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轰,1959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78年特招进入空军政治部歌舞团,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人物介绍
聂轰,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艺术家,1959年生于青岛,1978年文艺兵特招进空政歌舞团。毕业于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其作品多以黄河题材为主线。迄今为止,聂轰先生完成了多幅黄河题材的优秀油画作品,被众多画册、杂志、报刊及媒体刊登报导并发表。
担任职务
现任北京总政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理事、北京油画雕塑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
北京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青岛当代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展览年表
1987年:油画《琴》入选“北京小型油画展”,地点:中国美术馆。
1990年:油画《侗家女》入选“中国风情油画艺术展”。
1991年:油画《时代之光》(合作)参加建党七十周年美展,地点:军事博物馆。
1992年:
油画《藏情》《黎家女》入选香港“首届金秋油画大展”。
油画《山情》参加香港“中国北方风情展”。
1993年:油画《留不住的春光》入选93’国际艺苑青年美展,地点:国际艺苑美术馆。
1994年:
油画《耀眼的阳光》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有铜佛的静物》入选“首届中国油画静物展”,地点:
历史博物馆。
1995年:油画《洒满阳光的陕北》获“中国风景油画作品展览”金奖,地点:中国美术馆
1996年:油画《牧歌》入选“北京油画展”,地点:国际艺苑美术馆。
1997年:
油画《有铜佛的藏器》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静物展”,地点:中国美术馆。
油画《青春曲》入选“全军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1998年:参加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黄海大海战》半景画创作(3700X700cm)。
1999年:油画《母亲河》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军美展”优秀奖,地点:军事博物馆。
2000年:
在香港MEMORY画廊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览。
油画《夕阳下的山丹丹》入选“中国广播影视界第四届全国美展”,地点:中国美术馆。
2001年:油画《青春曲》入选“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2年:油画《母亲之歌》入选“全军第十届美展”,地点:军事博物馆。
2003年:
油画《黄河情》入选“中国第三届油画作品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十一幅。油画《永远的母亲河》入选上海首届“全军美术作品精品展”。
油画《牧归》入选上海首届“全军小型油画作品展”。
油画《山笛》等三幅作品参加首届“同路而行”油画作品展览,地点:国际艺苑美术馆。
油画《青春曲》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地点:广州美术馆。
2005年:油画《民族之魂》入选“永恒的记忆”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地点:上海美术馆。
油画《黄河魂》等三幅作品参加“北方的诗学——第二届同路而行油画作品年展”,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6年:油画《黄河曲》、《黄河古道》参加“北方的诗学——第三届同路而行油画作品年展”,地点:
北京画院美术馆。
2007年:油画《黄河情》参加北方的诗学——同路而行油画作品展,北京道画廊。
油画《晨曲》、《黄河情》参加美国纽约ARCADIA画廊主办的当代中国大师展。
油画《民族之魂》入选“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油画《民族之魂》入选“《翰墨丹心》——向党的十七大献礼全国美术书画精品展”,地点:军事博物馆。
油画《龙女》参加首届东京中国现代艺术展,日本东京美术俱乐部。
油画《大黄河》、《阳光下的山丹丹》参加北方的诗学——同路而行第四届油画作品展,地点:中国美术馆。
2008年:
油画《晨曲》参加“青岛油画学会首届油画作品展”,地点:青岛美术馆。
油画《OK宝贝》(合作)参加“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地点:军事博物馆。
油画《晨曲》参加“北京油画学会首届油画作品展”,地点:中国美术馆。
2009年:
