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广陵于马上作

三国曹丕诗作

《至广陵于马上作》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征东吴军至广陵时创作的抒怀言志诗。此诗写曹丕到广陵视察军营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描写了军容的强盛,又告诚将士固守阵地,兴农筑室,以达到不战而屈敌兵的目的。全诗援古例今,气势雄壮,语言豪迈纵横,用典多而恰切,无滞累之感,在曹丕诗中算是较好的一首。

作品原文
至广陵于马上作⑴
观兵临江水⑵,水流何汤汤⑶。
戈矛成山林⑷,玄甲耀日光⑸。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⑹。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⑺。
不战屈敌虏⑻,戢兵称贤良⑼。
古公宅岐邑⑽,实始翦殷商⑾。
孟献营虎牢⑿,郑人惧稽颡⒀。
充国务耕殖⒁,先零自破亡⒂。
兴农淮泗间⒃,筑室都徐方⒄。
量宜运权略⒅,六军咸悦康⒆。
岂如东山诗⒇,悠悠多忧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广陵:秦时古县名,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一带。西汉武帝元狩三年(120)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广陵。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改为郡。
⑵江 :指长江 。
⑶汤汤(shāng shāng):河水急流状。
⑷戈:《艺文类聚》作“霜”。
⑸玄甲:铠甲。玄,青赤色。
⑹纵横:这里指斗志旺盛,奔放无际。
⑺一苇:指小船。
⑻不战屈敌虏:不通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屈敌虏,《太平御览》作“能屈敌”。
⑼戢兵:收藏兵器。指停止用兵,古人认为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艺文类聚》作“兵记”。
⑽古公:即周太王古公亶父。传说为后稷的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他不愿征地而战,因而在戎狄攻其所居之地时,迁居于岐山之下,建立城郭家室。人们知其仁德而归附,周族得意兴旺发达。岐邑:地在今陕西岐山。
⑾翦:斩断、削弱。殷商:朝代名。其始祖契封于商,汤有天下,遂号为商。后来屡次迁都,到盘庚迁殷地后,改为殷,亦称殷商。
⑿孟献:指孟献子。即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蔑。晋、宋、卫等国侵入郑国,后鲁国也参加进来。孟献子曾先晋国提出“请城虎牢以逼郑”的建议。献,《太平御览》作“子”。
⒀稽颡(sǎng):跪拜,意为臣服。稽意为叩头至地。颡,指额头。
⒁充国: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陕西上邽人。善骑射,通兵法,为人沈勇而又方略。汉武帝时,以破匈奴功,拜为中郎将。汉宣帝时,以定册功封营平侯。西羌起事,赵充国以七十余岁高龄,驰马金城。后罢兵屯田,振旅而还。耕殖:垦种土地。殖,《太平御览》作“植”。
⒂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又称先零族。
⒃淮泗:淮水和泗水。此句表明,曹丕欲效法赵充国,准备在后方家乡屯田备战。
⒄筑室:长期留下来屯兵之意。都:建立都城。徐方:即“徐戎”,古族名。
⒅量宜: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案。
⒆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三军、二军、一军不等。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后为军队的统称。悦康:快乐。
⒇东山:《诗经》里的篇名,反应远征士兵归乡途中的思乡之情。朱熹认为是周公所作,反应周初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最后胜利归来的一个普通士兵的又忧又喜的心理活动。
白话译文
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
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
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
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
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
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
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
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
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
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
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冬十月。曹丕称帝后,对内修明政治,巩固统治,对外伐吴征蜀,力求一统天下。尽管孙权曾多次遣使“称藩”,但不久又叛;诸葛亮据蜀,更是难以劝归,故丕多次出征。据《三国志·魏书·魏文帝纪》,黄初五年(224)八月,亲征吴,九月抵广陵,但未战而返。曹初六年(225),曹丕再次征吴,“以舟师自谯循涡入准”,冬十月,“行幸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万里。是岁大寒,舟不得入江,乃引还”。《吴书·吴主传》黄武四年裴松之注引《吴录》云:“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余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裴注《魏书·文帝纪》载帝于马上作诗,即此诗。