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平

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教育、教师教育、教学心理、创造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等。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十一届陕西省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协同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主要有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综合协调组成员、课程标准框架专家组成员、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科学与技术共同核心素养专家组召集人,国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长等。任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技术与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发展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等。承担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57项,横向课题44项。出版专著7部,主编教材26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SSCI 80余篇,2018年和2019年两次进入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科研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中小学生智能发展与促进研究,课题号:01JAZJDXLX001;经费:20万。本人是子课题“科技创造力发展与促进”的负责人。时间:2001-2005年。
2.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课题号:ABA010012;经费:8万。本人是子课题“科技创造力研究”的负责人。时间:2002.7-2004.12
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课题号:DBA030077;经费:3.2+3.2=6.4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
4.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英中小学生科学创造力发展与培养的跨文化研究,课题号:FBB011041;经费:自酬。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2.1-2004.12。
5.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号:GH-0319;经费:自酬。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3.3-2004.6。
6.“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促进”,课题号:2003-110;经费:4万元。本人是项目主持人。时间: 2004年1月——2007年6月 。
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课题号:03JZD0034;经费:80万。本人是主要研究人员。时间2003. 3-2007. 9。
8.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儿童青少年科技创造力的培养研究,课题号:2001-33;经费:4万。本人是项目主持人。时间:2003-2005。
9. 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县级教育支持系统资源整合研究”,课题号:ZL-04006。经费:1万。时间:2004-2005。
10.山西省软科学基金: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研究,课题号:2006041032;经费:3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6年4月-2008年12月。
11.山西省留学基金:儿童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号:晋留管办2006年9号文件;经费:4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6年9月-2008年3月。
12.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现状及对学生的影响研究,课题号:ZD-06010。经费:2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13.山西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招标课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研究。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7年6月-2009年6月。
14.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负责认知能力发育研究与山西省的数据收集。课题号:2006FY110400;经费:20万。时间:2007年1月-2010年12月。
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堂教学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课题号:07JJDXLX262;经费:20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8年1月-2010年12月。
16.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大招标课题:山西省教师队伍现状及专业发展状况研究,课题号:ZB-07005;经费:0.2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7年5月-2007年12月。
17.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指令性课题:山西省高等教育面临的责任、挑战、机遇和对策,课题号:ZL-08001-03,经费:0.5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8.5-2008.12。
18.山西省留学基金:山西省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研究。晋留管办发[2008]10,项目编号:2008-71;经费4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8.12-2010.12。
19.山西省软科学课题: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评价与培养,项目编号:2009041047-03;经费:4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9年1月-2010年12月。
20. 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经费:20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6年10月-2009年10月。
21. 教育部中小学质量检测中心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习质量监测测试及调查工具研制,本人是课题主持人。2008年9月-2009年10月。经费4万。
22.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GJ9850104):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经费:3000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
23.陕西省2009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ZDKT0903.行政主持人:吕明凯,学术主持人:胡卫平。经费:5万+1万(学校配套)。时间:2009年11月-2010年11月。
24. 教育部中小学质量检测中心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习质量监测测试及调查工具研制,本人是课题主持人。,2010年3月-2010年5月。经费2万。
2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编号:NCET-10-0535. 时间:2009年12月-2012年12月,经费:20万。
the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CET-10-0535)。
26.吴起县教育发展模式研究,陕西省软科学课题,课题号:2010KRM105。经费:3万,时间:2010年10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27. 陕西省2010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研究。课题号:ZDKT1001. 行政主持人:王跃生,学术主持人:胡卫平。经费:6万+1万(学校配套)。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11月。
28. 陕西省2010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陕西省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对策研究。课题号:ZDKT1005. 行政主持人:张荣祖,学术主持人:胡卫平,李瑛。经费:4万+1万(学校配套)。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11月。
29.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构建特色项目。课题号:TS2011SXSF062。主持人:胡卫平。经费:60万。时间:2011年6月-2013年6月。
3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 11JZD040主持人:林崇德,胡卫平为子课题(大学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负责人。经费:80万。时间:2011年12月-2015年2月。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Key Projec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11JZD040)。
31. “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课题: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号:11BG07。经费:16万。时间:2011-2013。
3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 012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小学科学)。2012年1月-2012年12月.编号:AHA120008。经费:20万。
33.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儿童青少年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模式。课题号:12YJA190007。2012年2月—2014年10月。经费:9万。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ject, MOE (12YJA190007).
