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是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
提取使用
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在“
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进行核算。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来源在统一单位和统一核算的公司(包括施工企业),可在
工资总额2.5-5%的范围内掌握开支,直接列入
生产成本(流通费)。如有不足,其不足部分,属于企业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的
技术培训费用的,可直接在成本中列支;属于其他的
职工培训费用,则仍在企业
税后留利中开支。
工会经费中的职工
业余教育费,仍然用于职工业余教育方面。基层工会一般可在其
留成经费(行政拨交工会经费的60%部分)的25%范围内列入工会预算掌握使用。
原规定由企业成本或营业外开支的有关
职工教育的经费,都改在工资总额2.5%范围内开支,营业外不再列支。
基本建设单位举办职工教育的经费,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开支。
关停企业和基本建设停缓建单位举办职工教育的经费,在关停企业清理
维护费和停缓建单位的维护费中开支。
列支范围
职工教育经费是企业经常忽略的问题,往往喜欢开
会议费、
咨询费、办公用品等发票,但有些其实是可以开职工教育经费。现行的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的规定文件为《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但在讨论稿中,特别明确了其范围: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上岗和
转岗培训、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培训、职业
技术等级培训、
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
经费支出、职工参加的
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
教育培训管理费用、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很多企业认为只有教育报班的费用是属于职工教育经费,但其实如异地的培训所涉及的来回
交通费、住宿费、
餐费等都可以被计入职工教育经费。
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学位教育的学费,不得计入教育经费,也不得在税前扣除,但是企业可以
转换思维,计入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虽然都需要交
个人所得税,但是后者可以在税前扣除。
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例如企业注册会计师、
注册税务师管理人员的费用等。
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学位教育的学费,如成教的硕士、博士、
MBA、
EMBA等与个人有关的,都不得计入职工教育经费,且不得在
所得税税前扣除。
根据财政部\u5168国总工会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类高校
技能人才的培养。具体列支范围包括:
举办职工教育的企业、
基本建设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按下列范围开支职工教育经费:
(1)
公务费。包括教职员工的
办公费、
差旅费、教学器具的
维修费等。
(2)
业务费。包括教师
教学实验和购置讲义、资料等费用。
(4)实习研究费。学员在本单位
生产实习和经批准到外单位实习研究,以及毕业设计所发生的费用,如有生产实习产品收入的,应以收抵支。
(5)
设备购置费。主要是指购置一般器具、仪器、图书等费用。
(6)委托外单位代培经费。是指本单位职工选送到高等院校、
中等专业学校或
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代为培训,按国家规定应支付的进修培训费。
下列各项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应按有关规定开支:
(1)专职教职员工的工资和各项劳保、福利、奖金等,以及按规定发给脱产学习的学员工资,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由本人所在单位按规定开支。
(2)学员学习用的教科书,参考资料、
计算尺(器)、小件
绘图仪器(如
量角器、
三角板、
圆规等)和笔墨、纸张等其他
学习用品,应由学员个人自理,不得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开支。
(3)举办职工教育所必需购置的设备,凡符合
固定资产标准的,按规定分别由
基建投资或企业
更新改造资金、行政、事业费中开支,不列入职工教育经费。
(4)举办职工教育所需的教室、校舍、
教育基地,应按因陋就简的原则,尽量在现有房屋中调剂解决。必须新建的,老企业可在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安排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开支;新建单位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职工教育必要的设施,所需资金在
新建项目的
总投资之内解决。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7)职工参加的
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材奖励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注意:
(1)公司零星购买的书刊应分清不同的用途分别计入“管理费用——办公费”以及“职工教育经费”。
(2)设备购置费。主要是指购置一般器具、图书等费用,学员用书应由其自理,不应计入职工教育经费。
税前扣除
2006年6月19日,财政部、全国
总工会、 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
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了《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其中对企业
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及
合理使用(一)切实执行《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关于'一般企业按照
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
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
(二)按照国家统计局《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1990年第l号令),工资总额由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个部分组成。企业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按照
计税工资根据上述规定,如果你企业属于一般企业,应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如果属于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但从2006年1月1日起,职工
教育经费税前扣除应遵循真实发生的原则,即企业当年提取并且实际使用了的才可在税前扣除,扣除上限为企业当年计税工资总额的2.5%;企业虽在当年按规定提取,但未实际使用的教育经费不得税前扣除。对于你公司2006年以前年度的职工教育经费累计余额,根据上述规定,可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不必进行
纳税调整。
根据《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1号):企业发生的职工
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
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
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政策法规
根据财政部、全国
总工会、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
国防科工委、
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
全国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财建[2006]317号)的有关规定:
1、计提比例和基数。《意见》要求:切实执行《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关于“一般企业按照
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
培训经费,从业人员
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
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统计局《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1990年第1号令),
工资总额由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个部分组成。企业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按照
计税工资总额和税法规定
提取比例的标准在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当年结余可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列支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和
税收制度的规定。
2、列支范围。《意见》对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列支范围作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对购置
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材奖励费用可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
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
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企业
高层管理人员计划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
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企业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等具体规定。
税收方面规定。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的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对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据此,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扣除计提基数为计税工资总额,计提比例为2.5%,同时要求只有在规定比例范围之内并且实际使用了的才可在税前扣除;企业当年虽然按规定提取,如未实际使用完的部分不能在税前扣除。
结合上面的政策规定,举例分析如下:
甲国有企业实行
工效挂钩的工资税前扣除政策,2006年经批准可计提的
工资基数为1000万元,企业在
成本费用中提足了1000万元工资,但工资实发数为900万元,建立工资
储备基金100万元。企业在成本费用中列支了职工教育经费25万元;职工教育经费
会计科目反映使用了20万元,其中包含企业职工个人报销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费用2万元,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境外培训和考察所发生的费用6万元。另外,企业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了购置100万元的教学设备与设施所计提的
折旧费用10万元。
分析:因甲企业属于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可在成本费用中计提1000×2.5% =25万元。但工资实发数为900万元,则计税工资总额为900万元为可
税前列支的计提基数,按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为900×2.5%=22.5万元。
对职工教育经费会计科目反映使用了20万元进行分析:企业职工报销的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费用2万元应由职工个人负担,不应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境外培训和考察所发生的费用6万元则可在其他管理费用中列支。两项应调减职工教育经费使用额2+6=8 万元。
企业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购置100万元的教学设备与设施所计提的折旧费用10万元应调整到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经调整后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为:20-8+10=22万元。
因实际使用22万元小于按计税工资比例计提的22.5万元,故企业可在税前列支的职工教育经费为22万元,企业应调增
应纳税所得额25-22=3万元。
如果实际使用了30万元,则企业可税前列支的职工教育经费为22.5万元,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0-22.5=7.5万元。
如果企业动用了工资储备基金年初结余200万元,即企业实发工资1000 +200=1200万元,因企业实际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职工教育经费仍为 1000万元,故企业计提数为25万元,但企业实际使用30万元,可税前扣除的为1200×2.5%=30万元,企业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30-25=5万元。
企业如果实行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政策,思路同上。
相关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