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霄山片区里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跨江西、湖南两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部分县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
简介
本规划区域(
罗霄山片区)范围包括
江西、
湖南两省24个县(市、区),其中有23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市(以下简称片区县),有1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3个革命老区县(市)。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基本情况
自然条件
规划区域(
罗霄山片区)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及其与南岭、武夷山连接地区,国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1414-1866毫米。该区域是长江支流赣江和珠江支流东江的发源地,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森林覆盖率为72%。
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末,总人口1170.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47.6万人。当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614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21.9元,分别是2001年的3.2倍和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7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75.4元,分别是2001年的2.6倍和2.0倍。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3.8:31.0:35.2调整为2010年的20.5:42.1:37.4;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0.5%提升到2010年的30.7%。京九等铁路和大广、济广、厦蓉、泉南等高速公路,以及赣州黄金机场、井冈山机场等,为构建该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了基础。
2001至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从91.7%提高到96.8%,青壮年文盲率从1.82%下降到1.02%,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1年增加到8.5年。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为79人。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卫生院,85%的村建立了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1.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2010年参保人数达157.6万。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连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邻近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内地连接粤港澳与厦漳泉地区的重要通道,直接面向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消费市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区位优势。
特色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富集,钨和稀土、钽铌等稀有金属储量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分布广泛,光热充沛,生物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高,发展柑橘、油茶、毛竹等特色农林产业条件优越。革命遗址众多,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地瑞金等红色旅游胜地,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老区精神影响深远。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炎帝陵等文化古迹具有重大影响,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矿产资源采掘与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日益突出,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逐渐形成品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各类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商品意识传统深厚,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区域经济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贫困状况
与特殊困难
农户收入水平低,老区振兴任务重。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6%;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97.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农村危旧房多,土坯房比重大。大部分农户家底薄、积累少,自我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受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7%,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明显。交通运输能力不足,高速公路发展滞后,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不高,县乡公路网络化程度低,6.7%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自然村(组)出行条件差。输变电设施建设滞后,电力供应能力不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4.7%的自然村不通电,10.3%的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重,病险水库较多,防洪设施薄弱,部分农户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2010年,人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项支出为1005.3元。普通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少,专业设置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15%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17.8%的村卫生室没有合格村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不足。
山洪地质自然灾害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潜在风险大。该区域是赣江、东江和湘江等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防治任务重。
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该区域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优化发展、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推进,为加强对内对外开发与合作、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重大意义
加快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步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与条件;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壮大综合经济实力;着力促进就业和开发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加快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扶贫攻坚促进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精深加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开放相结合。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强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序开发特色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广大干部群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战略定位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扬老区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大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老区振兴发展与扶贫攻坚统筹推进新路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示范。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交通通道。立足紧邻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作用,构建北上鄂豫皖、南达粤港澳、东接闽浙沪、西连渝川黔的战略通道。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周边城市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规划统筹,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特色农业和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柑橘、油茶、茶叶、毛竹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有序推进钨、稀土、钽铌等优势稀有金属资源开发,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和既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建设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加强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湘赣根据地革命遗址保护,推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创新红色文化,建成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推进跨省协作,壮大旅游产业。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治,继续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注:*为“十一五”期间年平均数。
功能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条件,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该区域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地市级城市、县城等重点城镇和单独设立的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坝等地区。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为主,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天然湿地以及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组成的各级各类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实验外,严禁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序推进人口转移和易地安置,逐步减少人类活动。