3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现代教学技术。课题号:GK201101001。经费:160万。时间:2012年6月-2016年6月。
在注明“陕西师范大学”名称的同时,均标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思维”课程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神经可塑性机制,课题号:31271110,经费:78万元.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6. 陕西省2012-2013年度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中小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KT1208-1。
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启动效应及领域影响。主持人:衣新发;课题号:31100755。经费:21万。胡卫平排名第二。
3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主持人:辛涛。经费:80万。胡卫平是子课题负责人。
39. 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习质量监测测试工具研制。主持人:胡卫平。课题号:2014AC002。经费:10万。时间:2014年1月-2014年12月。
40.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少年儿童创新素质培养、评价和示范。第一主持人: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第二主持人:胡卫平。经费:200万。时间:2013年9月-2016年8月。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project (2013IM030200)
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绪影响创造性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课题号:31470977,经费:82万元。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数据库建设及其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课题号:14ZDB160,经费:80万。主持人:陈英和。胡卫平负责子课题: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数据库建设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43.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重大课题:中小学学校创新指数研究,课题号:2016-05-002-BZK03,经费:25万。(教师教育办公室负责)
44.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重大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测评的技术研究与工具研发,课题号:2016-05-002-BZK02,经费:25万。(教师教育办公室负责)
45.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重大课题: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评研究,课题号:2016-05-002-BZK01,经费:25万。(教师教育办公室负责)
46.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度重大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与工具研发,课题号:2018-05-002-BZPK01,经费:25万。
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机影响创造性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课题号:31871118,直接经费:60万元,时间:2019年1月——2022年12月。
48.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创造力思维融入国家科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05-002-BZPD01,经费:20万,时间:2018年12月17日至2019年12月31日。
49.教育部教材局项目: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调研、修订工作(含小学科学、初中科学),项目编号:1202030104,经费:70万,时间:2018年12月13日至2019年12月31日。
50.教育部教材局项目:教育课程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时间:2019年4月1日,项目编号:1302040002,经费:60万,时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51.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基于监测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号:2020-05-002-BZPK01,经费:15万,时间:2019年12月9日至2021年12月31日。
52.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基于监测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课题批准号:2020-05-002-BZPK01,经费:15万。
53.“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研究,课题号:SJGH145-01.学术主持人:胡卫平,行政主持人:高强。项目经费:3万。
54.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2021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制,课题号:2021-05-002-BZGK01,经费:5万。
55.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2021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制,课题号:2021-05-002-BZGK02,经费:5万。
56.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科学质量监测框架的研制,课题号:2021-05-002-BZGK03,经费:10万。
57.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重大研究项目:《2021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报告》,课题号:20212Y2P228,经费20万。
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动机与合作动机影响团队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制,课题号:32171065,经费:59万。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获奖情况
1.“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获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西省教育厅,2002年11月)。
2.“高中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研究获”山西省第十一届一等优秀论文(2001年12月6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3.《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2002年1月7日,光明日报第三版)。
4.山西省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山西省教育厅与山西省高校工委,2003年3月)。
5.《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获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6月,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
6.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5月1日)。
7.《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获第四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年)。
8.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系列论文获2006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9.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系列论文获2007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类)。
10.《“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获2006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一等奖2007年元月。
11.《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获朱智贤心理学奖。2006年11月。
12.山西省青年科技奖,2007年3月。
13.《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获山西省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
14.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2008年。
15.《公共心理学》获山西省精品课程(主持人),2007年。
16. “心理学”专业获山西省品牌专业(主持人),2007年。
17.2009 年入选“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
18.2012年4月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编号:0033. 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
19. “免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人员:赵彬、党怀兴、李贵安、石 云、石洛祥、胡卫平、李铁绳。
20. 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春笋计划”获得2014年度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9月10日,教育部。获奖人员:胡卫平、吕明凯、张荣祖、秦德增、雷守学、武宝军。
21.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实践 获得2015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奖人员:赵 彬 胡卫平 党怀兴 李贵安 何聚厚 傅钢善 石洛祥 段海军 王文博 李正德。
22. 中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获得2015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贾小娟、武宝军、衣新发、隋欣。
23.“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应用”获得2018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衣新发、段海军、严文法、齐森青、武宝军、贾小娟、王博韬、李高峰。
24. “基于创新素质提升的“学思维”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获得2018年度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张蕾、单欣欣、武宝军、严文法、陈勇刚。
25.“理论引领,平台支撑,模式创新,高校教师 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探索与实践”获得2018年度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人员:赵彬、胡卫平、党怀兴、李贵安、何聚厚、傅钢善、石洛祥、石云、胡雯洁、王文博、李正德、段海军。
26.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实践(编号:201905SERVE03)经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的三轮评审,荣获2019年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SERVE奖。
27.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应用(编号:2018-2-103-R1)荣获201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
28.“建构活动育人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班主任胜任能力实训模式建构与实践创新”获得2020年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人员:段海军、蔺素琴、胡卫平、李铁绳、陈勇刚、吴积军。
29.“理论探索,模式创新,标准驱动,以“学生学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2020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人员:何聚厚、李贵安、何秀青、胡卫平、李骏、韩广欣、葛文双。
30.“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思维型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22年陕西省第十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严文法、韩 琴、胡玮玮、解慧明、李 霞
出版图书
主要论文
(2001年以来)
2001年论文
1.胡卫平.论中学生科学能力的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1,(3)。被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9月19日)摘录。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8次。
2.胡卫平.论科学创造力的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1,(4):5-8。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1次。
3.胡卫平,王新.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J].学科教育,2001,(3):14-18。被引用: 硕博论文1次。
4.胡卫平,罗来辉.论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结构[J].学科教育,2001,(2):27-31。人大复印资料:G37《中学化学教与学》2002年第一期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5次。
5.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报,2001、9、1。
2002年论文
6.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1)。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2月27日)、教师报(2002年3月6日)摘录,被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库评为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D421《青少年导刊》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7次;硕博论文15次。
7.胡卫平,徐晓梅.中学生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J].学科教育,2002,(2)。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
8.胡卫平.创造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3):1-3。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5次。
9.Weiping Hu, Philip Adey. 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SSCI期刊) 2002年第4期。
10.胡卫平.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被引用:硕博论文9次。
12.胡卫平.中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师,2002年第9期(23卷)。
13.胡卫平,李吉庆,吉安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若干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1次。
14.胡卫平.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校长,2002年第9期。
15.申继亮,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4期.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3次。
2003年论文
16. 胡卫平,孟进.中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J].学科教育,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
17.胡卫平.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校长,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
18.胡卫平,张争宽.中学科学规律教学的心理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2003年5月)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
19.胡卫平,王保祥.科学创造性思维分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1次。
20.胡卫平.中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心理分析及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
21.Chongde Lin, Weiping Hu, Philip Adey & Jiliang Shen. The influence of CASE on Scientific Creativity .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SSCI), 2003年第2期(2003年6月)(第33卷),143-162.
