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泌

南宋文学家

罗泌(1131年6月14日-1189年3月30日),字长源,号归愚,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云楼镇田南村)人。南宋文学家

人物经历
罗泌(1131—1189),字长源,号归愚,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五月十八日(公元1131年6月14日),吉州庐陵田南(今江西省吉安县云楼镇田南村)人。祖父无竞(1078—1130),祖母朱氏(1082—1153);父亲良弼(1108—1165),母亲刘氏(生卒不详)。罗泌生而颖迈,弱冠好读书,精于诗文,一生不事科举。
罗泌喜好游历,曾游炎陵山,寓襄阳十一年。漫游对他从事史学研究产生过一定的作用。由于历代史书极少记录上古史事,罗泌为了补上洪荒之史,遂博采各种典籍,以至道藏、纬书,积数十年之功,于宋孝宗乾道年间撰成《路史》,记述上古迄两汉事。为了使内容更加充实,罗泌常携书稿在身,不断订正,最后终成四十七卷:前纪九卷,述三皇至阴康无怀之事;后纪十四卷,记太昊至夏桀之事;国名纪八卷,记夏商周三代各诸侯国姓氏、地理;发挥六卷、馀论十卷,为辩难考证。
历代研究评价《路史》者很多,誉毁皆有之。几百年来,《路史》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其文采瑰丽,考证精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佚闻,如《竹书纪年》、《蜀本纪》之类,为后世研究上古史、特别上古神话传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诚然,《路史》一书多采谶纬伪书杂说,内容上难免穿凿附会,有人也有批评。尽管如此,《路史》仍不失为一部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史书。
除《路史》外,罗泌还留下著作多种,主要有《易说》、《六宗论》、《三汇详证》、《九江详证》等。
罗泌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三月十二日(1189年3月30日),终年五十九岁。配易氏,生一子,名苹(1153—1237),字华叔,号复斋。
史学世家
罗泌其祖孙四代为儒,侄孙、侄曾孙皆于文史有造诣,历代享有盛名。康熙年间,清政府曾派江西布政使施闺章送来金匾旌表其族,匾曰“史学世家”。在这个史学世家中,罗泌因著《路史》传世,卓然大家。
据田南《重修清适堂记·文献录》载,罗泌的先祖罗崱,五代时为避马氏之乱,由湘东徙居庐陵化龙乡折桂里熂下戡村。罗崱生三子,曰超、延、达。罗达迁本邑延康里秀川,八传至罗诵,讳恒,字闻诗,由泰和中团徙田南,为田南始祖。罗诵生介,字中立,绍圣丙子(1096)正月初一生,殁绍兴己卯(1159)五月初五。罗介生三子,曰彦通、仲先、建刚。彦通讳宝,政和癸已(1113)三月初九生,乾道乙酉(1165)正月殁。娶吉水朱氏。生三子,曰时亨、时享、时升。时亨行八,讳泌,字长源,绍兴辛亥(1131)五月十八日生,淳熙己酉(1189)三月十二日殁。娶易氏。泌生一子,名简修,字讲道,绍兴壬申(1152)四月十七日生,庆元庚申(1200)八月初一殁。娶刘氏。简修生一子,名九龄,乾道辛卯(1171)九月十二日生,宝庆丁亥(1227)九月十五日殁。娶周氏。族谱中所载罗泌祖孙生卒年月不可尽信,与史料文献记载比较,大多有误。胡铨、周必大、欧阳守道、文天祥都曾为罗泌家族作过墓志铭或传记或序跋。名字也与族谱所载不同,即罗泌祖父罗无竞,父罗良弼、子罗苹等。
