼和背后的打击,更无法抵御对方弓箭手射来的箭雨。为消除潜在危险,罗伯特花了大量时间来提高“斯奇尔绰恩”方阵的机动性和协调性。
1314年6月23日晨,困守斯特林的英军大将莫布雷溜出城堡去见爱德华二世,求得500名重骑兵。当天下午,这支500人的重骑兵抵达班诺克本。苏格兰军哨兵发现了他们,罗伯特立即下令让兰道夫阻击。兰道夫封锁伯利德尔克小路北端,迫使英格兰重骑兵只能沿狭窄崎岖的小路进攻。
由于战场狭窄且地面松软,重骑兵一次投入冲锋的人马数量很少,而且速度提不起来,形成的冲击力非常有限。结果,他们在阵形严整的苏格兰长矛方阵前损兵折将。眼见英格兰重骑兵士气受挫,罗伯特果断派道格拉斯率军支援兰道夫,英格兰军旋即大败,不少重骑兵陷入沼泽。
这场前哨战共打死100多名英格兰重骑兵,而苏格兰军仅6人阵亡。此役中,罗伯特阵前力斩英格兰爵士亨利·德·波鸿,极大鼓舞了苏格兰将士的士气。
战场短暂平静了一会儿后,700名英格兰重骑兵在罗伯特·克利夫德和亨利·德·博蒙特爵士的率领下,向苏格兰军右翼发起攻击,企图在斯特林堡和苏格兰军之间打进一个楔子。在英格兰人看来,右翼似乎是苏格兰军整个阵线最薄弱之处,实际上这是罗伯特故意设下的圈套。
当英格兰重骑兵冲过来后,罗伯特率伏兵突然跃起,向英格兰军发起围歼。按照军事常识,克利夫德在中伏后应下令撤退才对,但他下令部队继续冲向如林的苏格兰长矛阵。结果:没有长弓兵掩护的英格兰重骑兵虽然勇敢地发起一波波冲击,却纷纷倒在密集的苏格兰长矛阵前。交战至傍晚,克利夫德战死,幸存的重骑兵一部分随博蒙特逃回英格兰军本阵,一部分则夺路逃进斯特林堡,另一部分则成为苏格兰军俘虏。
黑夜开始降临时,战场终于沉寂了下来。失利的英格兰军后撤至班诺克本东南的冲积平原,面敌背水扎营;苏格兰军则借助森林的掩护休息。这个时候,苏格兰人已充满必胜的信心。
对于英格兰军来说,一次失利本不算致命,最致命的是他们的统帅是个草包。1314年6月24日早上,爱德华二世亲自下令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仅令英格兰军穿越沼泽,向严阵以待的苏格兰军进攻,采用了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重骑兵突击战术。
从地形上看,英格兰军不仅要穿过沼泽,还必须通过班诺克本边上的一条峡谷,它虽然不深,但却陡峭而狭窄,成为一个瓶颈,极大限制了英格兰军兵力展开。而罗伯特也改变战术,令苏格兰士兵排成密集的“斯奇尔绰恩”方阵,主动向山坡下推进。
刚刚穿过峡谷的英格兰重骑兵发起了轮番冲击。但由于组织混乱,英格兰重骑兵因缺乏长弓兵的配合,而在苏格兰长矛方阵前死伤累累,他们的冲击一波比一波弱,并在苏格兰长矛方阵压迫下步步后退。
就在双方步骑对抗之际,威尔士长弓兵则在苏格兰军右翼完成集结。眼看英格兰重骑兵往后逃,他们便马上向苏格兰军方阵射出恐怖的箭雨。成排的苏格兰军步兵被射死,方阵出现骚动,如果再这样下去,方阵就有可能被撕裂。但罗伯特早有防备,随着他一声令下,埋伏在苏格兰军左翼的700名重骑兵迅速冲下山坡,转眼间将防护能力极差的威尔士长弓兵冲得七零八落,使英格兰军取胜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数量巨大的英格兰步兵在班诺克本战役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因为战场容量太小,大片沼泽地形限制了英格兰步兵的运动。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机动速度太慢,当重骑兵和长弓兵开始战败后退时,他们还在向峡谷里行进。结果,败退者与已进入峡谷的步兵挤作一团,互相践踏,死伤枕籍。这时,缓缓推进的苏格兰军步兵方阵又逼至峡谷口,进一步加剧了峡谷里的英格兰军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引发的恐惧更如瘟疫一般迅速传染给峡谷另一端出口外的大队英格兰军步兵,最终导致全线崩溃。