22.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第5期(第26卷)2003年9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5次;硕博论文7次。
23.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0期。(2003年10月)。
24.胡卫平.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G36,2003年5月。
25. 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26.胡卫平.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咋办[J].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3日教育科学版。
2004年论文
27.胡卫平.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4期。33-37页。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9次。
28. 胡卫平,朱晓民,丰向日.山西省民办普通高中现状调查研究(上)——概况与成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23-26页。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
29.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68期),18-23页。2004年5月。被引用:硕博论文8次。
30.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11期),40-42页。2004年5月。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
31. 胡卫平,丰向日,朱晓民.山西省民办普通高中现状调查研究(下)——问题与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第26-29页。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
32.胡卫平.科学规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科教育,2004年第6期,35-38页。2004年6月。被引用:期刊论文8次。
33.胡卫平,胡耀岗.教师教育发展与师范院校课程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27-131页。2004年7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7次。
34.胡卫平.科学概念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9期,44-47页。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2次。
35.张宏,胡卫平.物理规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43-45页。被引用:硕博论文2次。
36.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2004, 36 (6): 718-731.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2次。
37.韩琴,胡卫平.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研究[J].远东高教学刊,2004年第3期(04年9月)。
38.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J].学科教育,2004年第12期,第34-38页。(2004年12月)被引用:硕博论文16次
39.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 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期刊), 2004, 39(5/6).
40.Han Qin, Hu Weiping. The development study of pupils’ creative question-aski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期刊), 2004, 39(5/6).
2005年论文
45.孙枝莲,胡卫平,温彭年,李金碧.山西省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被引用:期刊论文5次;硕博论文5次。
46.胡卫平,丰向日.山西省县级教育支持系统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47.孙枝莲,胡卫平.新课改下的教育教育观念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8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1次。
48.严文法,胡卫平.国外概念图的研究进展[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8次;硕博论文13次。
2006年论文
49.胡卫平.论基础教育中科学创造力的培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1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1次。
50.胡卫平,郧海丽.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92-94。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
51.胡卫平,韩琴.国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3次。
52.胡卫平,韩琴.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第4期。944-946。被引用:硕博论文2次。
53.胡卫平,胡耀岗,韩琴.青少年语文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3期,70-74。
54.胡卫平,杨环霞.普通高师院校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146-148。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2次。
55.张孝义,程素萍,胡卫平.元认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
56.张孝义,秦金亮 胡卫平.职业自我效能的价值及其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4次。
57.张孝义,胡卫平 程素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007年论文
58.韩琴,胡卫平,周宗奎.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37-42。被新华文摘题录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 3次;硕博论文2次。
59.胡卫平,韩琴.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58-63。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
60.胡卫平,张淳俊. 跨学科概念图创造能力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7年第4期,39(4):697-705。被引用: 硕博论文1次。
61. 韩琴,胡卫平.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J].课程ž教材ž教法,2007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62.刘建伟,胡卫平. 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127-130。
63.韩琴,胡卫平. 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7年第4期,59-63。
64.胡卫平,李瑞芳.学前儿童解决算术应用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102-105。
65.胡卫平. 科学教育的研究趋势与展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7年第4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2008年第2期)被引用:期刊论文 1次。
2008年论文
66.胡卫平,陈明.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抽象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1期,62-66。被中国教育前沿全文转载。
67.胡卫平,李海燕 秦亚平.小学1-4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测验的初步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第1期,1-5。
68.胡卫平,师全真,马红艳.身心康宁理论研究述评[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2-135。
69.胡卫平,杨环霞.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素养影响的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58-61。
70.胡卫平.“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7-10。
71.胡卫平,刘建伟.科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第5期,1222-1224。
72.胡卫平,卫妍.新旧课程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7期,88-92。
73.胡卫平.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J].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9期,36-38。
74.HU Weiping, CHEN M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ect of new and old science curriculum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ink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8, 3 (4):493-503。
75.杜艳芳,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对7~8岁儿童图形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探索,2008年第12期。
76.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与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6期。被引用:期刊论文 3次。
77.张孝义,胡卫平.自我效能对于创造力研究的价值.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78. Liu, MX (Liu Mingxin); Hu, WP (Hu Weiping); Shi, JN (Shi Jiannong). Stereotype and affect toward science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卷: 43 期: 3-4 页: 150-150 出版年: JUN-AUG 2008。
79. Liu, MX (Liu Mingxin); Lei, L (Lei Li); Hu, WP (Hu Weiping); Shi, JN (Shi Jiannong). The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reference for using internet services in Chinese adolesc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卷: 43 期: 3-4页:108-108 出版年: JUN-AUG 2008.
80. Han, Q (Han, Qin); Hu, WP (Hu, Weiping); Zhou, ZK (Zhou, Zongkui). The influence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on creative question-asking 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卷: 43 期: 3-4页: 675-675 出版年: JUN-AUG 2008.
2009年部分论文
81.胡卫平,单欣欣.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53-56.
82. 胡卫平,张蕾.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70-74.
83. 严文法,胡卫平.国外青少年科学推理能力研究综述[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5期.
2010年论文
84. Mingxin Liu, Weiping Hu*, Shi jiannong and Philip Adey.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Affective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Vol. 32, No. 3, 1 February 2010, pp. 379–395.
85.Weiping Hu*, Quan Zhen Shi, Qin Han, Xingqi Wang, Philip Adey. Creative Scientific Problem Finding and Its Developmental Trend.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0,22 (1): 46 – 52.
86.胡卫平,周蓓.动机对高一学生创造性的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31-36.
87.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36. 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5期收录。
88. 胡卫平,马玉玺 焦丽英 汪华英.山西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89. 胡卫平,魏运华. 思维结构与课堂教学—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J]. 课程教材教法,2010,(6):32-37.
90.胡卫平,喻秀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教师教育,2010,(3):61-64.