油画《青春曲》参加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首届院展,地点:军事博物馆。
油画《民族之魂》、《黄河魂》参加北京油画协会邀请展。
油画《黄河畅想曲》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精品展”赴香港、澳门展出。
油画《青春曲》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作品展览”,地点:军事博物馆。
油画《黄河雄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地点:
湖北省艺术馆。
2010年:
油画《黄河雄风》、《黄河畅想曲》、《走进陕北》参加2010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美术馆。
油画《黄河雄风》参加“坊茨美术馆启用仪式暨中国油画邀请展”,地点:中国坊茨美术馆。
油画《黄河雄风》参加“
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地点:北京国际会展中心。
2011年:油画《黄河畅想曲》参加探索与传承——中国油画名家作品展,地点:山东东营长青美术馆。
油画《黄河畅想曲》参加“艺术植入乡土——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油画名家邀请展”,地点:中国坊茨美术馆。
油画《民族魂》参加“2011春季中国油画艺术沙龙第二回展”。
油画《黄河雄风》参加“军队艺术家的摇篮——解放军艺术学院师生美术作品精品展”,地点:中国美术馆。
油画《走进陕北》参加“中国油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地点:
天津西洋美术馆。
油画《黄河雄风》、《白菜》参加“传承与发展——中国写实油画精品展”,地点:山东美术馆。
2012年:
油画《民族魂》参加“唯美写实大家风范——中国油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地点:
天津西洋美术馆。
油画《民族魂》参加“唯美写实大家风范——中国油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地点:唐山博物馆。
油画《画室》参加“2012年北京油画学会作品展”。
油画《黄河礼赞》参加“崛起的中国油画——深圳首届中国油画当代名家邀请展”,地点:深圳文博会艺术中心。
油画《民族魂》参加“月是故乡圆——全国青岛籍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地点:.青岛美术馆。
2013年:
油画《黄河礼赞》参加“北京中鼎美术馆新馆落成首届油画作品邀请展”。
油画《黄河礼赞》参加“中国未来油画展”,地点:
全国政协礼堂。
2014年油画《黄河奔腾》参加“京津两地油画家作品展”,地点:天津美术馆。
主要荣誉
其油画作品入选第八、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得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金奖、银奖、优秀大奖及全军美展优秀奖,多幅作品参加拍卖,并被收藏。其油画作品《黄河交响曲》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陈列并被永久收藏。
1995年油画《洒满阳光的陕北》获“中国风景油画作品展览”金奖;
1999年油画《母亲河》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军美展”优秀奖;
2001年油画《青春曲》获“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唯一奖);
2003年油画《青春曲》获中国文化部颁发“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2007年赴美国纽约参加ARCADIA艺术中心举办的当代中国大师展;
2008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拍摄专题片《青春嘉年华--军旅画家聂轰》并予以播放;
2010年油画《黄河交响曲》被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陈列、收藏。
艺术发表
1996年:
油画《山丹丹》在《美术》杂志1996年第12期发表。
2004年:
《解放军画报》第六期专题介绍《永远的母亲河》等三幅黄河题材的油画作品。
《
中华文化画报》第五期,介绍中国当代油画十三家,其中发表本人作品
2005年:
《宝藏》第二期专题介绍画家——油画家聂轰全记录,发表作品十幅。
2006年:
油画《黄河曲》在《美术》在2006年第11期发表。
《中国油画市场》2006年11月号,最具升值潜力风云榜——油画家聂轰作品15幅。
2007年:
油画《晨曲》发表于《美术》2007年第6期。
油画《阳光下的山丹丹》发表于《中国油画市场》2007年5月号。
《解放军报》5月7日第三版发表介绍作者的照片及文章:当军人成为艺术家的时候。
《中国艺术市场》2007年第五期发表介绍作者的文章《聂轰的乡土情怀》及油画作品五幅。
《中国油画市场》封2发表油画《黄河曲》。
中国美术报第64期发表油画《黄河曲》。
油画《走进陕北》发表于《中国油画市场》2007年10月号。
2008年:
油画《晨曲》发表于《北京油画》创刊号。
2009年:
