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是国家文物局主导的重大研究项目,该研究主要针对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
项目介绍
以良渚等遗址为重点,深入研究展现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以
殷墟等遗址为重点,深化夏商周考古工作,揭示早期中国整体面貌,以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长江中上游文明进程、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为重点,继续推进区域文明化进程研究。推进沿海海域及内水重点水域水下考古,深化科技考古,开展预防性考古,举办全国考古成果精品展。
夏文化研究
由
国家文物局、
河南省人民政府、
中国社会科学院协作的,“
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于2020年8月21日启动,系统开展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重大项目的设立,正是为了给全面复原和构建夏王朝的诞生背景、社会历史、文明成就、政治结构、国家体系等提供科学支撑,为解决
夏文化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乃至中国古代文化多元一体化总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准确清晰的答案。
2021年3月12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2021年度启动会议在河南洛阳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
项目进展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陕西西安
江村大墓、
河南洛阳正平坊遗址、甘肃武威吐谷浑墓葬群等3项重要考古成果。此次通报的3项重要成果,是我国汉唐时期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都市营造与建筑技艺、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成就。
最新通报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中,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
据介绍,2022年5月18日化石初露,头骨保存完整,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探讨人类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化石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遗址。1989年、1990年,该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被命名为“郧县人1号”和“郧县人2号”,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3号头骨化石距离此前2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被埋藏在有一定钙质胶结的砂土地层中,已清理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态清晰,人类属性确凿。难能可贵的是,该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3号头骨的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该头骨化石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后续将制定提取、修复方案,并同步开展对遗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2022年9月,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4年持续发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封北宋东京城
州桥遗址取得重要进展,出土巨幅石雕祥瑞壁画,为我国发现的北宋时期最大的石刻。庞大的规模和高超的雕刻技术,见证了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
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大项目发布会,通报了来自湖北、云南、温州、开封四处考古新发现,同时,国家文物局还通报了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考古工作进展情况。湖北十堰发现距今百万年直立人头骨化石,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2022年9月,2022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介绍2022年一至三季度考古工作重要进展情况。
2023年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尚义
四台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尚义四台遗址第一、二组遗存初步判断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考古的重要突破。会上还通报了云南晋宁
古城村遗址、甘肃礼县
四角坪遗址、
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
辽上京遗址的考古成果。
2023年7月11日,从国家文物局此间举办的全国考古工作会上获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围绕
人类起源、
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关键问题,策划“夏文化研究”等18个重大项目。
2023年10月,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吉林
和龙大洞遗址、辽宁朝阳
马鞍桥山遗址、山东邹城
邾国故城遗址、北京
金中都遗址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2023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杭州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江苏常州寺墩遗址、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4项考古最新进展。此次通报的4项考古发现与研究,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
新石器时代)、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
2024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聚焦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初步判断,武王墩墓系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
2024年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江苏盐城盐业考古、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淮安城市考古等4项考古最新进展。
2024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2024年11月22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浙江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本次发布会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发布的三个项目分别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整体研究进展、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
2024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聚焦夏商周大型都邑遗址的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珍贵研究资料。
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