91.胡卫平,王兴起.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 33(3):608-611.
92.胡卫平.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46-49.
93.强红蕾,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J].教育探索,2010,(5):66-69.
94.李海燕,胡卫平.学校环境对初中生人格特征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年第5期.
95.胡卫平,刘少静,贾小娟.中学生信息加工速度与科学创造力、智力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第6期.
96.刘建伟,胡卫平,王福谦 .高师学生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97.刘建伟,胡卫平. 高师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24-28.
2011年论文
98.胡卫平,李海荣. 中小学教师培训十年调查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 2011,(1):84-89.
99.胡卫平,万湘涛,于兰.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J].心理研究,2011,4(2):24-26.
100.李高峰,胡卫平.西北地区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80-85.
101.胡卫平,刘丽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维型课堂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45-48.
102.Hu, W. *, & Adey, P. etc. Effects of a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 81(4): 531-557.
103.胡卫平等. 西北地区高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西部教育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 211-250.
2012年论文
104.胡卫平.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基础教育参考,2012,(5):3-6.
105.王丽珍,林海,马存根,胡卫平. 近三十年我国教师能力的研究状况与趋势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32(10):38-42.
106.贾小娟,胡卫平,武宝军.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五年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 28(2):184-192.
107. 李高峰,胡卫平. IBSTPI教师能力标准中教育技术内容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 22(6):1-4.
108. 林崇德,胡卫平.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42.
109. 李高峰,胡卫平. 美国“2061计划”减轻科学课程负担的缘由、目的及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0):40-43.
110. 胡卫平,贾小娟. 学思维活动课程促进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系列报告. 西部教育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73-154.
111. 武宝军,胡卫平,刘佳.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影响的实验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72-76.
2013年论文
112. Liu, M., Hu, W., Adey, P., Cheng, L. & Zhang, X. (2013). The impact of creative tendency,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elf-concept on creative science problem-finding. Psych. Journal,2:39-47. DOI: 10.1002/pchj.13
113.衣新发,胡卫平. 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启动效应及领域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1): 22-30.
114.Weiping Hu, Baojun Wu, Xiaojuan Jia, Xinfa Yi, Chunyan Duan, Winter Meyer and James C. Kaufman. Increasing Students'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013, 47 (1): 3-21.
115.Xinfa Yi, Weiping Hu, Jonathan A. Plucker and Jenna McWilliams. Is There a Developmental Slump in Creativity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reativity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013, 47 (1): 22-40.
116.Xinfa Yi, Weiping Hu, Herbert Scheithauer & Weihua Niu. Cultural and Bilingual Influences on Artistic Creativity Performances: 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3, 25(1): 97-108.
117. Qin Han, Weipijng Hu, Jia Liu, Xiaojuan Jia, Philip Adey. The Influence of Peer Interaction on Students’ Creative Problem Finding Abil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3.
118. 韩琴,胡卫平,贾小娟.同伴互动小组结构对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 36(2):417-423.
119. Yingchun Du, Weiping Hu, Zhuo Fang and John X. Zhang.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morphological processing in Chinese compound word recognition.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4 September 2013. doi: 10.3389/fnhum.2013.00601.
120. 王长江,胡卫平,李卫东. “翻转的”课堂:技术促进的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3-79(权威、 CSSCI).
121. 王长江,胡卫平.技术促进教学:发展、演进和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15-19(CSSCI).
122. 衣新发,王小娟,胡卫平.创造力基因组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 31(3):56-62(权威、 CSSCI).
123. 王红艳,胡卫平. 师范生TPACK及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2): 37-43.
124. 胡卫平.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2): 10.
2014年论文
125.衣新发,赵倩,胡卫平,李骏.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22.
126.周寰,衣新发,胡卫平. 初为人师的困惑与解决—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理论模型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32(2):67-73.
127.韩琴,周宗奎 胡卫平. 小学生同伴互动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 (4):79-82.
128.Qi, S., Zeng, Q., Luo, Y., Duan, H., Ding, C., Hu, W., & Li, H. (2014). Impact of Working Memory Load on Cognitive Control in Trait Anxiety: An ERP Study. PLOS ONE, 9(11): 1-10.
129. Qi, S., Chen, J., Hitchman, G., Zeng, Q., Ding, C., Li, H.*, & Hu, W*. (2014). Reduced representations capacity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in trait anxiety. Biological psychology, 103, 92-99.
130. 白学军,巩彦斌,胡卫平,韩琴,姚海娟. 不同科学创造力个体干扰抑制机制的比较[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 12(2):151-155
131. 韩葵葵,胡卫平,王碧梅. 国际科学教学心理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32(4):63-70.
132. 申超男,胡卫平,段海军,蔡逢春,宋璐. 基于模型和建模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及反思[J]. 江苏教育研究,2014, (6):24-27.
133. 王长江,胡卫平,李卫东. “概念-过程”教学模式的框架与设计步骤[J]. 教育探索,2014, (3):48-50.
134. 梁栓荣,胡卫平,贾宏燕,梁晓燕. 教师组织支持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教师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7 (5): 119-125.
135. 林崇德,胡卫平. 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N] 各界导报, 2014年2月22日第4版.
2015年论文
136. 王博韬,陈泊蓉,段海军,胡卫平.大脑半球互动:一个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7):1181-1186 .
137. 胡卫平,韩葵葵.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 31 (1): 44-50.
138. 程丽芳,胡卫平,贾小娟. 认知抑制对艺术创造力的影响: 认知风格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 31(3):287-295.
139. Hu W. Thinking-Based Classroom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In Wegerit R., Li L. & Kaufman J. (2015).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Thinking. 92-102.
