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升,行三,人呼肖三三,或称作萧三公。富顺三大异人之一(另两人是讲厚黑学的李宗吾先生和精于武术的罗跛三爷)。 肖永升先生经商有道,致富有方,成为富顺、川南首富。他德行高尚、独资重建富顺文庙,据说还在兴文、纳溪、合江、长宁等县独资建文庙,为富顺、川南才子之崛起做出了贡献:他组织并参与肖氏族谱的编纂工作;他出巨资修建肖氏宗祠;他好善乐施,办义校,行义医,摆义渡,被传为佳话。 一方沃土,养一方贤士。肖永升先生是富顺这块沃土上培育出来的一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川南乃至四川著名的历史人物。
人物简介
肖永升,字平斋,祖籍湖南,
四川富顺县童寺镇人。肖永升先生排行第三,世称“肖三公”、“肖三三”。他“少读史书,长闻家训”,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府试
贡生,后为
监生,诰封(皇帝的封赏)
朝议大夫。肖永升先生约生于清乾隆27年庚辰(公元1762)8月28日,经
嘉庆、
道光、
咸丰四个帝王时期,殁于成丰六年丙辰(公元1856)正月十五,享年九十四岁。
人物事迹
诚信经商致富有道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战乱兵祸达16年之久,顺治16年(公元1659),清王朝统一四川,民之存者百不一人,若能全家者,千万中不见一也(公元1993年《富顺县志>载)。康熙二年丈亩编户,全县只有166户,988人。清王朝为恢复农业生产,疗治战乱带来的创伤,从顺治末年起在全国实行《督垦荒地劝征则例》,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人民纷纷前来开发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
康熙49年庚寅岁(公元1710),为响应康熙皇帝开发四川的诏令,肖永升先生之祖父宗捷公与兄宗耀公、宗辉公及弟宗前公四兄弟携子、侄4 O余众从湖南宝庆府(长沙)邵阳县一都泉塘徙川叙州府(宜宾)富顺县下东路邓家垮(现中石乡松林村)落户。在“重农桑”,“
男耕女织”,辛勤劳作下逐渐发达起来。百多人的大家庭和睦相处甚是兴旺。为让子女读书,在邓家垮左侧修了学堂。肖永升先生之父祖成公,文才出众,被清王朝“敕封儒林郎”(管教育的官)。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在两代老人和肖氏大家庭的关爱下,他与兄永高公,饱读经史,聪敏睿智,且品行端正,学习优秀,府试均为贡生,永高公为“候选州同(相当于副级州官)”,在外为官:肖永升先生后被清王朝诰封“朝议大夫”,在家乡守祖业,经营田庄及手工业作坊。
肖氏家族除“重农桑”外,还经营酿造业,如煮酒、碾米之类的小作坊。肖永升先生在送酒送米去自流井盐号时,知拉卤水车的牛易患“牛瘟病”,少不了“怀胎草”。回到家中,便把水田全部栽上酒谷,等秧子封垄后,叫人拦腰割下,不久秧茬上长出秧苞笋,含苞抽穗,即是“怀胎草”。时年正遇盐井大犯牛瘟,他叫人把“怀胎草”割下,挑到盐井去卖,故能以治牛瘟的稀少之物贵价销售,此项远比纯种稻谷收入高。
有了钱加上多年积蓄,从盐井以厂价购进大量食盐,雇请
船队运盐沿沱江而下,经泸州,过重庆,达武汉等码头批发,几趟下来收入可观。为长久计,在地方官员的允许下,又在沿江各重要码头建立了盐号,委派可靠之人经营,获利颇丰。
通过调查研究,肖永升先生又往
南溪、江安、古宋、兴文、长宁、叙永等地贩运自贡井盐,并相继建立了盐号,回来时带上山货以销本地。经过几年苦心经营,肖永升先生便已发富起来,除了在各地置办田产2000多石外,还把剩余资金全集中起来再投资,进一步扩大经营。
肖永升先生每年都要亲自坐船沿江而下,视察各盐号状况并了解当地行情。隆昌盛产麻布(夏布),而江浙有的是丝绸却没有麻布。肖永升先生便专为此事与杭州绸缎老板取得联系。运隆昌夏布去苏州,让绸缎老板批发或代销i又将江浙绸缎溯江而上由自己经销,以达互惠互利之效果。故此隆昌麻布在江浙驰名,蜚声中外。这样一去一来促进了沿海经济与内地经济之互补,也促进了川南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至解放初期,肖家绝大部分家庭都在种麻、编织麻布。代寺、童寺一带绩麻的远比其它地方多。可以说,肖永升先生对促进中国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景德镇陶瓷”驰名中外,而富顺没人经营,肖永升先生抓此良机,运盐或运麻布的船队顺江而下,返回时满载景德镇陶瓷或绸缎溯江而上,除在各地有盐号的码头进行批发外,剩下的便运回富顺,并开了间“景德镇陶瓷店”和一绸庄。他诚信经商,重信誉,且童叟无欺。在其苦心经营下,生意十分红火。