罗无竞,字廉中,号遯翁,门生私谥孝逸先生。生约元丰三年(1080)。年十六游学南昌,便有文名。因感世风日下,厌倦举子业,归家,闭门读书。逢熙河之役,无竞奋然上书,条陈利害,影响颇大。朝廷特旨予以表彰,授迪功郎,始入仕途,为建宁主簿。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仕宦生涯不几年,遂有归意。离开建宁时,老百姓遮道挽留,受到同僚的敬重。归家后几年,父亡,因不胜悲痛,不复为官,自号遯翁。
无竞一生嗜好读书藏书,日积月累,藏书竟达万卷。建炎间,金人渡江,过其庐,知其为读书门户,说: “读书人门第,不准冒犯。”无竞家族也因此未受侵扰(据《吉安县志》)。无竞喜作诗,时人评论为“高处切风雅,平处往鲍谢”。勤于著述,《庐陵县志》卷二六《艺文志·经部》载: ;“罗无竞《经解》数卷”, ;《吉安县志》卷四七《艺文志·集部》载: ;“罗无竞《清襟集》三卷”。当时地方大儒萧子荆很敬重罗无竞,两人经常谈道论学,萧氏研究《春秋》学,他们在学术上互相引发,互为影响。无竞的藏书、学风、著述,直接影响儿孙儿代,而儿孙诸辈的超越,正是无竞无心仕途、一心问学的初衷。
无竞于建炎年问(1127-1130)病逝,卒年五十三。去世后,给事中李仲谦为其作墓志铭,胡铨作《孝逸先生传》,传中评介云: ;“窃评其大概,曰:为亲而仕近毛义,诙达以危近东力朔,遁以求志近渊明云。”(《澹庵集》);卷,三一胡铨《澹庵集》卷二五有《罗长卿母氏墓志》、刘才邵《杉溪居士集》卷十二《朱氏夫人墓志铭》,皆记无竞妻朱氏生于元丰五年(1082),卒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月。周必大作《罗主簿妻朱氏挽词二首(甲戌)》(《省斋文稿》卷一)。
罗良弼(1108-1165),字长卿,无竞长子。良弼致力古道,愤先世不偶,卓然有远志。建炎三年(1129)以诗赋冠乡举,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土及第,授迪功郎,调赣州会昌县东尉。
良弼少年时与胡铨同学,同师事清节先生萧子荆。良弼苦学,博学强记,资性孝友,继承父志,广搜图书,家藏至数万卷,亲手朱墨,标表无虚帙。抄书千卷,字划工整如刻。收集图书广泛,不限类别,凡百家杂志,下至裨官、虞初之说,无不淹贯。喜读书,好议论,对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其成败利病,洞若观火。诙谐不谑,议论往往惊座,人服其博洽,师友叹其非常。显谟阁商学士刘公很器重良弼,常予以赞许鼓励。良弼记忆超群,胡铨曾赋诗云: ;“笑春烛底影,湔泪风前怀。”用卫恒书故事。胡铨吟未毕,良弼应道: ;“此法帖第五卷隋僧智果节。”胡铨读《崇文总目》时,良弼说:“某书若干卷,菜集若干卷”,胡铨检书核对,果然无差异。事见《吉安县志》卷三五《人物志》。
良弼晚年入仕,居官清廉。其主张、观念往往与时势相左,仕途不畅。良弼曾感叹道:“吾隐乎?入以吾为矫。吾仕乎?芋魁豆餍,我岂无哉!吾其漫浪于人间,作鹏晏游乎?”因自谓“漫叟”(《澹庵集》卷二六)。
良弼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三十卷,《欧阳三苏年谱》…卷。 ;《欣会录》十卷,《诗话》二十卷, ;《闻书》七卷。
晚年,与退居乡里的周必大交往甚密。1163年, ;周必大作《跋罗良弼家欧阳公唐赞草》: ;“长卿好古博雅,藏本朝名帖至数十百纸,以那为首不在此稿乎?隆兴癸未十二月九日。”(《省斋文稿》卷十六)