140. 胡卫平,程丽芳,贾小娟,韩蒙, 陈英和.认知抑制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认知风格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 13 (6): 721-728.
141.王碧梅,韩葵葵胡卫平.国外科学教师研究进展与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 2015, 42 (5): 69-79.
142.段海军,白红红,胡卫平. 幼儿创造力干预项目发展动态及其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2015, (10): 3-14.
143.杨文阳,胡卫平. CSCL 中学习动机对知识获取和学习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2):32-37.
144.王长江,胡卫平.中学物理“思维型”课堂中规律教学探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5): 5-8.
145.王长江,胡卫平.中学物理“思维型”课堂中程序性知识教学探讨[J].中学物理,2015, (7):1-2.
146.王长江,胡卫平.中学物理“思维型”课堂中概念教学探讨[J]. 物理教师,2015, 36(7): 2-12.
147.胡卫平,刘佳.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五年追踪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 (5): 648-654.
148.胡卫平,王博韬,段海军,程丽芳,周寰,李晶晶. 情绪影响创造性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 23 (11): 1869-1878.
149.韩葵葵,胡卫平. 国外青少年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模式及启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 (28): 20-23.
150. 杨文阳,胡卫平. 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远程教育, 2015, (4): 57-63.
151. 李西营,王柳苏,胡卫平. 初中科学教师探究式科学教学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教师教育, 2015, 8 (3): 79-83.
2016年论文
152.Hu, W., Jia, X., Liu, J. & Shan, X. (2016). Effects of a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Chine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26(1), 21-41.
153.Hu, W., Jia, X., Plucker J. & Shan X. (2016). Effects of 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program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oeper Review. 38(2): 70-83.
164.Qi, S., Luo, Y., Tang, X., Li, Y., Zeng, Q., Duan, H.,. Hu, W. (2016).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directed reappraisal in high-trait-anxious individuals. Emotion, 16(6): 886-896.
155.Chen, B., Hu, W., & Plucker, J. A. (2016). The Effect of Mood on Problem Finding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0(4): 308- 320.
156.Cheng L., Hu W※., Jia X. & Runco M. (2016). The Different Role of Cognitive Inhibition in Early versus Late Creative Problem Finding.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0(1): 32- 41.
157.Wang, B., Duan, H., Qi, S., Hu, W. & Zhang, H. (2017). When a Dog Has a Pen for a Tail: the Time Course of Creative Object Process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9(1), 1-6.
158.谢丹,赵竹青,段文杰,胡卫平. 希望思维在临床与实践领域的应用、特点与启示[J]. 心理科学, 2016, 39 (3): 741-747.
159.蔺素琴,申超男,段海军,胡卫平.创造力的领域性研究进展:从对立到融合的转向[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14 (3): 426-432.
160.王碧梅,胡卫平.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教学反思关注点比较[J]. 教育科学,2016,32(2):39-44.
161.李西营,张莉,张竞扬,申继亮,胡卫平. 物理教科书影响初中生科学探究的多水平模型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143-146.
162.段文杰, 谢丹,李林, 胡卫平. 性格优势与美德研究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 心理科学. 2016,39(4),985-991.
163.王博韬,段海军,唐雪梅,张睆, 胡卫平.新颖性图像加工的时间进程[J]. 心理科学, 2016,39(6): 1333-1338.
164.胡卫平.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学业质量测评[J]. 中国考试, 2016(8):23-25.
165.王碧梅,胡卫平. 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调查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6(6):65-74.
166.唐雪梅,任维,胡卫平. 科学语言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研究:来自ERP的证据[J]. 心理科学, 2016(5):1071-1079.
2017年论文
167.Jia, X., Hu, W., Cai, F., Wang, H., Li, J., & Runco, M. A*., et al. (2017).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on creative problem finding. Thinking Skills & Creativity,(24),86-94. (SSCI)
168.Qi, S*., Li, Y., Tang, X., Zeng, Q., Diao, L., Li, X., . . . Hu, W*. (2017).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detached versus positive reappraisal: An ERP study. Cognitive Affective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7(3), 1-12. (SSCI)
169.Wang, B., Duan, H., Qi, S., Hu, W*., & Zhang, H. (2017). When a dog has a pen for a tail: the time course of creative object process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9(1), 37-42. (SSCI)
170.Zhou, H., Lv, B., Guo, X., Liu, C., Qi, B., & Hu, W., . . . Luo, L. (2017).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nal work hours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ffect in china: the role of the frequency of mother–child communication (FMCC) and maternal educ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777. (SSCI)
171.段海军,王雪微,王博韬,王彤星, 张心如,王子娟, 胡卫平. 急性应激: 诱发范式、测量指标及效果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10):1780-1790. (权威,D级)
172.韩葵葵,胡卫平. 科学实践活动中合作论证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09),:62-66.
173.胡卫平, 首新, 陈勇刚. 中小学steam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4): 31-39. (CSSCI)。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2期全文收录。
174.胡卫平.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J].中国德育:2017(18):1.
175.胡卫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15): 1-3. 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7年第11期全文收录。
176.胡卫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13):1-3.
177.胡卫平,赵晓媚, 贾培媛, 陈英和.学思维网络活动对小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认知风格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3):257-264.(权威, E级)。被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7年第11期全文收录。
178.李西营,姬玲玲,邵景进,申继亮,胡卫平,张文海.自动化情绪调节中存在积极效应吗: 来自ERPs的证据[J]. 心理科学,2017(01): 22-28.(权威, C级)
179.首新,胡卫平.为了一个更好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评述[J]. 外国教育研究, 2017(10):100-114.(CSSCI)
180.首新,胡卫平,陈明艳. CBA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 9, 19-25.