肖永升先生跨地区,跨省市的长途贩运和
经营,在180多年前可算是全国罕见。可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一个既有经济头脑又善于经营的早期经济实业家。由于收入可谓日进斗金,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士绅。
平抑米价解救饥民
据《富顺县志》载:“清宣宗道光二年(公元1822),雨雹,人畜房屋多被损伤”,“清宣宗道光四年(公元1824),二月初一,大冰雹,损坏房屋甚多,五、六人合抱大树均吹折”,“夏大旱”,“五年(公元1825),天旱,收成不及四分。”自公元1822——1825年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给富顺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米贵如油,饥民甚众。在这危难之际,肖永升先生于公元1825——1826年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方官员联系救灾事宜。是年两湖稻谷丰收,在当地政府官员支持下,肖永升先生以比当地市场价高的价格,大量收购大米。100余只救灾大船,在清政府官军的押送下,浩浩荡荡驶入四川。由于饥民太多,兜米、抢米事件时有发生,于是肖永升先生采取了一个独到的办法,在当地官兵维持下,在街头先施稀饭,后施干饭,说明救灾意图,保证有的是大米。饥民感恩戴德,与地方官员一道维持秩序,然后船队再抵达码头,以低于市场价的平价米就地出售给灾民。这样如法进行,卖完了米的船又返回运米。据老人讲:当时长江来往的船只都是萧三公的救灾船。肖永升先生的库银用完了,便与两湖政府协议,秋后送银过去。因肖永升先生已声名显赫,看在他救灾的热忱上,当地政府支持他救灾后再付余款。船队溯江而上,到了富顺,银两已是用船装载,再由官兵把银两押送到县衙代为保管,待洪水季节后再运往两湖,还清欠银。这次救灾壮举,既救了乡民,又平抑了米价,缓解了灾荒,又使两湖屯集的粮食得以销售,受到几省市官员的褒奖,更深受乡人的颂扬。清政府诰封肖肖永升为“朝议大夫”皆由此出。
救灾获利
萧三公原来就有一千多石田租。他做米粮棉麻生意,从重庆到武汉,沿江各重要口岸均设庄经营。有年,湖北大旱,米贵如金,沿江居民抢米成风,粮运断绝。肖三公以大慈善家的姿态亲到武昌会见湖北巡抚,声言他将运粮来鄂,平价出售,救灾娠荒,请官府严禁饥民兜抢。这当然受到官民的热烈欢迎,当允出示保护。实际饥民抢粮,绝非官府所能禁止,肖三公自有他的办法。他回来把江安邻封几县的甑子匠、篾匠都请完了,日夜赶制加工器具。原来古宋、长宁等地交通运输困难,外销不便,连年丰收,谷价低,只要买方略为加价,便争相出售。肖三公购谷几十万石,加工成米,赶运湖北。他的有效方法是:从到湖北的第一站开始,先施稀饭,等饥民饥饿过久的肠胃适应后,再施干饭,最后才运来平价米。饥民感恩戴德,相互约束,不加兜抢。这一站搞好了,然后依次搞下去,直到武汉,沿途无阻。虽说平价,实际是照湖北的价格平价,较之本地,已获利数倍。从此肖家成为巨富。
好善乐施德誉四乡
沱江河流经富顺,两岸人们来往通商靠船联络。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肖永升先生购买渡船十二只,在县城东门、大南门、小南门为过往行人免费义渡。后相继在邓关、横溪、赵化、大城、怀德、长滩等地修建肖家码头,并购买船只免费让过往行人渡江。他在富顺城关丁海乡(原共和乡)观音岩等地购置田产250多石,将收入作为维修船只和船工工资之用。此义举由其后代一直延续到1949年,现赵化镇肖家码头仍依稀可见。
在肖永升先生修谱制定的《家训引》中有“严禁欺孤寡”一条,为善待孤寡老人,他做出了榜样。他专门安排人对孤寡老人生活困难者发放米牌,每月每人1——4块不等,可到指定地点免费领到大米;还发有钱折子,得折子者于每年FJ二十、六月二十、九月二十、腊月二十到指定地点领取救济金。后由肖永升先生第五代嫡孙顺琛公(孟文)实施,这一义举一直持续到1949年。