宋·刘弇《龙云集》周必大序云: ;“先是汴京及麻沙刻会集(《龙云集》)二十五卷。绍兴初,予故人会昌尉罗良弼遍求别本,手自编纂,增至三十二卷,凡六百三十馀篇。……予亟属罗尉之子泌缮写定本,授侯刻之。”罗良弼父子对编纂、出版地方文献、名人文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良弼去世后,胡铨作《会昌县东尉罗迪功墓志铭》(《澹庵集》卷二六)。
良弼初娶胡铨从妹,继娶刘氏。大弟仲先,名开,讳良佐。良佐英年早逝。
罗泌(1131 -1189),字长源,良弼长子。胡铨为其作《罗泌字序》,云: ;“予友罗长卿长子日泌,而字之必大,走书崖州,乞予说以识。予谓古人名泌者多矣,予所谓必大云者,为李泌乎?为柳泌乎?未知所以命子。若辱贶鄙人,则愿以希李为请。”(《澹庵集》卷十六)泌生而颖迈,弱冠好读书。一生不曾人仕,大概受父亲影响。良弼曾在临终前唤罗泌到床前遗训: ;“吾少时意功名指取,落落晚节,汗颜复来,其将溘然。汝离兄友敬,勉自植之,无坠先绪,吾志尚伸,幸矣。”(《澹庵集》卷二六)这一番话给罗泌的一生带来巨大影响,自此专心攻读,发愤立说,绝无仕意。 ;《庐陵县志》卷三十二载: ;“有劝之(入仕)者,辄拍案丽起。”又云: ;“举宋承务郎,不起。”清代《嘉庆一统志》卷三二九《吉州府·人物》有罗泌传数十字,云: ;“绍兴中知永州,放民丁钱。”有误,将《舆地纪胜·永州官吏》中的一名叫罗长源“绍兴十四年知永州,还,请除丁身钱绢米麦”当作罗泌事。绍兴十四年,罗泌年仅十四。
罗泌积数十年之功撰成《路史》,初稿一百余卷。为了使内容充实,罗泌常携书稿在身,不断订正,最后成四十七卷,即前纪九卷,述三皇至阴康无怀之事,后纪十四卷,记太吴至夏履癸之事;国名纪八卷、记上古三代诸国姓氏、地理;发挥六卷;馀论十卷,为辩难考证。作《路史》的目的是为了补上古之史,其序云: ;“皇甫谧之《世纪》、谯周之《史考》、张惜之《系谱》、马总之《通历》、诸葛耽之《帝录》、姚恭年之《历帝纪》、小司马之《补史》、刘恕之《通鉴外纪》亦粗译矣,而其学狭浅不足取信。太史公丁孤赢灭学之后,首掇坠绪,既足通遗,而苏子所述(指苏轼《古史》),第发明《索隐》之旧,兹固未足为全书。而余之《路史》所为起也。”当时费辉从夷陵经湘衡过庐陵,接见罗泌于闉阁间。罗泌奉《路史》见示。费辉见其引征浩博,鸿篇巨制,大发感叹,说: ;“立萧曹薰业易,作罗氏《路史》难。”(施闰章《罗泌传》)认为《路史》乃天下奇作,为之作序,云: ;“公之立言无过贾谊,而叙述则在庄、马之间,班、范而下不论也。”此言…一出,罗泌名动当时。汪楫《检斋集》载: ;“昔陈眉公阅吉安志,一过辄大噱,掷去,曰: ;‘吉安止得两韵人,一总抹却,他可知矣。’谓志中不载作《路史》之罗泌、作《鹤林玉露》之罗大经也。”
历代研究评价《路史》者很多,誉毁有之。明代胡应麟说: ;“乃若灵篇秘籍,散见群书,久缺流传,向洇纪录者,卒赖是编提携弗坠。”(《少室山房类稿》卷八五《路史序》)恒斋论史云: ;“今学者懒散,苟且不肯读书于此中,少尝一指,岂不为珍错之美、球图之贵乎?观姓氏、帝系等采列《续通考》中,则知其长之所在矣。”(《吉安县志》卷四八《逸事上》)近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则称之为宋代史学八部“创和”之一。诚然,《路史》一书多采谶纬伪书杂说,内容上难免穿凿附会,议论甚至空泛。清人朱珔《小万卷斋文稿·路史补笺序》、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徐时栋《烟屿楼读书志》等都有客观的批评。尽管如此, ;《路史》仍不失为一部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史书。