油画《黄河雄风》、《青春曲》收录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作品展览》大型画册。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油画家聂轰油画作品》画册,全国发行。油画《黄河交响曲》收录于《光荣与梦想--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建院50周年》大型画册。
2012年:
《华夏美术》杂志2012年(第一卷),专题介绍聂轰多幅油画作品及文章,并在该期封面刊登油画《黄河交响曲》。
《财富圈》杂志刊登专题《黄河礼赞》介绍聂轰多幅油画作品及文章。
2013年:
《新华书画》杂志2013.06总第18期,专题介绍聂轰多幅油画作品,并在该期封面刊登油画《阳光下的山丹丹》。
2014年:
国防大学出版的《国防艺苑》杂志2014年第一期,专题介绍聂轰多幅油画作品及文章。
《青岛2014》杂志--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专刊第15期,专题介绍聂轰多幅油画作品。
《商周刊》2014年第五期,专题介绍聂轰多幅油画作品。
《金融博览》2014年第一期,专题介绍聂轰多幅油画作品。
西安大都市文化系列丛书--《西安画廊》,专题介绍聂轰多幅油画作品。
艺术自述
我生长在海边,受父亲的影响,铸造了我坚定、豪爽、刚毅的人生态度与性格。1978年作为文艺兵特招入空政歌舞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六年,后又调入
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至今,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油画艺术的探求。
军艺油画专业毕业后,我更多地注重绘画语言本身和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刻意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象。于率真与直白中表达我的情感。多次西北之行,使我对金涛澎湃、浊流宛转的黄土高原有了一种偏爱的情结,或者说是黄河流域恒古至今的淳厚和生命状态的存在形式,给了我直觉式的莫大震撼,找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历史的表现空间。在黄河系列绘画中,色彩的分割、色块的构成、色相的对比,与黄土山峦巍峨盘陀的结构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凝重、单纯、热烈的金黄色调所造成的强烈视觉,似乎把民族生命的活力与激情,灿烂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黄土儿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朴实美感都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厚薄、松紧、浓淡的处理,使画面呈现一种明朗而悠远的节奏。以音乐般的抒情歌喉,放歌这一片土地与生活在这上面的人民,是我的苦苦追求。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沧桑”与“浑然”,也正是我通往的艺术之路。
在流派纷呈,名家如云的中国画坛,既要坚守自己的情感壁垒,又要在创作实践中的沉淀和过滤中不断醒悟,以高尚的人格和沾满汗水的双手,去迎接属于自己心地的殿堂,这是我的理想。
聂轰/2003年末写于北京
名家点评
情系黄河
文/徐恩存(《中国美术》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
聂轰的作品不矫情不做作,在从容自然中表现自己喜欢的题材,黄河这个题材国画、油画、版画都有不错的作品,而且陈逸飞画过《黄河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画黄河的难度更大,聂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从日常生活当中发现诗意,不刻意的追求猎奇,这也可见画家的心态之平静,他是从一个真善美的角度去看黄河,去看被黄河养育的儿女以及中华民族发源地的这片沃土,所以他用金黄的色调表现水、表现大地、表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中华儿女。聂轰是一位军人,他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从一个积极的方面去表现这个题材。画面有很多文化含量和精神底蕴,可见他的人品和画品是一致的,画内和画外是一致的,这种写实的手法也有助于他主题的表现。他执着的探索着这个主题,画面的形式、语言、技巧都日益纯熟,在这成熟的条件下把黄河这个主题和“北方的诗学”联系起来,把她诗化。把这种平凡人的生活更艺术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是画家的使命。随着农村的城市化,这些东西肯定在若干年之后就会消失,从这个角度来看,聂轰给我们留下的是昔日的记忆,也希望他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另一条黄河
文/王焕青(著名书画家)
聂轰属于自己跳进黄河的人,在人们眼里他正在成为专门为一条大河造像的画家。