空间结构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运输通道,加强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联系,积极融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环长株潭城市群及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充分发挥南昌、长沙及萍乡、吉安、抚州、株洲、郴州等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一中心五走廊”的空间结构,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经济联系紧密、产业特色鲜明、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
图1空间结构示意图
城镇布局
中心城市。以赣州市为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赣州中心城区与赣县、南康、上犹同城化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发展。推进稀有金属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壮大钨和稀土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铜铝有色金属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赣州市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支持井冈山市、瑞金市和宜章、茶陵等县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发展为区域性经济中心。
重点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强化产业支撑,提高人口和发展要素集聚能力,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
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交通
交通运输主通道。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国家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国道和重要铁路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三纵两横”交通运输主通道,强化主通道互联互通。推进赣州黄金机场、井冈山机场等改扩建。构建赣州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完善井冈山、瑞金、宜章、茶陵等运输枢纽功能,提高运输与中转能力。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的交通联系,形成沟通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主通道。
图2“三纵两横”交通运输主通道示意图
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国家公路网、铁路网规划和建设的衔接。打通省际、县际断头路,提升网络化程度。进一步推进县乡道改造和行政村通畅工程,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实现所有乡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完善兴国、于都、汝城等交通节点运输功能。加快支线机场、通勤机场建设。开展赣江等航道及赣州港等港口和配套工程建设。形成布局科学、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水利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以防洪、灌溉为重点,推进大中型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病险水库、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强赣江、湘江、东江等重点江河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赣州城区和会昌、万安、安仁等县城防洪安保工程建设,提高江河与城市防洪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省界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管理机制。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能源
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进国电井冈山水电站前期工作,研究论证瑞金电厂扩建项目。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推进贡江、遂川江水电梯级开发,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加强煤炭调入能力建设,有序发展火电。加快连接“西气东输”工程管道建设,建成沿线县城供气管道、配套建设天然气储备等设施和加气母站。支持建设赣州天然气及成品油仓储基地。
推进电网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升级改造和输变电工程建设,优化电网结构,降低网络损耗,提高中心城市电网和县网供电保障能力。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提高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力供应可靠性,实现城乡用电同价。加快开发农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节能灶使用。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大力推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宽带、固定通信、移动通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和覆盖率。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加强对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的信号覆盖。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减灾救灾等民生领域信息化。不断延伸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服务。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县、乡(镇)农村综合性、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乡(镇)延伸,提升移动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业务发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网络保障体系建设,增强网络信息监测、预警、管控能力,提高通信、广播电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城镇基础设施
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和改造,实现城乡间互联互通,改善公交和城乡客运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及供水、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加强城镇综合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园林绿化,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营造宜居环境。
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生态友好的支柱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农业
粮食与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严格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做强脐橙产业,加快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加强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积极发展蜜桔、茶叶、白莲、甜叶菊、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以及林下经济等特色林业产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支持发展生猪、肉牛、水产养殖,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健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安全监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环境监测、信息技术、农业执法等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完善交易、加工、冷藏、配送、信息和标准化等设施,规范市场秩序。依托已有基础,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柑橘、茶叶、蔬菜、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区域性加工配送中心。对脐橙流通实行“西果东送”政策,支持建立特色农产品跨区域产销链条。积极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强化与粤港澳、厦漳泉等地区以及周边城市批发市场或超市的产销直供,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动柑橘产业品牌建设、市场销售和仓储物流等方面的跨省协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在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
农林产品加工。依托特色基地,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科技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加工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茶产业,积极推进油茶、果蔬、食用菌和畜禽水产品加工。大力促进竹林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加工,积极发展竹纤维制品、竹制地板、集装箱底板等加工业。
矿产资源加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按照清洁生产、集聚发展的要求,有序推进钨、稀土、钽铌等稀有金属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锡、铜、铝等有色金属产业和萤石、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加工,有序推进宜章煤电一体化。支持井冈山陶瓷、茶陵建筑陶瓷、会昌氟盐化工、宜章氟化工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生物医药产业。发挥茯苓、杜仲、厚朴、丹参等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制药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中药材饮片、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成药制剂加工。支持药品、食品等企业直接参与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种植、加工及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医药产业。
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等地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瑞金线束线缆、南康家具、万安电子电路板、茶陵电工电器、安仁工程机械等产业基地建设。