《路史》历代版本较多,明仁和吴宏基摹宋刻本;明嘉靖洪梗刻本;明豫章刻本;万历乔可传刻本;乾隆元年罗氏刻本,最善者;光绪二十七年刊《路史》节读十卷本,等等。今罗泌后裔介绍, ;《路史》手稿本共二十四部,至解放后土改时仍保存完好,已上交政府有关部门收藏。
除《路史》外,罗泌还著多种, ;《庐陵县志》卷二六《艺文志·史部》载: ;“罗泌《图学》二编、 ;《樵隐山癯景陵纬阁字书同异解》。
历代称罗泌的史学精于考古,所以《四库提要》在沦明·杨慎《丹铅录》中说:“慎以博洽冠一时,……求之于古,可以位置郑樵、罗泌之间。”
子弟相传
罗泳,罗泌弟,亦博学宏才,被胡铨称为博学君子。兄弟为了传萧子荆之学,镌刻萧氏《春秋辨疑》一书。
罗苹,字华叔,号复斋。罗泌子。罗苹能传其家学,为《路史》作注。《四库全书总目》评曰: ;“核其词义,与泌书详略相补,似出一手。殆自注而嫁名予子欤?”罗苹与欧阳守道有厚交,守道为其作《复斋记》,云: ;“复斋罗君求予记其斋,于是君年八十有五矣”, ;“予是以敬记之,书扁者前太守丰城侯某。侯力学笃行,尚友前,而雅敬君甚,则君可知也已。君乡先生归愚子讳泌之子,名苹,字华叔。”(《巽斋文集》卷十六)
罗苹受父亲影响,一心问学,一生也不曾入仕。但他在当时庐陵文士中极有威望。去世后,文学家、族弟罗椅为他作《祭族兄复斋文》(《涧谷遗集》;卷三)
罗时英,字拜俊,号逸溪居士,仲先之子,罗泌堂弟、娶胡铨侄女。时英去世后,周必大作《罗时英公墓志铭》,云: ;“新安清湖罗时英卒,起三祀,长子莘老徒跣走数舍许,谒余予平园万松邸。”时英三子,曰莘老、岩老、渭老。莘老之妻赵氏,咸淳九年(1273),年高百岁,举族庆贺,文天祥亦前往,并作诗两篇。 ;《庆罗氏祖母百岁》、《拜罗氏百岁母》,皆见《文山先生文集》卷二。
罗士友(1199-1266),字熹善,一字晋卿,自号融斋。莘老之子。士友为人肃正,治家有方,每日正衣冠,坐堂中,不惰不倚,不分暑寒。景定元年(1260),该明堂恩告,授承务郎致仕。咸淳二年(1266)二月卒,文天祥作《罗融斋墓志铭》(《文由先生文集》卷十一)。
士友承其家学,学有所得,明万历《吉安府志》卷二五载: ;“士友生五岁,容止去幼度。……有《史编》及诸家诗体。”
罗煜(1224-1299),字光叟,自号横舟。士友次子。一生苦读,不曾入仕,隐居山中,以莳花草为娱。有诗名,作诗集三十卷。文天祥《庆罗氏祖母百岁》诗序云:“罗氏庆门寿母百岁,……某既交朋,升堂为寿,退布席厅事,与横舟昆弟子侄举酒尽欢。酒酣,赋诗志喜也。”(《文山先生文集》卷二)
罗畊(1230-?),字存叟,士友四子。举开庆己末(1259)进士,授清江县主簿,调赣州濂溪书院山长。罗畊有诗名,文天祥为其作《罗主簿一鹗诗序》(《文山先生文集》卷九):罗母畊兄弟,与文天祥皆交谊深厚。天祥退隐文山时,他们常来常往,饮酒赋诗。《醉清湖上三日,存叟独不在坐,即席有怀》、 ;《罗山长存叟兄弟来谢宴山中》,皆见《文山先生文集》卷二。
田南罗氏,从罗无竞到罗畊,这个家族历时近二百年,人才辈出,皆以读书著述为业,在史学、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不仅在庐陵受到人们的敬重,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史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不愧于“史学世家”之称。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