181.首新,胡卫平, 林长春.小学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究”设计的微观发生法比较——以中美日三国“磁”内容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5):35-42.(CSSCI)
182.首新, 胡卫平,刘斌. 3D打印融入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的设计与教学——从国外融入3d打印的典型stem教育项目谈起[J]. 基础教育, 2017(4):68-80.(CSSCI扩展)
183.首新,胡卫平,刘念. 郑洁.我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状况与变迁的元分析[J]. 教师教育学报, 4(5), 16-25.
184.首新,胡卫平,王碧梅. 陈明艳.基于文化—历史活动观的小学生项目式stem学习模式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17(2):33-41.(CSSCI)
185.王博韬,段海军,韩琴, 胡卫平.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2):211-217. (南大核心,CSSCI)
186.杨文阳,胡卫平. AR移动科学游戏沉浸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3):105-112. (CSSSI源期刊,F级)
187.张睆, 辛自强, 陈英和, 胡卫平.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对儿童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J]. 数学教育学报,2017(4):76-79.
188.张晶, 舒曾, 胡卫平, 孙汉银, 贺琼, 冷露, 方晓义.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中小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1):92-100. (CSSCI,南大核心)
189. Tang, M., Hu, W., & Zhang, H. (2017). Chapter 13 – creative self-efficacy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review of studie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taiwan, and singapore. In A. M. Karwowski & J. C. Kaufman (Eds.), Creative Self (pp. 237-257). Location: Academic press.
190. 首新,叶萌,胡卫平,刘念,王红艳. 教育大数据下log数据挖掘与应用----以PISA(2012)中国区问题解决测验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17(12):58-64.
191.李阳萍,齐森青,李欣颐,张睆,李亚丹,陈熙彤,侯雪珍,胡卫平. 参考选择影响情绪加工相关的 ERPs [J]. 心理科学, 2017,40(5):1-7.
2018年论文
192. Li, X., Wang, L., Shen, J., Wang, J., Hu, W., Chen, Y., & Tian, R. (2018).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cientific Inquiry Activities in Eight-Grade Physics Textbooks in China.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7(2), 229-238. (SSCI)
193. Li, X., Tan, Z., Shen, J., Hu, W., Chen, Y., & Wang, J. (2018). Analysis of Fiv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xtbooks Used in China for Representations of Nature of Scienc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12. (SSCI)
194. Weiping Hu, X. W., Lan Yu,Xinfa Yi, Mark A. Runco. (2018). Creative Self-Efficacy as Moderator of the Influence of Evaluation on Artistic Creativi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 Problem Solving, 28(2), 39-55. (SSCI)
195.王红艳,胡卫平,皮忠玲,葛文双,徐益龙,范笑天,梁燕玲.教师行为对教学视频学习效果影响的眼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05):103-112.
196.张睆,胡卫平.基于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虚拟现实情境创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00-104.
197.张睆,辛自强,陈英和,胡卫平.小学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水平及模式:基于潜在类别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8(06):66-75.
198.杨文阳,胡卫平,于晓.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师备课教学系统设计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8(06):62-71.
199.张睆,张晓辉,胡卫平.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教师职业认同的双重内涵及其价值审视[J].教师教育学报,2018(10):22-30.
200.李霞,张荻,胡卫平.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ž教材ž教法,2018(10):99-104.
201.胡卫平.STEM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8(Z1):16-18.
202.胡卫平,张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39-145.
203. 首新,何鹏,陈明艳,胡卫平. 基于教育数据挖掘的“探索和理解”问题解决过程研究——以 PISA(2012)新加坡、日本、中国上海 Log 数据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2):41-47.
2019年论文
204. Xiaojuan Jia, Weiping Hu*, Haijun Duan, Senqing Qi, Xuewei Wang, Yangping Li.The Neural Mechanism of Insight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n ERPs Study of Chinese-Generation Task.Psychology.2019,10(0),1856-1867.
205. Yadan Li, Yilong Yang, Junyi Yang, Senqing Qi, Xuewei Wang, Keyang Han, Weiping Hu and Jiang Qiu.Different Effects of Motivation Orientation on Ideational Flexibility: Key Role of Optimism.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9, 132(3), 267-280.
206.Pi, Z., Zhang, Y., Zhu, F., Xu, K., Yang, J., & Hu, W. (2019). Instructors’ pointing gestures improve learning regardless of their use of directed gaze in video lectures. Computers & Education, 128(2): 345-352. (SSCI)
207.Zhongling Pi · Yi Zhang · Jiumin Yang· Weiping Hu· Harrison Hao Yang.(2019).All Roads Lead to Rome: Instructors’ Pointing and Depictive Gestures in Video Lectures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Different Patterns of Attention Allocation.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43(4),549-559.(SSCI)
208.Haijun Duan, Xuewei Wang, Zijuan Wang , Wenlong Xue , Yuecui Kan, Weiping Hu and Fengqing Zhang(2019).Acute Stress Shapes Creative Cognition in Trait Anxiety.Frontiers in Psychology,10(1517)1664-1078.(SSCI)
209.Xuewei Wang, Haijun Duan, Yuecui Kan, Botao Wang, Senqing Qi & Weiping Hu.(2019).Attentional blink affected by acute stress in women The role of affective.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19,75(102797),1053-8100.(SSCI)
210.Duan, H. , Wang, X. , Hu, W. , & Kounios, J.(2019). Effects of acute stress on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 Reasoning, 1-19.