他怀着旁人看来难度极大的抱负,从主流的黄河观念出发,用写实油画技法来表现这条众说纷纭的大河。应该说自古以来,关于黄河的艺术作品已经不胜枚举了,在中国几乎没有哪个自然景观受到如此之多的颂扬和争议。黄河融汇了复杂的因素,它超越了河流本身,在民族心理层面成为特殊的象征性精神建筑。在人们眼里,几乎世界上大多数河流都有温润与暴戾的双重属性,聂轰是把这两种因素混合起来,从客观景象入手,谨慎地抒情,在常规意义上的诠释里加进少许个人意见。《黄河古道》、《永远的母亲河》等可以算是他把多种因素平衡在一起的例子。这类作品既在乎形式美感,又突出了画家的黄河观。他把汹涌的河水与画面里微小的人物、动物变成对仗的修辞形式,从而一系列有趣的对比呈现出来。诸如巨大的体量与渺小的身影、喧嚣的河水与岑寂的心灵、华丽繁冗的河流与质朴无华的生命等等。甚至,哺育之类的感恩式概念、毁灭与柔弱之类忧虑性的感受都交织在一起。聂轰是电影美术师,他善于把电影的蒙太奇句法引用到油画里来,从而让人与自然这个老话题有了很强的视觉张力。
在聂轰那些被他命名为《黄河情》、《黄河恋》、《黄河魂》、《母亲河》等一系列表现黄河壶口的作品里,不仅体现出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从某种意义上也间接体现了他个人的气质。他喜好壮怀激烈的戏剧性场面,喜欢在有力度的戏剧性冲突中与主流的象征意义达成一致。滔滔黄河在那些大裂谷、大断层所形成的悲壮与豪迈能激发出画家本能的兴奋。他热衷于描绘大自然显现给人的独一无二的伟岸,他喜欢被大自然激发的叹为观止的心情。我们在中国艺术族谱里可以回忆起一系列气质相类者的名字,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些豪情万丈的诗句。客观地说,面对摄魂夺魄的场面,聂轰所使用的写实绘画语言只允许他冷静具体地表达,这种约束化的语言在面对让人浮想联翩的题材时,最容易受损是这个场景珍贵的精神气质。难得的是聂轰用纯熟的手法牢牢把握住河水与河床紧张对峙的关系。浩浩荡荡的河水从无尽的远方汇集而来,好像要把河床磨穿,在无可计数的日子里,河水每一时刻都在坚固如铁的岩石上开凿出路,以柔克刚在这里被表现成悲剧般的惨烈。假如我们愿意往人生和社会意义上联想,这些作品也包含了自由意志和森严秩序之间博弈的象征化。即使我们什么都不想,面对这样的作品,也会不可避免地激起对动荡不安的肃然。在一条大河的特殊地段,聂轰从地理特征里提炼出象征意象,总结着自己的河水与河床的哲学。
很多熟悉聂轰的朋友都知道他爽直,他的画的确与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关。他身上除了刚性还有柔软和细密,就像他的黄河,由水和石头组成了事物的两面。早先使他崭露头角的作品既没水也没石头,是站在黄土高原上极目远眺的《洒满阳光的陕北》。那应该是表现黄土高原的油画作品里不多见的佳作。自自然然的手法,平铺直叙了对高原的见解,坦率,真诚。目力所及之处,山峦依次站在那里,由着阳光照耀。像聂轰后来一贯采取的姿态一样,他把作者的意见隐藏起来,由作品客观冷静地传递大自然本身的美。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下方那个红衣女子,还有那头我们见过若干次的驴。女孩和驮水的驴子正沿着山路踽踽下行,小路延伸到画外,她们将走到我们无从知晓的地方。但是,在《黄河古道》和《永远的母亲河》里我们见过她们。在这些画里,她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点景人物,而是肩负了画面构图以及作品艺术观等方面的重要任务。我们有兴趣知道她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聂轰不让我们看清眉目。由于她们的在场,使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画转化为用大量笔墨来衬托人物的作品,变成人与环境关系的主题。从这个角度看,黄土高原也好,黄河也好,都从自然环境被转化成一种人文环境。这个屡屡在不同环境里出现的女孩和驴子也就上升为“聂轰的思想格式”。因为在聂轰的作品里,她和它已经成为作品的题材。由于她们的出现,聂轰的黄河概念也从具体场景蔓延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中,演变成黄河与人,黄河与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与当代社会诸如此类的画题。
获得
中国油画风景展金奖的《洒满阳光的陕北》创作于1995年,《黄河古道》画于2006年,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红衣女孩和那头驮水的驴,按聂轰的意志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一直这么走着。聂轰通过她们在不同的画面里给时间留出位置,当固定不变的人物重复现身,时间被改变了。每当看到她们,让观众恍惚觉得要么真的有周而复始,要么就是真有永恒的事物。