裴注引《魏略》载曹丕《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豚军士,”此意与诗中“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同。由此观之,此诗作于黄初六年(22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阅兵诗。阅兵,原本就为了炫耀武力。而此次阅兵,又在与东吴一江之隔的长江边,当然更是要给孙权点颜色看看。此诗前八句所着力渲染的,正是曹魏“六军”的非凡声势和同仇敌忾之气。“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开篇未叙军马,先写阅兵的环境,乃在“水涌山叠”、浩荡千里的大江之畔。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在这江水之上,当年曾演出过“火烧赤壁”的悲壮话剧。而今十多年过去,“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麈战的江水犹然热”(关汉卿单刀会》),曹魏将士正要在此一振军威、洗雪其耻。那“汤汤”江声,该激起诗人多少壮思。所以,诗之起句看似平平,却局面阔大、情怀悠悠,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接着便展现将士操演的景象:“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据《魏志》记载,此次阅兵“戎卒十余万,旌旗百余里”,声势非同小可。诗中以“山林”形容戎卒戈矛齐举的壮观,正见出操演部队军容之盛;然后又以万丈“日光”照耀,那连绵数百里的“玄甲”(黑色战甲)连同戈矛,便全都金光闪耀,使这盛大的阅兵,更添壮色。这两句展现全景,后两句笔势一转,化成了“特写”镜头,在一员员叱咤风云的战将身上、脸上全都蓄满“暴怒”之色;他们的“胆气”即英勇气概,充溢于沙场,显示出无可抵挡的力量。诗人为此景象所感染,不禁诗思激荡,脱口吟出:“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诗三百篇》有“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之句(《卫风·河广》),以滔滔黄河之广,竟可借助束苇之筏飞越而过的夸张之辞,表现旅人思亲念归心情的急切。曹丕将它移之于壮阔的大江,抒发横渡“天堑”、东征孙权的豪情,于藐视之中显示了高度的自信,辞气直有干云之势。
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以下,诗情出现了顿跌。曹丕毕竟是一位政治家,炫耀军威只是一种姿态,内心其实并不急于与孙权决战。孙子兵法有“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之教。曹操申说此意,也曾指出:“兵犹火也,不戢(收藏)将自焚也”(《孙子注》)。此刻,诗人于观兵之际,大约正记起了乃父的教诲,沉入了对于昔贤“不战屈敌”古事的缅怀之中。“古公宅岐邑”,说的是古公亶父迁于岐下(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修建官室、发展耕作的故事。周之文、武剪伐殷商,虽在数十年之后,但其基业,实在是由古公迁岐所开创,故曰“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的事,则发生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71年(鲁襄公二年)。当时,中原霸主晋国率诸侯之师讨伐郑国,采用鲁卿孟献子(即仲孙蔑)的建议,在形势险要的虎牢修筑城防,终于迫使郑国不战而俯首(稽颡)称服。“充国务耕殖”,说的是西汉宣帝时镇守边境的名将赵充国,坚主“罢骑兵”、“合万人留屯田”,使先零(羌人之一部)失去盘踞之所,不战自乱,四万余众降附汉庭。诗人以此六句,盛推昔贤创建之奇勋,借以披露“不战屈敌虏”的怀抱。思绪悠悠,甚有一种吞吐恢宏的气象。
最后六句,诗情复又一振。诗人从缅怀古人的悠悠思绪中回笔,续写眼前的“观兵”。此次临江阅兵,军容壮盛、士气高亢,使诗人分外兴奋。因为这一切,与他作为政治家的“量宜运权略”,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东征孙权,曹丕曾作了三年多的准备,其重点正放在存问孤鳏、振贷贫民、发展耕作方面。对于孙吴政权的用兵,曹丕亦极其谨慎。在给群臣的诏书中,他作过如下规划:“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八月间到徐州,还特为修筑了“东巡台”。“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二句,说的正是这些重大决策。正因为如此,魏之将卒无久役之苦,六军为之喜悦、康乐。诗人大约以为,他的运略之方,正合于昔贤“不战屈敌虏”之训。故“兴农淮泗间”四句,吐语从容,踌躇自得之情,溢于辞表。想到当年周公东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士卒归乡之际所唱的《东山》歌(《诗经·豳风》),毕竟吐露了久役不返的深切忧伤。相比之下,他曹丕的东征,却出现了“六军咸悦康”的局面。诗人因此在结句放声高吟:“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表现了一种凌越周公的一代帝王气派。
曹丕的诗,素以“清绮”、“轻俊”得到诗论家们的推重。这大概与他较爱写游子、思妇、男女之情的题材有关。但当他将目光转向戎马、军旅生活时,往往亦有雄壮之辞,显示出乃父之风。这首《广陵观兵》,就是其中一例:写景抒情,局面开阔,气象宏壮;运笔之间,纵、擒、抑、扬,跌宕有致。与此类似的,还有《饮马长城窟行》、《黎阳作》之三等篇。由此观之,陈祚明称曹丕“乐府雄壮之调,非其本长”(《采菽堂古诗选》),未免局限于一隅;他的同时代人刘桢说他“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赠五官中郎将》),倒是窥见了全豹。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本难飞渡,却云一苇可航,此勉强之词也。然命意使事,居然独胜。”(《古诗源》卷五)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文武双全,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曹操卒,嗣位为丞相、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国号魏,在位七年。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