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
2024年国家文物局共召开6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16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江苏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东山村遗址和寺墩遗址等4项目入选,入选数量与河南省并列全国第一。
江苏盐城盐业考古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多家考古单位联合,在基本建设考古相关工作中,取得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缪杭遗址全景照
其中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现在初步推测其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位于盐城市东台市的缪杭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后北团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的制盐聚落。
缪杭遗址出土长条形储卤池
这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迹
淮安城市考古
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2021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明清时期的城门门道、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类遗存,以及餐饮厨具为大宗的各类器物,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
淮安板闸镇遗址发掘区航拍照
兴化草堰港遗址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2022年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淮安板闸镇遗址内的一处饭店后厨
“草堰港遗址总面积80000余平方米,被近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说,考古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
遗址及发掘区全景(上为东)
其中,房址分为木构建筑与芦苇建筑两大类;灰坑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部,部分用芦苇席铺底,一定数量的灰坑内填埋有木板或圆木。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炭化植物遗存以水稻为主,动物骨骼遗存主要为家养动物猪和野生动物鹿、獐等。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专家表示。
东山村崧泽文化红烧土祭祀广场和大中型墓葬
东山村遗址和寺墩遗址
东山村遗址位于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西依香山,北望府山,北距长江约4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4′36.95″,北纬31°55′38.93″。该遗址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600米,遗址面积近38万平方米,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期大型遗址。
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晚期大墓M125
2023年以来,围绕明晰遗址内部布局和确认遗址宏观结构两个方面开展了对东山村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2024年在2023年度发掘区的西、北、东侧展开,一是摸清红烧土堆积的分布范围,确认是否存在其他房屋建筑或祭祀遗存;二是以新发现的M115等崧泽文化早期大中型墓葬为线索,继续了解本次揭示的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分布范围及其与此前发掘高等级墓地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经过发掘,本年度又发现3处成片的红烧土堆积和4座崧泽文化大中型墓葬。本次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M125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流域没有该时期大墓的空白,对聚落的发展演变及社会发展程度的认识新增了重要资料,进一步彰显了东山村遗址在崧泽时代从早至晚长时段的兴盛与发达。
寺墩遗址发掘现场
2023-2024年度的考古新发现再次实证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是研究长江下游早期古国文明的典型遗址。东山村遗址目前揭示出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寺墩遗址崧泽文化陶器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北距长江约15公里,南距太湖约30公里,原是一个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由于取土破坏,现仅残存墩体南坡。寺墩是距今5500-4500年连续发展的中心聚落遗址,面积超百万平方米。遗址周边水系发达,有内、外两重环形水系,寺墩墩体恰好位于水系的中心,外圈水系大致围合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遗址东南5千米处,遥见一片海拔高度在100米上下的低山丘陵。本次考古发现的重要遗迹包括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建筑基址等。对双重水系结构和台地性质的初步探索,有助于深入认识寺墩遗址的聚落格局。
寺墩遗址良渚文化陶器
寺墩遗址发掘出的崧泽文化时期墓葬贫富差异悬殊,显示出较高程度的阶级分化,是环太湖地区史前考古的重要发现。木构建筑遗存规模大,保存好,结构复杂,较为罕见。墩东台地水井中出土的漆彩陶器,构思精巧、工艺高超,是复杂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的缩影。良渚文化时期,堆筑了规模宏大的寺墩墩体,大型红烧土基槽表明寺墩顶部曾存在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大型建筑基址、灶、灰坑等遗迹表明这里曾是良渚文化时期聚落核心区。通过对寺墩墩体周边区域的发掘,有助于进一步厘清5500-4500BP间考古学文化演进过程,了解遗址核心区的功能布局。本次考古发现表明寺墩遗址在距今5000年前后即已呈现出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逐步走向繁荣的良渚文明,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有力证据。
草堰港遗址
2025年2月消息,草堰港遗址为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这一考古发现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截至2025年2月,草堰港遗址遗迹主要有灰坑、房址、栅栏等,已清理灰坑数量150余处,过半数坑内填埋木材,木材绝大多数为栎树等适用于建材的树种,部分可见榫卯结构。部分灰坑用席子铺底,可能为贮藏坑。目前已清理的房址多用芦苇与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其中编号为F4的遗迹主体由木栅栏、芦苇栅栏等构成,芦苇栅栏残存长度超过5米。遗物方面,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目前已出土各类小件2800余件。其中,陶器以釜为主,其次为罐、钵、豆、箅、支脚、盖等。骨角器有耜、靴形器、镞、镖、锥、针等。玉器有璜、环、管、坠等。石器有钺、研磨器、砺石等。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锥形器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实物。在动物遗存上,已鉴定出5纲38种。除部分家猪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表明当时的先民以渔猎为主,饲养家畜为辅。在植物遗存上,地层中水稻壳和芡实壳堆积大面积分布,依据现有鉴定结果和统计数据初步分析,草堰港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为栽培稻,稻米和穗轴都表现出明确的驯化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