肖永升先生为培育人才,在住地童寺镇墨香垮左侧建一学堂,取名“端蒙馆”(启蒙学堂),聘请优秀“夫子”执教。凡肖氏贫困子弟或乡里贫困人家子弟均可免费入学。“端蒙馆”大门两边石柱上刻有醒目对联,上联:“与弟子讲明孝道”;下联“为国家培育人才”。现下联尚存。此义举使肖氏、肖氏后裔和乡里贫困子弟受到了良好教育,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人才。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墨香垮所在村取名“墨香村”,意在记住这位先贤。
肖永升先生还在墨香垮左侧修建一药铺,雇请医生看病、抓药,肖氏宗亲及乡里贫困人家可免费看病拿药,深受乡民赞誉,现尚有遗址可考。
持家有术训育有方
肖家是一个大家族,肖永升先生当这个家,经过艰辛努力,富裕起来了。怎样才能永远兴旺发达,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他制定的《家训》中有“尚节俭”一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则俭之道矣”。先生常嘱儿孙勤俭节约,不可奢华。子侄读书,必须在学堂内住宿,免得父母娇惯;家人有病必须住公共病房,以免装病;全家妇女(包括女、孙女)都必须学会操持家务,做饭做菜,学会绩麻纺线织布等女工活;不论男女均要学习文化,以求发展。
肖永升先生把一生的积蓄主要用于修文庙。除做善事义举外,还与子侄一起先后修了三大寨:老寨、栗寨、清平寨;十湾:肖大湾、清心湾、德馨湾、合浦湾、墨香湾、灵芝湾、代江堰、半张园、荫林馆(男生学堂)、凤林馆(女生学堂)。人们说:“肖氏三爷好厉害,九里十湾三大寨”一点不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其后代能各守其业,放手让其经营和发展。在肖永升先生看来,要为儿孙“造福”,而不是“求福”。“求福”者是留下一大笔遗产,这样后代不思进取,会滋长奢糜之风而危及后辈;所谓“造福”者是培养后代德行和能力,让其去发展,去创造,以至永远。
身教胜于言教,“富顺才子内江官,有钱要数肖三三”,这话不假。有人会问,富甲川南的士绅一定是妻妾成群?非也。肖永升先生洁身自好,与原配夫人刘氏始终如一,白头偕老,共同度过了峥嵘岁月。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很有钱的人家,能做到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堪为后世之表率。
在良好家风教育下,肖氏这个家族兴旺发达了一个多世纪。解放前,肖氏后裔中不少人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不少人参加了地下共产党,为解放中国做出过贡献;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承先祖之美德,奋发向上,不少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在政界、科技界、教育界都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专家、教授、学者甚多。这也是与肖永升先生制定的《家训》和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慷慨解囊重修文庙
道光十六年(1836),富顺知县
邓仁坤决定重建文庙,并与当时富顺县第一大财主、贡生肖永升商议。肖永升当即表示:为了保住富顺“文章风水”,愿尽儒生之责,独肩重建文庙之任。于是雇工请匠,立即拆除文庙,特派专人前往山东曲阜县,通过任县令的富顺进士张震,取回建筑文庙的规制图纸。又从雷波、马边运回巨木,从江西景德镇定制琉璃瓦,共费资三万六千,历时四年,于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自崇圣祠、大成殿、月台、两庑、戟门、更衣祭器所、下至棂星门、名宦乡贤祠、礼门、义路、泮池、桥栏、宫墙、外贤关、圣域门皆高广坚致,逾旧数倍。共占地10余亩,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庙正面为一带红墙,上塑“数仞宫墙”4个大字。左右有2门,曰“圣域”、“贤关”,非祭祀不开。进门为泮池,池上架桥三座;中为九龙桥,不通行,左右便桥,为祭祀过道。池左右有2门,曰“礼门”、“义路”,为平日出入之门,分别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池后为石坊“棂星门”,有3孔通入,坊宽22.4米,高12.65米。再拾级为“明伦堂”-即戟门,左右为“更衣祭器所”,戟门后有广场,场后有“日月坛”,中为九龙镂空浮雕,左右有石梯登台。台后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殿高35米,为明清时期典型斗拱结构,画栋飞檐,精巧华美,脊龙昂首,跃然欲飞,琉璃金碧,映日生辉,壮丽凝重,古色古香。殿后有一院落为“泮宫”(“泮宫丹桂是富顺八景之一)。再往后,是”崇圣殿“,左右有”龙池“、”风穴“,清泉常满,大旱不涸。壁间在乾隆时镌有石刻”龙池“、”凤穴“,笔力遒劲,近代罕见。崇圣殿隆起的坎上建筑是孔子之”寝宫“。寝宫较小,只有三楹中供木刻”空子神位“(宋代以前为石刻),情地金书孔子像,系唐吴道子所画,从曲阜拓回。左右廊庑,先后曾作生员学舍、县教谕署及名宦乡贤祠。