落入在后面压阵的爱德华二世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在少数亲随的保护下逃命。群龙无首的英格兰败军在苏格兰军的追击下再次付出惨重伤亡——7名贵族、200名重骑兵和数千名步兵被杀,包括4名贵族、70名重骑兵以及上千名英格兰步兵被俘。
据史料记载,英格兰军在整个班诺克本战役中总共伤亡重骑兵、长弓兵和步兵约9000余人,是英格兰700多年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在爱德华二世的大军被击败后,斯特林堡守军也不得不束手投降。
班诺克本战役是苏格兰独立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此后10余年间,英格兰再也无力远征苏格兰。
宣布独立
1314年11月,罗伯特在斯特林附近的坎布斯肯尼斯修道院召开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立场尚未明确的土地所有者必须表态,是忠于自己还是忠于英格兰,几乎所有人都表示效忠于他,这标志着罗伯特在苏格兰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大量英格兰贵族在此战中被俘,为了交换俘虏,英方释放了罗伯特被囚禁8年的妻子、妹妹、女儿。1328年,爱德华二世的继承者爱德华三世与罗伯特签订《北安普敦条约》和《爱丁堡协议》,正式承认了苏格兰王国的独立主权。
1329年,罗伯特病逝,被苏格兰人尊敬地称为民族英雄。
人物评价
开明君主
布鲁斯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君主,开明而且公正,享有极高的威望。他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饱受战火摧残的苏格兰南部重建和修复了许多著名的修道院。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布鲁斯患上了皮肤病,有可能是麻疯病。布鲁斯认为这是上天对他在祭坛上杀死康米的惩罚,他自知命不久矣,要求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到圣城耶路撒冷。因此,当1329年布鲁斯病逝后,他的身体被葬在德菲姆林修道院——苏格兰历代君王都葬在此;他的心被装在一个小箱子里,由詹姆斯·道格拉斯勋爵保管。道格拉斯带着这小箱子参加了后来的十字军东征,战败身亡,“布鲁斯之心”被送回苏格兰,葬在布鲁斯心爱的美罗斯修道院。如同威廉姆·华莱士,人民同样爱戴和怀念罗勃特·布鲁斯,因为他经历和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失败,最终领导苏格兰人民赢得了他们的自由。
民族英雄
历史上的罗伯特.布鲁斯是苏格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苏格兰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代面对的是被同化和吞并的命运,正是罗伯特·布鲁斯领导苏格兰人不断与英格兰进行着小规模的冲突,并在班诺克本之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勇敢的心”指的并不是威廉姆·华莱士,而是后来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
逸事传闻
蜘蛛结网
