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经济区是一国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在国内适当地区专门划出一定范围,实行豁免海关管制,减免税收等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
定义
1975年,联合国贸发大会对自由经济区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经济区指本国海关关境中,一般设在
口岸或国际机场附近的一片地域,进入该地域的外国生产资料、
原材料可以不办理任何海关手续,进口
产品可以在该地区内进行
加工后
复出口,
海关对此不加以任何干预。”
京都公约中的自由经济区定义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他各种税而言,被认为在
关境之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
自由经济区可以成为
世界经济的据点,绕过
关税壁垒,推动
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经济区是
国际物流中多功能的综合物流节点,可以利用
关税及其他税收、土地使用、人工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国际贸易提供各种综合物流服务。
产生发展
世界自由经济区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是世界自由经济区最早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意大利于1547年建立的热那亚湾的雷格亨港是世界第一个正式命名的自由港。可以说,它是后来通行的自由港的雏形。为了扩大商业利益,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如荷兰、英国等,先后将地中海沿岸的某些港口如直布罗陀以及中东、亚洲地区的某些港口辟为自由港。十八世纪德国汉堡和不来梅、法国的敦刻尔克、十九世纪初丹麦的哥本哈根、葡萄牙的波尔多等城市也先后被宣布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域成立自由贸易区。当时开辟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目的,是借助这些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免除进出口关税,吸引外国商船,扩大转口贸易,发挥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
非洲、
中东和
东南亚地区相继建立了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30年代美国开始设立对外贸易区. 其中有些对外贸易区在地理位置和基本功能方面都具有自由港的特征。出口加工区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型自由经济区,它不太注重于贸易,而是注重于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这种新型的自由经济区最早于1959年设于爱尔兰的香农,它成为世界自由经济区发展阶段的分水岭。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由此推动科学园区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率先于50年代初,在斯坦福大学的附近山谷,创设了第一个科学园区,即硅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纷纷创建科学园区。近二、三十年来,各类自由经济区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很快,它们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据统计,各类自由经济区贸易额的总和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它们在本国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设立自由经济区的国家和地区已达上百个,自由经济区的总数已由二次世界大战前的75个猛增到900多个。
目标和条件
1、自由经济区设置目标基本上可分为四种:
(1)贸易开发。又可分为转口贸易与边境贸易,前者以海港为依托;后者只能设在两国边境交界地区。
(2)产业开发。即通过发展农业或出口加工业,加工出口产品,发展对外贸易,达到创造就业、增收外汇的目的.此类自由经济区既可设在内地和边境,也可设在沿海或海港附近。
(3)科技开发。即着眼于高科技产品研究与开发和高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科学工业园区,它突出要求知识密集和信息通便,因此必须设在高等学府与科研机构密集的科技信息通便的社区或城郊。
(4)地区开发。则着眼于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的经济开发,因而可设在内地或沿海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
不论自由经济区的形式有多少差异,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立法要求做到:
第一,创汇,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第二,吸引外资,以弥补本国的资金不足;
第三,缓和和解决就业矛盾;
第四,学习国外技术,促进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自由经济区设置条件。世界自由经济区的设区环境与投资环境,是自由经济区建立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1)政治环境。主要指一国的政局稳定与否,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的连续性。
(2)行政管理环境。主要指区内的管理机构及其管理原则与策略,是否与自由经济区的高度开放的既集中统一又灵活自由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精简、统一、高效应是自由经济区管理机构的突出特点。
(3)运营环境。指自由经济区进入正常经营运行阶段的投资环境,包括人员素质、劳动力价格水平、原材料资源和基础设施状况等。