旅游与
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提升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影响力,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创作一批红色题材的优秀作品,做大做强以《井冈山》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歌舞、影视、戏剧文化品牌,支持红色影视基地建设。推进客家文化、庐陵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播,加强炎帝陵等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工作,支持文化产品出版发行。培育和引进文化龙头企业,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开发旅游资源。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古村古镇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游。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构建旅游开发协作网络。以瑞金为中心,构建原中央苏区旅游圈;以井冈山为中心,推进井冈山市和遂川、万安、永新、莲花、茶陵、炎陵、桂东、安仁等县旅游产业统筹规划与协同发展,构建大井冈山红色与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区。开发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增强旅游产业整体活力和综合实力。
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加强旅游景区与高等级公路、铁路及机场连接线建设,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景点间交通联系,构建安全、便捷的旅游线路。完善景区通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旅游汽车营地。完善景区标识系统及安全防护设施,加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开发旅游商品。加快多元化旅游商品的开发,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扶持特色工艺品、纪念品、文化制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生产。
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以中心城市、重点产业园区为核心,大力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支持赣州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完善井冈山、瑞金、宜章、茶陵等重要物流节点的服务功能,构建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加强运输、仓储、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专业物流,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商贸服务业。完善商贸网点布局,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农村集贸市场和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连锁经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示范创建”。建设多功能的农村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完善农村家电、农机、汽车等维修服务网络。引导住宿餐饮企业规范发展。
金融业。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中心城市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农村能力,支持和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建设。推进农村保险和贷款担保业务。
高技术服务业。围绕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矿产资源加工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需求,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按照信息进社区、进村庄要求,适应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综合运用和资源共享的需要,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等沿海地区的对接发展,以瑞金、南康、宁都、赣县、万安、莲花、宜章、汝城、安仁等县市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服装加工、陶瓷等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转移推进机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
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现代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对区域经济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效益。吸引企业集群式向区域内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适当扩区和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支持设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条件成熟时,在赣州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按程序申请设立赣州综合保税区。支持宁都、遂川、乐安、莲花、安仁等县市建设扶贫产业园。
产业化扶贫
扶持扶贫特色产业。重点支持柑橘、油茶、茶叶、毛竹、畜禽养殖和旅游业等覆盖面大、带动力强、扶贫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地建设,促进加工转化。加强对贫困农户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按照产业化扶贫要求,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扶贫龙头企业、小微型企业等能够直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产业组织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支持建立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促进组织,探索按照社会企业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的新机制新途径。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化全过程并分享收益,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在本区域建立产业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支持企业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地区富裕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形式。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小城镇与村庄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
小城镇与
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小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民俗文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生态旅游等特色城镇,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支持一批交通区位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发展为中心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
村庄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引导村庄土地利用。在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下,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免费为村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并提供建设指导。统筹建设村庄生产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庄功能。以乡镇所在地、交通沿线人口聚集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中心村。
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实施乡村通达、通畅工程,实现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提高农村班车通达率。推进村级道路向村民小组、居民点延伸,解决自然村道路通达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力度,保障农村公路行车安全。提高道路管理养护水平。加强农业生产田间路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修建一批中小水库,加快山塘清淤扩容,加强水库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完善田间排灌沟渠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县开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以荒山荒地、灾毁农田、空心村和废弃矿山复垦为重点,推进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组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坡改梯、淤地坝、鱼鳞坑等坡面治理工程。合理规划小流域内农林牧生产用地。因地制宜修建各类截、排水沟等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开展沟头防护和沟壑治理。
农村生活条件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鼓励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支持重点村镇实现集中供水,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大力提高农村供电保障水平,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因地制宜推广沼气,完善沼气技术服务。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大农村和国有农林场的危房改造力度,着力解决贫困农户和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困难问题。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
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科学编制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加大扶贫投入,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围绕改善生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促进贫困村整体脱贫致富。
扶贫搬迁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积极引导生存环境恶劣和缺乏发展条件的贫困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实施扶贫搬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后续产业发展,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