在风景画里,她和它只给了我们背影,在《山丹丹》里,我们可以仔细端详这位神秘的女孩了。聂轰采用流行的写实手法给我们看到了一个被风霜浸染,但还没失去活力的少女。但是,从画家早就交代给我们的生活轨迹来判断,她身边那位忠实的朋友——驴子,其实就是她命运的隐喻。这种基于社会状况的判断有些悲观,有些宿命,正因为这种宿命,使作品成为人类状况的隐喻,有了普世情怀。但在《山笛》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转折。女孩端坐在碾盘上,从容不迫地想着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留心女孩的座位和背景,就会惊讶地发现,“青春”端坐在磐石上,身后陪衬着雄浑的高山大壑。画家用颂歌体表现了一位普通人。聂轰拉开了人道主义帷幕,让我们看到了对人的肯定、对生灵之间平等的赞扬。这种对人的赞美不仅超越了眼下对浮华、对奢靡百般雕琢的作品,也使那些对着照片刻板临摹的所谓写实绘画更显得了无意趣。聂轰这种对人的肯定与对自然的肯定如出一辙,直来直去,直截了当。当代画家里有了这么一类人,绘画也就不容易失掉最基本的品格。
媒体报道
《财富圈》报道
栏目:艺术家
文/安琪
聂轰:黄河礼赞
导语:将自己的关注点长久的持续放在同一个事物上,也使得聂轰对于黄土、黄河以及背后的含义思考更加深邃,画家的绘画镶嵌在这样丰富而开阔的情感中,也是得他有一种无法代替的使命感。
初见聂轰是在他的油画工作室中,一位身姿挺拔,步伐矫健,声音浑厚的军人形象向我们走来,聂轰眉宇间的那道坚毅,一个军人所有的特质都在聂轰向我们伸出手的那一刻全然表白,他热情的向我们介绍着工作室的格局,工作室主要展出聂轰的油画作品。而最吸引我,最醒目的一幅作品就是挂在墙上的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黄河雄风》,以一种辉煌宏伟的气势以及从画面上飞腾而起的水浪冲击着我们的视觉,这金灿灿、像麦穗一样的画面正是这位身着军装,笔端注入军人般激情的真情表现,威严磅礴的气氛充满了这个工作空间,让我们觉得在母亲河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为它敬慕。今年来聂轰的油画作品,从一个真善美的角度去看黄河,去看被黄河养育的儿女以及中华民族发源地的这片沃土,所以作者用黄金的色调表现水、表现大地、表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中华儿女,其写实的手法有助于情系黄河的表现。然而聂轰所画的黄河,是他心中的“黄河”,聂轰说:“我画的黄河要有光,要有岸,要有像麦穗一样的金灿灿,沉甸甸的金色要有真实的人生感要有激情的震撼,我要用我的作品,直截了当的震撼大家。”无论是他画的黄河,还是陕北的女孩都想表现在时代不断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迅猛增长的环境下,他还能尽自己的努力,用他的激情来表现出一种昔日的情怀,这就是聂轰,是为一条大河,一块黄土造像的画家。
黄河缘
1987年,第一次见到黄河壶口的聂轰是与摄制组一同前往,拍摄军事战争片的情景让他记忆犹新,场面的震撼使他现在回想起来也如当初般激动沸腾没有一丝的消减,也许是黄河的豪迈打动了他,或是他想表达心中的情愫正好与黄河的壮丽所切合。当时他正是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师,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大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个安稳又光鲜亮丽的职位上一直做下去,然而他不仅仅是寻常人,电影决不能像油画布那样直接地表达他的内心,所以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上大学继续学习油画,1989年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了两年油画,回炉过程,两次下乡,去甘肃、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写生,他作品的风格多样化,色彩斑斓,创作很多少数民族生活,风土风情的作品,但是他并没有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走,他想找跟切合自己内心的表达途径……黄河又回响在他的耳边,拿起画笔的瞬间他如同找到了与他能够合奏的乐曲,于是他又一次的来到了母亲河的身边。
黄河情
他钟爱大西北,似乎只有孕育在黄土地中毫不修饰的宽广与壮美才是符合自己个性的艺术源泉。尤其是壶口瀑布几十米的落差中汹涌而下时,那种强烈的震撼让聂轰久久不能平静。融入他笔下的黄河,首先是激情的。与以往画黄河的艺术家很有不同,聂轰的笔下是20世纪中国亲切的黄土高原,纯朴的黄土人家。他们不是什么历史的绘画题材,也不是有渊源的历史流派,它只是带着强烈的中国式的温暖质朴的博大坚韧气质的震撼力同每一位观者交流。这是聂轰画风的重要标志及转折期,从此他的笔下皆是与黄河、黄土有关的画面。它们成就了聂轰的语言,那黄天厚土式的中国情怀,一路成为聂轰表达自己对这块土地的爱。于是,系列的黄河作品迎面而来,如《洒满阳光的陕北》、《黄河曲》、《黄河交响曲》《民族魂》系列,都保持着聂轰的坚持,坚持出一种风格。和许多画过黄河情、黄土地的人比较,聂轰心里的爱更纯粹、更热烈,更有着质朴的诗意感。他的唯美是表现在描述黄河的色泽中,是表现在黄河人家小姑娘清亮的眼神中的。
在作品《洒满阳光的陕北》中那个在空旷山路中的红衣女孩,还有那头我们见过若干次的驴。女孩和驮水的驴子正沿着山路踽踽下行,小路延伸到画外,她们将走到我们无从知晓的地方。聂轰说:“画面中是冬天的黄土地,但是却丝毫没有感到冬天的凋零,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添一抹灿烂,柿子树的枝干如同撑起天空的柱子,又像是黄土地的生灵触摸蓝天的手。由近及远的画面我采用对比的金黄和蓝紫色调,暗部转折加了一点绿,显得很透气,对比之中更突显了阳光的热情。弯延曲折的小路,浑厚凝重的土地,与质朴纯美的姑娘,还有驮水可爱的小毛驴都是我印象中的那个陕北。”在天地间他们显得如此渺小,而正是这种渺小印证了土地充满母性的博大,也为博大赋予了代代相传的灵动与生命的顽强不息。这件作品获得1995年中国风景油画展金奖。