(4)市场环境。主要指与自由经济区相关的国际市场环境,包括加工产品出口与转口的贸易渠道和加工产品与转口贸易市场状况。
(5)财政与金融环境。主要包括为吸引外资流入与合理使用,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至能源、水源使用方面的优惠措施。
(6)法律环境。主要指一国的外贸政策及与此相关的政策法令对市场的影响。
类型和功能
如上所述,世界自由经济区类型不同,名称各异, 如自由港、国际航空港、码头地区、边境区、转口区、转口自由区、仓库和转口区、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区、自由区、自由带、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
自由边境区、保税区、保税仓库、出口自由区、工商自由区、自由工业区、出口加工区、投资促进区、科学工业园区等.世界自由经济区、按其功能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自由港
指一国划定的置于海关辖区以外的特别区域,外国船只可以自由进出,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豁免关税进出的港口。它凭借自身具有的良好的码头,先进的运输装卸设施,开展货物的储运、拣选、分类、改造等业务的便利,以及豁免进出口货物关税、海关监督的优惠等,发挥其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达到促进本国或自由港邻近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自由港有
完全自由港和有限自由港两种。完全自由港不属海关管辖范围,一切外国船只可自由进出,商品可免税进出口,在自由港内进行储存、包装、拣选或其他作业,不受海关监督,外国商品只在从自由港进入所在国海关管制区时方需纳税。有限自由港只对少数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或实行不同程度的贸易管制,而其他商品则享受免税待遇,香港、新加坡等属于有限自由港。
自由港亦可分为自由港市和
自由港区。自由港市包括整个港口和所在城市地区;自由港区仅为港口或所在城市地区的一部分。
自由港还可分为商业型自由港、工业型自由港和混合型自由港。商业型自由港的主要目标是扩大、推动对外贸易;工业型自由港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工业品进行再输出;混合型自由港则兼有商业型和工业型自由港功能。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又称
免税贸易区、
对外贸易区、
自由关税区等。自由贸易区是从
自由港发展演变而来的,可以设在港区,也可设在内陆,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功能之外,还可增加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开展工业加工、旅游服务、金融保险等多项业务,是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外汇收入的综合自由经济区。
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指主要从事出口工业生产活动的自由区.具体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港口、机场附近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提供水电、道路、通讯及标准厂房等设施,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国投资,发展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出口加工工业,为制造、加工或装配出口产品而开辟的
特殊区域。
出口加工区是50年代末出现的新形式的自由经济区,它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在于:设置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
转口贸易、繁荣当地金融和经济,增加商业收入;而设置出口加工区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取得工业方面的收益。
爱尔兰在香农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出口加工区还有其他名称,韩国称为自由出口区;斯里兰卡称为投资促进区;新加坡在裕廊设立的称裕廊工业区;香港在大埔和元朗两地建立的称工业村。
保税仓库
保税仓库,指海关设立的或在海关注册并在海关监管下供贮存未缴纳关税的
进口应征税商品的仓库。外国货物存入这种仓库,在储存期限内,可暂不缴纳关税;如再出口可免缴纳关税;如进入
国内市场,须缴清关税。保税仓库的各项业务,须遵守海关法令.货物存放期限各国规定不同,有的国家根据商品性质而定,有的国家则对所有商品作统一规定,为期半年、1年、2—3年不等,逾期即作为
放弃货物论,由海关拍卖,所得货款除抵偿关税、仓租及其他杂项费用外,余款发还货主。
保税仓库多设在没有开辟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和地区,专门供货物转运、储运和集散。也有许多国家虽开辟了自由港和
自由贸易区,但也在其机场、码头或其他地方设立保税仓库,提供自由港的一般便利条件。
自由边境区
自由边境区,指在与邻国接壤的边远省或边境城市中划出的专供货物对邻国自由进出的地区,它划在国境之内、关境之外,从邻国输入的货物只要不逾越关境进入内地,一般不征关税,但有时对少数几类货物征收少量关税,其目的在于开发、繁荣边境地区的经济,也有一些国家的自由边境区把发展出口加工业放在重要位置。
科学工业园区科学工业园区
指在科研机构和名牌科技大学比较集中、居住环境和教育环境比较优越的大城市或城市近郊辟出一定地块通过多种优惠措施与便利条件,引进外资与新技术,吸引高级科技人才,组织科技队伍,从事研究与开发,建立开发高科技新兴产业的特定区域。
除美国的“硅谷”外,世界上较有影响的科学园区有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美国的剑桥科学公园,新加坡的肯特岗科学园区和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科学工业园区已成为将
科研、
教育、
生产与贸易相结合的新型自由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