富顺文庙位于旧时县城中心,为“坐北向南的宫殿式建筑群”,由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敬一亭之中轴线前后排列,左右两边对称的排列着东厩、西厩和名宦祠、乡贤祠,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正面临街,红墙上书有“数仞宫墙”四个大字(现为江公十八代孙,已故书法家萧尔诚补书),左右由“圣域”、“贤关”门进出。整个庙宇围墙环抱。进入庙宇,16根高大石柱映入眼帘,这是棂星门,刻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个大字。文庙内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东厩西厩均系琉璃屋面,斗拱飞檐,绚丽璀璨,雄伟肃穆。大成殿内正中是孔子塑像,两边是孔子高徒四配、十二哲的塑像。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后,立有孔子塑像,下设课桌是学生读书求学之处。东西两厩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贤的塑像,以鼓励学子奋发向上。文庙内泥塑、木雕、石刻比比皆是,有形态各异的游龙、飞凤、。花草、虫鸟,均十分逼真。其色彩斑谰,栩栩如生,真可谓巧夺天工。富顺文庙布局合理,气势宏伟,殿宇巍峨,工艺精湛,具有我国南方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而闻名于四川和全国。
富顺文庙于1980年由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筑专家
罗哲文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富顺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珍品。”1996年自贡市教委把富顺文庙确定为社会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顺文庙是肖永升先生为富顺桑梓建立的教化场所,对培育莘莘学子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他为富顺才子之崛起作出了贡献,肖永升先生的名字将与富顺文庙同辉。
修寨建堡抵御骚扰
1840年,恰逢社会动荡之际,肖永升先生决定在家乡原有老寨基础上,相继建立“栗寨”、“清平寨”,三寨成畸角之势,以保一方平安。
据老县志载:“栗寨,距城七十里,距童寺场不及半里,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肖肖永升建,墙高二丈余,厚不及一丈,垛口二百有余,碉堡十八座,水池一,砦门二,周里许,与场联局势唇齿。”东门门口
石刻对联:“路逢棘道也须避,地是桃园便可居”。北碉石刻对联(向余山庄门口)“红尘客作白云客,山里人为世外人”。两联大意为:时逢乱世,虽桃园可居,住在山村里却忧天下事。足见他忧国忧民之思想。解放后辟为果园,现残垣断壁依稀可见。
“清平寨在童寺保内,距场四里,咸丰五年(公元1855)肖肖永升建,墙高三丈余,厚约一丈,垛口三百有余,内外大小碉堡共十余座,水池三,砦门四,周二里许”(老县志载)。那年去清平寨查得一大石碑,用楷书刻有建寨碑记,建清平寨历时四载(公元1852——1855),耗资2万余银。当时肖永升先生健在,用其子承赋公、孙之敬公的名义刻碑以记。碑文中叙述建寨目的及作用:“防祸烈于未然”,实为防“广湖云扰”,而“修砦练团”以“取清吉平安无祸”之意名“清平寨”。
从历史的角度看,三座寨堡的建立,对防范“广湖云扰”和“抵御骚扰”、保一方平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