在他的作品《黄河曲》中我们已经领略到他黄土风情中人物风格,年轻的极富中国风格的姑娘成为画中的主角,聂轰显然想探索黄土风情绘画中另一种最深的情感。画面中的远山刚刚被朝阳笼罩着,父女三人安排在停泊在黄河岸边的小木船上,吹唢呐的中年汉子陶醉于自己的世界,向河水宣布新的一天到来,全然忘记身边的两个女儿。怯生生地拿着笛子的大女儿,似乎还没有学会吹成完整的笛声,听着父亲悠扬的唢呐,从她清纯的眼神里看到向往,河那边的山外又是怎样的世界?坐在船沿上纯真可爱的小女儿,穿着母亲缝制的红夹袄,静静地聆听唢呐发出的曲调在黄河上回荡,她的小手轻轻地抓着辫子,清澈的眼眸如此美丽。欢快戏闹的水鸟,微微摇荡的小船,轻轻流动的河水,一幅诗意的黄河!因为在聂轰的作品里,她们已经成为作品的题材。由于她们的出现,聂轰的黄河概念也从具体场景蔓延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中,演变成黄河与人,黄河与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与当代社会诸如此类的画题。
今年他的作品有了转变,但是同样也寄托在黄河的情愫上,在作品《黄河交响曲》中,聂轰说:“受上海世博会的邀请,为中国馆创作大幅油画《黄河交响曲》,用油画的形式向全球的观众介绍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经过四十余日的日夜拼搏,作者怀着对母亲河的挚爱之情创作了油画《黄河交响曲》,构图中运用竖幅形式,使画面更有层次感,体现出天、地、水大自然之间的雄伟气势。画面运用热烈的金黄色调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灿烂的五千年中国文化,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厚薄、松紧、浓淡的处理,呈现出一种明朗而悠远的节奏,飞流而下的巨浪撞击岩石后的大团飞沫,如同交响曲的音符,奏起了《黄河交响曲》的宏伟乐章。凝聚了黄河博大与雄浑之美,展现出黄河气吞万里、一往无前的气概。”浩浩荡荡的河水从无尽的远方汇集而来,好像要把河床磨穿,河水每一时刻都在坚固如铁般击打着岩石,在无可计数的日子里,河水每一时刻都在坚固如铁的岩石上开凿出路,以柔克刚在这里被表现成悲剧般的惨烈。这如同人生的意义也包含了自由意志和森严秩序之间博弈的象征化。
这一系列表现壶口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从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他的个人气质,他喜欢激励的喜剧性冲突中与主流象征意义达成一致,这样的悲壮与豪迈使他感到兴奋,他热衷于描绘大自然,大自然给他带来了叹为观止的心情。在作品《黄河魂》中,聂轰说:“我怀着对母亲河的挚爱之情创作了油画《黄河魂》,凝聚了黄河博大与雄浑之美,展现出黄河气吞万里、一往无前的气概。画面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厚薄、松紧、浓淡的处理,呈现出一种明朗而悠远的节奏,飞流而下的巨浪撞击岩石后的大团飞沫,如同交响曲的音符,奏起了黄河魂的雄伟乐章。”
艺术的萌芽
聂轰在青岛长大,18岁被
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特招,当上了文艺兵,给他带来从未接触到的舞台美术,从此踏上了军人的生涯。由于进入部队文艺工作者的行列中,让聂轰的油画更显得与众不同的宏大辉煌。
军旅画家聂轰,所以他所关照的对象,自然也逃不脱军人的影子。多次获得全国展览奖项的油画《青春曲》是他对军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画面中的三个新兵,正在玩弄缴获的战利品,但这一时刻,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在他们身上都被偶尔休憩时玩弄自行车的欢愉所忽略,极其年轻的生命,可以将死亡的逼近与生命的欢笑在同一时刻彻底分离。这样他们才能忘乎地骑上这辆旧的自行车,在跌倒,欢笑、声中将青春尽情释放。让观众感到青春的可贵与易逝。
聂轰是军旅画家。他的作品克服了写实与抒情、浪漫与现实、优美与崇高的矛盾。他的创作带有祖国的豪迈和柔情,将我们宏伟的母亲河表现得如诗如画,富有生命的活力,这是艺术家心中的黄河,一种对祖国热爱的激情和不可挥之的使命感。
《中国艺术市场》2007年第5期报道
文/陆虹
聂轰的乡土情怀
聂轰是军旅画家,这个背景让他与当代艺术背景中的当代艺术家总有些不同。军人似乎更粗犷豪放,军人更应该壮志满怀,这一切,聂轰不缺。但有一样,聂轰比有些人多,那就是当代的很多艺术家中缺少的一种自然的中国式的艺术情怀。聂轰不会画具有流派意向的模式类画面,但他会画让人动心的画面,画那个记忆中温暖、岁月中流变而难以忘怀的画面,不经意中触动了一个人往昔的情结,那可能就是一种土得掉渣却那样朴实干净的老乡似的交情,也可能是漫山遍野的红火的中国农村秋日的场景,总之,那是土的、是不灵巧的,但是亲切的一种往来。这,便是聂轰制造的憨气的、壮实的,令人睁着眼睛寻找的岁月的痕迹。