211.Wang, X. , Duan, H. , Kan, Y. , Wang, B. , Qi, S. , & Hu, W. (2019). The creative thinking cognitive process influenced by acute stress in humans: a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tudy. Stress, 22(4),472–481.(SSCI)
212..Zhongling, P. , Jianzhong, H. , & Weiping, H. (2019). Interaction of the originality of peers’ ideas and student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n predicting creativity in online collaborative group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50(4),1801-1814.(SSCI)
213. Zhongling Pi, Jiumin Yang, Weiping Hu & Jianzhong Hon.(2019).The relation between openness and creativity is moderated by attention to peers’ ideas in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SSCI)
214.Wang, Hongyan, Pi, Zhongling, & Hu, Weiping. (2019). The instructor's gaze guidance in video lectures improves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35(5),42-50.(SSCI)
215.Honghong Bai, Haijun Duan, Evelyn H. Kroesbergen, Paul P. M. Leseman, & Weiping Hu. (2019). The benefits of the learn to think program for preschoolers’ creativity: an explorative stud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12.(SSCI)
216.胡卫平.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创客与STEM融合的课程体系建构[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2):27-34.
217.邵发仙,胡卫平,张睆,张艳红,首新.课堂论证话语的序贯分析:小学生的科学推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6(005),48-60.
218.张心如,王伟,段海军,赵洋洋,胡卫平.工作记忆对顿悟和分析型问题解决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9,42(4),777-783.
219.邵发仙,胡卫平.教育政策取向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范式.教育科学研究[J].2019,7(0),13-18.
220.王红艳,皮忠玲,黄秀莉,胡卫平.数字学习资源中线索类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19,9(006),43-52.
221.韩葵葵,胡卫平.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建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2),3-7.
2020年论文
222. Zhang, X., Cheng, L., Dai, D. Y., Tong, W., & Hu, W. (2020). Adolescents with different profiles of scientific versus artistic creativity: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control.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37, 100688. https://doi.org/10.1016/j.tsc.2020.100688
223. Zhang, X., Pi, Z., Li, C., & Hu, W. (2020). Intrinsic motivation enhances online group creativity via promoting members’ effort, not inter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13045. https://doi.org/10.1111/bjet.13045
224. Li, X., Li, Y., Wang, X., Fan, X., Tong, W., & Hu, W. (2020). The effects of emotional valence o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in global-local processing: An ERP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155, 194-203. https://doi.org/10.1016/j.ijpsycho.2020.06.011
225. Qi, S., Basanovic, J., Wang, L., Xiang, S., Hu, W., & Yi, X. (2020). Regul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through positive reappraisal and distancing in high-trait-anxious wome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67, 191-202.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0.02.027
226. Chen, X., Duan, H., Kan, Y., Qi, S., & Hu, W. (2020). Influence of emotional task relevancy on the temporal dynamic of attentional bias in people with high-trait anxiety.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32(2), 242-253. https://doi.org/10.1080/20445911.2020.1719115
227. Li, Y., Yang, Y., Tang, A. C., Liu, N., Wang, X., Du, Y., & Hu, W. (2020). English spoken word segmentation activates the prefrontal cortex and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in Chinese ESL learners: 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study. Brain Research, 1733, 146693. https://doi.org/10.1016/j.brainres.2020.146693
228. Lei, W., Deng, W., Zhu, R., Runco, M. A., Dai, D. Y., & Hu, W. (2020). Does Cognitive Style Moderate Expected Evaluation and Adolescents' Creativ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https://doi.org/10.1002/jocb.439
229. Ji, H., Qi, S., Xu, S., Chen, J., Dai, D. Y., Li, Y., & Hu, W. (2020). The role of animacy in metaphor processing of Mandarin Chinese: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study.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56, 100915. https://doi.org/10.1016/j.jneuroling.2020.100915
230. Li, X., Tan, Z., Shen, J., Hu, W., Chen, Y., & Wang, J. (2018). Analysis of fiv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xtbooks used in China for representations of nature of scienc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12. https://doi.org/10.1007/s11165-018-9713-z
231. Pi, Z., Chen, M., Zhu, F., Yang, J., & Hu, W. (2020). Modulation of instructor’s eye gaze by facial expression in video lecture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1-9. https://doi.org/10.1080/14703297.2020.1788410
232. Duan, H., Yang, T., Wang, X., Kan Y., Zhao H., Li Y., & Hu., W. (2020). Is the creativity of lovers better? A behavioral and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hyperscanning study. Current Psychology (SSCI Q2, IF=2.051),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0-01093-5.
233. Duan, H., Wang, X., Hu, W., & Kounios, J.* (2020). Effects of acute stress on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 Reasoning (SSCI Q2, 5-Year IF=3.101), 26(1), 68-86.
234. 陈英和,胡卫平,皮忠玲. 模糊容忍性与发散性思维的关系:不同认识兴趣的作用[J]. 心理科学,2020, 46 (03), 542-548
235. 叶萌,辛涛,胡卫平,孙小坚.锚测验难度水平代表性对垂直量尺化的影响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20, 40 (03), 261-268.
236. 徐晶晶,胡卫平,赵姝,黄荣怀.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关键条件要素与动力寻绎[J]. 现代教育技术,2020,30(7), 35-41.
237. 徐晶晶,黄荣怀,胡卫平,赵姝,吐尔逊艾力·巴孜力江.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问题审视与困境归因[J]. 电化教育研究,2020 (11), 33-39.
238. 首新,胡卫平,刘念. 中小学STEM学习中高层次思维测评模型构建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20 (8), 82-89.