广为人知的“蜘蛛结网故事”,在一个版本中的主角就是罗伯特·布鲁斯。由于其一生经历颠簸,在最初加冕国王并抵抗爱德华一世的过程中又遭遇惨败而不得不出海躲避,有传闻即说当时他看到一蜘蛛在风雨中结网,虽屡屡失败而不放弃,最后终于成功,于是大受鼓舞而决心东山再起。
战斧绝技
罗伯特·布鲁斯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通晓多国语言——英语,法语,拉丁语,盖尔语等;他武艺高强,是当时欧洲使用战斧的第一高手。据说他作战时十分勇敢,经常单枪匹马与敌决斗,在班诺克本之战中他冲到阵前一斧便劈死了迎面而来的敌将。
苏格兰国王巴里奥尔投降英国后,与苏格兰其他贵族一样,罗伯特不甘于接受异族的统治,带领他属下的骑士和农民们起来反抗。当时威廉姆·华莱士与安德鲁·穆里主要在苏格兰中部作战,罗伯特则在苏格兰西南部牵制英军。斯忒林大捷后,罗伯特主持了对威廉姆·华莱士授勋的仪式。
勇敢的心
罗伯特被称为“勇敢的心”,因为其晚年因深感自己曾为了家族利益而反复无常,排斥异己又利用盟友,同时曾在教堂中手染鲜血,于是决心发动十字军以洗脱罪孽。但他本人已病重无法随军远征,即嘱咐忠诚的部下詹姆斯·道格拉斯(詹姆士·道格拉斯)领导队伍,并要求在自己死后将的心脏取出,保存在盒子中同行。罗伯特死后道格拉斯忠实地遵守了诺言,他在1330年早春离开苏格兰,脖子上戴着用链子绑住的银制琉璃骨灰盒,里面陈放着罗伯特·布鲁斯的心脏。道格拉斯半路上于塞维利亚受到了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一世的迎接,阿方索委托道格拉斯在对抗格兰纳达摩尔人战役时指挥他的一部分军队,此战中道格拉斯中了埋伏,他取出盒中的心脏用力扔向前方,放声呼喊:“向前冲吧,勇敢的心啊,就像以往汝曾经做的那样,道格拉斯将追随汝或者奋勇战死” (Forward, brave heart, as ever thou were wont to do, and Douglas will follow thee or die.) (一说为留在怀中并对其自言自语),最终战死沙场。“勇敢的心”典故即由此而来。(好莱坞的改编电影《勇敢的心》源自此故事,但有较大的修改和偏离,故事改为描述华莱士的起义)。
罗伯特·布鲁斯的心脏被道格拉斯的战友威廉·凯思带回苏格兰,安葬在梅尔罗斯修道院。
家族成员
父辈
父亲:皮布尔斯男爵 罗伯特五世·布鲁斯
母亲:卡里克伯爵 马婕瑞尔·加洛韦
妻子
伊丽莎白·伯格,爱尔兰贵族之首北爱尔兰伯爵理查·伯格的长女。其母亲的祖父是金雀花王朝初年名臣肯特伯爵休伯特·伯格
兄弟
弟弟:奈杰尔·布鲁斯,为英军所杀。
弟弟:托马斯·布鲁斯,为英军所杀。
弟弟:亚历山大·布鲁斯,为英军所杀。
弟弟:爱德华·布鲁斯,在其兄长罗伯特·布鲁斯成为苏格兰国王后,受封为卡里克伯爵,战死于爱尔兰。其长子亚历山大·布鲁斯,在 爱德华·布鲁斯 死后,继承了卡里克伯爵之位。次子托马斯·布鲁斯,其后代获封金卡丁伯爵、额尔金伯爵,其后人托马斯·布鲁斯、詹姆斯·布鲁斯因劫掠希腊帕特农神庙和火烧中国圆明园而臭名昭著。
姐妹
姐姐:伊莎贝尔·布鲁斯,嫁给挪威国王埃里克二世
妹妹:克里斯蒂娜·布鲁斯,嫁给小安德鲁·穆雷
妹妹:玛丽·布鲁斯
子女
长女:玛乔丽·布鲁斯,嫁沃尔特·斯图尔特,生罗伯特二世
次女:玛格丽特,嫁威廉·摩拉维亚,生约翰
三女:莫德,嫁托马斯·艾萨克
长子:大卫二世,苏格兰国王
次子:约翰,夭折
孙辈
罗伯特·斯图亚特,大卫二世去世后,继承苏格兰王位,称罗伯特二世。
影视形象
在电影《勇敢的心》中,罗伯特·布鲁斯数次出卖威廉·华莱士。罗伯特·布鲁斯和威廉·华莱士实际上率领的根本是两支不同的军队,华莱士在中部作战,布鲁斯在西部作战,距离上相距很远。有人怀疑历史上华莱士确实是被布鲁斯出卖,但缺乏证据。
在电影《法外之王》中,罗伯特·布鲁斯则作为主角,继承华莱士的抗英事业。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