青岛,是聂轰的老家。象更多的山东艺术家一样,聂轰自带着一种正气、豪迈;更因为常年在军队,虽然是画家,但聂轰是个有板有眼的画家。聂轰是属于善于把握那种大情调的鸿篇巨制型的创作者,即使他不碰到黄土高原,他也会被另一种豪迈所吸引。他生命的节奏一直是有力而充满了气魄的,这和他从很小就进入军队文艺单位有关。所以1995年,一个机会让聂轰站在了阳光西斜的陕北的地头上的时候,聂轰的内心被激活了。他早早晚晚在等着这么一个时刻,那个让他内心丰盈而激动的一刻。那不是枯燥、灰黄的地头,那是洒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的幸福安宁的日子。土地,是这幸福的标志,阳光是最动情的表现手段;层层叠叠的沟壑是最蹋实的现实,这一切让聂轰喜悦,用参杂了自我情感的写实手法将中国西北的风情画出,是聂轰最积极的念想。我想,这是他最动情的题材,最能让他唤起自己记忆中灿烂情感的经典画面。于是,这幅被称做《洒满阳光的陕北》出炉了,那浓浓的夹裹着作者诗意情怀的一望无际的陕北沟壑,就那样从容地展现在观者面前,聂轰因此获得“95年中国风景油画展”金奖。不是因为一个奖或更多的奖鼓舞了聂轰,是因为聂轰自己被那铺满阳光的陕北吸引了,他笔下的颜色和笔触皆成为一种制造这个心境的有力助手。于是,观者也感动了,《洒满阳光的陕北》以黄色基调为主调的画面竟那样突出,超过了其他的清艳的色泽。风景同样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寄托,这对于成长在中国的画家聂轰同样适用,这样的感觉也许我们在看柯罗的风景画中有;西斯来的风景画中也有,当然触动的情绪也许迥然异样。那种伴有着17世纪罗可可风格的浪漫的风景和19世纪印象派阳光的天然的色彩都是欧洲土地上的画家的景色。
而聂轰的笔下是20世纪中国亲切的黄土高原,纯朴的黄土人家。他们不是什么历史的绘画题材,也不是有渊源的历史流派,它只是带着强烈的中国式的温暖质朴的博大坚韧气质的震撼力同每一位观者交流。这是聂轰画风的重要标志及转折期,从此他的笔下皆是与黄河、黄土有关的画面。它们成就了聂轰的语言,那黄天厚土式的中国情怀,一路成为聂轰表达自己对这块土地的爱。于是,系列的黄河和黄土情结作品迎面而来——《黄河魂》《黄河古道》《黄河曲》等,尤其1999年创作的油画〈母亲河〉获庆祝建国50周年全军美展优秀奖。聂轰的坚持,坚持出一种风格,和许多画过黄河情、黄土地的人比较,聂轰心里的爱更纯粹、更热烈,更有着质朴的诗意感。他的唯美是表现在描述黄河的色泽中,是表现在黄河人家小姑娘清亮的眼神中的。在他的新作《晨曲》中我们已经领略到他黄土风情中人物风格,年轻的极富中国风格的姑娘成为画中的主角,聂轰显然想探索黄土风情绘画中另一种最深的情感,另一幅《阳光下的山丹丹》也构成了聂轰绘画中另一个亮点,坐在陕北碾子上牵着小驴的少女,似乎让人更加感触到灵魂中最纯朴的一切。聂轰的黄土风情绘画是风景是人物更是一种深情。每次去黄河地区采风,聂轰都被那迎面而来的波澜壮阔的黄河所激动,尤其是壶口瀑布一段,其中的迷朦的雾气、浩大无法把握的空间令人震撼,特别是当阳光照射到水面上时,更加耀眼斑斓。这一切一切成为聂轰创作的素材。他提醒自己:自己没有那么多变化的观念,但自己有老老实实做画的态度,的确,聂轰的写实创作,没有更新的创新,但有扎实的技法,有质朴的情感。每当,黄色、紫色、兰色,那些泛着光泽的色彩慢慢铺满画面时,聂轰已经感受到黄河水流那种迷人的、向上的东西,那种在光和色泽交织间透出的河水、雾气让聂轰陶醉,似乎又亲临黄河,他怎么不激动呢。这样的具象、强烈、宽阔的主题表达,表达的是具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的黄土地,这画面中温暖的黄色,有着雾气有光的半透明的水流,都已经是聂轰式的语汇了。它们深沉、开阔,淳朴而有力。聂轰的情感就是在这样九曲回肠宽阔的黄土高坡上找到了寄托,他的写实必然有他的理由。他的绘画也必然深嵌在这样一种丰富而开阔的情感中,为此他才坚定,更有一种无法代替的使命感。所以,聂轰说得好,好风景一样有情感,打动自己了自然打动别人。他爱现实中的黄河,他更爱他梦中的黄河,他要画他意象中的黄河,彩虹中的黄河。他的坚持自然会有灿烂的结果等待着他。在今天这样纷杂的创作状态下,聂轰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们为他高兴。他用脑子去画,用心灵去琢磨,用真诚去待人的生活创作准则,也令人敬佩。聂轰的梦黄河和黄土情结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他艺术的准星。
油画家聂轰全记录
文/飞翔
当军人成为艺术家的时侯
笔直的身躯,浑厚的嗓音,以及眉宇间的那道坚毅,一个军人所有的特质都在聂轰向我们伸出手的那一刻全然表白。于是我开始怀疑,似乎什么样的想象也不能将一个虎生虎气的军人与通常超然甚至自赏的艺术家之间联系起来。
而挂在墙上的一幅名为“黄河魂”的油画,则以一种扑面而来的恢宏气势以及从画面上飞腾而起的水浪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原来当一个军人拿起画笔,在自己的笔端注入军人般激情的时候,他所描绘的画面也似穿了军装般威严磅礴。
黄土地中的率真
性格决定绘画,比起初次见面那份毫不掩饰的坦荡,聂轰的画更是一种简洁表达着灵魂深处的率真。