2021年论文
239.Lei, W., Zhang, H., Deng, W., Wang, H., Shao, F., & Hu, W. (2021).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test anxiet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onditional process model of academic buoyancy and peer support.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42(6), 616-637.DOI:10.1177/01430343211039265
240.Benedek, M., Karstendiek, M., Ceh, S. M., Grabner, R. H., Krammer, G., Lebuda, I., Hu, W.& Kaufman, J. C. (2021). Creativity myths: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misconceptions on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2, 111068.DOI:10.1016/j.paid.2021.111068
241.Hu, W., & Guo, X.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key competenc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TEM curriculum design and a case study. In Frontiers in Education (p. 312). Frontiers.DOI:10.3389/feduc.2021.684265
242.Ying, D., Yang, Y., Xie, C., Wang, X., Liu, C., Hu, W., & Li, Y. (2020). A positive role of negative mood on creativity: the opportunity in the crisi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3853.DOI:10.3389/fpsyg.2020.600837
243.Li, Y., Zhang, X., Dai, D. Y., & Hu, W. (2021).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Tim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Thinking-Based Instruc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1140.DOI:10.3389/fpsyg.2021.601607
244.Li, Y., Kenett, Y. N., Hu, W., & Beaty, R. E. (2021). Flexible semantic network structure supports the production of creative metaphor.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15.DOI:10.1080/10400419.2021.1879508
245.Wan, Z. H., Lee, J. C. K., & Hu, W. (2021). How shoul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erceive knowledge as a product of human creation? Insights from a study on epistemic beliefs, intellectual risk-ta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39, 100786.DOI:10.1016/j.tsc.2021.100786
246.Wan, Z. H., So, W. M. W., & Hu, W. (2021). Necessary or sufficient? The impacts of epistemic beliefs on STEM creativity and the mediation of intellectual risk-ta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21.DOI:10.1080/09500693.2021.1877368
247.Wang, X., Li, Y., Li, X., Duan, H., Li, Y., & Hu, W. (2021). Role of avoidance-motivation intensity in creative thinking: similar and differential effects across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nd evalu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18.DOI:10.1080/10400419.2020.1856595
248.Xiang, S., Qi, S., Li, Y., Wang, L., Dai, D. Y., & Hu, W. (2021). Trait anxiety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tDCS over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on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7, 110804.DOI:10.1016/j.paid.2021.110804
249.Zhang, X., Pi, Z., Li, C., & Hu, W. (2021). Intrinsic motivation enhances online group creativity via promoting members’ effort, not inter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2(2), 606-618.DOI:10.1111/bjet.13045
250.徐晶晶,胡卫平,逯行,黄荣怀.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当代实践:自组织与他组织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1),87-96.
251.首新,黄秀莉,李健,胡卫平.基于STEM学习目标的高阶思维评价[J]. 现代教育技术,2021,31(3),20-27.
252.胡卫平.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初探[J]. 中国考试,2021(10),12-17.
253.胡卫平,王雪微,李亚丹.教育神经科学背景下的思维活动课程研究——从创新思维活动课程到学思维活动课程[J]. 现代教育技术,2021,31(5),28-36.
254.胡卫平,郭习佩,季鑫,严国红,张睆.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6),123-129.
255.田伟,辛涛,胡卫平.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91.
2022年论文
256. Li, X.,Li, Y.,Wang, X.,Bai, H., Deng, W.,Cai, N.,Hu, W.(2022).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influence of retrieval ability on creating and recalling creative ideas.Neuropsychologia,171,108239.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22.108239
257. Guo, X.,Hao, X.,Deng, W., Ji, X., Xiang, S., Hu, W.(202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reflective thinking, and science identity: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9(1),40,DOI:10.1186/s40594-022-00355-x
258. Guo, X., Hao, X., Ma, J .,Wang, H., Hu, W.(2022).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emistry anxiety, chemistry identity, and chemistry career choice in terms of gender: 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Ch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DOI:10.1039/d2rp00070a
259. Li, Y., Liu, C., Yang, Y., Du, Y., Xie, C ., Xiang, S., Duan, H., Hu, W.(2022).The influence of resilience on social creativity: Chain mediation effects of sense of humor and positive mood.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59(8),1609-1622.DOI:10.1002/pits.22718
260. Zhang, X.,Pi, Z.,Zhao, R., Bai, H., Hu, W., Wei, X., Cai, N., Zhang, L.(2022).Task motivation enhances creative performance in online groups, but no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DOI:10.1080/10494820.2022.2061008
261. Li, X.,Li, Y.,Wang, X.,Bai, H.,Hu, W.(2022).Affective valence mode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inking style o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Biological psychology,170,108317,DOI:10.1016/j.biopsycho.2022.108317
262. Wang, X., Li, Y., Li, X.,Dai, D., Hu, W.(2022).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positive affect in approach-motivation intensity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nd creative idea evaluation: an fNIRS study.Thinking & Reasoning,DOI:10.1080/13546783.2022.2039293
263. Guo, X.,Deng, W., Hu, K., Lei, W., Xiang, S.,Hu, W.(2022).The effect of metacognition on students' chemistry identity: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chemistry learning burnout and chemistry learning flow.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23(2),408-421,DOI:10.1039/d1rp00342a
264. Lei, W., Wang, X.,Dai, D.,Guo, X.,Xiang, S., Hu, W.(2022).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academic buoyancy and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59(5),885-899,DOI:10.1002/pits.22653
265. Deng, W.,Lei, W.,Guo, X., Li, X., Ge, W., Hu, W.(2022).Effects of regulatory focus on online learning engage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emotions.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38(3),707-718,DOI:10.1111/jcal.12642
266. Li, X., Li, Y., Wang, X., & Hu, W. (2022).Reduced brain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uring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smartphone addiction.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DOI: 10.1093/scan/nsac052
267. Li, X., Tong, W., Li, Y., Lyu, Y., & Hu, W.(2022).The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self-construal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n EEG study.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DOI:10.1016/j.bbr.2022.114084
268. 胡卫平.全面提高科学教育质量,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力保,障[J].教育家,2022(28):1
269. 胡卫平.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06):1.
270. 胡卫平.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建高质量义务教育科学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6):67-74.
271. 胡卫平.在探究实践中培育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39-45.
272. 胡卫平.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J].教育家,2022(09):65-68.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