他钟爱大西北,似乎只有孕育在黄土地中毫不修饰的宽广与壮美才是符合自己个性的艺术源泉。尤其是壶口瀑布几十米的落差中汹涌而下时,那种强烈的震撼让聂轰久久不能平静。融入他笔下的黄河,首先是激情的。无论是《黄河恋》中自上而下跌落的黄河瀑布,还是《母亲之歌》中激流不止的黄河峡谷,都有一种狂涌、奔腾甚至焦躁不安的激烈冲撞着两岸岩石的平静。而这一动一静的对比,更让黄河从画面中翻腾起来,好象一条涌动着的血液,将勃勃生机催发于狂野之中;然后是有的声的。聂轰用激情的金黄色,通过厚薄、松紧、浓淡的合理安排,营造出跌宕起伏的黄河流动的形,继而在观者眼前转化为铿锵有力的声,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黄河边,仿佛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河水的咆哮中顿时寂静下来,亦仿佛一切的生命都在这里奏响。而画面中河水撞击岩石后激起的大团白色飞沫,又是一首交响曲中的高音符,让人们听到了飞水触礁时的抑扬顿挫。
聂轰说,他的性格很阳光,所以,他眼中的陕北,朴实、敦厚,他用金黄的色彩给黄土地撒满阳光,让高原的淳朴反射着生命的光彩。而对于生长在这片深厚土地中的人们,聂轰的笔触是柔和与写实的,他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衣着,神态,并将他们那种安然自足的表情看作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感激。《山丹丹》中牵着毛驴坐在石碾上小憩的女孩,穿着红色小花的棉袄,略显灰旧的黑色棉裤,以及红色的袜子,黑色的布鞋,所有的装扮都是城市不可想象的遥远。女孩的表情虽然羞涩却不迷茫,也许城市的奢华从未在她的生命中出现,所以,她安静的坐在属于自己天地的石碾上,而身边的毛驴也似满含笑意在金黄的土地上寻找簇簇绿色。
构图中,聂轰有时喜欢将人物孤零零地置于宏大、空旷的河边或者一望无际的丘陵中,让沉积在黄土地古至今的历史印迹,与现实农村的真实生命在一条小路或一块岩石上会合。《洒满阳光的陕北》中那个在空旷山路中牵着一头毛驴行走的女孩背影,在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而正是这种渺小印证了土地充满母性的博大,也为博大赋予了代代相传的灵动与生命的顽强不息。
草原上的高歌
除了黄土地,草原牧民生活也是聂轰精于表现的题材。他说:“如果国画是减法,那么油画就是加法”。经过对每个部分不断地涂抹,每段肌理的不断补充、精化,他的草原看起来既有天空近乎向地面扑来,然后混为一体的庞大气势,又有草地由着地势的起起落落,而凸显出跌宕不平的细致。
聂轰笔下的草原,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在画面的最远处,通常是一座挡住视线的山脉,越过山脉,则透着一线天际,使人不由自主联想着天际后面的另一世界,并不知不觉将画面的景深拉远,更显得高阔与神秘。
与黄土地中将人物刻意变小以突出土地厚广不同的是,聂轰将草原上的人物放在画面的最前面,放大,并用奔跑的牦牛群,牧人鞭笞的骏马甚至一两只穿梭在牛群中的牧养犬为无际、安宁的草原增添一份跃动。所以《牧歌》中的牧羊人,虽然背对着画面,但他手中高高举起的牛鞭,牦牛脖子上挂着的铃铛,牛群边觅食边行走时稳健的脚步,在牛群一角张望跳跃的牧羊人,每个角色都被聂轰用画笔定格在最生动的那个时刻,使牧人的吆喝声、铃铛的叮当声、骏马的嘶鸣声、以及牛哞犬吠,一道唱响草原上的生命赞歌。
军人聂轰
聂轰自小在山东青岛长大,然而,大海的宽厚还没来得及赋予他创作的灵感,
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的一次特招就将这个当时只有18岁的男孩带到了北京,带给了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舞台美术生涯。而正是由于进入部队文艺工作者的行列中,让聂轰的油画更显得与众不同的宏大辉煌。
1984年,聂轰被调到
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美术师的他,更是通过电影的拍摄感知了难得一见的震撼场面。尤其是在拍摄军事影片时,动辄动用一个师的兵力,漫天盘旋的直升机、十多台摄影机在不同点的架设,所有这些只是作为军人的艺术家才能幸运地耳闻目染。也只有作为艺术家的军人才能从中领悟到宏伟的真谛。聂轰说:“它给你一种启发,能造就一种很博大的胸怀。”也正是由于这份博大,我们才能在聂轰的作品中看到那种毫无掩饰对黄土高原的赞美与眷恋。
军人聂轰,有着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所以他所关照的对象,自然也逃不脱军人的影子。“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入选的油画《青春曲》是他对军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画面中的三个新兵,穿着解放战争时期的臃肿军装,戴着肥厚的帽子,背着缴获的战利品,但这一时刻,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在他们身上都被偶尔休憩时玩弄自行车的欢愉所忽略,极其年轻的生命,可以将死亡的逼近与生命的欢笑在同一时刻彻底分离。这样他们才能忘乎地骑上刚刚得到的新事物——一辆旧的自行车,然后在跌倒,搀扶、欢笑、起哄声中将青春尽情释放。而画面一角的一个过路士兵,显然已经超越了青春的年龄,他用旁观者的视角,好象画面外的观众一样羡慕地凝视着三个快乐的生命,让观众感到青春的可贵与易逝。
聂轰是个军人,有着军人的执著与不阿。而作为“同路而行画社”的一名成员,他同时又是一位艺术家。他说,我生长在国内就未必去画国外的景物,中国的大西北、黄土地、红棉袄是我挖掘的源泉,我会一直去画身边所见、所感。
于是我们想,当一个军人成为艺术家的时候,就该是聂轰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